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7183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伺服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根据两个压力室内的工作流体压使伺服活塞移动的伺服调节器包括:套筒,其插入到形成于外壳的插入孔,并且具有能够向一侧的压力室供给来自流体压源的工作流体的供给端口;滑阀,其以被施力构件施力的状态配设于套筒内;以及螺线管,其安装于外壳,借助柱塞驱动滑阀。套筒具备承压部,来自流体压源的工作流体的流体压作用于该承压部,且该套筒在作用于承压部的作用力下被按压于螺线管的端面。
【专利说明】伺服调节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工作流体使伺服活塞移动的伺服调节器。
【背景技术】
[0002]在搭载于建筑机械等的车辆的可变容量式活塞泵中,通过使伺服调节器的伺服活塞移动而使活塞泵的斜板的偏转角变化,从而调整活塞泵的排出流量。
[0003]在JP2009-243425A中公开了一种伺服调节器,该伺服调节器通过使用螺线管驱动滑阀来调整面向伺服活塞的两端的压力室内的液压,从而控制伺服活塞的动作。
[0004]在这样的伺服调节器中,滑阀设为相对于插入到形成于外壳的插入孔内的圆筒状的套筒滑动。套筒以套筒端面的外缘部分被压紧到形成于插入孔的内周面的抵接部的状态配置于插入孔内(参照图7)。
[0005]在伺服调节器中,优选初始位置处的滑阀的端面与非驱动状态下的螺线管的柱塞的顶端之间的间隔(初始间隔)恒定。然而,初始间隔因各种构成部件的尺寸误差等而某种程度地偏差。特别是,在将套筒压紧到插入孔的抵接部的结构中,不仅包含套筒的尺寸误差,还包含抵接部的形成位置等的误差,导致初始间隔的偏差变大。这样,若初始间隔发生较大的偏差,则滑阀的控制性劣化。

【发明内容】

_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初始位置处的滑阀的端面与非驱动状态下的螺线管的柱塞的顶端之间的间隔的偏差的伺服调节器。
[000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9]根据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伺服调节器,该伺服调节器包括:伺服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设于外壳内;以及压力室,其以面向上述伺服活塞的两端的方式设置;通过控制上述压力室内的工作流体压,使上述伺服活塞在轴向上移动。伺服调节器包括:套筒,其插入到形成于上述外壳的插入孔,并且具有能够向一侧的上述压力室供给来自流体压源的工作流体的端口 ;滑阀,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端口,以被施力构件施力的状态配设于上述套筒内;以及螺线管,其以闭塞上述插入孔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外壳,并且借助柱塞克服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驱动上述滑阀。上述套筒具备承压部,来自上述流体压源的工作流体的流体压作用于该承压部,且该套筒在作用于该承压部的作用力下被按压于上述螺线管的端面。
[0010]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的可变容量式活塞泵的局部剖视图。
[0012]图2是伺服调节器的局部剖视图。[0013]图3是沿图2的II1-1II面的伺服调节器的局部剖视图。
[0014]图4A是螺线管非驱动状态下的伺服调节器的局部放大图。
[0015]图4B是螺线管驱动状态下的伺服调节器的局部放大图。
[0016]图5是表示螺线管的柱塞的行程量与推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柱塞的行程量与弹簧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0017]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伺服调节器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7是作为参考例的伺服调节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图1,说明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100的活塞泵I。图1表示从图2的1-1面观察时的活塞泵I。
[0020]活塞泵I为可变容量式活塞泵,应用于向建筑机械等的车辆的行驶用液压马达供给工作油(工作流体)的静液压式无极变速机(HST)。
[0021]活塞泵I包括:斜板3,其借助一对耳轴3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壳体2内;以及缸体组件4,其根据车辆的发动机的动力相对于斜板3旋转。
[0022]缸体组件4为圆柱状的构件。在缸体组件4上以沿周向排列的方式形成多个缸体。缸体沿轴向延伸设置,活塞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容纳在缸体内。活塞的一端与斜板3抵接,活塞构成为若缸体组件4旋转一次则在缸体内往返移动一次。
[0023]在缸体组件4的缸体内被活塞划分出容积室。容积室随着缸体组件4的旋转交替地与吸入用的端口和排出用的端口连通。在活塞在缸体内移动以使得容积室扩张的吸入行程中,工作油通过吸入用端口被吸入到容积室。在活塞在缸体内移动以使得容积室收缩的排出行程中,工作油自容积室向排出用端口排出。
[0024]在活塞泵I中,通过改变斜板3相对于缸体组件4的旋转轴线O的偏转角(转动角度)能够改变活塞的行程量。由此,能够使自活塞泵I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变化。
[0025]在斜板3的偏转角为0°、也就是说在斜板3位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活塞泵I的排出流量为0,行驶用液压马达停止旋转。
[0026]活塞泵I为双向排出型泵。活塞泵I通过以偏转角0°为界限切换斜板3的偏转方向从而能够切换对工作油进行吸入或排出的端口。通过切换活塞泵I的工作油的排出方向,能够改变行驶用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能够切换车辆的前进和后进。
[0027]接着,参照图1?图3说明用于控制活塞泵I的斜板3的偏转角的伺服调节器100。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伺服调节器100包括:伺服活塞20,其借助臂10连结于活塞泵I的斜板3 ;第I滑阀30、第2滑阀40,其用于调整作用于伺服活塞20的工作液压;第I螺线管37,其用于驱动第I滑阀30 ;以及第2螺线管47,其用于驱动第2滑阀40。
[0029]伺服调节器100的各种构成部件容纳在固定于活塞泵I的壳体2的外壳50内。在外壳50上大致平行地形成有两个插入孔51、52。在插入孔51内插入有伺服活塞20,在插入孔52内插入有第I滑阀30和第2滑阀40。
[0030]插入孔51的两开口端分别利用盖53、53封堵。在插入孔51内,利用一侧的盖53和伺服活塞20的一端划分出第I压力室54,利用另一侧的盖53和伺服活塞20的另一端划分出第2压力室55。[0031]伺服活塞20为圆柱状构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设于插入孔51内。伺服活塞20根据第I压力室54和第2压力室55内的工作液压在插入孔51内沿轴向移动。伺服活塞20由固定于盖53的导杆56引导。在伺服活塞20的活塞杆侧端部形成有能够将安装于导杆56的外周的第I卡圈57和第2卡圈58容纳起来的容纳凹部21。另外,在伺服活塞20上形成有自容纳凹部21的底部21A沿轴向延伸设置的引导孔22。
[0032]导杆56和伺服活塞20配置于同一轴线上。导杆56的顶端部56A的直径比轴部56B的直径大,且该导杆56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伺服活塞20的引导孔22。
[0033]在导杆56的轴部56B上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第I卡圈57和第2卡圈58。在第I卡圈57与第2卡圈58之间以压缩状态设有弹簧59A、59B。弹簧59A、59B对伺服活塞20向中立位置施力。
[0034]如图2所示,在伺服活塞20位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第I卡圈57抵接于台阶部56C,该台阶部56C形成于伺服活塞20的容纳凹部21的底部21A以及导杆56的顶端部56A与轴部56B之间的交界。第2卡圈58抵接于固定在容纳凹部21开口端的止挡环23以及与轴部56B螺合的螺母61。
[0035]若伺服活塞20自图2的中立位置向左方移动,则第I卡圈57离开自台阶部56C的方式沿导杆56的轴部56B移动。由此,第I卡圈57和第2卡圈58之间的弹簧59A、59B被压缩,欲使伺服活塞20返回到中立位置的弹簧反作用力增大。另一方面,若伺服活塞20自图2的中立位置向右方移动,则第2卡圈58以离开螺母61的方式沿导杆56的轴部56B移动。由此,第I卡圈57和第2卡圈58之间的弹簧59A、59B被压缩,欲使伺服活塞20返回到中立位置的弹簧反作用力增大。
[0036]另外,通过调整导杆56相对于盖53的组装位置,借助螺母62将导杆56固定在盖53上,从而能够细微调整伺服活塞20的中立位置。
[0037]在伺服活塞20的轴向中央的外周上形成有环状槽24。在环状槽24上连结有臂10的顶端。臂10为用于将伺服活塞20的位移传递到活塞泵I的斜板3的构件。
[0038]如图1所示,臂1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设于外壳50的转动轴11。臂10以臂10的转动中心和斜板3的转动中心一致的方式连结于斜板3的耳轴3A。
[0039]在臂10的一端设有销12,在该销12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有滑动金属件13。臂10的滑动金属件13插入到伺服活塞20的环状槽24内。另外,在臂10的另一端上设有销14,销14插入到后述的弹簧保持件70的环状槽74 (参照图3)。
[0040]如上所述,伺服活塞20和斜板3借助臂10连结。若伺服活塞20移动,则滑动金属件13与伺服活塞20 —起移动,臂10以转动轴11为中心而转动,斜板3通过臂10的转动而进行转动。
[0041]如图2和图3所示,第I滑阀30和第2滑阀40在插入孔52内配置于同一轴线上。第I滑阀30为用于调整第I压力室54内的工作液压的阀,第2滑阀40为用于调整第2压力室55内的工作液压的阀。
[0042]在插入孔52的大致中央位置设有圆筒状的弹簧保持件70,在插入孔52的两端位置设有圆筒状的第I套筒80和第2套筒90。第I滑阀30借助弹簧保持件70和第I套筒80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保持,第2滑阀40借助弹簧保持件70和第2套筒90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保持。[0043]第I滑阀30的顶端部分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第I套筒80内,第2滑阀40的顶端部分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第2套筒90内。第I滑阀30和第2滑阀40的后端部分容纳于弹簧保持件70的贯穿孔73内。
[0044]在第I滑阀30的轴向中央的外周上以与突部35相抵接的方式固定有卡圈31,在第2滑阀40的轴向中央的外周上以与突部45相抵接的方式固定有卡圈41。在形成于弹簧保持件70的一端侧的弹簧承受部71与卡圈31之间设有压缩状态的弹簧32 (施力构件),在形成于弹簧保持件70的另一端侧的弹簧承受部72与卡圈41之间设有压缩状态的弹簧42 (施力构件)。弹簧32向顶端方向对第I滑阀30施力,弹簧42向顶端方向对第2滑阀40施力。
[0045]在弹簧保持件70的轴向中央的外周上形成有环状槽74。环状槽74位于弹簧承受部71与弹簧承受部72之间。在弹簧保持件70的环状槽74内插入有设于臂10的端部的销14 (参照图1)。在环状槽74的底部形成有使弹簧保持件70的内外连通的通孔75。
[0046]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臂10和弹簧保持件70借助销14连结,因此,若伺服活塞20移动从而臂10以转动轴11为中心转动,则弹簧保持件70借助销14在轴向上移动。此时,弹簧保持件70向与伺服活塞20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0047]如图2和图3所示,第I套筒80和第2套筒90设于插入孔52的两端位置。
[0048]第I套筒80包括:供给端口 81,其借助供给通路5A而与液压泵5 (液压源)连通;以及供排端口 82,其借助供排通路6A而与第I压力室54连通。第2套筒90包括:供给端口 91,其借助供给通路5B而与液压泵5 (液压源)连通;以及供排端口 92,其借助供排通路6B而与第2压力室55连通。另外,在第I套筒80与第2套筒90之间的插入孔52内设有用于使插入孔52内的工作油返回到工作油箱7的泄油通路7A、7B。
[0049]第I滑阀30设为能够相对于第I套筒80滑动。在第I滑阀30的顶端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环状槽33、34。环状槽33为根据第I滑阀30的位置使供给端口 81和供排端口 82连通的槽,环状槽34为使供排端口 82和泄油通路7A侧的插入孔52连通的槽。
[0050]第2滑阀40设为能够相对于第2套筒90滑动。在第2滑阀40的顶端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环状槽43、44。环状槽43为根据第2滑阀40的位置使供给端口 91和供排端口 92连通的槽,环状槽44为使供排端口 92和泄油通路7B侧的插入孔52连通的槽。
[0051]第I滑阀30利用第I螺线管37驱动,第2滑阀40利用第2螺线管47驱动。第I螺线管37和第2螺线管47为柱塞的行程量与施加的电流值成比例地变化的比例型螺线管。第I螺线管37和第2螺线管47以封堵插入孔52的开口端的方式安装于外壳50。第I螺线管37借助布线37B连接于未图示的控制器,第2螺线管47借助布线47B连接于未图示的控制器。
[0052]第I滑阀30被第I螺线管37的柱塞37A推压而克服弹簧32的反作用力在轴向上移动。第2滑阀40被第2螺线管47的柱塞47A推压而克服弹簧42的反作用力在轴向上移动。
[0053]另外,在第I螺线管37和第2螺线管47为非驱动状态的情况下,第I滑阀30和第2滑阀40位于初始位置。此时,第I滑阀30以形成于该滑阀的大致中央位置的突部35抵接在第I套筒80的内侧端面的状态停止,第I滑阀30的端面与第I螺线管37的柱塞37A的顶端以隔开预定的间隔(初始间隔)的方式相对。另外,第2滑阀40以形成于该滑阀的大致中央位置的突部45抵接在第2套筒90的内侧端面的状态停止,第2滑阀40的端面与第2螺线管47的柱塞47A的顶端以隔开预定的间隔(初始间隔)的方式相对。
[0054]接着,参照图1?图4B说明伺服调节器100的动作。
[0055]若驾驶员以使车辆前进的方式操作车辆的控制杆,则与控制杆的操作量相对应的电流施加于第I螺线管37,第I螺线管37的柱塞37A驱动位于图4A的初始位置的第I滑阀30。
[0056]如图4B所示,若第I滑阀30由柱塞37A驱动并向图中左方移动,则第I滑阀30的环状槽33使供给端口 81和供排端口 82连通,并且环状槽34使供排端口 82和泄油通路7A侧的插入孔52连通。由此,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经由供排端口 82和供排通路6A而流入第I压力室54。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环状槽34和泄油通路7A排出到油箱7。这样,通过将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分流到第I压力室54侧和泄油通路7A侧而降低工作液压,使预定的先导压力被引导至第I压力室54。
[0057]此时,第2螺线管47为非驱动状态,如图2和图3所示,第2滑阀40在初始位置停止。在该状态下,第2滑阀40关闭供给端口 91,第2压力室55借助供排通路6B、供排端口 92及环状槽44连通于泄油通路7B。由此,油箱压力被引导至在第2压力室55。
[0058]这样,先导压力被引导至第I压力室54,油箱压力被引导至第2压力室55,伺服活塞20克服弹簧59A、59B的作用力而自图2的中立位置向图中的左方移动。若伺服活塞20自中立位置向左方移动,则滑动金属件13(参照图1)与伺服活塞20 —起向左方位移,臂10逆时针转动。由此,通过活塞泵I的斜板3向一方偏转,行驶用液压马达正转,车辆前进。
[0059]若臂10逆时针转动,则弹簧保持件70借助臂10的销14向图4B中的右方移动,弹簧保持件70与卡圈31之间的弹簧32被压缩,欲使第I滑阀30返回到初始位置的弹簧反作用力增大。而且,弹簧32的反作用力与第I螺线管37的柱塞37A的推力平衡,从而第I滑阀30在预定位置停止,第I压力室54内的工作液压保持为恒定值。由此,伺服活塞20也在预定位置停止,活塞泵I的斜板3的偏转角维持为预定角度。
[0060]另一方面,若驾驶员以使车辆后退的方式操作控制杆,则与控制杆的操作量相对应的电流施加于第2螺线管47,第2螺线管47的柱塞47A驱动位于初始位置(参照图2和图3)的第2滑阀40。
[0061 ] 在图2和图3中,若第2滑阀40被柱塞47A驱动而向右方移动,则第2滑阀40的环状槽43使供给端口 91和供排端口 92连通,并且环状槽44使供排端口 92和泄油通路7B侧的插入孔52连通。由此,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经由供排端口 92和供排通路6B流入第2压力室55。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环状槽44和泄油通路7B排出到油箱7。这样,通过将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分流到第2压力室55侧和泄油通路7B侧而降低工作液压,使预定的先导压力被引导至第2压力室55。
[0062]此时,第I螺线管37为非驱动状态,第I滑阀30在初始位置停止。在该状态下,第I滑阀30关闭供给端口 81,第I压力室54借助供排通路6A、供排端口 82及环状槽34连通于泄油通路7A。由此,油箱压力被引导至在第I压力室54。
[0063]这样,先导压力被引导至第2压力室55,油箱压力被引导至第I压力室54,从而伺服活塞20克服弹簧59A、59B的作用力自图2的中立位置向图中的右方移动。若伺服活塞20自中立位置向右方移动,则滑动金属件13(参照图1)与伺服活塞20 —起向右方位移,臂10顺时针转动。由此,活塞泵I的斜板3向另一方偏转,行驶用液压马达逆转,车辆后退。
[0064]若臂10顺时针转动,则弹簧保持件70借助臂10的销14向图3中的左方移动,弹簧保持件70与卡圈41之间的弹簧42被压缩,欲使第2滑阀40返回到初始位置的弹簧反作用力增大。而且,弹簧42的反作用力与第2螺线管47的柱塞47A的推力平衡,从而第2滑阀40在预定位置停止,第2压力室55内的工作液压保持为恒定值。由此,伺服活塞20也在预定位置停止,活塞泵I的斜板3的偏转角维持为预定角度。
[0065]采用伺服调节器100,通过利用第I螺线管37驱动第I滑阀30并利用第2螺线管47驱动第2滑阀40来调整第I压力室54、第2压力室55内的工作液压,从而改变伺服活塞20的位置,能够控制活塞泵I的斜板3的偏转角。
[0066]在上述伺服调节器100中,优选的是初始位置处的第I滑阀30、第2滑阀40的端面与非驱动状态的第I螺线管37的柱塞37A、第2螺线管47的柱塞47A的顶端之间的间隔(初始间隔)恒定。在图7所示的作为参考例的伺服调节器200中,初始间隔因各种构成部件的尺寸误差等而某种程度地偏差,但在本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100中,能够降低初始间隔的偏差。
[0067]以下,关于第I滑阀30侧的初始间隔的偏差,在比较本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100和作为参考例的伺服调节器200的同时进行说明。另外,在图7所示的伺服调节器200中,对与本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100功能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0068]如图7所示,在参考例的伺服调节器200中,第I套筒80以其内侧端面的外缘部分与形成于插入孔52的内周面的抵接部203相抵接的状态设于插入孔52内。第I套筒80的内侧端面的外缘部分借助配置于第I套筒80与第I螺线管37之间的弹簧垫圈201按压于抵接部203。在这样构成的伺服调节器200中,不仅包含第I套筒80的尺寸误差,还包含抵接部203在插入孔52内的形成位置等误差,导致初始位置的第I滑阀30的端面与非驱动状态下的柱塞37A的顶端之间的间隔的偏差变大。
[0069]另外,在伺服调节器200中,通过第I套筒80与第I滑阀30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第I套筒80与第I螺线管37之间的工作油经由形成于外壳50的排出通路202返回到油箱(省略图示)。
[0070]另一方面,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100中,第I套筒80构成为其外侧端面与第I螺线管37的端面相抵接。
[0071]第I套筒80形成为比供给端口 81靠螺线管侧的外周大于其他部分的外周。也就是说,第I套筒80的外侧端成为大径部80B,第I套筒80的其他部分成为小径部80A。形成于小径部80A与大径部80B之间的交界的台阶面构成为承压部80C。
[0072]供给端口 81形成为使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到达承压部80C。因而,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的液压经由供给端口 81作用于第I套筒80的承压部80C。工作油的液压作用于承压部80C,从而产生向第I螺线管37侧对第I套筒80施力的作用力,利用该作用力将第I套筒80的外侧端面按压于第I螺线管37的端面。
[0073]在这样构成的伺服调节器100中,由于不包含由参考例这样的插入孔52的抵接部203 (参照图7)引起的偏差,因此,能够降低初始位置的第I滑阀30的端面与非驱动状态下的柱塞37A的端之间的间隔的偏差。
[0074]另外,在第I套筒80上形成有使位于第I套筒80与第I螺线管37之间的空间和比第I套筒80靠内侧的插入孔52连通的直线状的排出通路83。经由第I套筒80与第I滑阀30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第I套筒80与第I螺线管37之间的工作油经由排出通路83和泄油通路7A导出到油箱7。
[0075]图5是表示以最小电流值使第I螺线管37进行驱动的情况下的、柱塞37A的行程量与推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柱塞37A的行程量与弹簧32的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0076]在此,假定初始位置的第I滑阀30的端面与非驱动状态下的柱塞37A的顶端之间的间隔(初始间隔)的基准值设为SI。在该情况下,在柱塞37A的行程量成为SI时,柱塞37A的顶端与第I滑阀30抵接。初始间隔的基准值SI设为推力变化相对小于行程量变化且相同行程量下的柱塞37A的推力小于弹簧32的反作用力的值。因而,在对第I螺线管37施加了最小电流值的状态下,第I滑阀30不被驱动。
[0077]如伺服调节器200这样初始间隔的偏差较大,例如在初始间隔变小的情况下,柱塞37A以行程量SA与第I滑阀30抵接。如图5的虚线区域所示,若柱塞37A以弹簧32的反作用力小于柱塞37A的推力的行程量SA与第I滑阀30抵接,则柱塞37A和第I滑阀30移动(跳动)至柱塞37A的推力与弹簧32的反作用力平衡的行程量SB。这样,在初始间隔的偏差变大的伺服调节器200中,第I滑阀30的初期动作变得不稳定。
[0078]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100中,通过使第I套筒80与第I螺线管37抵接能够减小初始间隔的偏差。因此,即使初始间隔发生偏差,该初始间隔也成为推力变化相对小于行程量变化且相同行程量下的柱塞37A的推力小于弹簧32的反作用力的值,能够防止第I滑阀30发生跳动。
[0079]另外,如图3所示,供第2滑阀40滑动的第2套筒90也与第I套筒80相同地构成,包括:承压部90C (台阶面),其形成于小径部90A和大径部90B的交界;以及排出通路93,其用于排出漏出到第2套筒90与第2螺线管47之间的工作油。第2套筒90也构成为通过使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的液压作用于承压部90C使其外侧端面压紧于第2螺线管47的端面。
[0080]采用本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100,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0081 ] 在伺服调节器100中,通过使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的液压作用于承压部80C而使第I套筒80按压于第I螺线管37的端面,通过使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的液压作用于承压部90C而使第2套筒90按压于第2螺线管47的端面。由此,不会包含由在图7的伺服调节器200中成为问题的抵接部203引起的偏差,能够降低初始位置的第I滑阀30的端面与非驱动状态下的第I螺线管37的柱塞37A的顶端之间的间隔的偏差、第2滑阀40的端面与非驱动状态下第2螺线管47的柱塞47A的顶端之间的间隔的偏差。
[0082]由此,能够防止发生第I滑阀30、第2滑阀40的跳动等,能够抑制第I滑阀30、第2滑阀40的控制性的劣化。另外,由于使用工作油的液压使第I套筒80与第I螺线管37抵接、使第2套筒90与第2螺线管47抵接,因此,相比于需要弹簧垫圈201的伺服调节器200,伺服调节器100的结构简化。因而,能够实现降低成本。
[0083]在伺服调节器100中,第I套筒80包括用于排出漏出到套筒与螺线管之间的工作油的排出通路83,第2套筒90包括用于排出漏出到套筒与螺线管之间的工作油的排出通路93。若在伺服调节器100中将图7所示的排出通路202设于外壳50,则由于承压部80C附近的供给端口 81、承压部90C附近的供给端口 91与排出通路202连通,导致供给端口 81、91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泄漏,因此,在伺服调节器100中,将排出通路83设于第I套筒80,将排出通路93设于第2套筒90。另外,相比于在外壳50设置排出通路202的伺服调节器200,在伺服调节器100中,不必对外壳50施加耗时的加工。另外,第I套筒80的排出通路83、第2套筒90的排出通路93为直线状,因此,容易进行通路加工。
[0084]最后,参照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伺服调节器300。
[0085]在本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100中,第I套筒80的承压部80C隔着供给端口 81面对供给通路5A。相对于此,在变形例的伺服调节器300中,第I套筒80的承压部80C不是隔着供给端口 81面对供给通路5A,而是直接面对供给通路5A。由于这样的结构也使自液压泵5排出的工作油的液压作用于承压部80C,因此,第I套筒80以第I套筒80的端面与第I螺线管37的端面抵接的状态配设于插入孔52内。
[0086]另外,伺服调节器300的第2套筒90也与第I套筒80相同地构成。
[0087]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0088]在本实施方式的伺服调节器100、300中,使用工作油作为工作流体,但也可以代替工作油而使用水溶性替代液体、气体等。
[0089]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29日向日本国特许厅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76967主张优先权,作为参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被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权利要求】
1.一种伺服调节器,其包括:伺服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配设于外壳内;以及压力室,其以面向上述伺服活塞的两端的方式设置;通过控制上述压力室内的工作流体压,使上述伺服活塞在轴向上移动, 该伺服调节器包括: 套筒,其插入到形成于上述外壳的插入孔,并且具有能够向一侧的上述压力室供给来自流体压源的工作流体的端口; 滑阀,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端口,以被施力构件施力的状态配设于上述套筒内;以及 螺线管,其以闭塞上述插入孔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外壳,并且借助柱塞克服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驱动上述滑阀; 上述套筒具备承压部,来自上述流体压源的工作流体的流体压作用于该承压部,且该套筒在作用于该承压部的作用力下被按压于上述螺线管的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调节器,其中, 上述套筒为由上述螺线管侧端的大径部和其他部分的小径部组成的筒状构件, 上述承压部为形成于上述小径部与上述大径部之间的交界的台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调节器,其中, 上述套筒包括用于排出漏出到上述滑阀的端面与上述螺线管的端面之间的工作流体的排出通路。
【文档编号】F04B1/26GK103547800SQ201380001398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
【发明者】加藤弘毅, 成田晋, 岩名地哲也, 细川尊 申请人: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