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液压制动管路清洗注油工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8316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油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车辆液压制动管路清洗注油工艺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对轨道车辆(低地板)液压制动管路中杂质成分的分析,主要为切削过程中的切削等,因此在低地板轨道车辆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对液压制动管路进行清洗,保证管路中液压油的清洁度达到NAS6级以上,因为杂质的存在,会加速油品的氧化,使油品的使用周期缩短,同时使液压制动系统工作出现故障,影响车辆运行安全。

目前对于液压制动管路中注油的清洗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是采用机械式过滤,它能有效去除大中型颗粒物,为了进一步有效去除较小型的颗粒物,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的在清洗注油的设备中增加过滤器的精度以及数量,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缺点;另外一种方法是使用离心技术,如专利号为201420230575.8中公开的一种离心式净油机,该种净油设备也存在清洗设备昂贵和设备体积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觖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去除各类颗粒物,且清洗效率高,成本低的轨道车辆液压制动管路清洗注油工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车辆液压制动管路清洗注油工艺装置,包括控制器及由油箱、油泵电机组、充电混流器、净油收集器、清洗管路、自动排气阀、预过滤器、油箱依次连接形成的闭环循环油路。

进一步,在所述预过滤器与所述油箱之间的回油管上串接压力调节阀。

进一步,在油路中分支出第一支油路与所述清洗管路入口连接,分支出第二支油路与所述清洗管路出口连接,在第一支油路和第二支油路上分别串接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在第一支油路和第二支油路之间的油路中串接有第三阀门。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给所述油箱内的油加热的加热组件。

进一步,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安装在油箱内的加热器、温控开关及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还包括在线监测设备,所述在线监测设备连接在所述自动排气阀的出口处。

进一步,所述在线污染检测仪和流量调节阀,在线污染检测仪的出口与所述预过滤器和所述油箱之间的回油管连接,在线污染检测仪的出口处连接所述流量调节阀。

进一步,在所述油泵电机组的入口油路中串接有吸油过滤器。

进一步,所述吸油过滤器安装在所述油箱的内部。

进一步,所述油箱连接有一溢流管,在所述溢流管上串接有溢流阀。

进一步,在所述油泵电机组的出口与所述充电混流器之间串接有单向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液压制动管路清洗注油工艺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对轨道车辆液压制动管路的清洗,同时可对液压油进行清洗,提高液压油的洁净度。本实用新型利用安装有充电混流器的闭环循环油路反复清洗过滤液压制动管路,可以有效去除各类颗粒物,直至达到标准要求,不但能够有效的避免或减少因污染而造成的设备故障,保证液压系统设备的高性能,提高可靠度及延长使用寿命,保证液压制动系统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而且可以大幅提高清洗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油箱1,油泵电机组2,充电混流器3,净油收集器4,自动排气阀5、预过滤器6,回油管7,压力调节阀8,吸油过滤器9,溢流管10,溢流阀11,单相阀12,压力表13,压力传感器14,第一支油路15,第二支油路16,第一阀门17,第二阀门18,第三阀门19,加热器20,温控开关21,温度传感器22,在线污染检测仪23,流量调节阀24,第一排污阀25,第二排污阀26,第三排污阀27,液压制动管路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液压制动管路清洗注油工艺装置,包括由油箱1、油泵电机组2、充电混流器3、净油收集器4、待清洗的液压制动管路28、自动排气阀5、预过滤器6、油箱1依次连接形成的闭环循环油路。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上具有人机互动界面,操作人员操作人机互动界面控制各设备的运行参数,同时人机互动界面上显示设备状态、实时显示系统的压力、油温、流量等信息。

在油泵电机组2的入口油路中串接有吸油过滤器9,吸油过滤器9用于过滤大颗粒杂质,防止较大颗粒物进入液压制动管路,吸油过滤器9每年更换一次,以保证过滤效率,吸油过滤器9安装在油箱1的内部。油泵电机组2包括油泵和变频器,由变频器控制油泵的运转频率,操作人员可通过人机互动界面设定流量大小。

油箱1的上方连接有一溢流管10,在溢流管10上串接有溢流阀11。在油泵电机组2的出口与充电混流器3之间串接有单相阀12,单相阀12的出口与充电混流器3之间设置有压力表13和压力传感器14,用于实时检测油路中的油液压力,压力表13则直观的显示油液的压力,方便操作人员查看。

该装置结合颗粒物在经过电场时带电的现象,利用平衡电荷与滤芯相结合原理对油液进行过滤,来自油箱1的油液被分为两个支路流体进入充电混流器3,充电混流器3内两个电极分别向两个支流流体中的颗粒物加载正(+)负(-)电荷:每个电极产生强烈的高压电场,通过他们独特的形状,每个电极向经过的流体“喷射”电涡流,“奔涌”的电涡流向流体中的污染颗粒物充电,使其带上电荷。由于两个支流中的颗粒物,一个支流内的颗粒物携带正电荷,另一个携带负电荷。在充电混流器3的末端,两个带正,负电荷的支流又重新混合在一起,流体中带相反电荷的小颗粒物相互吸引,附聚而体积增大,变成大的颗粒物,颗粒物”长大“后就很容易被精密过滤器捕捉。

经过充电混流器3的油液中的杂质被净油收集器4收集去除,净油收集器4的出口连接待清洗的液压制动管路(图中未示出),在油路中分支出第一支油路15与清洗管路入口连接,分支出第二支油路16与清洗管路出口连接,在第一支油路15和第二支油路16上分别串接有第一阀门17和第二阀门18,在第一支油路15和第二支油路16之间的油路中串接有第三阀门19。干净的油从第一支油路15及清洗管路入口进入清洗管路内,冲洗后的脏油则由清洗管路出口及第二支油路16流路至油路中。

在预过滤器6与油箱1之间通过回油管7连接,在回油管7上串接压力调节阀8,压力传感器14将检测的数据传输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控制压力调节阀8用以调节油路内的油液压力。

在充电混流器3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排污阀25,在净油收集器4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排污阀26,预过滤器6的底部连接有第三排污阀27。第一排污阀25、第二排污阀26及第三排污阀27用于排除充电混流器3、净油收集器4及预过滤器6内的污物。

该装置中还包括用于加热组件,用于给油箱1内的油加热。加热组件包括安装在油箱1内的加热器20、温控开关21及温度传感器22。加热器20对油液加热可提高油温,改变液压油的运动粘性,加快液压油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液压清洗的效率和效果。操作人员可通过人机互动界面设定要工作的油液温度,当达到设定温度时,自动断开加热器20电源,当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自动开启加热。温控开关21可以设定一个最高上限油温值,当达到设定温度时,自动断开加热器20的电源,使该装置具有双重加热保护功能。

该装置中还包括在线监测设备,在线监测设备连接在自动排气阀5的出口处,本实施例中,在线监测设备为在线污染检测仪23和流量调节阀24,在线污染检测仪23的出口与预过滤器6和油箱1之间的回油管7连接,在在线污染检测仪23的出口处连接流量调节阀24。从被清洗管路回来的油液从第二阀门18通过自动排气阀5去除油中的气体后,进入预过滤器6同时,有少量的油液通过在线颗粒计数器23、流量调节阀24进入油箱1,通过在线颗粒计数器23的流量一般控制为20~400ml/min,在线颗粒计数器23测试点选择在被清洗管路回来的油液位置,如测试合格,说明被清洗管路已完全干净,测试三次小于NAS1638 6级,此时设备自动停机,并显示清洗完成。在线污染检测仪23的检测时间与测试、记录时间可通过操作人机互动界而进行调整,以能够实时对管路的液压油清洁状态进行监控和测试。

利用该装置清洗管路的过程为:

关闭第三阀门19,开启第一阀门17和第二阀门18,将被清洗的液压制动管路28的入口、出口通过快速接头分别接在第一支油路15,第二支油路16上,设置好相关参数,启动装置,油泵电机组2中的油泵开始运转,油液在油路内循环流动。油箱1内的油液首先进入吸油过滤器9,将大颗粒的杂物过滤掉,在油泵的作用下,油液经过单相阀12进入充电混流器3,小于5μm颗粒经过变大,被净油收集器4去除,干净的油液由净油收集器4的出口流出后,从第一支油路15及清洗管路入口进入液压制动管路28内,利用洁净油液冲洗液压制动管路28,冲洗后的脏油由液压制动管路28出口及第二支油路16流路至油路中,通过自动排气阀5去除脏油中的气体后,进入预过滤器6,去除5μm以上的大部分的颗粒物,同时,有少量的油液通过在线颗粒计数器23、流量调节阀24进入油箱1,以实现在线监测,预过滤器6流出的油经过压力调节阀8及回油管7流回至油箱1。油泵再次将油箱1内的油液泵出,进入充电混流器3后,小于5μm颗粒经过变大,被净油收集器4去除,再通过预过滤器6及压力调节阀8进入设备油箱1,这样周而复始,直到被冲洗的液压制动管路28的清洁度达到合格标准为止。在清洗结束后,利用第一支油路15,第二支油路16与被清洗的液压制动管路28之间带自密封的快速接头,实现符合要求的液压油存留在液压制动管路28中。

利用该装置清洗液压油的过程为:

关闭第一阀门17和第二阀门18,开启第三阀门19,设置好相关参数,启动装置,实现对液压油的清洗。

该清洗装置的管路清洗压力能稳定保持在20bar,保持时间不低于8h,系统的清洁度控制在SAE 749D-1963 3级精度以上。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