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7894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燃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过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配件中的易耗件,燃油滤清器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现有燃油滤清器的各个传感器通常为独立设置,安装及拆卸不方便,并且导致电路结构复杂。另外,现有燃油滤清器的滤芯通常采用单层材料制成,导致其强度不高,在燃油流动压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使用寿命不高,并且单层材料制成的燃油滤清器的过滤精度、水分离效率及容尘量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拆装方便的燃油滤清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高燃油滤清器的过滤精度、水分离效率和容尘量,以延长燃油滤清器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滤清器,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滤芯,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油管和出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包括呈锯齿状折叠成的筒状滤纸、内网、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内网插设在所述筒状滤纸内,且所述内网内形成有过滤空间,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分别固定在所述筒状滤纸的两端,所述上盖板设有供出油管连通过滤空间的第一通孔,所述下盖板设有供组合传感器插入的第二通孔,所述滤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环形的腔室,所述进油管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燃油滤清器还包括组合传感器,所述组合传感器插设在所述壳体的下端,并经所述第二通孔伸入至所述过滤空间内,用于感测过滤空间内的燃油温度及对过滤空间内的燃油进行加热。

优选地,所述筒状滤纸为复合层,包括由木浆纸添加30%玻纤制成的内层、由熔喷棉材料制成的中间层及由无纺布制成的外层,所述内层相对于所述外层更靠近所述内网。

优选地,所述滤芯还包括呈环形的塞子,所述塞子设于所述上盖板的第一通孔处以用于对上盖板和出油管进行密封,所述塞子的外周面形成有环形的卡槽,所述塞子通过所述卡槽安装在所述上盖板上,所述塞子的内周面形成有环形的凸起。

优选地,所述上盖板的顶面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形成有环形的上凸缘,以用于与所述塞子的上部抵接,所述上盖板的顶面于所述上凸缘的外侧形成有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所述上盖板的顶面和所述上凸缘的外周面。

优选地,所述下盖板的底面形成有用于壳体相卡接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包括相间隔并呈对称分布的两卡块,所述下盖板的底面于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形成有下凸缘,以用于加强与组合传感器之间的连接与密封性。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安装在所述上壳的上部,所述组合传感器安装在所述下壳的底部并伸入到下壳内,所述上壳和下壳内分别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滤芯的上盖板和下盖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抵接以将所述滤芯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上壳还设有与所述出油管相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组合传感器包括主体、接线插头、加热片、温度传感器及保护罩,所述接线插头与所述主体的外端之间连接有导线,以将接线插头同时与加热片和温度传感器导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主体的内端,所述加热片通过支架与所述主体的内端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罩与所述主体的内端固定连接并将所述加热片罩住。

优选地,所述保护罩具有靠近所述主体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主体的第二端,所述保护罩的第一端形成有第一开口,以供过滤空间内的燃油进入所述保护罩内通过加热片进行加热,所述壳体的上部内侧设有与出油管连通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保护罩正对设置,所述保护罩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二开口,以供保护罩内经过加热后的燃油流出保护罩,经连接管进入出油管。

优选地,所述组合传感器还包括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接线插头导电连接,所述主体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靠近所述主体的内端和外端,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滤芯的下盖板密封结合,所述壳体的下部内侧形成有安装凸台,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壳体的安装凸台密封结合,并于所述下盖板的下侧形成储水空间,所述主体设有连通所述储水空间与过滤空间的通道,所述水位传感器安装在所述主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二安装部之间,以感应储水空间内的水位高度,所述壳体的底部对应所述储水空间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处设有放水阀。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底部外侧设有第一卡孔,所述主体的外端设有第二卡孔,通过一U型卡簧插入所述壳体的第一卡孔和所述主体的第二卡孔,将所述组合传感器与所述壳体卡合固定,所述接线插头上设有卡扣,所述壳体的外壁设有扣孔,通过所述接线插头的卡扣卡入所述壳体的扣孔将所述接线插头悬挂在所述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燃油滤清器,通过采用组合传感器,其安装和拆卸较为方便,滤芯较高的过滤精度、较高水分离效率和较大容尘量,并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燃油流动压力作用下不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燃油滤清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燃油滤清器的正视图,其中部分剖视。

图3为图1所示燃油滤清器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燃油滤清器沿A-A线的剖视图,其中组合传感器未全部剖视。

图5为图1所示燃油滤清器的分解图,其中未示出组合传感器的保护罩。

图6为图1所示燃油滤清器倒视的部分分解图。

图7为图3所示燃油滤清器中组合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所示燃油滤清器中滤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左侧部分为剖视。

图9为图8所示滤芯的A向视图。

图10为图8所示滤芯的B向视图。

图11为图8所示滤芯的滤纸的结构示意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燃油滤清器的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燃油滤清器包括壳体2、组合传感器3及设于所述壳体2内的滤芯1,所述壳体2上设有进油管21和出油管22。

参照图8至图11,滤芯1包括呈锯齿状折叠成的筒状滤纸11、内网12、上盖板13和下盖板14,所述内网12插设在所述筒状滤纸11内,且所述内网12内形成有过滤空间121,所述上盖板13和下盖板14分别固定在所述筒状滤纸11的两端,所述上盖板13设有供出油管22连通过滤空间121的第一通孔131,所述下盖板14设有供组合传感器3插入的第二通孔141。所述筒状滤纸11为复合层,包括由木浆纸添加30%玻纤制成的内层111、由熔喷棉材料制成的中间层112及由无纺布制成的外层113,所述内层111相对于所述外层113更靠近所述内网12。

参照图4,所述滤芯1与所述壳体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环形的腔室101,所述进油管21与所述腔室101连通,所述组合传感器3插设在所述壳体2的下端,并经所述第二通孔141伸入至所述过滤空间121内,用于感测过滤空间内的燃油温度及对过滤空间121内的燃油进行加热。

滤芯1中,筒状滤纸11为复合层,包括由木浆纸添加30%玻纤制成的内层111、由熔喷棉材料制成的中间层112及由无纺布制成的外层113,使得该滤芯1同时具有较高的过滤精度、较高水分离效率和较大容尘量,并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燃油流动压力作用下不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筒状滤纸11内插入内网12进行支撑,进一步加强筒状滤纸11的强度。

所述由木浆纸添加30%玻纤制成的内层111的平均孔径为7μm至17μm,以使该滤芯1具有更高的过滤精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滤芯1还包括呈环形的塞子15,所述塞子15设于所述上盖板13的第一通孔131处以用于对上盖板13和出油管22进行密封。

所述塞子15优选采用丁腈橡胶制成,丁腈橡胶是浅褐色的弹性体,耐油性极好,耐磨性较高,耐热性较好,粘接力强。所述滤芯1还包括O型密封圈16,所述O型密封圈16设于所述塞子15与上盖板13之间,以加强塞子15与上盖板13之间的密封性。

所述塞子15的外周面形成有环形的卡槽151,所述塞子15通过所述卡槽151安装在所述上盖板13上,所述塞子15的内周面形成有环形的凸起152,以用于与出油管22紧密接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板13的顶面于所述第一通孔131的边缘形成有环形的上凸缘132,以用于与所述塞子15的上部抵接,使塞子15更加稳固地安装在所述上盖板13上。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板13的顶面于所述上凸缘132的外侧形成有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加强筋133,所述加强筋133连接所述上盖板13的顶面和所述上凸缘132的外周面,以对上凸缘132进行加强作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盖板14的底面形成有用于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2相卡接的卡合部142,所述卡合部包括相间隔并呈对称分布的两卡块1421。

所述下盖板14的底面于所述第二通孔141的边缘形成有下凸缘143,以用于加强与组合传感器3之间的连接与密封性。

所述筒状滤纸11的两端通过热板焊接工艺分别嵌融入在所述上盖板13和下盖板14中,所述上盖板13的底面设有第一挡环134以对所述筒状滤纸11的上端外缘进行定位和阻挡,所述下盖板14的顶面设有第二挡环144和位于所述第二挡环144内侧的第三挡环145,所述第二挡环144用于对所述筒状滤纸11的下端外缘进行定位和阻挡,第三挡环145用于对内网12的下端内缘进行定位和阻挡,以使筒状滤纸11、上盖板13、下盖板14及内网12之间的结合更加的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包括上壳23和下壳24,所述上壳23和下壳24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例如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上壳23与下壳24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201以加强两者之间的密封性。

所述上壳23的底部设有第一凸缘231,所述下壳24的顶部设有第二凸缘241,所述第一凸缘231设有第一卡合结构2311,所述第二凸缘241上设有第二卡合结构2411,通过第一卡合结构2311和第二卡合结构2411相互卡合将第一凸缘231与第二凸缘241固定,以防止上壳23与下壳24发生相对转动。其中,所述第一卡合结构2311包括卡块和/或卡槽,所述第二卡合结构2411包括与第第一卡合结构2311相配合的卡槽和/或卡块。

所述进油管21和出油管22安装在所述上壳23的上部,所述组合传感器3安装在所述下壳24的底部并伸入到下壳24内,所述上壳23和下壳24内分别设有第一凸台232和第二凸台242,所述滤芯1的上盖板13和下盖板14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232和第二凸台242抵接以将所述滤芯1固定在所述壳体2内。

所述下壳24的内壁面与所述滤芯1的筒状滤纸11之间的距离由下到上逐渐增大,即下壳24的开口由第二凸台242向上逐渐扩大。这样,腔室101下部的待过滤燃油进入筒状滤纸11过滤后可及时得到补充,以保证燃油供应的持续可靠性。

壳体2的下部(即下壳24的下部)内侧形成有安装凸台243,以用于与组合传感器3紧密结合。下壳体24的内部于第二凸台242与安装凸台243之间形成有储水空间244,下壳体24的底部对应所述储水空间244设有出水孔245,所述出水孔245处设有放水阀246。下壳24的底部外侧设有第一卡孔247,以用于供一U型卡簧5插入将组合传感器3卡接在下壳24上。所述下壳24的内壁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多条定位筋248,以对滤芯1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所述多条定位筋24沿所述下壳24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壳体2的上部(即上壳23的上部)内侧设有与出油管22连通的连接管233,所述连接管233与过滤空间121正对。

上壳23还设有与所述出油管22相连通的安装孔234,所述安装孔234内安装有压力传感器4,以便实时地感测出油管22内的燃油压力。压力传感器4与上壳23之间安装有密封圈401以提高两者之间的密封性。

所述组合传感器3包括主体31、接线插头32、加热片33、温度传感器34及保护罩35,所述接线插头32与所述主体31的外端之间连接有导线36,以将接线插头32同时与加热片33和温度传感器34导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34设于所述主体31的内端,所述加热片33通过支架37与所述主体31的内端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罩35与所述主体31的内端固定连接并将所述加热片33罩住以保护加热片33。

所述保护罩35具有靠近所述主体31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主体31的第二端,所述保护罩35的第一端形成有第一开口351,以供过滤空间121内的燃油进入所述保护罩35内通过加热片33进行加热,所述第一开口351的数量为多个,并沿所述保护罩35的周面呈均匀分布。所述连接管233与所述保护罩35正对设置,所述保护罩35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二开口352,以供保护罩35内经过加热后的燃油流出保护罩35,经连接管223进入出油管22。这样,在燃油需要加热的情况下,可以使进入出油管22被加热到预定温度后流向出油管22,以保证燃油温度控制的准确性。

所述组合传感器3还包括水位传感器38,所述水位传感器38通过所述导线37与所述接线插头32导电连接,所述主体31包括第一安装部311和第二安装部312,所述第一安装部311和第二安装部312分别靠近所述主体31的内端和外端,所述第一安装部311与所述滤芯1的下盖板14密封结合,所述第二安装部312与所述下壳24的下部的安装凸台243密封结合,并于所述下盖板14的下侧形成储水空间244,所述主体31设有连通所述储水空间244与过滤空间121的通道315,所述水位传感器38安装在所述主体31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11与所二安装部312之间,以感应储水空间244内的水位高度。当储水空间244内的水位达到设定高度时,向控制器发出信息,以通过控制器发出警示信息,提醒用户进行放水。

所述主体31的外端设有第二卡孔313,通过U型卡簧5插入下壳24底部外侧的第一卡孔247和主体31的第二卡孔313,将所述组合传感器3与所述下壳24卡合固定。

所述接线插头32上设有卡扣321,所述壳体2的下壳24的外壁设有扣孔202,通过所述接线插头32的卡扣321卡入所述下壳24的扣孔202将所述接线插头32悬挂在所述壳体2的下壳24上。

组合传感器3上集成加热片33、温度传感器34及水位传感器38,使得组合传感器3的安装较方便,加热片33、温度传感器34及水位传感器38共用同一个接线插头32,可简化电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技术内容下,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