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8399发布日期:2019-03-15 19:2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真空泵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06-118424号公报公开了具备生成负压的真空泵的现有类型的内燃机。

如图16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真空泵200具有转子202、收纳转子202的壳体203。转子202通过与凸轮轴201连结而与凸轮轴201一体旋转。壳体203将转子202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17所示,多个叶片204相对于转子202以能够沿转子202的径向滑动的方式安装。多个叶片204将壳体203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转子202的中心轴相对于壳体203的中心轴偏心配置。因此,如果转子202旋转,则壳体203内的多个空间的容积分别变化。即,如果转子202沿图1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空间S1的容积增大,空间S2的容积减少。

在壳体203形成有与制动器的真空倍力装置连接的吸入口。吸入口被连接于图17所示的状态的空间S1。如果空间S1的容积增大,则真空倍力装置内的空气经由吸入口向真空泵200内的空间S1吸引。由此,在真空倍力装置内产生负压。

在壳体203还设置有空气的排出口。排出口与图17所示的状态的空间S2连接。因此,如果空间S2的容积减少,则空间S2内的空气被压缩,并且从排出口排出空间S2内的空气。向真空泵200供给用于润滑的油。

如图16所示,在凸轮轴201形成沿轴向延伸的供油通路205。在转子202也形成沿轴向延伸的油路206。凸轮轴201的供油通路205经由供油管207连接于转子202的油路206。在油路206设置有沿转子202的径向延伸的贯通路208。在壳体203以与壳体203内的空间连通的方式形成供油槽209以及连通槽210。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贯通路208的上端连接于壳体203的供油槽209,贯通路208的下端连接于壳体203的连通槽210。连通槽210经由转子202与壳体203的间隙与大气连通。因此,壳体203内的空间经由供油槽209以及贯通路208同供油通路205与大气分别连通。

因此,如果伴随着内燃机的运转凸轮轴201旋转,则转子202旋转而生成负压,并且经由凸轮轴201的供油通路205向真空泵200供给机油。如果内燃机的运转停止且真空泵200的驱动停止,则残留于真空泵200内的负压会将油吸入真空泵200内。此时,如果大量的油被吸入真空泵200内,则当再次驱动真空泵200时,作用于叶片204的阻力增大,担心叶片204破损。

另外,在上述的真空泵200中,在停止的过程中,壳体203内的空间经由连通槽210间歇地与大气连通,向壳体203内的空间吸入空气,结果真空泵200内的负压被消耗。因此,随着内燃机停止,无法再向真空泵200内吸入油。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6-118424号公报所记载的真空泵200中,当从排出口排出空气时产生声音。为了减小成为噪声的原因的排出音,优选在从真空倍力装置内抽出空气从而生成负压后,抑制从真空泵200排出的空气的量。然而,在上述的真空泵200中,如果在内燃机的运转中转子202旋转,则壳体203的内部将经由连通槽210间歇地与大气连通。因此,即便在内燃机的运转中,空气也经由连通槽210被吸入真空泵200内。因此,无法减小空气的排出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在机油供给路设置当真空泵停止时经由机油供给路以及油路向负压室供给空气的大气连通孔。大气连通孔在真空泵停止时且壳体内的机油的量超出允许油量前使负压室与大气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示出内燃机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将内燃机的气门机构附近放大示出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构成气门机构的间隙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示出内燃机的真空泵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示出从真空泵取下盖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为沿着图5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为示出内燃机的高压燃料泵的示意图。

图8为示出内燃机的供油路的示意图。

图9为示出供油路内被油充满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真空泵停止时的供油路内的油的流动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真空泵停止后经过规定时间时的供油路内的油的流动的立体图。

图12为示出经由凸轮喷洒管的开口孔向真空泵供给空气时的供油路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为示出经由第1调整油路的开口孔向真空泵供给空气时的供油路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为示出经由泵油路的开口孔向真空泵供给空气时的供油路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为示出经由第2调整油路的开口孔向真空泵供给空气时的供油路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为示出以往的内燃机所具备的真空泵的纵剖视图。

图17为真空泵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2对内燃机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直列4气缸的内燃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活塞13经由连接杆14连接于内燃机10的曲轴11。在内燃机10的气缸体形成气缸12与燃烧室15。活塞13被配置为能够在气缸12内往复移动。燃烧室15通过活塞13的顶面、气缸12以及气缸盖的壁面形成。在燃烧室15连接进气通路16以及排气通路17。进气通路16以及排气通路17以分成两股的状态分别连接于燃烧室15。在进气通路16与燃烧室15的连接部分设置有进气门18,以便将进气通路16与燃烧室15连通或将该连通切断。另外,在排气通路17与燃烧室15的连接部分设置有排气门19,以便将排气通路17与燃烧室15连通或将该连通切断。进气门18以及排气门19通过内燃机10的气门机构驱动。

在曲轴11的一端连接曲柄带轮20,在曲轴11的另一端连接内燃机驱动式的机油泵21。机油泵21伴随着曲轴11的旋转被驱动。机油泵21汲取存积于油底壳22的机油,并向气缸盖以及气缸体内的供油通路23喷出机油。供油通路23连接于内燃机10的各部。因此,当机油向供油通路23喷出后,向内燃机10的各部供给,将各部的滑动部位润滑。供油通路23经由气缸盖内延伸至气门机构的各部。

接下来,对气门机构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气门机构具有设置于气缸盖的进气凸轮轴24以及排气凸轮轴25。在进气凸轮轴24的一端连接正时带轮26,在排气凸轮轴25的一端连接正时带轮27。在各正时带轮26、27以及曲柄带轮20卷绕正时带28。因此,如果曲轴11旋转,则与曲轴11的旋转联动地,进气凸轮轴24以及排气凸轮轴25分别旋转。进气凸轮轴24具有与排气凸轮轴25几乎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于进气凸轮轴24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排气凸轮轴25的与进气凸轮轴24相同的结构标注通用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1所示,在进气凸轮轴24以及排气凸轮轴25固定多个凸轮29。如图2所示,多个凸轮29与摇臂30抵接。摇臂30的左端被支承于进气门18,摇臂30的右端被支承于间隙调整装置31。因此,如果凸轮29同进气凸轮轴24一起旋转,则摇臂30以由间隙调整装置31支承的端部为支点进行摆动。当凸轮29的尖部32下压摇臂30时,进气门18克服气门弹簧33的作用力被下压。由此,进气门18开阀,将进气通路16与燃烧室15连通。然后,进气门18利用气门弹簧33的作用力,被顶起至与气缸盖35抵接的位置。另外,摇臂30也同进气门18一起被顶起。由此,进气门18闭阀,切断进气通路16与燃烧室15的连通。

如图3所示,间隙调整装置31具有:安装于气缸盖35的有底筒状的主体36、插通于主体36的内部的有底筒状的柱塞37。柱塞37被设置为能够沿主体36的轴向亦即上下方向往复移动。在柱塞37的内部形成低压室38。低压室38经由设置于柱塞37的连通孔39与主体36的供给孔40连通。在供给孔40连接设置于气缸盖35的调整油路41。由此,调整油路41的开口孔42与低压室38连通。

调整油路41连接于供油通路23,供油通路23连接于机油泵21。因此,从机油泵21喷出的机油经由调整油路41向间隙调整装置31的低压室38供给。在柱塞37的顶部设置流出口34。供给至低压室38的机油中的多余的机油经由流出口34向外部排出。

在间隙调整装置31还设置有通过柱塞37的底部与主体36的内壁划分的高压室43。在柱塞37的底部形成有通过单向阀44而开闭的阀孔441。如果单向阀44开阀,则将低压室38与高压室43连通,机油从低压室38流入高压室43。

在高压室43设置有将柱塞37朝向从主体36突出的方向亦即上方推压的弹簧49。因此,摇臂30的右端通过柱塞37的顶部被始终朝向上方推压。另外,摇臂30的左端通过进气门18的气门弹簧33的作用被始终朝向上方推压。由此,摇臂30被凸轮29推压,因此尽管凸轮29、摇臂30磨损,凸轮29以及摇臂30间的间隙仍被调整为零。

另外,为了将间隙调节为零,如果通过弹簧49的作用力使柱塞37从主体36进一步突出,则高压室43的容积增大,因此高压室43的内压降低。因此,单向阀44开阀,机油从低压室38流入高压室43。另外,如果与高压室43的容积的增大部分相当的量的机油从低压室38流入高压室43,则单向阀44闭阀。当在该状态下通过凸轮29的旋转将负载经由摇臂30作用于柱塞37的情况下,通过高压室43的机油限制由凸轮29的旋转所产生的柱塞37的压入,维持柱塞37的位置。其结果,进气门18根据与凸轮29的尖部32的形状对应的规定的升程轮廓(lift profile)进行开闭。这样,间隙调整装置31为利用液压调节凸轮29与摇臂30的间隙的液压式的间隙调整装置。在与设置于排气凸轮轴25的各凸轮29抵接的摇臂30,也分别抵接具有上述相同的结构的间隙调整装置31。

如图1所示,在内燃机10设置向各凸轮轴24、25供给机油的凸轮喷洒管(cam shower pipe)45。凸轮喷洒管45具有:位于进气凸轮轴24的上方并且沿凸轮轴24的轴向延伸的进气侧喷洒管46、位于排气凸轮轴25的上方并且沿凸轮轴25的轴向延伸的排气侧喷洒管47。喷洒管46、47的一端部相互连接,构成合流管部48。进气侧喷洒管46与排气侧喷洒管47在靠近进气侧喷洒管46的位置相互连接。合流管部48连接于气缸盖35的上表面。在气缸盖35的上表面与合流管部48的连接部分连接供油通路23。因此,向凸轮喷洒管45经由供油通路23供给机油。在进气侧喷洒管46朝向进气凸轮轴24沿轴向并排地形成多个开口孔。在排气侧喷洒管47朝向排气凸轮轴25沿轴向并排地形成多个开口孔。供给至进气侧喷洒管46的机油从进气侧喷洒管46的各开口孔排出,并向进气凸轮轴24供给。供给至排气侧喷洒管47的机油从排气侧喷洒管47的各开口孔排出,进而向排气凸轮轴25供给。由此,将各凸轮轴24、25润滑。

在进气凸轮轴24的端部设置真空泵50。真空泵50具备转子51、收纳转子51的壳体52。转子51被连接于进气凸轮轴24,由此同凸轮轴24一体旋转。壳体52将转子51支承为能够旋转。

接下来,参照图4~图6对真空泵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真空泵50具备筒状的壳体52。在壳体52设置收纳部53和直径比收纳部53小的支承部54。收纳部53的剖面为大致椭圆形状,支承部54的剖面为圆形状。支承部54相对于收纳部53偏心配置。如图6所示,壳体52被固定于在气缸盖35设置的支承壁55。

如图4所示,在壳体52收纳圆柱状的转子51。转子51具备轴部56和直径比轴部56大的滑动部57。轴部56被插通于壳体52的支承部54,由此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滑动部57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滑动槽58。在滑动槽58安装叶片59。叶片59能够沿滑动槽58在转子51的径向上滑动。

真空泵50具有与壳体52的收纳部53的剖面大致相同形状的盖60。盖60以将叶片59以及转子51收纳于壳体52的内部的状态被安装于壳体52的开口端。

如图5所示,在转子51以及叶片59被安装于壳体52的状态下,壳体52的收纳部53的内部被转子51以及叶片59划分为空间R1、R2、R3。转子51的中心轴与支承承部54的中心轴几乎重合。转子51相对于收纳部53被偏心配置。另外,收纳部53的剖面为大致椭圆形状,因此如果在壳体52内转子51以及叶片59旋转,叶片59维持着其两端与收纳部53的内壁抵接的状态在滑动槽58内滑动,由此使空间R1、R2、R3的容积分别变化。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在壳体52内的空间R1与空间R2的边界部分设置将壳体52的内部与制动器的真空倍力装置的内部连通的吸入口61。因此,如果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转子5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空间R1与制动器的真空倍力装置内的空间连通。伴随着转子51的旋转,空间R1的容积增大,在空间R1内产生负压。然后,利用在空间R1内产生的负压,将真空倍力装置内的空气经由吸入口61向空间R1内吸引。由此,在真空倍力装置内生成负压。

另外,如果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转子5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空间R2与吸入口61的连通被切断。伴随着转子51的旋转,空间R2的容积减少,空间R2的空气被压缩。如图6所示,在壳体52设置空气的排出口62。排出口62连接于图5所示的状态的空间R3。因此,在转子51沿图5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且空间R3的容积减少的过程中,空间R3内的压缩的空气经由排出口62被排出。

这样,在真空泵50中,通过使转子51旋转,重复进行吸入空气的进气行程(图5的空间R1)、压缩吸入的空气的压缩行程(图5的空间R2)、排出压缩的空气的排出行程(图5的空间R3),从而生成负压。即,如果真空泵50被驱动,则在壳体52内的空间R1、R2、R3分别重复进气行程、压缩行程以及排出行程。这样,壳体52内的空间R1、R2、R3成为生成负压的负压室。

如图6所示,在排出口62设置簧片阀63。簧片阀63例如为由金属构成的板状部件,堵塞排出口62。簧片阀63以限位部件64重叠于簧片阀63上的状态通过螺栓65固定于壳体52。限位部件64以朝向上方从簧片阀63离开的方式弯曲。因此,簧片阀63构成为能够以由壳体52与限位部件64夹持的部分为支点,使与支点相反侧的部分向限位部件64弹性变形。

因此,如果各空间R1、R2、R3中的、与排出口62连通的空间内的空气被压缩,空间内的压力升高,则簧片阀63的上端变形直至与限位部件64抵接。这样,排出口62开敞。另一方面,如果空间内的空气被排出,空间内的压力减弱,则簧片阀63恢复至初始的位置。这样,排出口62被堵塞。如上所述,经由排出口62从壳体52排出空气,另一方面抑制空气从排出口62流入壳体52内。

另外,在转子51的轴部56连结圆柱状的耦合器66。如图4所示,矩形状的突起部67从转子51的轴部56突出。在耦合器66形成与突起部67大致同型的槽68。因此,通过将转子51的突起部67插入耦合器66的槽68并卡止,从而将转子51与耦合器66连结。在耦合器66的内部形成沿轴向延伸的插通路69。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在耦合器66以插通供油管70的状态连结进气凸轮轴24。耦合器66在供供油管70插通的端部具有矩形状的突起71。在进气凸轮轴24的端部形成与突起71大致同型的槽72。在进气凸轮轴24的槽72插入并卡止耦合器66的突起71,由此连结耦合器66与进气凸轮轴24。由此,转子51经由耦合器66连结于进气凸轮轴24。

在进气凸轮轴24形成沿轴向延伸的供油孔73。供油孔73连接于供油通路23。供油孔73经由供油通路23连接于机油泵21。插通于耦合器66的插通路69的供油管70还被插通于进气凸轮轴24的供油孔73。在供油管70的两端的外周面分别各安装一个O型环74。O型环74将供油管70以及耦合器66的间隙、供油管70以及进气凸轮轴24分别密封。

如图6所示,在真空泵50形成与负压室75连通的油路76,以便向叶片59、转子51等滑动部分供给机油。负压室75为上述的空间R1、R2、R3。油路76包括耦合器66的插通路69,经由供油管70与进气凸轮轴24的供油孔73连通。

在转子51的轴部56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1油路77、沿与第1油路77正交的径向延伸的第2油路78。第1油路77的左端连接于耦合器66的插通路69,1第油路77的右端连接于转子51的滑动槽58。第2油路78将轴部56沿径向贯通。

在壳体52的支承部54形成有与负压室75连通的供油槽79。供油槽79沿轴向延伸直至与转子51的第2油路78对置的位置。因此,如图6所示的状态的那样,如果伴随着转子51的旋转,第2油路78与供油槽79连通,则第1油路77经由供油槽79与负压室75连接。因此,机油在经由供油通路23向供油孔73供给后,经由真空泵50的油路76向负压室75供给。

如图1所示,在排气凸轮轴25的端部设置驱动燃料泵80的驱动凸轮81。如图7所示,在燃料泵80设置导入室83。在导入室83连接低压燃料通路82。向低压燃料通路82供给由供给泵从燃料箱汲取的燃料。在低压燃料通路82与导入室83的连接部设置电磁阀84。在导入室83经由导入路85连接气缸86。在气缸86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收纳柱塞87。升降器88被固定于柱塞87的基端。

升降器88通过弹簧89被朝使柱塞87下降的方向推压。另外,升降器88与固定于排气凸轮轴25的驱动凸轮81抵接。驱动凸轮81具有尖部90。伴随着驱动凸轮81的旋转,尖部90克服弹簧89的作用力,将升降器88顶起,使柱塞87上升。然后,升降器88通过弹簧89的作用力被下压,使柱塞87下降。这样,柱塞87伴随着驱动凸轮81的旋转在气缸86内周期性地上下移动。

高压燃料通路92与由柱塞87的前端和气缸86的内壁划分的加压室91连接。在高压燃料通路92设置有喷出阀93。喷出阀93从加压室91向高压燃料通路92喷出燃料,另一方面,限制燃料从高压燃料通路92向加压室91的反流。

在燃料泵80经由泵油路94供给机油。泵油路94具有向柱塞87的侧面开口的开口孔95。从泵油路94供给的机油将气缸86与柱塞87的滑动部分润滑。

如图1所示,在内燃机10设置有对燃料泵80的电磁阀84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96。控制装置96通过以如下方式对电磁阀84进行控制,从燃料泵80压送燃料。

当柱塞87下降时,控制装置96如图7所示将电磁阀84开阀。由此,燃料从低压燃料通路82向燃料泵80的加压室91吸引。然后,控制装置96在燃料被吸引至燃料泵80的状态下,将电磁阀84闭阀。由此,柱塞87上升,由此将加压室91内的燃料加压。如果加压室91内的燃料压力高于喷出阀93的开阀压,则喷出阀93开阀,向高压燃料通路92喷出燃料。在燃料被喷出后,加压室91内的燃料压力降低,因此喷出阀93闭阀,限制限制燃料从高压燃料通路92向燃料泵80的反流。如此从燃料泵80压送的燃料被向燃料喷射阀供给,进而从燃料喷射阀向燃烧室15喷射。

接下来,参照图8对经由供油通路23向内燃机10的各部供给的机油的流动进行说明。图8示意性示出在气缸盖35的内部形成的供油通路23的一部分。

如图8所示,供油通路23具有:在气缸盖35内向上方延伸的纵油路97、以及连接于纵油路97的上部的横油路98。横油路98在气缸盖35的上部沿与各凸轮轴24、25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在横油路98连接进气凸轮轴24的供油孔73。利用横油路98与供油孔73构成合流路99。从横油路98分支多个分支路100。

分支路100由凸轮喷洒管45、第1调整油路101、泵油路94、第2调整油路102构成。

横油路98在与供油孔73连接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具有从横油路98经由气缸盖35内延伸直至气缸盖35的上表面的连接通路103。连接通路103连接于凸轮喷洒管45的合流管部48。将设置于进气侧喷洒管46的多个开口孔中的、最接近合流管部48的开口孔定义为第1开口孔104。另外,将设置于排气侧喷洒管47的多个开口孔中的、最接近合流管部48的开口孔定义为第2开口孔105。

第1调整油路101在横油路98上连接于相比该横油路98与连接通路103的连接部分远离纵油路97的位置。第1调整油路101从横油路98向下方延伸,并且第1调整油路101的下部沿凸轮轴24、25的轴向弯曲。第1调整油路101连接于调节进气凸轮轴24的凸轮29与摇臂30的间隙的间隙调整装置31中的、最接近真空泵50所连接的进气凸轮轴24的端部的间隙调整装置31。在第1调整油路101的前端设置向间隙调整装置31供给机油的开口孔106。

泵油路94在横油路98连接于相比该横油路98与第1调整油路101的连接部分远离纵油路97的位置。泵油路94具有:从横油路98沿各凸轮轴24、25的轴向延伸的第1通路107、从第1通路107向上方延伸的第2通路108、以及从第2通路108返回横油路98地沿各凸轮轴24、25的轴向延伸的第3通路109。在泵油路94的前端部设置有向燃料泵80供给机油的开口孔95。

第2调整油路102连接于横油路98的前端。第2调整油路102从横油路98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并且第2调整油路102的下部沿凸轮轴24、25的轴向弯曲。第2调整油路102连接于调节排气凸轮轴25的凸轮与摇臂30的间隙的间隙调整装置31中的、最接近驱动凸轮81所连接的排气凸轮轴25的端部的间隙调整装置31。在第2调整油路102的前端设置向间隙调整装置31供给机油的开口孔110。

如图8中箭头所示,在供油通路23中,从机油泵21汲取的机油经由纵油路97向气缸盖35的上部移动。然后,机油向横油路98内供给,经由供油孔73向真空泵50的油路76供给。即,机油经由由横油路98以及供油孔73构成的合流路99向真空泵50的油路76供给。另外,向横油路98供给的机油中的、未流向供油孔73的机油经由从横油路98分支的分支路100分别流入凸轮喷洒管45、第1调整油路101、泵油路94、第2调整油路102。由此,机油向各凸轮轴24、25、间隙调整装置31以及燃料泵80等内燃机10的各部供给。合流路99以及各分支路100连接于机油泵21,构成向真空泵50的油路76供给机油的机油供给路。

在机油供给路中,从各开口孔到真空泵50的油路76的距离中的、从凸轮喷洒管45的第1开口孔104到油路76的距离最短。

如图9所示,在内燃机10的运转状态下,机油泵21被驱动,因此机油供给路被机油充满。因此,各分支路100的开口孔与真空泵50的负压室75的连通被切断。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油供给路的容积、即合流路99的容积与各分支路100的容积合计的合计容积同真空泵50的允许油量相同。

如果在机油供给路被机油充满的状态下内燃机10的运转停止,真空泵50的驱动停止,则通过真空泵50的负压室75内的负压将机油从机油供给路吸入真空泵50内。

允许油量被设定为在驱动真空泵50时作用于叶片59的阻力不至破坏叶片59的最大油量。最大油量可以依据残留于真空泵50内的油量与驱动真空泵50时的叶片59的破损的有无的关系,通过验证实验预先求出。通过基于求得的最大的油量分别设定合流路99、各分支路100的通路剖面积、长度,从而能够使得上述合计容积与允许油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合流路99、各分支路100的通路剖面积相同,调节各分支路100的长度,由此将合计容积设计为与真空泵50的允许油量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2对真空泵50停止时的机油供给路的机油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如果真空泵50停止,则通过残留于负压室75内的负压将油吸入负压室75内。在各分支路100分别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开口孔95、104、105、106、110。因此,伴随着机油供给路内的机油向真空泵50内吸引,空气经由开口孔95、104、105、106、110被吸入机油供给路内。在纵油路97也设置有开口孔,不过同机油供给路的开口孔95、104、105、106、110相比,纵油路97的开口孔被设置在远离真空泵50的油路76的位置。因此,从纵油路97吸引的机油的量极少,机油的流动可以忽略不计。

凸轮喷洒管45的合流管部48相比排气侧喷洒管47更接近进气侧喷洒管46。因此,如图11所示,在凸轮喷洒管45中,从第1开口孔104吸入的空气比从第2开口孔105吸入的空气更快地到达合流管部48。这样,如果从喷洒管46、47中的一方的喷洒管46吸入的空气到达合流管部48,则在另一方的喷洒管47内不再作用真空泵50的负压。因此,从排气侧喷洒管47内的机油的吸引停止。

如图12所示,第1开口孔104与其他开口孔95、105、106、110相比,相距真空泵50的油路76的距离更近,因此最早与真空泵50连通。如果第1开口孔104与真空泵50的负压室75内连通,则空气经由从第1开口孔104直至真空泵50的油路76的通路向负压室75内供给。由此,残留于真空泵50的负压室75内的负压被消耗。

如上所述在真空泵50与大气连通的状态下,在残留于其他分支路100内的机油不再作用真空泵50内的负压。因此,残留于其他分支路100内的机油不会被进一步吸引。这样,真空泵50内的机油的量被抑制为机油供给路的合计容积、即允许油量以下。因此,凸轮喷洒管45的第1开口孔104作为在真空泵50停止时壳体52内的机油的量超出允许油量前将负压室75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发挥功能。

接下来,对上述的内燃机10的作用进行说明。如果真空泵50停止,则通过残留于负压室75内的负压将机油吸入真空泵50。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壳体52内的机油的量超出真空泵50的允许油量前将负压室75与大气连通,因此在负压室75与大气连通后,机油不会进一步被吸入。由此,将壳体52内的油量抑制在允许油量以下。因此,能够防止可致使叶片59破损的大量的机油吸入真空泵50。

如果真空泵50被驱动,则伴随着机油泵21的驱动,机油供给路被机油充满。因此,通过机油切断作为大气连通孔的第1开口孔104与真空泵50的负压室75的连通。另外,其他开口孔与真空泵50的负压室75的连通也与上述相同地被切断。由此,在真空泵50的驱动中吸入真空泵50内的空气的量得到抑制。因此,能够抑制从真空泵50喷出的空气的量。

另外,使合流路99的容积与各分支路100的容积合计的合计容积同允许油量相同,由此即使通过负压室75内的负压将合流路99内的机油与各分支路100内的机油全部吸入壳体52内,也能够将壳体52内的机油的量抑制在允许油量以下。另外,将凸轮喷洒管45作为分支路100设置,使凸轮喷洒管45的第1开口孔104作为大气连通孔发挥功能,由此无需额外设置大气连通孔。因此,内燃机10的制造变得容易。

至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出以下的效果。

(1)在机油供给路设置作为大气连通孔的第1开口孔104。当真空泵50停止时,通过第1开口孔104,在壳体52内的机油的量超出允许油量前将负压室75与大气连通。因此,能够将真空泵50停止时吸入的机油的量抑制在允许油量以下。另外,在真空泵50被驱动时,利用机油供给路内的机油切断各开口孔与负压室75的连通。因此,能够抑制吸入真空泵50内的空气的量。因此,当停止内燃机的运转时,抑制机油吸入真空泵50内致使真空泵50破损,并且抑制在内燃机的运转中从真空泵50排出空气而产生噪声。

(2)通过使合流路99的容积与各分支路100的容积合计的合计容积同允许油量相同,能够避免壳体52内的机油的量超出允许油量。

(3)通过使内燃机10的凸轮喷洒管45的第1开口孔104作为大气连通孔发挥功能,无需额外设置大气连通孔。因此,内燃机10的制造变得容易。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大气连通孔除了凸轮喷洒管45的第1开口孔104之外,还可以是其他的分支路100的开口孔。例如,如图13~图15所示,可以将第1开口孔104以外的各开口孔作为大气连通孔。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第1调整油路101的开口孔106作为大气连通孔发挥功能。例如,当在上坡路等车辆倾斜且内燃机10停止的情况下,凸轮喷洒管45的各开口孔有时会配置在比第1调整油路101的开口孔106靠下方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残留于负压室75内的负压,克服重力将凸轮喷洒管45内的机油吸入。因此,在上述的情况下,在从凸轮喷洒管45的各开口孔吸入的空气到达横油路98前,从第1调整油路101的开口孔106吸入的空气到达真空泵。这样,尽管机油供给路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相同,但也存在由于车辆的状态不同成为大气连通孔的开口孔变更的情况。

另外,还可以通过变更各分支路100的通路剖面积,调节油流动时的压力损失的大小来变更成为大气连通孔的开口孔。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使从泵油路94到真空泵50的油路76的通路的压力损失比其他通路小,将泵油路94的开口孔95作为大气连通孔。另外,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使从第2调整油路102的开口孔110到真空泵50的油路76的通路的压力损失比其他通路小,将第2调整油路102的开口孔110作为大气连通孔。在该例中,将距离真空泵50最远的第2调整油路102的开口孔110作为大气连通孔。在这种情况下,在从开口孔110吸入的空气到达真空泵50的油路76前,从其他开口孔95、104、105、106吸入大量的机油。在这种情况下,残留于机油供给路内的机油的量变少,但机油供给路的合计容积为允许量以下,因此即使将合流路99以及各分支路100的机油全部吸入,也能够将壳体52内的机油的量抑制在允许油量以下。

还可以将机油供给路的合计容积设为不足允许油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壳体52内的机油的量超出允许油量。

还可以将机油供给路的合计容积设定为允许油量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真空泵50停止时,在合流路99以及各分支路100的机油全部吸入壳体52内前,只要通过大气连通孔将负压室75与大气连通即可。如此一来,即使机油供给路的合计容积为允许油量以上,也能够将壳体52内的机油的量抑制在允许油量以下。

例如,通过在机油供给路的中途形成开口孔而非机油供给路的前端,能够避免残留在从机油供给路的开口孔到前端之间的机油被吸引。另外,通过调节各分支路100的管路阻力,使从各分支路100的开口孔吸入的空气到达真空泵50的油路76所用的时间不同,能够避免全部的机油吸入壳体52内。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将壳体52内的油的量抑制在允许油量以下。

还可以省略凸轮喷洒管45、第1调整油路101、泵油路94、第2调整油路102中的至少一个。当将上述分支路100全部省略的情况下,只要重新设置与上述分支路100不同的分支路,并在该分支路形成大气连通孔即可。

允许油量为在驱动真空泵50时作用于叶片59的阻力不至使叶片59破损的最大油量,不过也可以比最大油量少。

各凸轮轴24、25的驱动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方法。例如,可以在曲轴11的一端设置曲柄链轮而代替曲柄带轮20,在进气凸轮轴24的一端设置正时链轮而代替正时带轮26,在排气凸轮轴25的一端设置正时链轮而代替正时带轮27,并且在各链轮卷绕正时链。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曲轴11的一端设置曲柄齿轮,将与曲柄齿轮啮合的正时齿轮设置在各凸轮轴24、25的一端,由此伴随着曲轴11的旋转经由曲柄齿轮使各正时齿轮旋转。通过如此构成,也能够与曲轴11联动地驱动各凸轮轴24、25。

内燃机10除了气缸直列排列的内燃机以外,还可以是气缸呈V字状排列的V型内燃机。内燃机10的气缸数可以适当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