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预应力组合机构轴向锁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6878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预应力组合机构轴向锁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领域中的锁紧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液压螺母的预应力组合机构的轴向锁紧装置。
后来开发的液压预应力锁紧技术如


图1所示,是利用液压螺母1旋紧在轴上,该液压螺母1紧抵被锁紧件3,其中液压螺母1的锁紧端具有环形的油槽,并在该油槽内设置环形活塞。当油槽内通高压油时,会将环形活塞顶起,该环形活塞紧紧顶在被锁紧件3上,而在被锁紧件3和液压螺母1的端部产生缝隙。由于高压油的压力而在螺母和被锁紧件之间产生较大的预应力,为保持该预应力,须在该缝隙间垫加防松垫圈2,卸去高压油,建立预应力。这种锁紧装置的缺点是1、防松垫圈2的厚度是根据所需预应力的大小计算得出的,由于计算和加工误差,实际的预应力与所需的预应力误差较大;2、防松垫圈2的安装和这种预应力组合机构的拆卸都比较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组合机构的轴向锁紧装置包括液压螺母、被锁紧件和拉杆轴,被锁紧件套合在拉杆轴上,拉杆轴的一端具有凸台,另一端设有螺纹,液压螺母与拉杆轴为螺纹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环和两个锁紧环,压环套设在拉杆轴上,位于被锁件与液压螺母端之间,该压环与液压螺母接触的一端具有一环形缺口,该锁紧环套设在该环形缺口上,且该些锁紧环各具有轴向的斜面,两锁紧环的斜面互补设置,二锁紧环的斜面端相互接触。通过调整二锁紧环斜面的接触状态可以改变二锁紧环的总宽度。
上述的该些锁紧环的轴向斜面至少是一个以上,且该斜面的斜度小于能满足自锁条件的最大摩擦角。
上述的液压螺母的一端设置环形的油槽,油槽内还设有环形的活塞,并在螺母的壁面上设有与环形油槽连通的导油孔。
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组合机构的轴向锁紧装置通过在液压螺母和被锁紧件之间加设二锁紧环,使在一定的幅度内,螺母与被锁紧件之间的缝隙可任意调整,可以使预应力处于最适应状态。同时通过设置压环,可以使本锁紧装置方便拆卸,提高可操作性。
锁紧螺母1与压环10接触的端面设有环形的油槽6,该环形油槽6与设在螺母壁面上的导油孔5连通,同时在环形油槽6内设置一环形活塞7。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被锁紧件3套合在拉杆轴4上,其一端紧紧抵靠凸台11,再在被锁紧件3的另一端套合压环10,并在压环10的环形缺口上互补的套设锁紧环9和锁紧环8,并使锁紧环8、9处于宽度最小状态。接着旋紧液压螺母1,使液压螺母1的端面接触压环10的端面。在液压螺母1的导油孔5中导入高压油,使高压油作用于环形活塞7,环形活塞7被高压油顶起,该被顶起的环形活塞7紧紧顶住压环10的端面,压环10顶住被锁紧件3的端面,使整个装置被高压油压紧而处于预紧状态。这时在压环10与液压螺母1之间便出现一缝隙,接下来调整锁紧环8、9,改变锁紧环8、9的斜面接触状态,使二锁紧环的总宽度弥合液压螺母和压环的缝隙,便使整个装置处于锁紧状态。由于锁紧环的斜面的斜度小于能满足自锁条件的最大摩擦角,所以锁紧环8和9能自行锁定不会产生滑动而影响整体宽度。然后卸去液压油使整个装置处于预紧锁紧状态。
上述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压环和锁紧环,并在锁紧环上设置斜面来实现锁紧环的宽度调整和固定,以弥补高压油压紧后产生的缝隙,从而使装置处于预锁紧状态。凡利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特征的各种等效结构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预应力组合机构轴向锁紧装置,包括液压螺母、被锁紧件和拉杆轴,被锁紧件套合在拉杆轴上,拉杆轴的一端具有凸台,另一端设有螺纹,液压螺母与拉杆轴为螺纹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环和两个锁紧环,压环套设在拉杆轴上,位于被锁件与液压螺母端之间,该压环与液压螺母接触的一端具有一环形缺口,该锁紧环套设在该环形缺口上,且该些锁紧环各具有轴向的斜面,两锁紧环的斜面互补设置,二锁紧环的斜面端相互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预应力组合机构轴向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锁紧环的轴向斜面是一个以上,斜度小于能满足自锁条件的最大摩擦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预应力组合机构轴向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液压螺母的一端设置环形的油槽,油槽内还设有环形的活塞,并在螺母的壁面上设有与环形油槽连通的油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压预应力组合机构的轴向锁紧装置,包括液压螺母、压环、被锁紧件、拉杆轴和两个锁紧环组成,被锁紧件套合在拉杆轴上,拉杆轴的一端具有凸台,另一端设有螺纹,液压螺母与拉杆轴为螺纹配合;压环套设在位于液压螺母和被锁紧件之间的拉杆轴上,并在位于液压螺母的一端设有环形缺口,两个锁紧环套设在压环的环形缺口上,该些锁紧环各具有轴向的斜面,且两锁紧环的斜面互补设置,二锁紧环的斜面端相互接触。通过调整二锁紧环斜面的接触状态可以改变二锁紧环的总宽度,从而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处于最佳锁紧状态。
文档编号F16B31/00GK2539873SQ02208899
公开日2003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5日
发明者范峻杰 申请人:范峻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