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剂输送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9927发布日期:2018-11-13 20:29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分散剂输送泵。



背景技术:

分散剂是一种在分子内同时具有亲油性和亲水性两种相反性质的界面活性剂,可均一分散那些难于溶解于液体的无机、有机颜料的固体及液体颗粒,同时也能防止颗粒的沉降和凝聚,形成安定悬浮液所需的两亲性试剂;分散剂分为粉状和液态;其中液态分散剂,是一种清澈黄色液体;液态分散剂在输送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到输送泵;传统的输送泵,通常采用的是卧式离心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机械密封寿命短,密封效果差;

2.轴向力大,轴承使用寿命短,运行震动大;

3.在输送泵进口处容易产生汽蚀,运行震动大,噪音大,不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的、结构可靠性好的分散剂输送泵,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的技术要求,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分散剂输送泵,包括泵体,穿在泵体上的转子结构,连接在转子结构上的泵轴上的轴承箱,连接在轴承箱和泵体之间的支架和泵盖,以及连接在泵盖和泵轴之间的机械密封结构;所述的轴承箱、支架和泵盖的数量都为两个,分别对面设置在泵体的两侧;所述的转子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泵轴上的与泵体配合的叶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泵体为中开式结构,与泵轴之间设置有第一阻挡结构;所述的左侧的泵盖与泵轴之间设置有第二阻挡结构,右侧的泵盖与泵轴之间设置有第三阻挡结构;所述的叶轮结构包括第一双吸式叶轮和第二闭式叶轮;所述的第二阻挡结构设置在左侧的机械密封结构和第二闭式叶轮之间;所述的第三阻挡结构设置在右侧的机械密封结构和第一双吸式叶轮之间;所述的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三阻挡结构在第一双吸式叶轮的两侧对面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泵体上设置有与第一双吸式叶轮上的第一进口相通的进口流道,与第一双吸式叶轮上的第一出口相通的、并且与第二闭式叶轮上的第二进口相通的中间流道,以及与第二闭式叶轮上的第二出口相通的出口流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阻挡结构包括连接在泵轴上的与第一双吸式叶轮贴合的第一轴套,以及连接在第一轴套和泵体之间的第一定位套;所述的第一轴套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一定位套配合的第一迷宫槽,以及与第一双吸式叶轮的流道配合的第一弧形结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阻挡结构包括连接在泵轴上的与第二闭式叶轮贴合的第二轴套,以及连接在第二轴套和左侧的泵盖之间的第二定位套;所述的第二定位套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二轴套配合的第二迷宫槽,以及便于冷却液进入的通孔;所述的第二轴套的外圆上还设置有与第二迷宫槽配合的凹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三阻挡结构包括连接在泵轴上的与第一双吸式叶轮贴合的第三轴套,以及连接在第三轴套和右侧的泵盖之间的第三定位套;所述的第三轴套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三定位套配合的第三迷宫槽,以及与第一双吸式叶轮的流道配合的第二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分散剂输送泵,与传统结构相比:所述的泵体为中开式结构,与泵轴之间设置有第一阻挡结构;所述的左侧的泵盖与泵轴之间设置有第二阻挡结构,右侧的泵盖与泵轴之间设置有第三阻挡结构;所述的叶轮结构包括第一双吸式叶轮和第二闭式叶轮;所述的第二阻挡结构设置在左侧的机械密封结构和第二闭式叶轮之间;所述的第三阻挡结构设置在右侧的机械密封结构和第一双吸式叶轮之间;所述的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三阻挡结构在第一双吸式叶轮的两侧对面设置;在实际使用时,由于设置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叶轮,第一双吸式叶轮和第二闭式叶轮,能够起到平衡轴向力和防止输送泵进口处汽蚀的作用,延长了输送泵的使用寿命,减小了震动;设置有多个阻挡结构,不但能够起到辅助密封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结构的可靠性,使得输送泵运行更加平稳,更换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部分局部放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B部分局部放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C部分局部放大视图;

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名称:1.泵体、2.泵轴、3.轴承箱、4.支架、5.泵盖、6.机械密封结构、7.第一阻挡结构、8.第二阻挡结构、9.第三阻挡结构、10.第一双吸式叶轮、11.第二闭式叶轮、10-1.第一进口、10-2.第一出口、1-1.进口流道、1-2.中间流道、1-3.出口流道、11-1.第二进口、11-2.第二出口、7-1.第一轴套、7-2.第一定位套、7-3.第一迷宫槽、7-4.第一弧形结构、8-1.第二轴套、8-2.第二定位套、8-3.第二迷宫槽、8-4.通孔、8-5.凹槽、9-1.第三轴套、9-2.第三定位套、9-3.第三迷宫槽、9-4.第二弧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在附图中:分散剂输送泵,包括泵体1,穿在泵体1上的转子结构,连接在转子结构上的泵轴2上的轴承箱3,通过螺栓连接在轴承箱3和泵体1之间的支架4和泵盖5,以及连接在泵盖5和泵轴2之间的机械密封结构6;所述的轴承箱3、支架4和泵盖5的数量都为两个,分别对面设置在泵体1的两侧;所述的转子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泵轴2上的与泵体1配合的叶轮结构;所述的泵体1为中开式结构,与泵轴2之间设置有第一阻挡结构7;所述的左侧的泵盖5与泵轴2之间设置有第二阻挡结构8,右侧的泵盖5与泵轴2之间设置有第三阻挡结构9;所述的叶轮结构包括第一双吸式叶轮10和第二闭式叶轮11;所述的第二阻挡结构8设置在左侧的机械密封结构6和第二闭式叶轮11之间;所述的第三阻挡结构9设置在右侧的机械密封结构6和第一双吸式叶轮10之间;所述的第一阻挡结构7和第三阻挡结构9在第一双吸式叶轮10的两侧对面设置;在实际使用时,泵体1为中开式结构,如现有技术中的双吸泵的结构,安装拆卸方便;泵体1上设置有与第一双吸式叶轮10上的第一进口10-1相通的进口流道1-1,与第一双吸式叶轮10上的第一出口10-2相通的、并且与第二闭式叶轮11上的第二进口11-1相通的中间流道1-2,以及与第二闭式叶轮11上的第二出口11-2相通的出口流道1-3;使得液体分散剂能够顺畅的被输送,而且起到平衡轴向力和防止输送泵进口处汽蚀的作用,延长了输送泵的使用寿命,减小了震动;而且设置有多个阻挡结构,不但能够起到辅助密封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结构的可靠性,使得输送泵运行更加平稳,更换成本低。

在图3中:所述的第一阻挡结构7包括连接在泵轴2上的与第一双吸式叶轮10贴合的第一轴套7-1,以及连接在第一轴套7-1和泵体1之间的第一定位套7-2;所述的第一轴套7-1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一定位套7-2配合的第一迷宫槽7-3,以及与第一双吸式叶轮10的流道配合的第一弧形结构7-4;在实际使用时,所述的第一轴套7-1与泵轴2之间按照正常公差间隙配合,键定位;所述的第一定位套7-2与泵体1通过螺钉连接;由于设置有第一迷宫槽7-3,能够阻挡液态分散剂直接串入第二闭式叶轮11上的第二进口11-1处,有减少水力损失的作用;设置有第一弧形结构7-4与第一双吸式叶轮10的流道配合,减少了水力阻力损失,提高了输送泵的效率。

在图2中:所述的第二阻挡结构8包括连接在泵轴2上的与第二闭式叶轮11贴合的第二轴套8-1,以及连接在第二轴套8-1和左侧的泵盖5之间的第二定位套8-2;所述的第二定位套8-2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二轴套8-1配合的第二迷宫槽8-3,以及便于冷却液进入的通孔8-4;所述的第二轴套8-1的外圆上还设置有与第二迷宫槽8-3配合的凹槽8-5;在实际使用时,所述的第二定位套8-2与泵体1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的第二轴套8-1与泵轴2之间按照正常公差间隙配合,键定位;设置有第二迷宫槽8-3和凹槽8-5能够阻止液态分散剂直接串入机械密封结构6处,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能,而且有减少水力损失的作用。

在图4中:所述的第三阻挡结构9包括连接在泵轴2上的与第一双吸式叶轮10贴合的第三轴套9-1,以及连接在第三轴套9-1和右侧的泵盖5之间的第三定位套9-2;所述的第三轴套9-1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三定位套9-2配合的第三迷宫槽9-3,以及与第一双吸式叶轮10的流道配合的第二弧形结构9-4;在实际使用时,设置有第三轴套9-1与泵轴2之间按照正常公差间隙配合,键定位;第三定位套9-2与泵体1通过螺钉连接;设置有第三迷宫槽9-3能够阻止液态分散剂直接串入机械密封结构6处,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能,而且有减少水力损失的作用;设置有第二弧形结构9-4与第一双吸式叶轮10的流道配合,减少了水力阻力损失,提高了输送泵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的“左侧”,“右侧”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