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0157发布日期:2020-10-09 18:0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空气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加热器。



背景技术:

进气空气加热器,是对气体流进行加热的电加热设备。在汽车发动机的进气管路中,一般由于较大功力的柴油发动机,在冬天发动机启动比较困难,通常会在进气岐管中安装空气加热器,以快速提供进入发动机的热空气来增加发动机的压缩比。现有技术的空气加热器,包括壳体、接线柱、发热带及绝缘支架,壳体为中空的矩形板,发热带呈s形来回折弯的形状,发热带的两端通过接线柱与电源连接,发热带位于壳体的中空处。但是,这种结构的空气加热器存在以下的缺点:

1、由于发热带位于壳体内时,除了两端与接线柱固定连接外,其他地方没有任何辅助的连接固定点,当长时间通电使用空气加热器特别是有车用发电机的调节器失效时,壳体内的发热带由于热膨胀及高温下金属发热材料(发热带是带状且很薄)就会产生软化弯曲而变形,而s形的发热带在中间部位是平行排列的,由于空间有限且间距极小,因此,相邻两片发热带在弯曲变形后会粘搭在一起,造成由于电路的短路而产生大电流熔断发热带的现象,熔断后的发热带残片在发动机工作时就会顺着进气岐管进入发动机的气缸内,从而引起发动机的严重故障;

2、空气加热器安装在歧管内,空气加热器容易对歧管产生影响而发生气体泄漏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气加热器,安装于发动机进气管道接口处,加热腔与空气管道完全隔离,加热器状态不会影响空气管道,同时避免了气体泄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加热器,包括壳体、导热管和插接头,所述壳体包括主管以及向所述主管外侧延伸的加热腔,所述导热管插入所述加热腔下方的主管内,ptc加热片设置于所述加热腔底部,所述ptc加热片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电极板和第二金属电极板,第一电池弹簧和第二电池弹簧与所述第一金属电极板和第二金属电极板分别相接,所述插接头扣合于所述加热腔开口,所述插接头内设置有输出终端,所述电池弹簧抵接所述输出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头为卡箍接头,所述第二接头为快装接头,所述导热管从所述第一接头端插入所述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管为圆管,所述导热管两端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槽配合的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电极板与所述ptc加热片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金属电极板底面形状与所述加热腔底部匹配,所述第二金属电极板顶部为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侧面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二金属电极板位置的第一限位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池弹簧和第二电池弹簧外套设有导向环,所述导向环四周设置有向外突出的限位楞。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楞在所述导向环两端的数量不等,所述加热腔侧面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楞配合的防错块。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侧面设置有抵接所述限位楞的第二限位块,相对的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小于对应的所述限位楞端部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加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安装于发动机进气管道接口处,加热腔与空气管道完全隔离,加热器状态不会影响空气管道,同时避免了气体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向截面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加热器的实施例示意图,包括壳体30、导热管10和插接头20,壳体30套接在导热管10外,导热管10连接发动机进气管道,壳体30内设置加热装置40,插接头对壳体封口,且加热装置40连接插接头20,通过插接头20对加热装置40供电,加热装置40通过壳体30对导热管10加热,使得从导热管10流入的空气被加热,防止冬季管道接口处结冰。

参照图2所示,具体的,所述壳体30包括主管31以及向所述主管31外侧延伸的加热腔32,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导热管10插入所述加热腔32下方的所述主管31内,加热腔32设置在导热管10外,由于壳体30的阻隔,加热腔32与导热完全隔离,因此即使加热腔32内的加热装置40熔断,也不会对导热管10造成影响,避免发生气体泄漏的状况。为使导热管10连通发动机进气管道,所述主管31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头33和第二接头34,从而将空气加热器设置于发动机进气管道接口处,对进入发动机的气体进行加热,以增加发送机的压缩比。为保证加热器与进气歧管连接的紧密及便捷,所述第一接头33为卡箍接头,所述第二接头34为快装接头,所述导热管10从所述第一接头33端插入所述壳体30。由于导热管10从第一接头33插入,为保证导热管10另一端与歧管的配合,本实施例中选择将导热管10另一端插入歧管,壳体30套接于歧管外,通过卡箍50将壳体30与歧管锁紧。由于导热管10插入壳体30内部,其端部在壳体30内位置确定,因此壳体30第二接头34采用快装接头,方便安装。本实施例中,为降低生产成本,所述导热管10设计为圆管。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管10两端设置有定位槽11,所述壳体30内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槽11配合的卡扣,保证导热管10插入壳体30内的位置确定,且导热管10任一端均可插入壳体30内,导热管10无方向性。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加热装置40包括ptc加热片41,ptc加热片41设置于所述加热腔32底部,从而ptc加热片41产生的热量能够穿过外壳对导热管10进行加热。为使ptc加热片41发热,所述ptc加热片41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金属电极板42和第二金属电极板43,第一电池弹簧44和第二电池弹簧45与所述第一金属电极板42和第二金属电极板43分别相接。通过第一电池弹簧44和第二电池弹簧45将ptc加热片41的两极引出,方便对ptc加热片41通电加热。为将电池弹簧的终端引出,同时对加热腔32进行封装,所述插接头20扣合于所述加热腔32开口,所述插接头20内设置有输出终端46,所述电池弹簧抵接所述输出终端46。电源接头插入插接头20内即可ptc加热片41进行通电加热。为了增大对加热管加热的范围,同时使得第二电池弹簧45能够接触第二金属电极,所述第一金属电极板42与所述ptc加热片41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金属电极板43底面形状与所述加热腔32底部匹配,所述第二金属电极板43顶部为平面。第二金属电极板43覆盖加热腔32底部,使得加热腔32覆盖范围的导热管10均能被加热,ptc加热片41与第二金属电极板43的顶部平面完全接触,ptc加热片41的面积小于第二金属电极板43,第一金属电极板42与ptc加热片41的尺寸相同,使得第二金属电极板43表面能够空出直接接触第二电池弹簧45的空间,从而第一电池弹簧44和第二电池弹簧45能够和第一金属电极板42和第二金属电极板43分别接触。

参照图4所示,所述加热腔32侧面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二金属电极板43位置的第一限位块35,防止振动时第二金属电极板43发生晃动。进一步的,为防止第一电池弹簧44和第二电池弹簧45在其轴向发生偏移,影响其与金属电极板的接触效果,所述第一电池弹簧44和第二电池弹簧45外套设有导向环47。所述导向环47四周设置有向外突出的限位楞48,凸楞指向加热腔32侧壁,从而能够减小导向环47发生晃动的幅度。由于导向环47与不同的电池弹簧配合,不同的电池弹簧与不同的金属电极配合,为防止安装时导向环47方向装反,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导向环47两端限位楞48设置为数量不等,同时所述加热腔32侧面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楞48配合的防错块36。与第一电池弹簧44配合的导向环47一侧设置有一个限位楞48,同时该侧的加热腔32侧面设置有两个防错块36,两个防错块36夹持该限位楞48;与第二电池弹簧45配合的导向环47一侧设置有两个限位楞48,同时该侧的加热腔32侧面设置有一个防错块36,两个限位楞48夹持该防错块36,从而能够保证导向环47的方向不会发生错误。

参照图5所示,为防止振动时导向环47晃动产生噪音,所述加热腔32侧面设置有抵接所述限位楞48的第二限位块37,相对的所述第二限位块37之间的距离小于对应的所述限位楞48端部之间的距离。导向环47与加热腔32过盈配合,导向环47不会在振动时晃动,从而避免了噪声的产生。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