一种发动机气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0568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气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气道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的进气道是发动机设计的关键部位,油气混合气经过进气管和进气 道的再次混合后进入燃烧室,在燃烧室内燃烧后做功驱动摩托车行驶。所以进气道的合理 设计可以为发动机提供更多的混合气,并能在气缸内形成滚流和涡流,使气缸内的湍流增 强,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燃烧更快更完全,发出的功率更大。然而目前国内摩托车 发动机的进气道设计大多数都通过气道的走向和气道截面积的大小来调节气流的流动,这 些设计结构虽能满足一般摩托车发动机性能的要求,但随着对摩托车节能、减排要求的进 一步提高,原有摩托车的气道由于其形状的局限性,使其进气流动损失大,进气流动速度分 布不合理、进气流线紊乱,导致燃油雾化差以及燃油和空气的混合不充分,直接影响发动机 的性能和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着上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提高发动机在 低速时的进气流速,同时又能满足发动机在高速时的充气效率,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降低 油耗的发动机气道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发动机气道结构,设置在发动机 汽缸盖内,包括进气道和出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道由直道和多个弯道组成,所述 的弯道靠近燃烧室且在弯道内固连有若干个隔板。 隔板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发动机进气道进气气体的流速及气体的流线分布。该隔
板的主要实现方法就是在发动机转速较低时,通过隔板的阻碍作用,提高进气气体的流速,
而且通过隔板的合理布置来改变气体流向,使气体在进入燃烧室后形成滚动流动,增强气
缸内气体的湍流强度,以提高可燃混合气体的燃烧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性能、降低油耗、
减小尾气排放量;当发动机转速上升后,由于经合理设置的隔板自身具有导流作用,其厚度
也较薄,对气体的阻碍作用较小,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影响不大,相反,隔板自身的导流作
用改善了气体流速和流线分布,提高了燃烧效率,所以高速性能也同样有小幅提升。 在上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中,所述的隔板沿弯道呈纵向排列。这样使得隔板导流
作用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中,所述的相邻的隔板平行设置。 在上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中,所述的隔板与弯道连为一体。这样在更方便加工隔 板和整个弯道。 在上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中,所述的隔板通过焊接固定在弯道上。
在上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中,所述的隔板数量为3 6个。
在上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中,所述的隔板厚度为0. 5cm 0. 7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动机气道结构通过在距离气门座圈一定距离处,利用该处 的空间设置不同形状或不同数量的隔板来组织气流的分配,使进气气流的流速、流动方向 和流线发生改变,以形成理想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使气体在进入燃烧室后形成滚动流 动,增强气缸内气体的湍流强度,以提高可燃混合气体的燃烧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性能、 降低油耗、减小尾气排放量。


图1是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隔板另一布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汽缸盖的左侧视图。
图中,1、汽缸盖;2、进气道;21、直道;22、弯道;3、出气道;4、燃烧室;5、进气门
座;6、出气门座;7、隔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动机气道结构设置在发动机汽缸盖1内,包括进气 道2和出气道3,进气道2和出气道3分别从气缸盖中心两侧斜向与燃烧室4连通,进气道 2与出气道3的内墙壁为弧形光滑过渡。气道为管状结构,其中进气道2由直道21和多个 弯道22组成,弯道22靠近燃烧室4 ;出气道3由数个弯道组成。进气道2靠近燃烧室4的 端部为进气门座5,出气道3靠近燃烧室4的端部为出气门座6。 在进气道2弯道22内固连有多个隔板7,每个隔板厚度均为0. 6cm,隔板7与进气
道2连为一体并将进气道2弯道22分割成多个腔室。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隔板7与进 气道2设计成分体式结构,隔板7通过焊接固定在弯道22上。每个隔板7均沿进气道2的 弯道22呈纵向排列,且处于同一进气道2弯道22内的相邻的隔板7平行设置。隔板7的 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发动机进气道2进气气体的流速及气体的流线分布。
该隔板7的主要实现方法就是在发动机转速较低时,进气气体经进气道2的直道 21进入到弯道22时,通过隔板7的阻碍作用,进气气体由一股气流分成多股气流并分别进 入到由隔板7所分隔成的腔室中,从而提高进气气体的流速,而且通过隔板7的合理布置来 改变气体流向,使气体在进入燃烧室4后形成滚动流动,增强气缸内气体的湍流强度,以提 高可燃混合气体的燃烧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性能、降低油耗、减小尾气排放量;当发动机 转速上升后,由于经合理设置的隔板7自身具有导流作用,其厚度也较薄,对气体的阻碍作 用较小,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影响不大,相反,隔板7自身的导流作用改善了气体流速和流 线分布,提高了燃烧效率,所以高速性能也同样有小幅提升。该发明气道结构的中低速扭矩 比传统气道提高了8%以上,油耗下降了 10%,原始排放达到欧11水平。因此,本发动机气 道结构全面提高了发动机的各项性能。
权利要求
一种发动机气道结构,设置在发动机汽缸盖(1)内,包括进气道(2)和出气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道(2)由直道(21)和多个弯道(22)组成,所述的弯道(22)靠近燃烧室(4)且在弯道(22)内固连有若干个隔板(7)。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7)沿弯道(22)呈纵向排列。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的隔板(7)平行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7)与弯道(22)连为一体。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7)通过焊接固定在弯道(22)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7)数量为3 6个。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发动机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7)厚度为0. 5cm 0. 7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气道结构,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气道由于其形状的局限性,使其进气流动损失大,进气流动速度分布不合理、进气流线紊乱,导致燃油雾化差以及燃油和空气的混合不充分等问题。本发动机气道结构设置在发动机汽缸盖内,包括进气道和出气道,所述的进气道由直道和多个弯道组成,所述的弯道靠近燃烧室且在弯道内固连有若干个隔板。本发动机气道结构具有燃烧效率高、发动机性能好、油耗低、尾气排放量小的特点。
文档编号F02F1/42GK101718232SQ20091025909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4日
发明者林华中 申请人: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