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卡尾气后处理箱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7278发布日期:2019-07-31 22:13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卡尾气后处理箱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重卡尾气后处理箱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将三元催化转换器、碳颗粒捕集器、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和氨逃逸转化器等封装到一个箱体内形成重卡尾气后处理箱,通常将重卡尾气后处理箱制作成一个方形箱体安装在车架的外侧面上,由于整个封装的尾气后处理箱外表温度较高,为了不影响相邻零件的正常运行,箱体占用的空间通常较大,同时,箱体外表的高温也很容易造成伤人事故。另一方面,整体封装的重卡尾气后处理箱内只要有一个零件损坏,由于不能拆分更换损坏零件,只能将尾气后处理箱整体报废,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尾气后处理箱的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重卡尾气后处理箱的安装结构占用空间大、不安全、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

一种重卡尾气后处理箱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气后处理箱、车架纵梁、3个支架和3个紧箍带;所述尾气后处理箱的壳体为筒状结构体,所述壳体由顺次连接的第一处理段、第二处理段和第三处理段组成;所述第一处理段内设置有三元催化转换器,所述第二处理段内设置有碳颗粒捕集器,所述第三处理段内设置有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和氨逃逸转化器;所述尾气后处理箱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处理段的外端面上,尾气后处理箱的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三处理段的外端面上;所述尾气后处理箱设置在车架纵梁的下方,尾气后处理箱的轴向与车架纵梁的轴向平行;第一紧箍带和第三紧箍带分别套接在尾气后处理箱的壳体两端的外周面上,第二紧箍带套接在尾气后处理箱的壳体中部的外周面上,紧箍带的上部通过支架连接在车架纵梁的外侧面上,三个紧箍带与3个支架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段、第二处理段和第三处理段三者为分体式结构,相邻两个处理段通过抱箍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紧箍带与支架之间设置有减震垫。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由于尾气后处理箱整体为筒状结构体,占用空间小,且安装在车架下方,充分利用车架下方空间,避免高温对车架两侧的零部件造成失效风险,同时也避免箱体高温对人造成伤害,提高安全性;另一方面,作为优化方案,尾气后处理箱为三段分体式结构,各功能零部件分别设置在三段结构中,其中某个零部件损坏失效,可单独更换,无需将整个尾气后处理箱整体更换,大大节约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1、尾气后处理箱;2、车架纵梁;3、支架;4、紧箍带;5、抱箍;6、减震垫;11、第一处理段;12、第二处理段;13、第三处理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的重卡尾气后处理箱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气后处理箱1、车架纵梁2、3个支架3和3个紧箍带4;所述尾气后处理箱1的壳体为筒状结构体,所述壳体由顺次连接的第一处理段11、第二处理段12和第三处理段13组成,所述第一处理段11、第二处理段12和第三处理段13三者为分体式结构,相邻两个处理段通过抱箍5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段11内设置有三元催化转换器,所述第二处理段12内设置有碳颗粒捕集器,所述第三处理段13内设置有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和氨逃逸转化器;所述尾气后处理箱1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处理段11的外端面上,所述进气口与发动机的排气口连接,尾气后处理箱1的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三处理段13的外端面上,本实施例中,第三处理段13的尾部设置有排气尾管,排气口就设置在排气尾管的端部;

所述尾气后处理箱1设置在车架纵梁2的下方,尾气后处理箱1的轴向与车架纵梁2的轴向平行;第一紧箍带4和第三紧箍带4分别套接在尾气后处理箱1的壳体两端的外周面上,本实施例中,第一紧箍带4套接在第一处理段11的外周面上,第三紧箍带4套接在第三处理段13的右端外周面上,第二紧箍带4套接在尾气后处理箱1的壳体中部即第三处理段的左端的外周面上,紧箍带4的上部通过支架3连接在车架纵梁2的外侧面上,所述紧箍带4与支架3之间设置有减震垫6,三个紧箍带4与3个支架3一一对应。减震垫6有助于使用过程中对重卡尾气后处理箱的减震、缓冲,减震垫6可以使用包括橡胶等在内的弹性材料制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