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式泵浦之输送效率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511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辊压式泵浦之输送效率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辊压式泵浦之输送效率提升装置,特别是在辊压式泵浦中增设一条或一条以上真空导管,使导管吸入的输送料的速度加快,达到提高输送效率的结果。
辊压式泵浦如附


图1所示,是由一只周边设有活动辊轮的转盘,在回转时以其辊轮辗压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弹性导管,导管的一边贴靠于与转盘同轴心的一弧形壁上,当转盘以同一方向旋转时即可将导管内的管质(液体或气体之类流体)向一定方向输送;通常此一型式的泵浦输送物料的速度较低,因为物料的吸入需借助于导管的自身弹力,亦即导管被辊轮压扁后,在恢复成原管状体之时,同时将物料吸入以待下一个辊轮之压制予以推挤送出,所以此种泵浦常被使用在低转速、低压力的流体输送,例如医药(点滴注射液)的计量输送等。由于此类型泵浦所输送的物料不必直接接触到泵浦及其动作构件,有避免被污染的优点,当然它也有避免给予污染的优点,这是其它类型泵浦所无法比拟的为了使辊压式泵浦的功能更强,首要是提高其输送的速率,除了可以在送料导管本身的材料弹性上加以强化外,创作人更借助大气压力差的原理研究设计一种简易的辅助装置,可以在不需增加太多能耗的状况下获得输送效率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强化辊压式计量泵浦输送效率的简易装置,使送料导管在恢复成管状体时增加了一股强制附加的膨胀力,而提高了物料吸入的速度进而提高输送料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它主要包括中心转轴,多只设在中心转轴周围的辊轮与辊轮旋转路径保持一空间距的壁,送料导管及真空导管,在泵体中设置一密闭式辊轮室,中心转轴及辊轮装置在壁板与上下盖板所夹合的辊轮室内;送料导管一端由辊轮室入口穿入,另端由出口穿出于辊轮室之外;除送料导管外,另设一只或一只以上真空导管,其一端入口设于辊轮室内,另端出口设于辊轮室的出口上,送料导管与真空导管并列,均沿壁板被夹制在壁板与辊轮之间。借泵浦正常运转时同步将辊轮室内空气泵压到室外,以形成室内的负气压状态,加速送料导管恢复原形的速度。
在上述的装置中中心转轴上设有上下转盘,在其上按同心圆位置设置轴孔,在轴孔上穿轴销,轴销套于辊轮内。中心转轴一端铰接于泵体的轴孔上并相接在马达的轴上。
再借上述的构造,其真空导管的管端(进出口端的任一端)可在设一单向阀,使气体仅经真空导管由辊轮室内向外压送。
下面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构造图
图1是通常的辊压式泵浦的横断面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零件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断面视图。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局部剖视图;其中效率提升装置是指泵体(1)中设置一密闭式辊轮室(11),在辊轮室中设一真空导管(8),导管(8)的入口(81)设置于辊轮室(11)内,而其出口(82)则接于辊轮室的出口(14)上;该真空导管(8)与送料导管(7)并列,同步受中心转轴(4)上的辊轮(5)依顺时针方向辗压(如图所示例),而将导管(7、8)中的物质由入口(12、81)端渐序推送至出口(13、82)端;其中真空导管(8)的目的在于将辊轮室(11)内之空气泵压到辊轮室之外,使辊轮室(11)内的气压值降低,而送料导管(7)在辊轮室(11)内的管段,其管壁(71)外的压力被降低,而管壁(71)内的压力则仍然保持着,因此管壁(71)被辊轮(5)压扁之后要再膨胀恢复成圆管状的力量,除了管本身材料的弹性以外,还有管内压力的辅助,加速了管壁(71)的恢复(膨胀);送料导管(7)系在管壁收张之间“吸入”及“吐出”运送之物料(液体、气体、胶体、甚至粉末类具有可流动性的物质等),由于导管(7)材料必须既可以很容易被辊轮压制成闭夹状,又能够迅速自动回复,其材质应既柔软而又具有弹性,在各种泵浦中是属于输送速度较慢压力较低的,因此上述的真空导管(8)及密闭式辊轮室(11)在泵浦运转中有助于输送效率的提高。
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泵体(1),泵体内为密闭式辊轮室(11),辊轮式(11)外的部分包含一轴孔(15),导管的入口(12)及两出口(13、14),辊轮室中装有中心转轴(4)、辊轮(5)及其轴销(52),以及送料导管(7)及真空导管(8)等,该中心转轴(4)上设上下转盘(41),在其上按同心圆位置设置两对或两对以上的轴孔(43),在轴孔上穿轴销(52),轴销套于辊轮(5)内,使辊轮形成环绕中心转轴转动;中心转轴一端(42)铰接于与泵体(1)的轴孔(15)相接的马达(9)等动力源的出力轴(91)上,泵体的壁板(6)依循中心转轴(4)的同心圆位置,使壁(6)与辊轮(5)间保持一固定的间距,该间距的大小即约略为送料导管的管壁厚度的两倍;一条或一条以上的送料导管(7)由入口(12)端伸入辊轮室(11),沿壁板(6)蜿延通过壁板(6)与辊轮(51)之间,另端由出口(13)伸出于辊轮室(11)外,再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真空导管(8)与送料导管(7)并行设置,其一端则固定于辊轮室(11)内,另端接于出口(14),以形成一可将辊轮室抽真空的通路;又辊轮室(11)的上下方开口处以两盖板(2)予以封闭(亦可附加垫片(3)等)使形成一密封的空间。
如图4所示,其中真空导管(8)装置于辊轮室(11)之中,其入口端(81)固定在辊轮室(11)内部,其出口端(82)与泵体的出口(14)衔接,形成一辊轮室(11)内部对外的唯一通路,借助泵压送料导管的中心转轴及其辊轮(5)的辗压而有单向向外压送空气的作用,也就形成一同步的“真空泵浦”。
综上所述,在辊压式泵浦中加设一同步的“真空泵浦”以形成泵内的负气压,以有效提高辊压式泵浦的送料效率,其中以真空管及密闭式的辊轮室设置配合原有的泵送构件,而形成的效率提升装置为一简单而实用的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辊压式泵浦之输送效率提升装置,它主要包括中心转轴(4),多只设在中心转轴周围的辊轮(5),与辊轮旋转路径保持一定间距的壁板(6)及送料导管(7),其特征在于泵体(1)中设置一密闭式辊轮室(11);中心转轴(4)及辊轮(5)装置在壁板(6)与上下盖板(2)所夹合的辊轮室(11)内;送料导管(7)一端由辊轮室(11)的入口(12)穿入,另端由出口(13)穿出于辊轮室(11)之外;另设真空导管(8),其一端入口(81)设于辊轮室(11)内,另端出口(82)设于辊轮室(11)的出口(14)上;送料导管(7)与真空导管(8)并列,均沿壁板(6)被夹制在壁板(6)与辊轮(5)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式泵浦之输送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心转轴(4)上设有上下转盘(41),在其上按同心圆位置设置轴孔(43),在轴孔(43)上穿轴销(52),轴销套于辊轮(5)内;中心转轴(4)的一端(42)铰接于泵体(1)的轴孔(15)相接的马达(9)的出力轴(91)上。
专利摘要一种辊压式泵浦的输送效率提升装置,系指在辊压式泵浦中增设一条或一条以上真空导管,该泵浦的辊轮容室内并配合设置成密闭空间,真空导管的进口端设在容室内,出口设在容室外,借由辊轮回转压送料导管的同时辗压真空导管,俾将辊轮容室中的空气向外抽出,使形成负气压的空间,使有助于送料导管自身弹性恢复速率的提高,亦即使导管吸入的输送料的速度得以加快,而达到输送效率提升的效果。
文档编号F04B43/08GK2190707SQ93241460
公开日1995年3月1日 申请日期1993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14日
发明者何松男 申请人:何松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