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331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流体回流的止回阀,尤其涉及一种止回阀,这种止回阀在流体压力过大时打开,从而允许流体流向排出侧。
背景技本在使用流体的设备中,止回阀被用于防止流体的回流。举例来说,许多使用在输水管道系统—例如锅炉—当中的给水管,都具有止回阀,用来防止给水或锅炉水的回流。锅炉水具有高温高压,因此从安全和预处理设备的抗热温度的角度考虑,必须采用所有可能措施来防止锅炉水回流。为此,也必须采用所有可能的措施来防止止回阀的泄漏(后文中称为“止回阀泄漏”),也就是防止锅炉水的回流。作为一种防止止回阀泄漏的方法,人们采用多种材料来制造阀体,以在阀体与阀座结合时,提供完全的密封。
传统的阀体包括,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的弹性阀体,和由非弹性材料—例如金属—制成的非弹性阀体,后者主要涉及金属密封。只依靠弹性阀体所产生的弹性密封的止回阀,能够提供较好的密封,却不能提供较好的抗压及耐久性能。然而,只依靠非弹性阀体的金属密封的止回阀虽然展示了优异的抗压性及耐久性,但是,在阀座和阀体之间产生的碎屑残留量所导致的所谓的碎屑阻碍,却容易削弱密封的性能,从而容易发生回流。
为了解决止回阀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申请人提出了一种止回阀,这种止回阀包括阀室,成形于阀箱内的流体入口和和流体出口之间;阀座,具有阀孔,并且成形于阀室流体入口的一侧;阀体,适于从流体出口侧与阀座结合,阀体位于阀室之中,并且在流体的流动方向可动;所述阀体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阀体部分和由非弹性材料制成的非弹性阀体部分,该非弹性阀体部分叠覆于流体入口一侧的弹性阀体部分的表面上,并且具有比弹性阀体部分小的直径,所述阀座包括与弹性阀体部分结合的第一阀座部分,和第二阀座部分,非弹性阀体部分在弹性阀体部分与第一阀座部分结合之后与第二阀座部分结合,所述阀体被固定在穿过阀体中心的阀轴上,阀轴的两端被支撑于分别设置在阀箱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侧的轴支撑部分上,使其轴向可动;弹簧,使阀体与阀座部分结合,该弹簧被设置在阀体结合板和流体出口一侧的轴支撑部分之间。(例如,JP2001-349454A)。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具有弹性阀体部分使得阀体具有优良的密封性能,同时又因为具有非弹性阀体部分,使得阀体具有抗高温和耐久性能,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传统止回阀相比能够高效的防止回流的止回阀,这里所说的传统止回阀也就是前文中所述的只依靠弹性阀体所产生的弹性密封的止回阀,或者只依靠非弹性阀体所产生的金属密封的止回阀。
然而,如上文所述JP2001-349454A所公开的止回阀,却担心与阀座的第一阀座部分相结合的弹性阀体的外围部分,在流体压力超过预定压力之前,在被阀箱的流体入口一侧的流体压力推向流体出口侧时发生弯曲形变。也就是说,在流体压力超过设置在阀体和流体出口侧的支撑部分之间的弹簧的弹力之前,造成外围部分与第一阀座部分分离,使得流体流向出口侧。而且,在阀门打开时,弹性阀体的外围部分受到流经阀室内所产生的流体压力,承受弯曲变形,而且发生卷曲,从而形成永久变形。这就会削弱阻止回流时阀座的第一阀座部分和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导致止回阀泄漏,也就是流体回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阀体具有满意的密封性能的止回阀。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预期的流体压力可以轻松的改变的止回阀,在这种压力下流体发生流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按照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止回阀,包括阀室,成形于阀箱内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之间;阀座,具有阀孔,并且成形于阀室流体入口的一侧;阀体,适于从流体出口侧与阀座结合,阀体位于阀室之中,并且在流体的流动方向可动;所述阀体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阀体部分和由非弹性材料制成的非弹性阀体部分,该非弹性阀体部分叠覆于流体入口一侧的弹性阀体部分的表面上,并且具有比弹性阀体部分小的直径,所述阀座包括与弹性阀体部分结合的第一阀座部分和第二阀座部分,非弹性阀体部分在弹性阀体部分与第一阀座部分结合之后与第二阀座部分结合,所述阀体被固定在穿过阀体中心的阀轴上,阀轴的两端被支撑于分别设置在阀箱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侧的轴支撑部分上,使其轴向可动;被设置在阀体的弹性阀体部分的流体出口一侧的阀体结合板,能够与弹性阀体部分结合,阀体结合板被支撑在阀轴上,且轴向可动,阀轴穿过阀体结合板的中心,所属阀体结合板具有设置在阀体结合板外围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用于压在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上;回流压力施加孔,使流体出口一侧的流体压力可以施加在弹性阀体部分上;弹簧,使阀体与阀座部分通过阀体结合板结合,该弹簧被设置在阀体结合板和流体出口一侧的轴支撑部分之间。
按照上述结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位于阀体结合板的外围,并且在弹簧的压力下与在流体出口一侧与阀座的第一阀座部分结合的阀体的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相结合,这样,弹簧的弹力通过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的传递力被施加在与第一阀座部分结合的弹性阀体的外围部分上。这使得可以避免出现下述情况,即与阀座的第一阀座部分结合的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在上文中所述的流体压力超过或克服了弹簧的弹力之前,被从阀箱的流体入口侧流入的流体压力推向流体出口侧,从而承受弯曲变形。因此,能够可靠的防止弹性阀体与第一阀座部分的脱离,导致流体流向流体出口侧。然后,一旦从阀箱的流体入口流入的流体压力超过或克服了弹簧的弹力,阀体与阀座分离,流体就会流向流体出口侧。
而且,在阀门打开时,弹性阀体部分受到流过阀室的流体压力;此时,由于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被压在阀体结合板的外围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上,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流体的压力所造成的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的变形,也就不必担心阀座的第一阀座部分和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之间的密封被削弱。而且,即使由于流体压力发生了变形,形成了卷曲,在阻止回流时,阀体结合板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也会由于受到弹簧的弹力或回流流体的流体压力而对与阀座的第一阀座部分相结合的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施压,这样获得一种状态,即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被夹持在第一阀座部分和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之间。因此,不用担心密封性能的削弱,以及止回阀的泄漏,也就是说,因此它可以有效地防止流体回流。
而且,阀体结合板被可轴向移动的支撑在阀轴上,回流流体压力施压孔设置在阀体结合板上,将从流体出口侧的流体压力施加在弹性阀体部分上。结果,在阻止回流时,阀体结合板与同第一阀座部分结合的弹性阀体部分相结合,从而限制其进一步的移动,阀体在受到通过位于阀体结合板上的回流压力施加孔的回流流体压力后,向阀座侧移动,这样非弹性阀体部分与阀座的第二阀座部分实现可靠的连接了。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多个弹簧被平行设置。
通过这种结构,阀门打开所需的流体压力,也就是使阀体与阀座结合的弹簧的弹力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轻松的改变。而且,所述多个弹簧被平行的设置,以便它们可以被设置在一个小的限定的空间内,使得可以获得较小的尺寸(的阀)。


图1图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止回阀的纵向截面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阀体结合板的后视图;图5为沿图4中A-A线的截面图;图6为示意图,图示了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阀座的结合部分、阀体和阀体结合板;图7为应用于第二止回阀中的阀体固定板的后视图,该固定板与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止回阀串联;图8为沿图7中B-B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至图8图示了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止回阀。参照这些附图,在本实施例的止回阀1中,一个阀室5被成形于阀箱2之内的流体入口3和流体出口4之间,一个具有阀孔6的阀座7被成形于阀室5的流体入口3侧。
阀箱2由管状流入通道件8和管状流出通道件9所组成,管状流入通道件8具有流体入口3,同时作为流入侧的管道连接部分,管状流出通道件9具有流体出口4,同时作为流出通道一侧的管道连接部分。管状流入通道件8与管道流出通道件9螺纹连接,阀室5被成形于管状流入通道件8的流体入口3和管状流出通道件9的流体出口4之间。在管状流入通道件8和管道流出通道件9之间具有密封件10。
具有阀孔6的阀座7被成形在管状流入通道件8上,构成阀室5靠近流体入口3的一侧;阀体11适于从流体出口侧与阀座7结合,在阀室5内实现阀的闭合,使其可以在流体的流动方向自由移动。
阀体11由弹性阀体部分12和非弹性阀体部分13组成,弹性阀体部分12由弹性材料—如橡胶—制成,非弹性阀体部分13由非弹性材料—如金属—制成,非弹性阀体部分13叠覆于流体入口3一侧的弹性阀体部分12表面上,而且其直径比弹性阀体部分12的小。而且,阀座7有第一阀座部分14和第二阀座部分15,第一阀座部分14与弹性阀部分12结合,第二阀座部分15在第一阀座部分14与弹性阀部分12结合之后与非弹性阀体部分13结合。而且,阀体11被固定于穿过其中心的阀轴18上,阀轴18的两端被分别位于流体入口3和流体出口4一侧的轴支撑部分16和17所支撑,并且可轴向移动。阀体11与阀轴18整体移动,与阀座7接触或分开。
轴支撑部分16、17具有轴插入孔16a和17a,轴18可以插在这两个孔中,孔19和20是分别允许流体流经的通道。而且,在流体出口4一侧的轴支撑部分17内具有一个弹簧座21,用于接收下文中将要描述的弹簧的一端。
而且,阀体结合板22被可轴向移动的支撑在穿过其中心孔的阀轴18上,并且被设置在阀体11的弹性阀体部分12的流体出口4一侧,可以与弹性阀体部分12结合连接。阀体结合板22具有与阀体11的弹性阀体部分12的直径相同或略大的外围直径。阀体结合板22的外围形成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用于压在外围部分的后表面,也就是弹性阀体部分12流体出口4一侧的表面。在阀体结合板22的板面上,具有围绕着阀轴18所穿过的穿孔24设置的回流压力施压孔25,用于将流体出口4一侧的流体压力施加在弹性阀体部分12上,(板面上)还具有一个弹簧接收槽26,用于接收下文中将要描述的弹簧的另一端。
在阀座7的第一阀座部分14和弹性阀体部分12之间以及弹性阀体部分12和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之间的结合部分上,第一阀座部分14的结合表面14a、弹性阀体部分12与阀座部分14相结合的结合表面12a、以及阀体结合板22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与弹性阀体部分12的结合表面23a,都被成形为倾斜表面,并且满足θ1>θ2的关系,其中θ1代表第一阀座部分14的结合表面14a与弹性阀体部分12的结合表面12a之间的角度,θ2代表弹性阀体部分12的后表面与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的结合表面23a之间的角度。
而且,多个弹簧27被设置在阀体结合板22和流体出口4一侧的轴支撑部分17之间,使阀体11与阀座7通过阀体结合板22相结合。弹簧27的一端被固定在轴支撑部分17上的弹簧座21上,另一端被固定在阀体结合板上的弹簧接收槽26上。所述的多个弹簧平行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两个具有不同弹力的螺旋弹簧。
而且,在阀轴18上,具有一个用于调节移动的量的停止器28,通过这种调整,阀体11受到流体入口一侧的压力向流体出口4一侧移动,从而在阀室5内确定了一个流体通道。当阀体11移动到一个预定的位置,停止器28与流体出口4侧的轴支撑部分17相结合,支撑阀轴18,从而限制进一步的移动。
在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的止回阀1中,弹簧27从流体出口4侧压迫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其位于阀体结合板22的外围,并且具有与弹性阀体部分12相同或稍大的直径—使其与外围部分与阀座7的第一阀座部分14相结合的阀体11的弹性阀体部分12相结合。因此,弹簧27的弹力通过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的媒介作用加载在与第一阀座部分14相结合的弹性阀体部分12的外围部分上。由于上述的动作,使与阀座7的第一阀座部分14相结合的弹性阀体部分12的外围部分避免了,在上文中提到的流体压力超过或克服弹簧27的弹力之前,在被从阀箱2的流体入口3流入的流体压力推向流体出口侧时,发生弯曲变形。因此,能够有效的防止发生弹性阀体部分12与第一阀座部分14分离时流体流向流体出口4一侧的情况。
一旦流入阀箱2的流体入口3的流体的压力超过或者克服弹簧27的弹力,阀体11就与阀座7分离,导致流体流向流体出口4一侧。此时,当从阀箱2的流体入口3流入的流体压力远远超过弹簧27的弹力时,阀体11在受到从流体入口3方向的强大的流体压力后,顶着弹簧27的弹力的方向运动;当阀体11的移动到预定的位置时,阀轴18上的停止器28与流体出口4一侧的轴支撑部分17结合,从而限制其进一步的移动,从而在阀室5内固定保证一个流体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弹簧27被平行的设置于阀体结合板22和流体出口4一侧的轴支撑部分17之间。因此,所需要的有效打开阀门的流体压力,也就是弹簧27的使阀体11与阀座7结合的弹力,可以轻松的在很宽的范围内改变。而且,平行设置的多个弹簧27,意味着它们可以被设置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使得可以减小整个(阀的)体积。
而且,在阀门打开时,弹性阀体部分12受到流到阀室5内的流体压力;此时,由于弹性阀体部分12的外围部分被设置在阀体结合板22的外围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施压,就能够防止弹性阀体部分12的外围由于流体压力所发生的变形,也不必再担心阀座7的第一阀座部分14与弹性阀体部分12的外围部分之间密封性能的削弱。
而且,即使弹性阀体部分12的外围部分由于流体压力发生弯曲变形,在阻止回流时,阀体结合板22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受到弹簧27的弹力或者回流的流体压力的作用,而对与阀座7的第一阀座部分14相结合的弹性阀体部分12的结合部分施压,这样,达到一种状态,即弹性阀体部分12被夹持在第一阀座部分14和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之间。因此,不必担心密封性能的削弱,能够可靠的防止止回阀1的泄漏,也就是流体的回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座部分14的结合表面14a、弹性阀体部分12与第一阀座部分14相结合的结合表面12a、以及与弹性阀体部分12相结合的阀体结合板22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的结合表面23a,都是倾斜表面,并且满足θ1>θ2关系,其中θ1表示第一阀座部分14的结合表面14a与弹性阀体部分12的结合表面12a之间的角度,θ2表示弹性阀体部分12的后表面和阀体结合板22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的接触表面23a之间的角度。这样,弹性阀体部分12的外围部分在被夹持在第一阀座部分14和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之间时展示了非常大的可压缩性,从而提供了优秀的密封性能。
而且,阀体结合板22被轴向可动的支撑在阀轴18上,阀体结合板22上具有回流压力施加孔25,使得从流体出口4一侧的流体压力可以被施加在弹性阀体部分12上。因此,在阻止回流时,阀体结合板22与弹性阀体部分12相结合,弹性阀体随之与第一阀座部分14结合,从而限制阀体结合板22的进一步移动;另一方面,阀体11受到通过阀体结合板22上的回流流体压力施加孔25的回流流体施加的流体压力后向阀座7移动,允许阀体11的非弹性阀体部分13与阀座7的第二阀座部分15实现可靠的结合。
应当注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止回阀29也与阀箱2串联。第二止回阀29的结构如下所述。
那就是,构成阀箱2的管状流入通道件8由两部分组成具有流体入口3的管道连接件30;和管状件31。止回阀1的流体入口3一侧的支撑阀轴18的轴支撑部分16位于管状件31上,而且轴支撑部分16一侧构成了第二止回阀29的流体出口4a一侧。第二阀室32位于管道连接件30和轴支撑部分16之间。
而且,具有第二阀孔33的第二阀座34位于管道连接件30上,第二阀体35适于从流体出口4一侧与第二阀座34结合实现第二阀室32内的阀封闭,而且可以在流体流动方向移动。
第二阀体35由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和非弹性阀体部分37组成,前者由弹性材料制成,后者由非弹性材料制成,后者的直径小于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的直径,而且叠覆于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的流体入口3一侧,阀体固定板38叠覆于弹性阀体部分36的流体出口4a一侧。而且,第二阀座34由与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结合的第三阀座部分39和第四阀座部分40组成,第二非弹性阀体部分37在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与第三阀座部分39结合之后与第四阀座部分40结合。
第二阀体35的一端可动的支撑于管道连接件30的轴支撑部分41上,其另一端固定在从其中心穿过的第二阀轴42上,第二阀轴42可滑动的支撑在阀轴18上。在轴支撑部分41上具有一个轴插入孔41a,第二阀轴42插入这个孔。而且,更详细的,管部43被成形在第二阀轴42的另一端,阀轴18可滑动的插入管部43,与其配合。
阀体固定板38的外直径与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的外直径相同或略大,并且适于从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的后表面支撑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从而防止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的变形。而且,阀体固定板38的外围部分被成形为倾斜的表面44,倾斜的表面44使其可以稍微的离开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的外围部分。这使得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在压缩变形时能够向流体入口3的方向少许的移动,而这种压缩变形正是第二非弹性阀体部分37与第四阀座部分40结合所需要的,第二非弹性阀体部分37在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与第三阀座部分39结合之后结合。而且,在阀体固定板38上,具有回流压力施加孔45,使得由流体出口4a一侧传来的流体压力可以施加在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上。
而且,第二弹簧46位于第二阀体部分35和管件31上的轴支撑部分16之间,对第二阀体35施压,使其与第二阀座34结合。
而且,在第二阀轴42上具有一个停止器47,用于调整移动的量,也就是第二阀体35受到来自从流体入口3一侧的流体压力向流体出口4一侧的移动的量,从而在第二阀室32内保证一条流体通道。位于第二阀轴42另一端的管状部分43的底部即被作为停止器47。在第二阀体35移动并达到一个预定的位置,阀轴18的前端与作为停止器47的管状部分43的底部结合,从而限制其进一步的移动。
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止回阀,当从阀箱2的流体入口3一侧流入的流体压力超过或克服了第二弹簧46的弹力时,造成第二阀体35与第二阀座34分开,导致流体通过管件31上的轴支撑部分16上的孔流向阀室5,这样,流体压力被施加到阀体11上。同时,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也受到流进第二阀室内32的流体的压力,但是由于阀体固定板38在第二弹性阀体部分36的后表面将其固定,从而防止了由于流体压力而造成的阀体的变形。
而且,当从阀箱2的流体入口3一侧流入的流体压力远远超过第二弹簧46的弹力时,第二阀体35在受到自流体入口3一侧传来的巨大流体压力的压迫之下,就会顶着弹簧46的弹力方向向流体出口4a一侧移动;一旦第二阀体35移动到预定位置,其移动受到第二阀轴42上的停止器47的限制,从而在第二阀室内保证一条流体通道。另一方面,在阻止回流时,第二阀体35在受到第二弹簧46的弹力或者回流的流体压力后,与第二阀座34结合,从而防止了回流。
如上文所述,当止回阀1和第二止回阀29在阀箱2内部相互串联时,就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在从阀箱2的流体入口3一侧流入的流体压力超过预定压力之前,阀门打开受到影响,或者,在阻止回流时,防止回流的发生。而且,当止回阀1的弹簧27的弹力被设置为大于第二止回阀29的弹簧46的弹力时,弹簧27的弹力使阀体11与阀座7结合,从而关闭了阀孔6,从而立刻中断了回流,使得(阀)可以更可靠的防止回流。
如上文所述,按照本发明的止回阀,能够防止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也就是与阀座的第一阀座部分相结合的部分,在上文中提到的流体压力超过或克服弹簧的弹力之前,在受到阀箱的流体入口方向的流体压力推动向流体出口的方向移动时,发生弯曲变形。因此,也就能够可靠的防止在阀体部分离开第一阀座部分的位置出现流体流向流体出口一侧的情况。而且,还能防止阀门打开时由于阀室内的流体压力所造成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的变形,这样就不必担心阀座的第一阀座部分与弹性阀体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能的削弱。而且,即使由于流体的压力造成了变形形成了卷曲,在阻止回流时,阀体结合板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受到压力,由于受到弹簧的弹力或者回流流体的流体压力,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与阀座的第一阀座部分相结合,这样就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被夹持在第一阀座部分和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之间。因此,不必担心密封性能的削弱,止回阀的泄漏,也就是说,能够有效的防止回流。
而且,阀体结合板被轴向可动的支撑在阀轴上,而且阀体结合板上还具有用于将回流压力施加在弹性阀体部分上的回流压力施加孔。结果,在阻止回流时,阀体结合板与同第一阀座部分结合的弹性阀体部分相结合,从而限制阀体进一步的移动,阀体受到通过设置在阀体结合板上的回流压力施加孔回流的流体压力向阀座移动,这样阀体的非弹性阀体部分也可以与阀座的第二阀座部分实现结合了。
权利要求
1.一种止回阀,包括阀室,成形于阀箱内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之间;阀座,具有阀孔,并且成形于阀室流体入口的一侧;阀体,适于从流体出口侧与阀座结合,阀体位于阀室之中,并且在流体的流动方向可移动,所述阀体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阀体部分和由非弹性材料制成的非弹性阀体部分,该非弹性阀体部分叠覆于流体入口一侧的弹性阀体部分的表面上,并且具有比弹性阀体部分小的直径,所述阀座包括与弹性阀体部分结合的第一阀座部分和第二阀座部分,非弹性阀体部分在弹性阀体部分与第一阀座部分结合之后与第二阀座部分结合,所述阀体被固定在穿过阀体中心的阀轴上,阀轴的两端被支撑于分别设置在阀箱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侧的轴支撑部分上,使其轴向可动;被设置在阀体的弹性阀体部分的流体出口一侧的阀体结合板,能够与弹性阀体部分结合,阀体结合板被支撑在阀轴上,且轴向可移动,阀轴穿过阀体结合板的中心,所述阀体结合板包括设置在阀体结合板外围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用于压在弹性阀体部分的外围部分上,回流压力施加孔,使流体出口一侧的流体压力可以施加在弹性阀体部分上;弹簧,使阀体与阀座部分通过阀体结合板结合,该弹簧被设置在阀体结合板和流体出口一侧的轴支撑部分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平行设置的弹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止回阀,在该阀中,阀体(11)由弹性阀体部分(12)和非弹性阀体部分(13)组成,阀座(7)由第一阀座部分(14)和第二阀座部分(15)组成,阀体(11)被轴向可移动的固定在穿过阀体中心的阀轴(18)上,而且,能够在流体出口(4)一侧与弹性阀体部分结合的阀体结合板(22)也被轴向可移动的支撑在阀轴(18)上,该阀体结合板(22)具有压在弹性阀体部分(12)的外围部分上的弹性阀体部分压力部分(23),使流体出口一侧的流体压力可以施加在弹性阀体部分上的回流压力施加孔(25),使阀体与阀座部分通过阀体结合板结合的弹簧(27),弹簧被设置在阀体结合板和流体出口一侧的轴支撑部分之间。因此,能够获得一个具有满意的抗回流密封性能的止回阀。
文档编号F16K15/02GK1573186SQ20041006395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30日
发明者武田知久 申请人:三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