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电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7095发布日期:2018-07-04 19:1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运输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电泵。



背景技术:

电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目前,在任何电泵供水系统中,由于供水管内大气压存在,为了更好的使用和保证电泵正常工作,所有的压力管道上都独立或者分立存在管道储液罐,以稳压保证泵入口的流体稳定。但是设立储液罐会导致整个电泵系统占用空间过大,安装维护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备紧凑、能保证电泵内管道压力的一体化电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一体化电泵,包括泵体、流体进口、流体出口、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叶轮和开关组件,所述泵体为具有内腔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依次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别设于第一腔室的上方,所述流体进口设于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流体出口设于所述泵体的顶部且与第二腔室相连通,所述叶轮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开关组件包括截流件和弹性件,所述截流件通过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连接处,所述截流件隔绝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发电预设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设有所述流体进口,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向上弯折并与所述第二管路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泵体垂直设置,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设有所述流体出口,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腔室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截流件为块状结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第二腔室、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别设于第一腔室的上方,便于形成流体落差使第一腔室内充满液体,保证泵体内腔的压力;

(2)设于第一腔室内的电极叶轮增加泵体的内腔的压力,对液体施加高压,将流入液体甩至流体出口,并在工作时在第一腔室形成真空,以自动开启流量开关;

(3)开关组件起到自动截流的功能,叶轮工作时,第一腔室形成真空,截流件在吸力作用下不再隔绝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液体由流体进口进入泵体内腔;叶轮停止工作,截流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复原位,继续隔绝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阻止液体流动,保证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液体不流失,保证压力的稳定,下一次工作电泵直接进入工作状态,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化电泵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泵体;11、第一管路;12、第二管路;13、第一腔室;14、第二腔室;15、第三管路;2、流体进口;3、流体出口;4、开关组件;41、截流件;

42、弹性件;5、叶轮;6、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取消了单独设置储液罐,在泵体里直接设置了储液腔室。

请参照图1,一种一体化电泵,包括泵体1、流体进口2、流体出口3、叶轮5、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和开关组件4,所述泵体1为具有内腔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包括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4,所述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4依次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4、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分别设于第一腔室13的上方,所述流体进口2设于所述第一管路12上,所述流体出口3设于所述泵体的顶部且与第二腔室14相连通,所述叶轮5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3内,所述开关组件4包括截流件41和弹性件42,所述截流件41通过弹性件42设于所述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的连接处,所述截流件41隔绝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12,所述弹性件42的伸缩方向与预设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1)初始状态下,泵体1的内腔中充满空气截流件41隔绝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12;

(2)启动叶轮5转动,在第二腔室14内形成真空区域,截流件41在吸力的作用下开启,不再隔绝第一通道11与第二通道12,同时液体从流量进口2被吸入第一腔室13;叶轮5持续转动,直至第一腔室13与第二腔室14均充满液体,且液体从流体出口3被甩出,此时电泵处于输送液体的状态;

(3)关闭叶轮5,截流件41不再受到吸力,在弹性件42的作用下回复原位,隔绝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因为所述第二腔室14、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分别设于第一腔室13的上方,故第一腔室12与第二腔室14内的液体不会回流,整个泵体1的内腔仍充满液体,一方面保持了泵体1内腔的压力,另一方面便于下次工作时,直接进入工作状态,不需要其他方式使得泵体1内充满液体,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二腔室、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别设于第一腔室的上方,便于形成流体落差使第一腔室内充满液体,保证泵体内腔的压力;设于第一腔室内的电极叶轮增加泵体的内腔的压力,对液体施加高压,将流入液体甩至流体出口,并在工作时在第一腔室形成真空,以自动开启流量开关;开关组件起到自动截流的功能,叶轮工作时,第一腔室形成真空,截流件在吸力作用下不再隔绝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液体由流体进口进入泵体内腔;叶轮停止工作,截流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复原位,继续隔绝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阻止液体流动,保证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液体不流失,保证压力的稳定,下一次工作电泵直接进入工作状态,效率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11的一端与所述流体进口2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11的另一端向上弯折与所述第二管路12相连。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开关组件4于所述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22的最高点,保证在截流件41在回复原位时受到液体的阻力最小,保证了开关组件4的顺利关闭。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管路15,所述第三管路15与所述泵体1垂直设置,所述第三管路15的一端设有所述流体出口3,所述第三管路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14相连通。

由上述描述可知,电泵停止工作后,第三管路15内充盈的液体也对第二腔室14产生压力,使得泵体1的内腔获得了更大的压力释放空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压力传感器6,所述压力传感器6设于所述第三管路15与所述第二腔室14的连接处。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压力传感器6用于检测第三管路15与第二腔室14内的压力变化。可将压力传感器6与控制电机电连接,一旦打开流量出口,第三管路15与第二腔室14的压力会发生变化,压力传感器6接收到信号后传给控制电机,控制电机驱动叶轮5转动,实现以流量出口的开启启动电泵。

进一步地,所述截流件41为块状结构,所述弹性件42为弹簧。

由上述描述可知,块状的截流件41可很好的隔绝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一体化电泵,包括泵体1、流体进口2、流体出口3、叶轮5、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和开关组件4,所述泵体1为具有内腔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包括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4,所述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4依次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4、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和第三管路15分别设于第一腔室13的上方,所述流体进口2设于所述第一管路12上,所述第一管路11的另一端向上弯折与所述第二管路12相连,所述第三管路15与所述泵体1垂直设置,所述第三管路15的一端设有所述流体出口3,所述第三管路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14相连通。

所述开关组件4包括截流件41和弹性件42,所述截流件41通过弹性件42设于所述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的连接处,所述截流件41隔绝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12,所述弹性件42的伸缩方向与预设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一致,所述截流件41为块状结构,所述弹性件42为弹簧,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三管路15与所述第二腔室14的连接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备紧凑、能保证电泵内管道压力的一体化电泵。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电泵中第二腔室、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别设于第一腔室的上方,便于形成流体落差使第一腔室内充满液体,保证泵体内腔的压力;设于第一腔室内的电极叶轮增加泵体的内腔的压力,对液体施加高压,将流入液体甩至流体出口,并在工作时在第一腔室形成真空,以自动开启流量开关;开关组件起到自动截流的功能,叶轮工作时,第一腔室形成真空,截流件在吸力作用下不再隔绝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液体由流体进口进入泵体内腔;叶轮停止工作,截流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复原位,继续隔绝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阻止液体流动,保证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液体不流失,保证压力的稳定,下一次工作电泵直接进入工作状态,效率更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