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车预供油泵电子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5845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自卸车预供油泵电子控制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卸车发动机的预供油泵电子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自卸车具有容积大、负载重、自重轻等特点,广泛用作露天矿产、土石方工程的运输车辆。自卸车发动机功率大,在启动时,常因机油油压偏低,导致车辆启动失败,因此可在发动机启动前,先行启动机油泵,优先对机油管路进行建压操作,使车辆具备充分的启动条件,从而增大启动的成功率。

发动机预供机油泵(以下简称预供油泵)的作用是在发动机启动前,先启动油泵系统,预先给发动机提供一定压力和流量的机油,以使发动机启动时各运动部件得到可靠的润滑。预供油泵系统一般是从油底壳吸取机油,机油经预供油泵加压后,流到机油滤清器前端,经机油滤清器过滤后,机油流入主油道,后从主油道流到各润滑点,最后流回油底壳形成完整的循环回路。当发动机启动运转时,预供油泵停止工作,发动机靠自身机油泵供油润滑。

预供油泵的启停、切换与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密切相关,目前常采用一种控制装置,特别是电子控制装置,来实现预供油泵与发动机的配合工作。但目前原车所用控制装置集成度高、价格昂贵、易损,其可维修性、替换性低,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运行稳定可靠的预供油泵电子控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卸车预供油泵电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箱体,箱体两端设有前盖板、后盖板,前盖板设有线束的安装口,电源线束和数据线束均从前盖板伸出;箱体由两部分扣合构成,电路板安装在第一部分箱体上,第二部分箱体上设有散热片;

所述电路板包括场效应管(T1、T2)、三极管(Q1)、继电器(K1、K2)、电阻(R1、R2、R3、R4、R5)、二极管(D1、D2)、电容(C1)、接线端子(J1);场效应管(T1、T2)通过线缆与电路板7相连;电源线束通过电源接口与电路板连通,数据线束通过接线端子(J1)与电路板连通;

接线端子J1具有端子,包括端子1、端子2、端子3、端子4、端子5,端子的接线情况如下:

端子1接场效应管T2漏极,T2用于控制预供油泵的工作状态,端子1外接预供油泵接触器;

端子2接继电器K2线圈和二极管D1、D2的正极,K2用于发动机工作电路的自保持,D1、D2用于吸收反向电动势,避免干忧电源;

端子3接场效应管T1、T2的源极、电阻R1、R4以及继电器K2的触点公共端,场效应管T1、T2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2、R5,端子3外接钥匙开关;

端子4接继电器K1线圈,K1用于切换发动机和预供油泵的工作电路,外接机油压力开关;

端子5接场效应管T1漏极、继电器K2线圈及其常开触点,T1用于控制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外接发动机启动电磁阀;

三极管Q1的基极接电阻R3和电容C1,Q1、R3、C1构成延时电路,用于延时接通T1电源。

所述电阻R3和/或电容C1为可调,用于调节延时时间。

所述场效应管、三极管、继电器、电阻、二极管、电容、接线端子的型号规格分别为:

场效应管T1、T2:IRF9450;

三极管Q1:3DG12;

继电器K1、K2:OMRON G5V-2 24V DC;

电阻:R1—1W 3K、R2—1W 2K、R3—1/4W 220K、R4—1W 3K、R5—1W 2K;

二极管D1、D2:IN4007;

电容C1:470μF 25V;

接线端子J1:26V PCB螺钉式。

所述自卸车预供油泵电子控制器为模块式结构,其中:

Q1、R3、C1构成延时电路单元M4,K1构成功能切换单元M3,T1、R1、R2构成发动机控制单元M1,T2、R4、R5构成预供油泵控制单元M2,K2构成发动机自保持单元M5。

所述延时电路单元M4和/或功能切换单元M3和/或发动机控制单元M1和/或预供油泵控制单元M2和/或发动机自保持单元M5为可拆卸,具有可替换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电路采用分立电子元件设计,结构简单,具有可替换性,制作成本低廉,运行稳定可靠,实现了发动机启动前的机油预供油泵的控制运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使用以下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部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单元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

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3分别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图,其中:

1箱体、2前盖板、3后盖板、4电源线束、5数据线束、6散热片、7电路板、8场效应管T1、9场效应管T2、10三极管Q1、11继电器K1、12继电器K2、13电阻R1、14电阻R2、15电阻R3、16电阻R4、17电阻R5、18二极管D1、19二极管D2、20电容C1、21接线端子J1、22电源接口。

所述控制器的电路板及各电子元件安装在箱体1中,箱体1两端设有前盖板2、后盖板3,前盖板2设有线束的安装口,电源线束4和数据线束5均从前盖板2伸出。箱体1由两部分扣合构成,电路板7安装在第一部分箱体上,第二部分箱体上设有散热片6,以帮助安装在第二部分箱体内部的场效应管(T1)8、场效应管(T2)9散热,两个场效应管分别通过线缆与电路板7相连。

电路板7上安装有三极管(Q1)10、继电器(K1)11、继电器(K2)12、电阻(R1)13、电阻(R2)14、电阻(R3)15、电阻(R4)16、电阻(R5)17、二极管(D1)18、二极管(D2)19、电容(C1)20。上述电子元件按图4所示电路原理进行布线连接。电源线束4通过电源接口22与电路板7连通,数据线束5通过接线端子(J1)21与电路板7连通。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其中:

所述自卸车预供油泵电子控制器包括场效应管(T1、T2)、三极管(Q1)、继电器(K1、K2)、电阻(R1、R2、R3、R4、R5)、二极管(D1、D2)、电容(C1)、接线端子(J1);

接线端子J1具有端子,包括端子1、端子2、端子3、端子4、端子5,各端子的接线情况如下:

端子1接场效应管T2漏极,T2用于控制预供油泵的工作状态,端子1外接预供油泵接触器;

端子2接继电器K2线圈和二极管D1、D2的正极,K2用于发动机工作电路的自保持,D1、D2用于吸收反向电动势,避免干忧电源;

端子3接场效应管T1、T2的源极、电阻R1、R4以及继电器K2的触点公共端,场效应管T1、T2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2、R5,端子3外接钥匙开关;

端子4接继电器K1线圈,K1用于切换发动机和预供油泵的工作电路,外接机油压力开关;

端子5接场效应管T1漏极、继电器K2线圈及其常开触点,T1用于控制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外接发动机启动电磁阀;

三极管Q1的基极接电阻R3和电容C1,Q1、R3、C1构成延时电路,用于延时接通T1电源。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电路接线端子3外接钥匙开关Y1,接线端子2外接车体公共地线;

启动发动机时,钥匙开关Y1在启动位置,端子3接通24V直流电,此时,发动机尚未启动,机油压力开关S1处于闭合状态,则端子4所接的继电器K1线圈获电动作,其常开触点接通公共地,使场效应管T2源极与栅极之间电压达10伏以上,T2场效应管导通,与之相连的接线端子1控制机油泵电动机X2运转。

主油道压力的上升使机油压力开关S1断开,K1继电器线圈断电,T2管源栅极电压消失,T2管截止,使机油泵电动机X2停转。同时,继电器K1常闭触点接合,电源通过R1、R2、R3为C1充电,其端电压逐渐升高。由于C1在通电初始瞬间端电压为零,所以三极管Q1截止,场效应管T1截止。随着C1电压的升高,三极管Q1将延时进入导通状态,使T1导通控制接通发动机启动电路的电磁阀(或启动继电器)X1,从而启动发动机运转。延时时间取决于电阻R3的阻值与电容C1的容量大小。

继电器K2的作用,一是发动机工作电路的自保持,在T1管导通启动发动机之后,用以保持启动电路的接通,直到将钥匙从“启动”位关断;二是防止机油压力开关S1的回位造成机油泵电动机X2的自动投入运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3和/或电容C1为可调,用于调节延时时间。延时时间的计算方法如下:

电容C1上的电压满足公式,其中:

Uc—电容C1上的电压,U—电源电压,t—延时时间,τ—时间常数;

在Uc、U、t已知的情况下,可求得时间常数τ;

延时电路中电阻R3与电容C1满足公式τ=RC,可据此选择电阻R3和电容C1的数量,以确定延时时间。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当三极管Q1的规格为3DG12、电容C1的规格为470μF 25V、电阻R3的规格为1/4W 220K的情况下,可得延时时间为3秒。当延时时间为3秒时,可保证在主油道压力达到标准值后发动机各运动部件的充分润滑。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卸车预供油泵电子控制器为模块式结构,其中:

Q1、R3、C1构成延时电路单元M4,K1构成功能切换单元M3,T1、R1、R2构成发动机控制单元M1,T2、R4、R5构成预供油泵控制单元M2,K2构成发动机自保持单元M5。所述各单元电路按如图1电路原理图的连接方式连接。

所述延时电路单元M4和/或功能切换单元M3和/或发动机控制单元M1和/或预供油泵控制单元M2和/或发动机自保持单元M5为可拆卸,具有可替换性。所述各单元的电连接接口为常规技术,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