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49067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该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包括:缸体;缸盖,盖设在缸体顶部;排气管,固定在缸盖上,并具有增压器安装直段;增压器,位于卧式发动机后端,固定在增压器安装直段上。该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结构简单合理,通过直段的排气管将增压器固定在缸盖上,使得直段排气管支撑增压器悬臂短,可以有效的固定及支撑增压器,避免排气管独立支撑增压器容易断裂的问题;且直段排气管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缸盖进行后置连接,后置增压器可以减少卧式发动机的发动机总宽度,直段排气管固定增压器连接可以降低发动机总高度。
【专利说明】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
【背景技术】
[0002]增压器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进气量。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当发动机转速增快,废气排出速度与涡轮转速也同步增快,叶轮就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气缸,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烧更多的燃料,相应增加燃料量和调整发动机的转速,以达到增加发动机输出功率的目的。
[0003]增压器通常是布置在直列立式发动机缸盖的排气侧,因一些汽车的发动机舱高度有限,无法布置立式发动机。为了降低整机高度,可以将发动机改为卧式倾斜布置,发动机卧式倾斜时增压器如果布置在发动机缸盖的排气侧会使发动机的总宽度大大增加,而整车发动机舱宽度有限会导致发动机无法布置。
[0004]因此需要将增压器布置到卧式发动机后端,而当后置增压器布置在高位时,如图1所示,一方面排气管I需要形成弧形增长段11以将增压器2固定到缸盖21上,弧形增长段11的排气管在连接支撑增压器时会因悬臂过长容易断裂,另一方面整车发动机舱高度不能满足布置需要,因此后置增压器需要布置在低位。后置增压器需要布置在低位又带来增压器回油口的回油角度过小、回油高度落差不足导致增压器回油除气效果不佳,及回油不畅而引发漏油。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增压器布置到卧式发动机后端低位、便于整车发动机空间布置,且增压器回油除气效果好,回油顺畅的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包括:
[0007]缸体;
[0008]缸盖,盖设在缸体顶部;
[0009]排气管,固定在缸盖上,并具有增压器安装直段;
[0010]增压器,位于卧式发动机后端,固定在增压器安装直段上。
[0011 ] 上述技术方案中,增压器进油口低于发动机飞轮最高点。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增压器固定在排气管的增压器安装直段末端法兰上。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增压器通过除气回油管组件连接至缸体的油底壳进行回油、除气,除气回油管组件包括:回油管和除气管,其中,回油管的一端连接到增压器上回收油气,另一端连接到缸体油底壳液面以下进行独立回油;除气管与回油管的连接端具有倒U形除气端头,另一端连接到缸体油底壳液面以上进行独立除气。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结构简单合理,通过直段的排气管将增压器固定在缸盖上,使得直段排气管支撑增压器悬臂短,可以有效的固定及支撑增压器,避免排气管独立支撑增压器容易断裂的问题;且直段排气管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缸盖进行后置连接,后置增压器可以减少卧式发动机的发动机总宽度,直段排气管固定增压器连接可以降低发动机总高度;另外,增压器除气回油管组件一端连接到增压器上回收油气,另一端分流成出独立的除气管,连接到缸体进行独立除气,使得增压器回油除气效果好,回油顺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现有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的增压器与排气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的主视旋转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的增压器与排气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排气管,11-弧形增长段,2-增压器,21-缸盖,3-缸体,4-缸盖,5-排气管,51-直段,6-增压器,61-回油管,62-除气管,63-独立回油口,64-独立除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2]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结构简单合理,通过直段的排气管将增压器固定在缸盖上,使得直段排气管支撑增压器悬臂短,可以有效的固定及支撑增压器,避免排气管独立支撑增压器容易断裂的问题;且直段排气管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缸盖进行后置连接,后置增压器可以减少卧式发动机的发动机总宽度,直段排气管固定增压器连接可以降低发动机总高度;另外,增压器除气回油管组件一端连接到增压器上回收油气,另一端分流成出独立的除气管,连接到缸体进行独立除气,使得增压器回油除气效果好,回油顺畅。
[0023]以下详细的描述通过举例但非限制的方式说明了本公开,应该明白的是本公开的各种方面可被单独的实现或者与其他方面结合的实现。本说明书清楚的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并使用我们相信为新的且非显而易见的改进,描述了若干实施例、变通方法、变型、备选方案以及系统应用,包括当前被认为是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用新型原理的最好模式。当描述元件或特征和/或实施例时,冠以“一” “一个” “该”和“所述”旨在表示具有元件或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术语“包括” “包含”和“具有”旨在为包括性的,并表示在那些具体描述的元件或特征以外还具有额外的元件或特征。
[0024]如图2至图4所示,该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通过直段的排气管将增压器固定在缸盖上,并使得增压器进油口低于发动机飞轮最高点,即将增压器布设在发动机缸盖的后端低位(后置增压器),其具体结构包括:缸体3和缸盖4,以及通过排气管5固定在缸盖4上的增压器6,增压器6通过除气回油管组件连接至缸体3的油底壳进行回油、除气。该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通过直段的排气管将增压器固定在缸盖上,使得直段排气管支撑增压器悬臂短,可以有效的固定及支撑增压器,避免排气管独立支撑增压器容易断裂的问题;且直段排气管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缸盖进行后置连接,后置增压器可以减少卧式发动机的发动机总宽度,直段排气管固定增压器连接可以降低发动机总高度。
[0025]其中,缸盖4盖设在缸体3顶部,排气管5固定在缸盖4上,并具有伸出缸盖4的直段51,增压器6固定在排气管直段51的末端法兰上,直段排气管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缸盖进行后置连接,可直接使用排气管固定及支撑,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辅助支撑机构;还可以减少卧式发动机的发动机总宽度、降低发动机总高度;且直段排气管支撑增压器悬臂短,可以有效的固定及支撑增压器,避免排气管独立支撑增压器容易断裂的问题。
[0026]除气回油管组件包括:回油管61和除气管62,其中,回油管61的一端连接到增压器6上回收油气,另一端连接到缸体3油底壳液面以下的独立回油口 63进行独立回油。除气管62与回油管61的连接端具有倒U形端头,另一端连接到缸体3油底壳液面以上的独立除气口 64进行独立除气,回油管61回油中的气体可以单独通过倒U形端头进入除气管62,避免了后置增压器需要布置在低位带来增压器回油口的回油角度过小、回油高度落差不足导致增压器回油除气效果不佳,及回油不畅而引发漏油的问题。
[0027]综上,该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结构简单合理,通过直段的排气管将增压器固定在缸盖上,使得直段排气管支撑增压器悬臂短,可以有效的固定及支撑增压器,避免排气管独立支撑增压器容易断裂的问题;且直段排气管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缸盖进行后置连接,后置增压器可以减少卧式发动机的发动机总宽度,直段排气管固定增压器连接可以降低发动机总高度;另外,增压器除气回油管组件一端连接到增压器上回收油气,另一端分流成出独立的除气管,连接到缸体进行独立除气,使得增压器回油除气效果好,回油顺畅。
[0028]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体; 缸盖,盖设在所述缸体顶部; 排气管,固定在所述缸盖上,并具有增压器安装直段; 增压器,位于卧式发动机后端,固定在所述增压器安装直段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进油口低于发动机飞轮最高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固定在排气管的增压器安装直段末端法兰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卧式发动机增压器集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通过除气回油管组件连接至缸体的油底壳进行回油、除气,所述除气回油管组件包括:回油管和除气管,其中,所述回油管的一端连接到增压器上回收油气,另一端连接到缸体油底壳液面以下进行独立回油;所述除气管与回油管的连接端具有倒U形除气端头,另一端连接到缸体油底壳液面以上进行独立除气。
【文档编号】F02B33/00GK203488249SQ201320629608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2日
【发明者】陈晓克, 庞威, 张怡, 杨占林, 叶双超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