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擎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084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引擎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四行程引擎、于不同倾斜 角度的使用状态下皆能使引擎获得适当润滑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四行程引擎相较于二冲程者的优点为更干净的气体排放、以及燃油的节省。受 限于环保法规,农业用途的小型工具、或休闲用的小型动力装置已改为四行程引擎, 例如害悼机、锯木机。上述应用中,因机具在操作时可能于任意方向活动,故引擎 也必须能在各种角度下运作正常,而这也表示弓摩的润滑系统需能在不同弓摩操作 角度下正确地供应弓1擎构件润滑。
目前手持式四行程弓摩的润滑方式大多是油池的润滑油先受拨叉旋转搅动而 雾化,接着再被吸入曲轴箱以润滑曲轴、活塞等机件。唯此搅拌润滑方式除会损失 动力、减低引擎的动力输出,更且在机具倾斜时因油液面位置改变、拨叉可拨动的 油量也因而变少,故润滑也必然较不充分、甚至无法达到润滑目的。
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I242622揭露一种四行程引擎的润滑装置,主要是在引擎机 体内部形成独立的曲轴室、凸轮轴室、及润滑油室,并另夕卜配合一控制连通各室的 油气分配室。上述润滑油室储存着润滑油,且分布有一吸油气管路,在管壁各处设 有多数个吸油孔,末端设有一空气吸入口。藉此,在活塞上升、曲轴室产生负压时, 利用油气分配室接通曲轴室及润滑油室的吸油气管,使吸入的气体于管路内快速流 动,产生的压差也会使自吸油孔吸入的润滑油雾化,最后进入曲轴室。在活塞下降 行程中,油气分配室接通曲轴室与凸轮轴室,润滑油雾被送至凸轮轴室以润滑构件。
但上述的润滑装置在油气分配室的设计上较为复杂,而且,经观察及仿真,以 负压效应进行润滑的该弓摩所提供的润滑油量在整个润滑循环过程中,会较实际所 需的润滑油量还要多,因此仍非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其结构简单,润滑油供给量稳定, 更可使机具于不同倾斜状态下使用皆能得到适当润滑。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包括一曲轴室、 一凸轮 轴室、 一润滑油室、及一摇臂机构室。上述曲轴室与一活塞下方的空间相连通,包 括有一曲轴室入油口与一曲轴室出油口 。
上述润滑油室用以储存一润滑油,且润滑油室透过一吸油气管路连通至曲轴室 入油口,曲轴室与润滑油室之间还设有一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的阀入口与阀出 口分别连通曲轴室出油口与润滑油室。
上述凸轮轴室透过二连通道分别与润滑油室及曲轴室相连,其中与润滑油室相 连的连通道中组设有一泄压单向阀,泄压单向阀的阀入口与阀出口分别 润滑油 室与凸轮轴室。
吸油气管路包括有一可转动管是沿一汽缸体轴心线枢设,可转动管包括有开设 于管壁上的多数个吸油孔、以及位于末端的一空气吸入口。于任何倾斜状态下,空
气吸入口皆保持位于油面之上、且多数个吸油 L至少其一维持于油面之下。
上述二M道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二管路、也可以是具有共通区段者,且M道
可为内埋管路或于引擎外部的管路。
上述弓l擎润滑装置可更包括与曲轴室相连通的一摇臂机构室,摇臂禾几构室与曲
轴室之间组设有一第二单向阀,其中第二单向阖的阀入口与阀出口分别连通摇臂机
构室与曲轴室。
上述曲轴室可由相互锁附的一上曲轴箱体及一下曲轴箱体所界定出,且上曲轴 箱体与一汽缸体可为一体成型。
上述吸油气管路可更包括依序连J妾的一油底壳内埋管路、 一连接管、及一下曲 轴箱内埋管路,油底壳内埋管路连接于可转动管,下曲轴箱内埋管路连接于曲轴室 入油口。上述吸油气管路的可转动管可包括有"C形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藉由前述吸油气管路与二单向阀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 引擎润滑驢紅升、下降纟,呈皆能供纟維量的润滑油魏应的腔室,且可使四行
程引擎于不同倾斜状态下使用皆能得到适当润滑,亦即不会如同习知mx式润滑油
供给量不定、也不会如专利前案般有供纟^1量的情形。

图i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弓l擎润滑装置分解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可转动管的细部视图。
图4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摇臂机构室润滑油回收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润滑油室与凸轮轴室连通示意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摇臂机构室润滑油回收的另一角度剖视示意图。
图7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凸轮轴室与曲轴室连通示意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二连通道为独立示意的剖视图。
图9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润滑装置剖视示意图。
图IO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弓i擎润滑装置于不同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图ll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二连通道具有共通区段示意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曲轴室ll曲轴室入油口lll
曲轴室出油口112凸轮轴室12
润滑油室13iSl道14, 30a, 113a, 30b, 113b
可转动管15C形管15a
直管15b空气吸入口151
吸油孔152下通道153
上通道154侧开口155
油底壳内埋管路16连接管17
下曲轴箱内埋管路18第一单向阀19
阀入口191,311,321阀出口192,312, 322
汽缸体21上曲轴箱体22
下曲轴箱体23油底壳24
活塞25摇臂机构室26
摇臂机构组27凸轮装置28
曲轴29第二单向阀31
泄压单向阀32汽缸体轴心线X
曲轴轴线Y通道区段P1, P2, P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与图2,其分别绘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润滑装置分解图及 剖视图。本实施例将引擎润滑装置应用在一四行程引擎,四行程引擎包括有一汽缸 体21、 一上曲轴箱体22、 一下曲轴箱体23、及一油底壳24,其中上曲轴箱体22与汽 缸体21是一体成型,但当然也可以设计为独立分件。下曲轴箱体23与上曲轴箱体22形状相对应,二者是以螺栓锁附固定。上曲轴箱体22的下部形成有一凹陷,且下曲 轴箱体23上、下部亦各自独立形成凹陷。上曲轴箱体22的下部凹陷与下曲轴箱体23 的上部凹陷共同界定出一曲轴室ll;下曲轴箱体23的下部则与油底壳24共同界定出
一润滑油室13。
一曲轴29组设于曲轴室11内,当引擎运转时,曲轴29进行旋转运动。汽缸体21 内设有一活塞25,曲轴室11并与汽缸体21的内部空间,即活塞25下方的空间相igl。 汽缸体21内另包括有容置着凸轮装置28的凸轮轴室12、及容置着摇臂机构组27的摇 臂机构室26,此二室直接接通,其中摇臂机构组27是动力连结至前述凸轮装置28, 并以时程控制方式配合活塞25的工作行程达至燃油与进排气控制。
引擎润滑装置包括上述的曲轴室ll、凸轮轴室12、及润滑油室13。曲轴室ll包 括有一曲轴室入油口111与一曲轴室出油口112。润滑油室13是用于储存润滑油。润 滑油室13内还设置有一吸油气管路,透过吸油气管路与曲轴室ll相连通。具体而言, 吸油气管路包括依序连接的一可转动管15、 一油底壳内埋管路16、 一连接管17、及 一下曲轴箱内埋管路18。
上述下曲轴箱内埋管路18是连接于曲轴室入油口 111 。可转动管15沿一汽缸体轴 心线X枢设,且可转动管15包括有开设于管壁上的三吸油孔152、以及位于末端的空 气吸入口151。依据不同润滑油室构造及控制所添加的润滑油总量,将可转动管15设 计成于任何倾斜状态下,空气吸入口151皆保靴于油面之上与润滑油室13相通、 且三吸油孔l52至少其一维持于油面之下。可转动管l5的其它细部将于后说明。
本实施例中值得注意的是,吸油孑L152的设置还符合在一平面视角下,所有吸 油孔152皆位于可转动管15的最外缘处。较佳者,此平面是由汽缸体轴心线X与曲轴 轴线Y所构成的平面,因为此平面为引擎正摆的平面。而藉由此种吸油孔配置,本实 用新型所强调的「弓摩于不同倾斜角度的使用状态下皆能获得适当润滑」的功能将 更容易实现,图2g卩可清楚看出上述的特殊吸油孔配置关系。
曲轴室11与润滑油室13之间另设有一第一单向阀19,第一单向阀19的阀入口191 与阀出口192分别连通于曲轴室出油口 112与润滑油室13,目的在使润滑油从曲轴室 11有一路径可回流至润滑油室l 3 。
参考图3,其绘示可转动管15的详细视图。可转动管15包括《形管15a以及一直 管15b,其中直管15b相对二端凹设有相互独立的一上通道154、及一下通道153,下 通道153与C形管15aiiil,而上i!Jil54连,一侧开口155。可转动管15的转动即是 C形管15a以直管15b为枢轴而转动。较佳地,侧开口155位于润滑油室中心附近的位 置、并使其略高于油面。参考图4与图6,分别为不同视角下摇臂机构室润滑油回收的剖视图。摇臂机构 室26皿一iiffi道14而与曲轴室ll相连通,而且在连通道14中还组设有一第二单向 阈31,其组设方向是出口朝向通往曲轴室ll的方向,即阀入口311皿摇臂机构室26, 阀出口312连通曲轴室11。因观察位置的限制,图4中位置点P与位置点Q(表g通道 出口)显示为独立分离,而实际上此二位置点都是在连通道14中,可对应至图6以更 清楚理解其相互关系。
参考图2、图5与图7,图5为润滑油室与凸轮轴室蹈通示意的剖视图,图7为凸轮 轴室与曲轴室连通示意的剖视图。曲轴室l 1与凸轮轴室12之间还设有一连通道113a, 润滑油室13与凸轮轴室12之间则设有一连通道30a,且i^l道30a内组设有一泄压单 向阀32,其阀入口321连通润滑油室13、阀出口322连通凸轮轴室12。
当活塞25于下降行程时,曲轴室11压力大于凸轮轴室12,润滑曲轴室ll相关零 件后的润滑油一方面除了透过第一单向阀19,将大量润滑油排回润滑油室13,另外 更有部分少量的润滑油是由连通道113a被推送至凸轮轴室12润滑相关零件。
同时,润滑油室13受源自曲轴室11的正压力,会将润滑油室13的压力透过可转 动管15的上通道154、泄压单向阀32及连通道30a,将压力释放至凸轮轴室12。
此阶段中, 道14中的第二单向阀31 (绘于图6)也发挥了阻挡润滑油从曲轴室 11流向摇臂机构室26的作用,避免油量不恰当变多。
参考图2、图4与图6。当活塞25于上升行程时,曲轴室ll产生负压。因负压的作 用,吸油气管内由空气吸入口151吸入气体,气体在狭窄管路中高速流动所产生的压 差可使迸入吸油孑L152的润滑油雾化。润滑油室13内的雾化润滑油将经由吸油气管路 而到达曲轴室ll,使内部机件获得润滑。此时润滑油也不会从第一单向阀19流回润 滑油室13。
另外,因此时凸轮轴室12压力大于曲轴室11、且凸轮轴室12的油气并无法反向 通过泄压单向阀32而排放回润滑油室13,凸轮轴室12的润滑油由于压力差是经由连 通道113a被吸回曲轴室11。
此阶段由于摇臂机构室26同样相对于曲轴室11有正压差,故摇臂机构室26的一 部份润滑油也会经连通道14、及第二单向阀31进入曲轴室11,也就是摇臂机构室26 可利用,道14作为润滑油回流至曲轴室11的途径,因此有效达到润滑油排除目的。
同时参考图4、图5、图7、与图8,图8更清楚绘示出本实施例中二独立皿道30a 与113a的配置。位置点^H3M1、 Nl、 F、 G主要用于方便进行各图式的对照。
参考图9至图11,为第二实施例不同视角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不同于,例之处 在于,是禾拥Hil管路来沟通曲轴室ll、润滑油室13、及凸轮轴室12。由Hil交叉点0延伸出Hffl道区段Pl,P2,P3,其中通道区段Pl连接到曲轴室ll、通道区段P2连接 到凸轮轴室12、通道区段P3连接到润滑油室13。
因此,凸轮轴室12与润滑油室13是透过二通道区段P2, P3 (构成一连通道30b)来 沟通,而凸轮轴室12与曲轴室11是透过二通道区段P1, P2(构成一连通道113b)来沟 通。连通道30b的泄压单向阀32是配置在通道区段P3中。二连通道30b与113b具有共 通的区段P2。
当然,压力释放管路亦可为外部管路,不限制在实施例所述之内埋型者。 因本实用新型属于强制式润滑,亦即利用负压效应把润滑油在活塞上升行程时
带至曲轴室润滑、下降行程时带至凸轮轴室润滑,同时也在二不同行程中伴随回收
作用,有效解决了习知技术油量过多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仅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应以权
利要求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曲轴室,是与一活塞下方的空间相连通,包括有一曲轴室入油口与一曲轴室出油口;一润滑油室,用以储存一润滑油,其内设置有一吸油气管路,是连通于该曲轴室入油口与该润滑油室之间,该曲轴室与该润滑油室之间则设有一第一单向阀,该第一单向阀的阀入口与阀出口分别连通该曲轴室出油口与该润滑油室;以及一凸轮轴室,透过二连通道分别与该润滑油室、及该曲轴室相连,该凸轮轴室与该润滑油室间的该连通道中组设有一泄压单向阀,其中该泄压单向阀的阀入口与阀出口分别连通该润滑油室与该凸轮轴室;其中,该吸油气管路包括有一可转动管沿一汽缸体轴心线枢设,该可转动管包括有开设于管壁上的多数个吸油孔、以及位于末端的一空气吸入口,于任何倾斜状态下,该空气吸入口皆保持位于油面之上、且该多数个吸油孔至少其一维持于油面之下。
2. 如权禾腰求l所述的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魏道为相互独立的二管路。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魏道具有共通的区段。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摇臂机构室,该摇臂机构室与该曲轴室之间组设有一第二单向阀,使该摇臂机构室与该曲轴室呈 单向连通,其中该第二单向阀的阀入口与阀出口分别连通该摇臂t几构室与该曲轴室。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曲轴室由相互锁附 的一上曲轴箱体及一下曲轴箱体所界定出。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曲轴箱体与一汽 缸体一体成型。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油气管路包括依 序连接的一油底壳内埋管路、 一连接管、及一下曲轴箱内埋管路,该油底壳内埋管 路连接于该可转动管,该下曲轴箱内埋管路连接于该曲轴室入油口。
8. 如权禾腰求l戶脱的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转动管包括有^C形管。
专利摘要一种引擎润滑装置,是组设一吸油气管路于润滑油室中,使其连通曲轴室与润滑油室,并将可转动管设计为其管壁上多数个吸油孔至少其一于引擎任意倾斜状态下皆维持于油面之下、空气吸入口于引擎任意倾斜状态下皆保持位于油面之上,藉此达到适当润滑的目的。曲轴室与润滑油室之间则设有一单向阀,使大部分润滑油在活塞下降行程时能自曲轴室排回至润滑油室,减少润滑油供给量。凸轮轴室与润滑油室、及曲轴室皆连通,但凸轮轴室与润滑油室之间的通道中亦设有一单向阀,使凸轮轴室的泄压路径是朝曲轴室而非返回润滑油室。
文档编号F01M11/02GK201354657SQ20092000178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7日
发明者李佳陵, 李新苍, 赖振东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