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6935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外壳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壳体。



背景技术:

发动机,又称为引擎,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能的机器,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有时它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比如汽油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安装于车架上之后,都会在其外侧罩设一个发动机外壳,用于对发动机进行保护,避免汽车在行驶时,泥水等杂物造成对发动机的污染和破坏,传统的发动机外壳一般为金属板构成,强度较小,不具有减震作用,受外力作用时,容易断裂而损坏发动机,当发动机受外力作用时,也无法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保护发动机设备内部元件。另外,现有的发动机外壳采用自然通风散热,散热效率较低:散热不与发动机内部温度相挂钩,控制性较弱。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是:进气-压缩-喷油-燃烧-膨胀做功-排气,由于这一系列过程,导致发动机在工作时噪音巨大,产生噪音污染,对人听觉健康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和减震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壳体。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发动机壳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为底板、顶板和四周的侧板围挡形成的中空方形体结构,背板的外侧向外凸出延伸设置有散热罩,散热罩的外壁上等间距开设有散热孔;背板的顶端正对散热罩的位置设置有防水板,防水板设置为横截面呈倒弧形的瓦片状结构,底板上等间距排布开设有减震腔,减震腔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减震块和下减震块,上减震块和下减震块之间架设有减震弹簧;侧板的底部向外凸出对称设置有支撑台。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板的自由端部设置有帽檐。

更进一步的,所述帽檐设置为横截面呈倒三角形的棱柱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台沿着外壳的底部自中部向上延伸设置为长方体块状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台的上方垂直等间距排布设置有加强柱。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设置为上层夹板和下层夹板夹设中空空腔形成的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中空空腔内活动插设有吸音棉层,吸音棉层的内部开设有蜂窝状消音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水板使水流沿着防水板的顶端向下流动,和帽檐协同作用,形成一定的导流作用;减震腔起到了减震的作用,减震弹簧可缓解上下方向的冲击力,可缓解外壳在运输过程中上下颠簸;支撑台和加强柱达到发动机外壳的壳体抗变形的目的,使得外壳整体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吸音棉层可吸收和降低制动装置工作时发出的噪音,降低环境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顶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散热罩;2、背板;3、帽檐;4、防水板;5、顶板;6、吸音棉层;7、加强柱;8、支撑台;9、减震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壳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为底板、顶板5和四周的侧板围挡形成的中空方形体结构,背板2的外侧向外凸出延伸设置有散热罩1,散热罩1的外壁上等间距开设有散热孔;散热罩1设置为中空方形体结构,散热罩1和厚度小于防水板4的宽度,外壳内部的热量通过散热孔向外散发,通过散热孔加强了外壳内外的气流流通,提高了散热效果。

背板2的顶端正对散热罩1的位置设置有防水板4,防水板4设置为横截面呈倒弧形的瓦片状结构,水流沿着防水板4的顶端向下流动,防水板4的自由端部设置有帽檐3,所述帽檐3设置为横截面呈倒三角形的棱柱体结构。水流汇聚至帽檐3处后,沿着帽檐3的基部向自由端部流动,形成一定的导流作用。

底板上等间距排布开设有减震腔9,减震腔9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减震块和下减震块,上减震块和下减震块之间架设有减震弹簧。减震腔9起到了减震的作用,减震块起到支撑作用,减震弹簧可缓解上下方向的冲击力,可缓解外壳在运输过程中上下颠簸。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侧板的底部向外凸出对称设置有支撑台8,支撑台8沿着外壳的底部自中部向上延伸设置为长方体块状结构,所述支撑台8的上方垂直等间距排布设置有加强柱7。

支撑台8不仅可以对与外壳起到一个加强的作用,而还可以对于外壳受到的外力通过加强柱7进行缓冲,达到增固外壳的目的,达到发动机外壳的壳体抗变形的目的,使得外壳整体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大大增强了发动机外壳的强度,经济实用。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1,如图2所示,顶板5设置为上层夹板和下层夹板夹设中空空腔形成的结构,所述中空空腔内活动插设有吸音棉层6,吸音棉层6的内部开设有蜂窝状消音孔。

吸音棉层6活动插设在顶板5上后,可吸收和降低制动装置工作时发出的噪音,降低环境噪音,保护工作人员在发动机工作时听觉健康不受影响。

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