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水装置及电镀液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0799发布日期:2020-01-03 10:1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挡水装置及电镀液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镀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挡水装置及电镀液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板材的垂直电镀工艺中,板材在传输带的输送下由前一个槽体向后一个槽体直线移动,板材相邻两个槽体之间设置回流槽,并在回流槽内设置挡水装置,使得相邻两个槽体相互隔离开,防止前一个槽体内的溶液倾泻进入后一个槽体中。

比如,现有技术中的挡水装置主要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座,两个安装座相互面对的一侧壁面上分别设有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分别可转动地设在一个弧形凹槽内的挡水辊,两个挡水辊相互面对的一端紧密抵接。挡水辊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板材随着传输带从前面的电镀槽向后面的回流槽移动时,板材穿过并挤压两个挡水辊相互抵接的面,以在两个挡水辊的抵接面之间形成过板间隙,板材由于电镀槽内具有一定液面高度的电镀液,电镀槽与回流槽之间存在强大的压力差,板材通过挡水辊时,大量的溶液经过板间隙俯冲入回流槽内,该部分溶液在回流槽内产生大量的气泡,若这些气泡在短时间内来不及时被消散,就会经回流槽被循环输送到前面的电镀槽内,对电镀液循环利用,由于板材上设有多个孔,气泡就会进入板材上的孔内堵塞该孔,导致后续板材上该孔内电镀液无法进入,即使电镀液进入该孔内,电镀液将包裹该气泡,使得该孔内电镀上的镀层内含有气泡,影响电镀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挡水装置在板材通过时,溶液从挡水装置出口处俯冲进入回流槽,在回流槽内形成大量气泡,气泡被带回电镀槽进入板材的孔隙中板材,影响板材的电镀效果。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挡水装置,包括

底座;

两个安装座,相对设在所述底座上且相互面对的一端上分别设有向内凹进并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弧形凹槽;两个所述安装座上的弧形凹槽一一相对;所述弧形凹槽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排液口;

挡水辊,一一嵌入所述弧形凹槽内且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底座上;相对的两个所述挡水辊中,相互靠近的一端密封抵接且受挤压时形成供板材穿过的过板间隙;

所述挡水辊的周向外壁面与各自所在的弧形凹槽的内壁面之间预留所需缝隙。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还包括一一对应设在所述安装座的背向所述弧形凹槽一侧的外壁上的过渡槽;

所述过渡槽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排液口下方的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一排液口将所述缝隙与所述过渡槽的内腔连通,并通过所述第二排液口与外界连通。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同一个所述安装座的所述弧形凹槽上的所有所述第一排液口与该所述安装座上的所述过渡槽的内腔连通。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还包括沿所述挡水辊的轴向可滑动地设在所述过渡槽内的至少一个隔板,以所述隔板为界,将所述过渡槽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弧形凹槽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排液口为一个;沿板材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二排液口设在所述安装座上处于末端位置的所述挡水辊所对应的第一内腔的底部上。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所述过渡槽的相对的两内壁面上分别设有沿挡水辊的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插入一个所述滑槽内;且所述滑槽的底部高于所述过渡槽的底部。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任一个所述安装座上设置至少两个弧形凹槽。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所述第一排液口沿所述挡水辊的轴向分布在所述弧形凹槽的槽底;和/或

所述第一排液口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排液口沿所述挡水辊的轴向呈间隔分布。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所述挡水辊的周向外壁面与所述弧形凹槽的槽口处之间形成第一缝隙;并与所述弧形凹槽的内腔之间形成第二缝隙,所述第一缝隙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缝隙的宽度。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所述底座为两个,所述安装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在一个底座上;

每个底座包括调整组件和与所述调整组件相对的固定部件;

相对的两个所述挡水辊中,一个所述挡水辊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调整组件上,另一个所述挡水辊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个固定部件上,并且所述调整组件用于调整其上的所述挡水辊与另一个所述挡水辊之间的间距。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每个所述调整组件包括

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

调整板;

锁紧件,与所述调整板连接;所述调整板受所述锁紧件的驱动而沿所述挡水辊的径向可伸缩地设在所述安装板上;

所述挡水辊的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调整板上。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或设有槽口面向所述过板间隙的安装凹槽,与该所述安装板对应的所述调整板嵌入所述第二安装孔或安装凹槽内,对应的所述锁紧件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或安装凹槽的槽底上并与对应所述调整板连接。

优选地,上述挡水装置,所述固定部件呈板块;固定在所述安装座底部上的调整组件的安装板与固定在所述安装座底部上的固定部件相对拼接设置,并且该所述安装板和固定部件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弧形槽,相对的两个第一弧形槽围成第一过板排液口,所述第一过板排液口位于所述挡水辊供板材穿过的出口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镀液回收系统,包括

回流槽,适于与电镀槽连通;

至少一个上述所述的挡水装置,设在所述回流槽内;所述第一排液口与所述回流槽连通。

优选地,上述电镀液回收系统,还包括设在所述回流槽内的支撑盒,所述挡水装置的底部安装在所述支撑盒的顶部上;

所述挡水装置的底座上设有第一过板排液口,所述第一过板排液口位于所述挡水辊供板材穿过的出口一侧;

所述支撑盒上开设与所述第一过板排液口一一对应的第二过板排液口。

优选地,上述电镀液回收系统,还包括

储液槽,设置在所述回流槽下方;

至少两个排液管,连通所述回流槽和所述储液槽,所述回流槽通过所述储液槽与电镀槽连通;

远离所述挡水辊的一侧的所述回流槽底部架设隔离罩;所述支撑盒、隔离罩与所述回流槽底部之间围成第二集液槽;

所述回流槽底部开设至少两个第三排液口;所述排液管一一对应所述第三排液口连通所述第二集液槽和所述储液槽。

优选地,上述电镀液回收系统,任一所述排液管在竖直方向上设置至少一个弯曲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挡水装置,相对的两个挡水辊与各自所在的弧形凹槽内壁面之间留有缝隙,板材通过挡水辊之间的过板间隙时,电镀槽中的电镀液分别通过两侧挡水辊的缝隙和过板间隙形成分流,一部分电镀液进入缝隙中并经第一排液口排出,减少了电镀液随着板材移动仅从过板间隙中流出时受到的压力差,减少了电镀液在挡水辊出口处俯冲下去溅射在下方装置上从而形成的气泡,在回收该电镀液至电镀槽中循环使用时不会由于气泡而影响电镀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挡水装置,从缝隙中流出的电镀液通过第一排液口流入过渡槽中,再经过过渡槽底部的第二排液口排出至外界或者回流槽中,在多段排液的过程中,减小电镀液由于落差或者每段排液的行程过长而形成气泡的可能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挡水装置,过渡槽内设置隔板,将过渡槽分为与弧形凹槽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一内腔,电镀液经由缝隙和第一排液口进入过渡槽,在沿板材移动方向的初始端对应的第一内腔中,通过隔板的配合,在该第一内腔中形成与电镀槽中液面持平的液面高度,使通过缝隙进入过渡槽时电镀液不产生落差,避免产生气泡。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挡水装置,隔板底部高于过渡槽底部形成过液通道,靠近板材移动初始端的第一内腔中的电镀液能够顺着下方过液通道逐渐排出至板材移动末端对应的第一内腔中,并经该第一内腔底部的第二排液口排出过渡槽,不会由于电镀液流动的落差产生气泡。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挡水装置,设置两个弧形凹槽,对应每个安装座上并列设置两个挡水辊,两组挡水辊相对设置,板材通过第二组挡水辊时,通过与第一组挡水辊的配合能够一定程度上对板材形成夹持,防止板材的晃动,另外,第二组挡水辊的设置对经由第一组挡水辊缝隙和过板间隙中流出的电镀液起到隔离作用,同时能够将电镀液经由第二组挡水辊与弧形凹槽之间的缝隙从第一排液口排出至板材移动末端的过渡槽的第一内腔中,并从该第一内腔底部的第二排液口排出,防止电镀液流出至外界或下一道工序。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挡水装置,第一缝隙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电镀液从电镀槽进入缝隙时的流速和单位时间的流量,减少电镀液从过渡槽中流出再回收至电镀槽中循环利用的频率,以减少电镀液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降低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挡水装置,通过调整组件调整挡水辊,以调整其上的挡水辊与固定部件上挡水辊之间的间距,防止过板间隙松弛开口过大,导致电镀槽中的电镀液随板材通过时倾泻溅射致使气泡的产生。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挡水装置,安装座底部的调整组件和固定部件相对拼接形成第一过板排液口,在板材穿出时从过板间隙流出的电镀液和从第一组挡水辊缝隙中流出的电镀液汇集到第一过板排液口,并经第一过板排液口及时排出,避免电镀液在两组挡水辊之间汇聚,在板材通过第二组挡水辊时被带出至外界或者下一道工序。

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镀液回收系统,支撑盒上开设与第一过板排液口相对应的第二过板排液口,支撑盒设置在回流槽槽底,第一过板排液口排出的电镀液可以及时排至回流槽中。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镀液回收系统,隔离罩罩设在回流槽底部的至少两个第三排液口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回流槽底部的电镀液与空气隔离,防止电镀液流入第三排液口时带入空气形成气泡;且设置至少两个第三排液口可以有效分流,避免只有一个第三排液口时流量过大,流出时发生溅射,使电镀液中带入气泡。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镀液回收系统,设置弯曲部可以有效降低电镀液落差,避免发生溅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中挡水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挡水装置中安装座和储液槽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挡水装置中安装座和储液槽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挡水装置中安装座的正视图(视图逆时针旋转90°放置);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挡水装置中调整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挡水装置中调整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挡水装置中固定部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挡水装置中固定部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挡水装置中挡水辊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中挡水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中挡水装置的底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镀液回收系统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镀液回收系统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电镀液回收系统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座;11-弧形凹槽;12-第一排液口;a-水平段;b-弧形段;

2-挡水辊;21-第一缝隙;22-第二缝隙;23-同步齿轮;24-挡水片;201-舵轮;202-主传动轮;203-副传动轮;

3-过渡槽;31-第二排液口;32-滑槽;

400-调整组件;401-固定部件;402-第一过板排液口;4-安装板;41-调整板;411-第一安装孔;42-锁紧件;43-第二安装孔;44-安装凹槽;

45-第一弧形槽;

5-隔板;6-固定板;

7-回流槽;71-支撑盒;72-隔离罩;73-第三排液口;74-导向板;

8-储液槽;81-遮挡板;9-排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液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挡水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挡水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座1(图1中仅示意出一侧的安装座)和挡水辊2。其中,两个安装座1相对设置,两个安装座1相互面对的一端上分别设有向内凹进并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弧形凹槽11。

例如,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安装座1上设置两个弧形凹槽11,两个安装座1上的弧形凹槽11一一相对,弧形凹槽11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排液口12,挡水辊2一一对应且可转动地设在弧形凹槽11内,两个安装座1上的相对的两个挡水辊2,相互靠近的一端密封抵接且受挤压时形成供板材穿过的过板间隙,挡水辊2的周向外壁面与各自所在的弧形凹槽11的内壁面之间预留所需缝隙。

相对的两个挡水辊2与各自所在的弧形凹槽11内壁面之间留有缝隙,板材通过挡水辊2之间的过板间隙时,大量电镀液进入缝隙中并经第一排液口12排出,减少了随着板材从间隙中带出的电镀液受到的压力差,避免了电镀液在挡水辊2出口处俯冲下去溅射在下方装置上从而形成的气泡,在回收该电镀液至电镀槽(图中未示出)中循环使用时不会由于气泡而影响电镀效果。如图4所示,每个弧形凹槽11的槽底设有多个间隔的第一排液口12,当然,第一排液口12也可以仅为为一个沿弧形凹槽11轴向延伸的长腰孔,视需要而定。

如图2和图3所示,安装座1背向弧形凹槽11一侧设置过渡槽3,过渡槽3底部开设第二排液口31,第二排液口31连通至回流槽7底部,第二排液口31可以直接连接抽取装置,加快第二排液口31的回收速度,比如抽取装置为泵。

如图3所示,过渡槽3相对的两侧内壁面上分别设有沿挡水辊2的轴向延伸的滑槽32,隔板5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对应的滑槽32内,滑槽32的底部高于过渡槽3的底部,通过隔板5在过渡槽3内隔离出与弧形凹槽11一一对应的第一内腔,隔板5可以有效防止过渡槽3中的电镀液流向第二排液口31过程中撞击过渡槽3侧壁引起溅射,弧形凹槽11内壁上的第一排液口12与其对应的第一内腔分别连通,过渡槽3内设置隔板,将过渡槽3分为与弧形凹槽11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一内腔,电镀液经由缝隙和第一排液口12进入过渡槽3,在沿板材移动方向的初始端对应的第一内腔中,通过隔板5的配合,在该第一内腔中形成与电镀槽中液面持平的液面高度,使通过缝隙进入过渡槽3时电镀液不产生落差,避免产生气泡。另外,隔板5底部高于过渡槽3底部形成过液通道,靠近板材移动初始端的第一内腔中的电镀液能够顺着下方过液通道逐渐排出至板材移动末端对应的第一内腔中,并经该第一内腔底部的第二排液口31排出过渡槽3,不会由于电镀液流动的落差产生气泡。

如图3所示,每个弧形凹槽11包括两个水平段a和一个弧形段b,两个水平段成型在弧形段的两端上,两个水平段a形成弧形凹槽的槽口;两个水平段a之间的第一距离l1小于弧形段b所在圆的直径,第一距离大于挡水辊2的直径。

如图1所示,每一个弧形凹槽11内分别对应设置一个挡水辊2,挡水辊2与弧形凹槽11槽口的水平段a之间形成第一缝隙21,与弧形段b之间形成第二缝隙22,调整板41沿挡水辊2径向伸缩可以调整第二缝隙22的宽度。第一缝隙21的宽度小于第二缝隙22的宽度,第一缝隙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电镀液从电镀槽进入缝隙时的流速,减少电镀液从过渡槽3中流出再回收至电镀槽中循环利用的频率,以减少电镀液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降低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如图10所示,两个安装座1上的两组挡水辊2相互靠近的一端密封抵接在一起,板材通过时向两侧挤压挡水辊2形成过板间隙。

其中一个安装座1顶部和底部上安装调整组件400,另一个安装座1顶部和底部上安装固定部件401。本实施例中,调整组件400如图5和图6所示,调整组件400分别与安装座1的顶部和底部对应设置,调整组件400包括安装板4、调整板41、第一安装孔411和锁紧件42。其中,安装板4固定在安装座1顶部或底部上,锁紧件42与调整板41连接,本实施例中,锁紧件42为螺栓,锁紧件42与调整板41螺纹配合,如图5所示,安装板4上开设第二安装孔43,调整板41安装在第二安装孔43中,或者,如图6所示,安装板4上开设安装凹槽44,调整板41安装在安装凹槽44中,螺栓穿过安装板4与调整板41连接在一起,通过螺栓调节调整板41沿挡水辊2径向伸缩量,调整板41上设第一安装孔411,挡水辊2的转轴两端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顶部和底部的调整板41的第一安装孔411中。

如图7和图8所示,固定部件401呈板块,固定部件401上设有固定挡水辊2转轴的第一安装孔411,,调整组件400的安装板4与固定部件401相对拼接设置,本实施例中,图5调整组件400和图7固定部件401拼接设置在安装座1底部形成底座,图6调整组件400和图8固定部件401拼接设置在安装座1的顶部。

安装板4和固定部件401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弧形槽45,如图5和图7所示,安装板4和固定部件401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弧形槽45,相对的两个第一弧形槽45围成第一过板排液口402,第一过板排液口402位于第一组挡水辊2和第二组挡水辊2之间。

如图11所示,底部安装板4与挡水辊2之间还设置固定板6,固定板6上对应挡水辊2转轴位置和调整板41的位置开设腰孔(图中未示出),供挡水辊2的转轴调整时提供让位空间,固定板6的设置对挡水辊2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第二缝隙22的宽度可以通过调整板41调节至与第一缝隙21的宽度相适应,视具体需要而定。

如图7所示,每一个挡水辊2底部的转轴上设置大小相同的同步齿轮23,相对的两个挡水辊2在相互抵接在一起时,其底部的同步齿轮23可以相互啮合,位于同步齿轮23上方的挡水辊2上还设有挡水片24,如图12(为便于观察和理解,图中示出了所有齿轮的轮廓)所示,位于固定部件401上的两个挡水辊2的同步齿轮23下方的转轴上分别设有副传动轮203,本实施例中,副传动轮203的齿顶圆直径小于同步齿轮23的齿顶圆直径,两个副传动轮203与主传动轮202啮合在一起,同时,主传动轮202与舵轮201啮合在一起,舵轮201连接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通常为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与舵轮201的中心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挡水装置的挡水过程为:

以图10为例,板材(图中未示出)由上往下依次通过两组相对的挡水辊2之间形成的过板间隙,每一个挡水辊2均逆向板材移动方向转动,即图10中左侧两个挡水辊2按逆时针转动,右侧两个挡水辊2按顺时针转动,图10中位于上方的两个挡水辊2形成第一组挡水辊2,图10中位于下方的两个挡水辊2形成第二组挡水辊2。

当板材在两组挡水辊2形成的过板间隙穿过之前,电镀槽中的电镀液经由缝隙和第一排液口12流入过渡槽3靠近电镀槽一侧的第一内腔中,在隔板5的配合下使电镀液在该第一内腔中保持与电镀槽中相同的液面高度,电镀槽中的电镀液一部分从过渡槽3中缓慢流出,一部分经过第一组挡水辊2的缝隙进入第一组挡水辊2和第二组挡水辊2之间,经由第一过板排液口402流出,少量电镀液经过第二组挡水辊2的缝隙流入远离电镀槽一侧的第一内腔中,并从第二排液口31中流出,形成一个平衡状态,此时板材开始通过过板间隙,由于缝隙的存在,电镀槽与两组挡水辊2之间的压力差减小,随板材通过过板间隙的电镀液不会俯冲溅射在下方的底座上形成气泡流入回收的电镀液中。

作为实施例1的第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调整板41的锁紧件42可以设置为弹性件,常态下受弹性件弹力作用,将两个相对的挡水辊2抵接在一起,板材通过时向两侧挤压挡水辊2压缩弹性件,板材通过后在弹力作用下恢复抵接。

作为实施例1的第二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每一个安装座1上的弧形凹槽11还可以设置三个或者四个等等,具体数量视具体需要而定,对应每一个弧形凹槽11设置挡水辊2,设置多组弧形凹槽11和挡水辊2可以使板材通过更稳定,减少板材的晃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镀液回收系统,如图12至图14所示,包括回流槽7、至少一组上述挡水装置、储液槽8和至少两个排液管9。其中,挡水装置设置在回流槽7中的内侧壁上,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板材进入挡水装置前的回流槽7外侧壁面上沿板材移动方向设置导向板74,导向板74相对设置且靠近第一组挡水辊2,导向板74起到引导板材和部分抵挡电镀液的作用。

回流槽7底部设置支撑盒71,挡水装置底部安装在支撑盒71上,如图14所示,挡水装置上过渡槽3的外壁面与回流槽7的内壁面之间设置螺栓,通过螺栓抵压两侧的过渡槽3,增强挡水装置位于回流槽7中的稳定性,支撑盒71顶部设置与第一过板排液口402相对应的第二过板排液口(图中未示出),使经过第一过板排液口402的电镀液流至回流槽7的底部,支撑盒71周向壁面与回流槽7槽底接触的位置开设出液口,出液口高度较低,可以在电镀液从支撑盒下方流出时减小电镀液的流量和落差,避免在流动过程中进入气泡。

远离挡水装置一侧的回流槽7底部罩设隔离罩72,隔离罩72上设置把手,便于取放,支撑盒71、隔离罩72与回流槽7底部围成集液槽。

位于隔离罩72下方的回流槽7底部开设至少两个第三排液口73,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三排液口73设置三个,分布在隔离罩72下方的回流槽7底部,第三排液口73还可以设置四个、五个等等,视具体需要而定。

再如图13和图14所示,回流槽7下方设置储液槽8,储液槽8与回流槽7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排液管9,例如,本实施例中,排液管9设置三个,与第三排液口73一一对应连接在一起,如图13所示,每一个排液管9上设置多个弯曲部,从而减少电镀液流经时的落差,避免发生溅射。排液管9的中部还设置调节阀,可以适时关闭或适当打开阀门,控制流量和流速。

如图13所示,排液管9伸入储液槽8中的管道上套设遮挡板81,储液槽8底部呈倾斜底面,遮挡板81竖向设置并略高出储液槽8底部斜面,使得从排液管9流出的电镀液通过遮挡板81进一步限制,避免由于落差溅射和流速过快形成的气泡。储液槽8与电镀槽连通,以便将电镀液回收循环利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