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箱及热电联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493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进气箱及热电联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进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气箱及热电联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是一种常用的机械设备,发动机能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发动机的结构较复杂,并且,工作温度高,因而需要充足的空气,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以及维持机箱内的温度。并且,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发动机需要空气与燃料充分混合才能完全燃烧。

热电联产系统,即CHP,是从同一燃料中产生热与电。CHP有很多形式,涉及诸多技术,但是总体上都是基于发电与热回收的整合系统。现有小型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机组箱、进气箱和发动机。其中,进气箱和发动机均置于机组箱内,机组箱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用于接收室外的空气,空气经由进气箱后输送至发动机,供应给发电机使用。然而,现有的进气箱的结构较为简单,仅只是在箱体开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这样,使得进风箱在进风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噪音,影响用户使用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进气箱,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进气箱在进风过程中噪音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热电联产系统。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进气箱,该进气箱包括:箱体和设置于箱体内的隔板;其中,箱体的第一侧板开设有进风口,与第一侧板相对的第二侧板开设有排风口;隔板与第一侧板并列设置,隔板的底边连接于箱体的底板,隔板的侧边连接于箱体的侧板,隔板的顶边与箱体的顶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上述进气箱中,进风口的开口面积与排风口的开口面积相等。

进一步地,上述进气箱中,隔板的顶边与箱体的顶板之间的截面面积与进风口的开口面积相等。

进一步地,上述进气箱中,隔板置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并且,隔板位于箱体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地,上述进气箱中,进风口与排风口相对设置,并且,进风口开设于第一侧板的底部,排风口开设于第二侧板的底部。

进一步地,上述进气箱中,隔板的第一侧面与箱体的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与进风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进气箱中,第一侧板与箱体的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流板。

进一步地,上述进气箱中,第二侧板与箱体的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导流板。

进一步地,上述进气箱中,隔板的第二侧面与箱体的底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流板,第四导流板与排风口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箱体内设置隔板,改变了风的流通通道,大大延长了风的流通路径,并且,风在转弯处形成涡流,能够消耗掉风的一部分能量,有效地降低了风产生的噪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进气箱在进风过程中噪音大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感,并且,能够保证进风箱原有的进风量,满足后续系统所需的空气量,还无需增加进风箱的体积,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热电联产系统,该系统包括:机组箱、机组门、发动机和上述的任一种进气箱;其中,机组门与机组箱可闭合地连接,机组门开设有进气口;进气箱和发动机均置于机组箱内,进气箱的进风口与进气口相对应,进气箱的排风口与发动机的进风口相对应。

由于进气箱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进气箱的热电联产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进气箱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进气箱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进气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进气箱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3,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进气箱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进气箱可以包括:箱体1和隔板2。其中,箱体1包括:顶板11、底板12和四块侧板,四块侧板首尾依次连接,四块侧板的顶端与顶板11相连接,四块侧板的底端与底板12相连接,则箱体1呈长方体状。在四块侧板中,在箱体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由左至右的方向)上两块侧板记为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第一侧板13与第二侧板14相对设置。在箱体1的宽度方向(图3所示的由左至右的方向)上两块侧板记为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第三侧板15与第四侧板16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3开设有进风口131,第二侧板14上开设有排风口141。优选的,进风口131与排风口141相对设置,即进风口131的位置与排风口141的位置相对应。并且,进风口131开设于第一侧板13的底部(图1所示的下部),排风口141开设于第二侧板14的底部(图2所示的下部)。

箱体1的内部中空,隔板2设置于箱体1内。隔板2与第一侧板13并列设置,并且,隔板2置于第一侧板13与第二侧板14之间。隔板2的底边(图3所示的下边)连接于箱体1的底板12,隔板2的侧边连接于箱体1的侧板,隔板2的顶边(图3所示的上边)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具体地,隔板2与第一侧板13或第二侧板14相平行,即隔板2在箱体1内沿箱体1长度方向布置。隔板2的两条侧边分别与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一一对应地连接,使得隔板2的底边和两条侧边均与箱体1的内壁相连接,则隔板2将箱体1内的空间分割为左右两部分。由于隔板2的顶边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以箱体1内的空间并不是封闭的。具体实施时,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优选的,隔板2位于箱体1的中心位置,具体地,隔板2位于箱体1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处,则隔板2距离第一侧板13的距离与距离第二侧板14的距离相等。

工作时,外界的风由第一侧板13的进风口131进入箱体1内,由于隔板2的隔挡作用,所以风在箱体1内由第一侧板13与隔板2之间的空间向上运动,直至运动至箱体1的顶部。由于箱体1的顶板11的阻挡作用,所以风由竖向向上运动改为向第二侧板14处的水平运动,再由第二侧板14与隔板2之间的空间向下运动,直至由第二侧板14的排风口141排出。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箱体1内设置隔板2,改变了风的流通通道,大大延长了风的流通路径,并且,风在转弯处形成涡流,能够消耗掉风的一部分能量,有效地降低了风产生的噪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进气箱在进风过程中噪音大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感,并且,能够保证进风箱原有的进风量,满足后续系统所需的空气量,还无需增加进风箱的体积,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继续参见图1至图3,上述实施例中,隔板2的顶边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的截面面积与进风口131的开口面积相等。具体地,隔板2所在的截面中隔板2的顶边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的截面的面积应与进风口131的开口面积相等,其中,隔板2的顶边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的截面面积等于隔板2的顶边的宽度×隔板2的顶边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的预设距离。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能够有效地保证通过隔板2处的进风量与进风口131处的进风量相同,进而保证原有的进风量,确保后续系统的正常工作。

继续参见图1至图3,上述各实施例中,进风口131的开口面积与出风口的开口面积相等,以保证进风口131的进风量与排风口141的排风量相等,确保了进风和排风的均匀,减少噪音的影响,进而便于满足后续系统的需要。

参见图3,上述各实施例中,隔板2的第一侧面21与箱体1的底板12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流板3,第一导流板3与进风口131相对设置。具体地,隔板2的第一侧面21朝向进风口131,第一导流板3设置于隔板2的第一侧面21与箱体1的底板12之间的连接处。第一导流板3的第一端(图3所示的上端)与隔板2的第一侧面21相连接,第一导流板3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下端)与箱体1的底板12相连接。第一导流板3的长度与隔板2的长度相等,第一导流板3的两个侧边与箱体1的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一一对应连接。第一导流板3可以为弧形板。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导流板3,能够对由进风口131处进入的风起到缓冲作用,减缓风在转弯处产生的涡流,并且,有效地减少了风的流动阻力。

继续参见图3,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3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流板4。具体地,第二导流板4设置于第一侧板13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的连接处。第二导流板4的第一端(图3所示的下端)与第一侧板13相连接,第二导流板4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上端)与箱体1的顶板11相连接。第二导流板4的长度与第一侧板13的长度相等,第二导流板4的两个侧边与箱体1的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一一对应连接。第二导流板4可以为弧形板。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导流板4,能够对第一侧板13与隔板2之间的风起到缓冲作用,减缓风在转弯处产生的涡流,并且,有效地减少了风的流动阻力,使得风较为缓和地改变流向。

继续参见图3,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二侧板14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设置有第三导流板5。具体地,第三导流板5设置于第二侧板14与箱体1的顶板11之间的连接处。第三导流板5的第一端(图3所示的下端)与第二侧板14相连接,第三导流板5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上端)与箱体1的顶板11相连接。第三导流板5的长度与第二侧板14的长度相等,第三导流板5的两个侧边与箱体1的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一一对应连接。第三导流板5与第二导流板4相对设置,分别设置于箱体1顶部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角落。第三导流板5可以为弧形板。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导流板5,能够对风起到缓冲作用,减缓风在转弯处产生的涡流,并且,有效地减少了风的流动阻力,使得风较为缓和改变流向,进而进入第二侧板14与隔板2之间的空间。

继续参见图3,上述各实施例中,隔板2的第二侧面22与箱体1的底板12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流板6,第四导流板6与排风口141相对设置。具体地,隔板2的第二侧面22朝向排风口141,第四导流板6设置于隔板2的第二侧面22与箱体1的底板12之间的连接处。第四导流板6的第一端(图3所示的上端)与隔板2的第二侧面22相连接,第四导流板6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下端)与箱体1的底板12相连接。第四导流板6的长度与隔板2的长度相等,第四导流板6的两个侧边与箱体1的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一一对应连接。隔板2的第一侧面21与第二侧面22为隔板2相对的两个侧面。第四导流板6可以为弧形板。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四导流板6,能够对第二侧板14与隔板2之间的风起到缓冲作用,减缓风在转弯处产生的涡流,并且,有效地减少了风的流动阻力,使得风缓和地由排风口141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箱体1内设置隔板2,改变了风的流通通道,大大延长了风的流通路径,并且,风在转弯处形成涡流,能够消耗掉风的一部分能量,有效地降低了风产生的噪音,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感,并且,能够保证进风箱原有的进风量,满足后续系统所需的空气量,还无需增加进风箱的体积,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热电联产系统实施例: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热电联产系统,该热电联产系统包括:机组箱、机组门、发动机和上述任一种进气箱。其中,机组门与机组箱可闭合地连接,机组门开设有进气口,该进气口用于接收外界的风。进气箱和发动机均置于机组箱内,进气箱的箱体1的进风口131与机组门的进气口相对应,进气箱的箱体1的排风口141与发动机的进风口131相对应。

其中,进气箱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说明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进气箱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进气箱的热电联产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进气箱及具有该进气箱的热电联产系统的原理相同,相关之处可以相互参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