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缸盖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94023阅读:来源:国知局
右上方向)设有驱动盘、飞轮,与传动系下游侧的各种装置(例如,变速器、旋转电机)相连接。
[0055]该发动机I是水冷式多缸汽油发动机。在发动机I的内部,排成列配置有以空心圆柱状穿孔的多个缸孔3 (气缸,以下简称为气缸3)。图6所示的发动机I是四个气缸3串联配置的四缸发动机I。气缸3的编号,从发动机I的前端开始依次为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三气缸(#3)、第四气缸(#4)。在各气缸3内滑动的活塞的下端,通过连杆与曲轴4 (crankshaft)相连接。以下,将气缸3排列为列状的方向(列设方向)称为气缸列方向L0
[0056]在缸盖10的上部,形成有气门室11,安装有盖罩50,以覆盖该气门室11。在气门室11的内部收纳有驱动进气门及排气门的气门机构9。本实施方式的气门机构9是与多气门相对应的DOHC型可变气门机构9,其自如地控制对于一个气缸3各设有两个的进气门与排气门的动作。
[0057]该可变气门机构9,具有使每一个进气门、排气门的气门升程及气门正时独立或者联动变更的功能。在可变气门机构9中,作为用于变更这些的机构,内置有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及可变气门正时机构。这些具体的机构是任意的,并且可以将众所周知的可变气门机构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气门机构应用。
[0058]图3是缸盖10的进气道13以及集合排气道23部分的横截面图(后述的图1以及图2的B-B方向截面图)。另外,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图示气缸3。在缸盖10的下面10M(参照图1),在沿着气缸列方向L与活塞的顶面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四个屋脊型的燃烧室19(参照图1)。如图3所示,在燃烧室19的三角屋顶状的一侧(进气侧)斜面形成有两个进气门孔12,在另一侧(排气侧)斜面形成有两个排气门孔21。在缸盖10中,设有从两个进气门孔12朝向进气侧侧壁1in弯曲形成的进气道13与从各排气门孔21朝向排气侧侧壁1ex弯曲形成的排气道23a。
[0059]进气门13,对应一个气缸3各设有一个,在俯视图中形成为Y字形,其不必相互集合而独立地向进气侧侧壁1in开口。S卩,在缸盖10中形成有四个进气道13,在进气侧侧壁10?中设有四个开口(进气口)。
[0060]另一方面,排气道23a,对应一个排气门孔21各设有一个,八个排气道23a,在缸盖10的内部集合为一体。将该集合部分称为排气集合部23b。在多个排气道23a的列设方向(即,排气侧侧壁1ex的气缸列方向L)的中央,设有排气集合部23b中所集合的排气流出的一个开口(缸盖出口,以下称为排气口 24)。八个排气道23a和排气集合部23b是在缸盖10的内部形成的空心部,通过这些形成有集合排气道23。
[0061]为抑制由于废热产生的燃烧室19及集合排气道23的过热,在缸盖10的内部形成有使冷却水流通的水套30。水套30,设置于进气道13以及排气道23a的周边或集合排气道23的上方及下方,从缸盖10的前端朝向后端使冷却水向气缸列方向L流通。
[0062]图4是图3的C-C方向截面图;如图3及图4所示,水套30具有为使其通过四个燃烧室19的上方周边而向气缸列方向L延伸的主水套31,在从上下夹持排气集合部23b的位置分别向气缸列方向L延伸的上水套32以及下水套33。上水套32及下水套33与主水套31相连通。
[0063]如图3及图4所示,排气侧侧壁10EX,在正对集合排气道23的排气集合部23b的部分,具有中央朝向外侧突出形成为曲面状的弓形突出部25。突出部25,其上面部25a及下面部25b分别形成为平面状的弓形,侧面部25c形成为曲面状。在突出部25的侧面部25c的气缸列方向L的中央,设有在排气口 24的周围形成的凸缘部26。凸缘部26,比突出部25的侧面部25c更向外侧突设,连接有未图示的排气管。
[0064]在缸盖10中,如图3所示,在各气缸3的中央形成突起部14b,而在该突起部14b形成有通过插入未图示的火花塞而使其正对燃烧室的火花塞插入孔14h。另外,在缸盖10中,在进气侧及排气侧所邻接的气缸3之间与两端气缸3的外侧分别形成有多个紧固螺栓孔15,所述多个紧固螺栓孔15中插入了用于使缸盖10与缸体2连接的多个紧固螺栓40(参照图1)。
[0065]另外,在多个紧固螺栓孔15之中,特别是将位于排气侧最前端的紧固螺栓孔15称为前紧固螺栓孔15f(插入孔),将位于排气侧最后端的紧固螺栓孔15还称为后紧固螺栓孔15ro前紧固螺栓孔15f配置在缸盖10前端的壁部1fk (间壁,以下称为前壁部1fk)的紧后端(内侧),夹持在前壁部1fk与水套30之间而配置。换言之,前紧固螺栓孔15f,其周围并未被水套30包围,而在周围的一部分中设有水套30。
[0066]另一方面,后紧固螺栓孔15r以及在邻接的气缸3之间配置的紧固螺栓孔15,如图5所示,设置在几乎全部周边被水套30包围的位置。因此,被插入前紧固螺栓孔15f的紧固螺栓40,与被插入其他紧固螺栓孔15的紧固螺栓40相比,通过水套30得到的冷却效果较小。
[0067]在该前紧固螺栓孔15f中,如在图1中用虚线表示,插入有紧固螺栓40。在图1中,同时显示紧固螺栓40的头部40a周边的放大图。紧固螺栓40为铁造,在头部40a的下方设有垫圈40b,轴部40c插入垫圈40b中。以下,包括垫圈40b均称为紧固螺栓40,将在缸盖10的气门室11底部Ilb中与紧固螺栓40的接触面称为座面11c。另外,后紧固螺栓孔15r配置在与第四气缸连接的排气道23a的紧后端(外侧),插入有紧固螺栓40。此外,在缸盖10的排气侧形成有多个通气孔16。
[0068][1-2.水套的结构]
[0069]图5通过从上方透视缸盖10而将实际上形成于缸盖10中的空心部即缸盖10内的水套30与集合排气道23重叠显示。在图5中,用虚线表示在水套30当中位于比集合排气道23更上方的主水套31及上水套32的外形,用点表示冷却水流通的空间。
[0070]如图3及图5所示,水套30在前端中的水套30下面(与缸体2的边界部分)具有入口 30a,在后端具有三个出口 30b。冷却水从入口 30a流入缸盖10内的水套30,在水套30内流动并冷却各部分之后,从出口 30b流出,因此气缸列方向L的温度分布,在入口 30a侧最低,而且朝向出口 30b侧变高。
[0071]主水套31是从入口 30a流入的冷却水向后端大体直行的路径(图5中的箭头31A),形成为避开火花塞插入孔14h用的突起部14b及排气门孔21等的形状。上水套32是从入口 30a流入的冷却水在入口 30a的正下游从主水套31向突出部25侧分支而流动的路径,在缸盖10的突出部25内部沿着突出部25的形状而形成。
[0072]上水套32,其流动分向主要冷却与中间两个气缸3相连接的排气道23a的内侧路径(图5中的箭头32N)以及主要冷却与两端的两个气缸3相连接的排气道23a的外侧路径(图5中的箭头32E)两个系统。这些内侧路径及外侧路径,通过三个连通部32a、32b、32c相连通。
[0073]前端的连通部32a及后端的连通部32c,设置在与集合排气道23的前端、后端的各两个气缸3相连接的排气道23a的最初合流点即各股部的上方,据此对股部周边进行水冷。另外,中央的连通部32b,形成为比两侧的连通部32a、32c更宽,被设置成覆盖间隔开与中间的两个气缸3相连接的排气道23a之间的间隔壁20的上面。
[0074]下水套33,虽然在图5中未图示,但与上水套32同样,是从入口 30a流入的冷却水在入口 30a的正下游从主水套31向突出部25侧分支而流动的路径,在缸盖10的突出部25内部沿着突出部25的形状而形成。并且,其流动分向主要冷却与中间两个气缸3相连接的排气道23a的内侧路径以及主要冷却与两端的两个气缸3相连接的排气道23a的外侧路径两个系统。此外,具有被设置成覆盖间隔壁20的下面的中央连通部与被设置于集合排气道23的两个股部下方的前端连通部及后端连通部。
[0075]另外,水套30,在比上水套32及下水套33向主水套31合流的合流部30c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