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4001发布日期:2018-10-02 18:10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动机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



背景技术:

起动机又叫马达,它将蓄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动机飞轮旋转实现发动机的启动。然而在现实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发生一个问题:在起动机高速运转过程中,伴随旋转、震动,会出现后盖破损开裂的情况。这属于一个挺严重的事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据分析,是因为单向器每次退回的力量与转子窜动的力量叠加在了一起,最终作用在了后盖上,导致后盖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在起动机内部增加一种缓冲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有效、简单地解决起动机后盖受力集中而易破损开裂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包括壳体、后盖以及设置于壳体中的电枢、行星轴和单向器,电枢的转子轴的一端与行星轴传动连接,另一端能够转动地嵌入于后盖上,单向器套设于行星轴上且单向传动行星轴,其中,行星轴靠近电枢的一端设置有行星盘,行星轴配合单向器传动的轴表面上设有斜花键,斜花键与行星盘之间为缓冲轴段,缓冲轴段上绕轴表面开设有插片槽,插片槽中设置有缓冲片,单向器退回时与缓冲片接触并卸力。

其中,行星盘和行星轴为一体件。

其中,缓冲片为弹性件,且卡插于插片槽中。

其中,转子轴上靠近行星盘的一端设置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上同轴设置有驱动盘,驱动盘与行星盘同轴贴合固定。

其中,行星盘上设置有圆柱销,驱动盘对应圆柱销开设有插孔。

其中,行星盘对应转子轴开设有转子槽,转子轴插入转子槽中,且转子槽与转子轴之间设置有轴承。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主要通过在行星轴上增设插片槽,进而设置一个缓冲片,使得单向器每次退回时优先接触缓冲片,卸载冲击力,不会将力传递给转子,进而减少后盖的负担,从而有效消除了在起动机运行中后盖易破损开裂的状况,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不会影响起动机的正常运行,可行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的行星轴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的缓冲片的外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见图1至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包括壳体1、后盖2以及设置于壳体1中的电枢3、行星轴4和单向器5,电枢3的转子轴15的一端与行星轴4传动连接,另一端能够转动地嵌入于后盖2上,单向器5套设于行星轴4上且单向传动行星轴4,行星轴4靠近电枢3的一端设置有行星盘6,行星轴4配合单向器5传动的轴表面上设有斜花键7,斜花键7与行星盘6之间为缓冲轴段8,缓冲轴段8上绕轴表面开设有插片槽9,插片槽9中设置有缓冲片10,缓冲片10为弹性件,且卡插于插片槽9中,单向器5退回时与缓冲片10接触并卸力。

本实施例中,行星盘6和行星轴4为一体件,转子轴15上靠近行星盘6的一端设置有驱动齿轮11,驱动齿轮11上同轴设置有驱动盘12,驱动盘12与行星盘6同轴贴合固定,行星盘6上设置有圆柱销13,驱动盘12对应圆柱销13开设有插孔,行星盘6对应转子轴15开设有转子槽14,转子轴15插入转子槽14中,且转子槽14与转子轴15之间设置有轴承。

改进前的起动机结构中,单向器5退回后直接作用到行星盘6和驱动盘12的组合壳体1上,直接给转子轴15一个轴向力,由于转子轴15自身有窜动,导致作用在后壳上的力更大,易造成后盖2开裂破损。

改进后的起动机结构中,单向器5在退后过程中,首先受到行星轴4上缓冲片10的阻碍,几乎消除了所有的冲击力,使得作用到转子轴15上的力很小,从而减轻了后盖2的受力,使得后盖2的使用寿命更长。

综上,该实施例中的起动机内部缓冲结构,主要通过在行星轴上增设插片槽,进而设置一个缓冲片,使得单向器每次退回时优先接触缓冲片,卸载冲击力,不会将力传递给转子,进而减少后盖的负担,从而有效消除了在起动机运行中后盖易破损开裂的状况,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不会影响起动机的正常运行,可行性高。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