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室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5915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齿轮室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齿轮室盖。



背景技术:

单缸柴油机,即按气缸数量分类时只有一个气缸的柴油机。是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将燃料燃烧释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或机械能的装置。单缸柴油机主要应用于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汽车工业、船舶机械、电力工业等领域。

目前,单缸柴油机喷油泵一端安装在齿轮室盖上,另一端悬空,属于悬臂支撑,其中,由于喷油泵安装面与喷油泵受力点之间距离较大,故导致齿轮室盖上的安装孔、喷油泵安装面及其两者之间的连接部件所受力矩大,在喷油泵工作时的振动使得这些零部件容易受损,因而常常发生齿轮室盖因受力过大而损坏、连接件松动等事件,导致齿轮室盖可靠性较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经常更换新的齿轮室盖,增加了单缸柴油机的安装成本和维护成本。

因此,本申请人致力于研究一种齿轮室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齿轮室盖,降低了喷油泵对齿轮室盖安装孔、连接齿轮室盖和喷油泵的连接部件力的作用,进而减少了喷油泵对这些零部件的损坏,从而提高了齿轮室盖安装孔、连接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齿轮室盖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齿轮室盖,用于封闭内燃机的齿轮室,并与喷油泵连接,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侧朝所述齿轮室方向延展有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上开有安装孔和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分设于所述安装孔的周围,并用于连接所述喷油泵;

所述底板上设有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从所述底板的表面朝所述齿轮室方向凸起,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支撑孔;

所述喷油泵的滚轴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和所述支撑孔,并与所述支撑孔间隙配合。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齿轮室盖设置一个与安装孔对应的支撑孔,且支撑孔与喷油泵靠近滚轴的一端间隙配合,这样不仅使得齿轮室盖上的安装板与喷油泵连接,对喷油泵具有一个定位且固定支撑的作用,且齿轮室盖上的支撑孔限制喷油泵在工作时的振动幅度范围的同时还起到支撑喷油泵的作用,因而降低了喷油泵对齿轮室盖安装孔、连接齿轮室盖和喷油泵的连接部件力的作用,进而减少了喷油泵对这些零部件的损坏,从而提高了齿轮室盖安装孔、连接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齿轮室盖的可靠性,降低了单缸柴油机的安装成本和维护成本。进一步地,由于支撑孔对喷油泵的限位作用,因而减少了喷油泵与围设其周边的零部件的碰撞,进而降低了单缸柴油机工作时的噪音和振动,减少噪音污染对单缸柴油机使用者的伤害;保护了了围设喷油泵周边的零部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分别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底板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连接支撑板和底板的加强筋,可以提高支撑板与底板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支撑板的机械强度,由于支撑板和加强筋的传导作用,降低了喷油泵工作振动时对支撑板力的作用,进而提高支撑板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支撑孔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本技术方案中,保证了支撑孔与安装孔在喷油泵工作振动时在各自相对应的位置起到对喷油泵支撑和限位的作用,这样使得喷油泵的支撑力来自相同方向的两个力(即支撑孔对喷油泵的力和安装孔对喷油泵的力)的支撑,提高了安装孔和支撑孔之间的配合使用时的支撑和限位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安装孔为一凸台轴孔,所述凸台轴孔由所述安装板的表面朝所述支撑板方向凸起形成。

本技术方案中,凸台轴孔可以提高安装孔与喷油泵之间的力的作用面积,降低了喷油泵对安装孔的力矩作用,进而提高了安装孔对喷油泵之间的限位和支撑效果,减少了喷油泵在使用过程中对安装板的损坏程度,保护了安装板,提高了安装板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齿轮室盖的可靠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板上设有动力输出轴孔和机油尺孔,所述动力输出轴孔和所述机油尺孔远离所述支撑板。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板的表面朝所述齿轮室方向凸起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所述支撑板、所述动力输出轴孔和所述机油尺孔。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加强筋将设置在齿轮室盖上的各种孔连接起来,这样增强了齿轮室盖上这些孔之间的连接刚度,提高了这些孔的机械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齿轮室盖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了单缸柴油机的安装成本和维护成本。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呈十字交叉形或辐射形设置。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齿轮室盖,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齿轮室盖设置一与安装孔对应的支撑孔,且支撑孔与喷油泵靠近滚轴的一端间隙配合,这样支撑孔限制了喷油泵在工作时的振动幅度范围,降低了喷油泵对齿轮室盖安装孔、连接齿轮室盖和喷油泵的连接部件力的作用,进而减少了喷油泵对这些零部件的损坏,从而提高了齿轮室盖安装孔、连接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齿轮室盖的可靠性,降低了单缸柴油机的安装成本和维护成本。进一步地,由于支撑孔对喷油泵的限位作用,因而减少了喷油泵与围设其周边的零部件的碰撞,进而降低了单缸柴油机工作时的噪音和振动,减少噪音污染对单缸柴油机使用者的伤害;且保护了了围设喷油泵周边的零部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加强筋将设置在齿轮室盖上的各种部件(如支撑板、动力输出轴孔和机油尺孔)连接起来,这样增强了齿轮室盖上这些部件之间的连接刚度,提高了这些部件的机械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齿轮室盖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了单缸柴油机的安装成本和维护成本。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支撑板在底板之间设置加强筋,可以提高支撑板与底板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支撑板的机械强度,由于支撑板和加强筋的传导作用,降低了喷油泵对支撑板力的作用,进而提高支撑板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齿轮室盖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齿轮室盖与喷油泵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齿轮室盖,110.底板,120.安装板,121.安装孔,122.第一连接孔,123.第二连接孔,130.支撑板,131.支撑孔,132.第一加强筋,140.动力输出轴孔,150.机油尺孔,160.第二加强筋,170.第一围板,180.第二围板,190.第三围板,200.喷油泵,210.喷油泵滚轴外壳,220.喷油泵凸轮轴外壳,230.喷油泵安装轴外壳,240.喷油泵连接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和2所示,一种齿轮室盖,用于封闭内燃机的齿轮室(图中未标示),并与喷油泵200连接,包括:底板110,底板110的一侧朝齿轮室方向延展有安装板120;安装板120上开有安装孔121和第一连接孔122,第一连接孔122分设于安装孔121的周围,并用于连接喷油泵200;底板110上设有一支撑板130,支撑板130从底板110的表面朝齿轮室方向凸起,支撑板130上设有与安装孔121对应的支撑孔131;喷油泵200的滚轴一端穿过安装孔121和支撑孔131,并与支撑孔131间隙配合。通过安装孔121和支撑孔131的配合使用来定位和支撑喷油泵200,优选地安装孔121与喷油泵安装轴外壳230间隙配合,安装板120通过第一连接孔122与喷油泵连接端面240连接,支撑孔131与喷油泵滚轴外壳210间隙配合,这样,齿轮室盖100上的安装板120与喷油泵200连接,对喷油泵200具有定位、固定支撑以及对喷油泵200在工作时的振动幅度范围限制的作用,且齿轮室盖100上的支撑孔131进一步起到支撑和限制喷油泵200在工作时的振动幅度范围的作用,因而降低了喷油泵200对齿轮室盖100上的安装孔121、连接齿轮室盖100和喷油泵200的连接部件等(图中未标示)力的作用,进而减少了喷油泵200对这些零部件的损坏,从而提高了齿轮室盖100上的安装孔121、连接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齿轮室盖100的可靠性,降低了单缸柴油机的安装成本和维护成本。进一步地,由于支撑孔131对喷油泵200的限位作用,因而减少了喷油泵200与围设其周边的零部件的碰撞,进而降低了单缸柴油机工作时的噪音和振动,减少噪音污染对单缸柴油机使用者的伤害;保护了了围设喷油泵200周边的零部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值得指出的是,安装孔121和支撑孔131主要与喷油泵200靠近滚轴的一端的外壳间隙连接,具体的连接部位以及安装孔121和支撑孔131的大小、位置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如喷油泵200的类型、大小尺寸等)进行设计和安装,提高齿轮室盖100与喷油泵200连接的适配性。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安装孔121的轴线与支撑孔131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这样保证了支撑孔131与安装孔121在喷油泵200工作振动时在各自相对应的位置起到对喷油泵200支撑和限位的作用,这样使得喷油泵200的支撑力来自相同方向的两个力(即支撑孔131对喷油泵200的力和安装孔121对喷油泵200的力)的支撑,提高了安装孔121和支撑孔131之间的配合使用时的支撑和限位效果。安装孔121为一凸台轴孔(图中未标示),凸台轴孔由安装板120的表面朝支撑板130方向凸起形成,凸台轴孔可以提高安装孔121与喷油泵200之间的力的作用面积,降低了喷油泵200对安装孔121的力矩作用,进而提高了安装孔121对喷油泵200之间的限位和支撑效果,减少了喷油泵200在使用过程中对安装板120的损坏程度,保护了安装板120,提高了安装板120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齿轮室盖100的可靠性。且支撑板130与底板110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132,第一加强筋132分别与支撑板130与底板110连接,第一加强筋132提高了支撑板130与底板110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支撑板130的机械强度,由于支撑板130和第一加强筋132的传导作用,降低了喷油泵200工作振动时对支撑板130的力的作用,进而提高支撑板13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且齿轮室盖100还包括了第一围板170、第二围板180和第三围板190;安装板120、第一围板170、第三围板190和第二围板180依次连接并围设于底板110的四周,且安装板120、第一围板170、第三围板190和第二围板180由所述底板110的各个周边朝齿轮室方向延展得到,安装板120、第一围板170、第三围板190和第二围板180靠近齿轮室的端面均设有第二连接孔123,齿轮室盖100通过第二连接孔123与齿轮室封闭连接。第一加强筋132优选为板状的加强筋,且由支撑板130远离底板110的端部朝底板110延展得到,优选地靠近第一围板170的第一加强筋132延展至第一围板170,并与第一围板170连接,这样增加了支撑板130在承受喷油泵200力的作用时,增加了承受力的接触面和方向,根据力的分解作用,从而降低了支撑板130承受喷油泵200力的大小,进而保护了支撑板130,提高支撑板130的使用寿命,提高支撑板130的可靠性。当然,第一加强筋132还可以延伸至第二围板180,甚至延伸至第三围板190,并分别与第二围板180和第三围板190连接,进一步提高支撑板130的可靠性。且第一加强筋132可也由支撑孔131下方的支撑板130朝向底板110延伸得到,且呈渐扩(或直线状)方式延展得到,且第一加强筋132可以与支撑板130一体成型,或分开设置。

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或二的基础上,底板110上设有动力输出轴孔140和机油尺孔150,动力输出轴孔140和机油尺孔150远离支撑板130。底板110的表面朝齿轮室方向凸起有第二加强筋160;第二加强筋160连接支撑板130、动力输出轴孔140和机油尺孔150,第二加强筋160使齿轮室盖100上的各个部件之间连接在一起,这样增强了齿轮室盖100上这些部件之间的连接刚度,提高了这些部件的机械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齿轮室盖1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了单缸柴油机的安装成本和维护成本。优选地第二加强筋160呈十字交叉形或辐射形设置;且第一加强筋132与第二加强筋160相互连接;底板110、支撑板130、安装板120、第一围板170、第二围板180、第三围板190、第一加强筋132和第二加强筋160一体成型。

示例性的,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齿轮室盖与喷油泵连接的具体应用情况:

喷油泵200靠近滚轴的一端依次穿过安装孔121和支撑孔131,其中,安装孔121与喷油泵安装轴外壳230间隙配合,且安装板120还设有一间隙孔(图中未标示),间隙孔设置在安装孔121的旁边,并与安装孔121相通;设置在安装板120上的三个第一连接孔122分设在安装孔121的周围,且安装板120通过螺丝组件(或螺栓组件、插销组件)和第一连接孔122的配合使用,与喷油泵200靠近齿轮室盖100一侧的喷油泵连接端面240连接;喷油泵凸轮轴外壳220穿过支撑孔131,而分别连接喷油泵凸轮轴外壳220和喷油泵安装轴外壳230的喷油泵滚轴外壳210与支撑孔131间隙配合。通过第一连接孔122、安装孔121、支撑孔131之间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齿轮室盖100与喷油泵200之间定位的准确性和支撑以及连接的稳固性;还降低了喷油泵200对齿轮室盖100上的安装孔121、连接齿轮室盖100和喷油泵200的连接部件等力的作用,进而减少了喷油泵200对这些零部件的损坏,从而提高了齿轮室盖100上的安装孔121、连接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齿轮室盖100的可靠性;还限制了喷油泵200在工作振动时的振幅,因而降低了喷油泵200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污染和振动,进而保护了单缸柴油机使用者;还减少了喷油泵200与围设其周边的零部件的碰撞,保护了了围设喷油泵200周边的零部件。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