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065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顶棚板安装到车辆顶棚面的车顶板时等所用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车辆室内的顶棚面上设有安装于车辆顶棚面的车顶板上的顶棚板。这样,可用由销和护孔环构成的固定装置将顶棚板安装到车顶板上。
例如,在利用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7052号公报)的固定装置进行顶棚板的安装时,首先,将销插入圆筒状的护孔环内,且销不能从护孔环拔出。其次,向车顶板及顶棚板上分别形成的安装孔内插透护孔环的四个腿部,并将销压入护孔环的深处。
此处,在相对的腿部内表面上设有比销的外径尺寸小的展开点,且腿部的内表面上设有比销的外径尺寸小的展开点,展开点和展开点到凸缘部的距离不同。
因此,根据销的移动量,首先,两个腿部在最初的展开点被撑开,在其次的展开点又有两个腿部被撑开,共计四个腿部被撑开。
而且,突出于腿部的前端部而设的爪部卡固于销的整个圆周的范围内设的凹部上。这样,将销插入护孔环内,并使之卡固,则护孔环的凸缘部和腿部的外表面将顶棚板及车顶板夹持住,并将顶棚板安装到车顶板上。
再有,顶棚板和车顶板之间存在具有和没有作为缓冲部件的成形顶棚的情况,可用一个固定装置来对应成形顶棚的有无。
但是,在有和没有成形顶棚的情况下,在有成形顶棚的情况下将销插入护孔环时的插入力较大,如果该插入力过大,则操作者的负担也较大,从而使操作性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以有成形顶棚的情况为基准设定插入力,则没有成形顶棚时会产生松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情况,提供了即使在板材的板厚较薄的情况下也不松动,且即使在板材的板厚较厚的情况下也具有良好操作性的一种固定装置。
本发明的第1方案所述的固定装置,具备形成有板材的安装孔的周边接触的凸缘部;从上述凸缘部延伸出且插入上述安装孔的多个腿部;以及从形成于上述凸缘部的通孔插入上述腿部的内侧且撑开上述腿部并推压上述安装孔的孔壁的轴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腿部由前端部内侧设有第1突起部的第1腿部、与上述第1突起部的轴向位置不同且设于上述凸缘部一侧的第2突起部的第2腿部构成,具有形成于上述轴体且与上述第1突起部接触并从内侧将上述第1腿部撑开的第1倾斜面;形成于上述轴体且与通过了上述第1倾斜面的第1突起部卡固的第1凹部;形成于上述轴体且与上述第2突起部接触并从内侧将上述第2腿部撑开的第2倾斜面;形成于上述轴体且与通过了上述第2倾斜面的第2突起部卡固的第2凹部。
在本发明的第1方案中,固定装置的腿部由第1腿部和第2腿部构成,且在第1腿部设有位于前端部内侧的第1突起部,第2腿部设有和第1腿部的位置不同且位于固定装置的凸缘部一侧的第2突起部。
一方面,在轴体上对应于第1腿部设置第1倾斜面和第1凹部,另一方面,对应于第2腿部分别设置第2倾斜面和第2凹部。使第1倾斜面、第2倾斜面分别与第1突起部、第2突起部接触,并将第1腿部、第2腿部从内侧撑开,第1突起部、第2突起部在通过第1倾斜面、第2倾斜面后,分别卡固于第1凹部、第2凹部。
此处,第1突起部设于第1腿部的前端部,第2突起部与第1腿部的轴向位置不同且设于凸缘部一侧。因此,在第1突起部及第2突起部的第1腿部、第2腿部的内侧的突出量和第1凹部及第2凹部的轴体的外周面的凹陷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第2突起部离凸缘部一侧较近,所以可将第2腿部比第1腿部更向外侧地撑开。
这样,由于第2腿部比第1腿部更扩展,所以即使在板材的板厚较薄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可靠地将板材至少夹持在凸缘部和第2腿部之间,所以固定装置不会松动。
一方面,在板材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由于第2腿部比第1腿部更扩展,所以虽然第2腿部侧的插入阻力较大,但是与用第1腿部及第2腿部以相同扩展角度夹持板材的情况相比较,第1腿部侧的插入阻力较小,则轴体的插入力较小。因此,即使在板材的板厚较厚的情况下,也可具有不会成为操作者的负担的适度的插入力,从而可使操作性良好。
本发明的第2方案,其特征在于在第1方案所述的固定装置中,上述轴体上,设有分别与上述第1突起部及上述第2突起部卡合,且使上述第1腿部及上述第2腿部直径缩小的中间细部。
在本发明的第2方案中,轴体上设有与第1突起部及第2突起部可以分别卡合的中间细部,且在第1突起部及第2突起部与中间细部卡合的状态下,使第1腿部及第2腿部直径缩小。因此,由第1腿部及第2腿部构成的腿部便可插透形成于板材上的安装孔,且可将固定装置从板材取下。
本发明的第3方案,其特征在于在第1方案或第2方案所述的固定装置中,上述轴体的前端部上设有挂于上述第1腿部和上述第2腿部之间的防脱落部。
在本发明的第3方案中,由于在轴体的前端部上设有挂于上述第1腿部和第2腿部之间的防脱落部,故而不能容易地将轴体从腿部取下。
本发明的第4方案,其特征在于在第1方案至第3方案任意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中,上述第1腿部及上述第2腿部之中,至少第1腿部是多个。
在本发明的第4方案中,上述第1腿部及上述第2腿部之中,通过至少使第1腿部是多个而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腿部,则与第1腿部和第2腿部分别为一个的情况比较,可实现夹持板材时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第5方案,其特征在于在第2方案至第4方案任意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中,如果从上述第1突起部卡固于上述第1凹部、上述第2突起部卡固于上述第2凹部的状态进一步将上述轴体压入上述第1腿部和上述第2腿部之间,则上述第1突起部及上述第2突起部便与上述中间细部卡合。
在本发明的第5方案中,通过从第1突起部卡固于第1凹部、第2突起部卡固于第2凹部的状态下进一步将轴体压入第1腿部和第2腿部之间,可使第1突起部及第2突起部与中间细部卡合。
通常,在拔出轴体的动作与压入轴体的动作相比较的情况下,对操作者而言压入动作是较容易的情况居多。因此,可减轻操作者将固定装置从板材取下时的负担。
本发明为上述构成,在本发明的第1方案中,通过将第2腿部比第1腿部更向外侧地撑开,即使在板材的板厚较薄的情况下,由于能够至少将板材可靠地夹持在凸缘部和第2腿部之间,所以固定装置不会松动。另一方面,在板材的板厚较厚的情况下,由于第2腿部比第1腿部更扩展,所以第2腿部侧的插入阻力较大,但是与用第1腿部及第2腿部以相同扩展角度夹持板材的情况相比较,第1腿部侧的插入阻力较小,则轴体的插入力较小。因此,即使在板材的板厚较厚的情况下,也可具有不会成为操作者的负担的适度的插入力,且可使操作性良好。
在本发明的第2方案中,由第1腿部及第2腿部构成的腿部可插透形成于板材上的安装孔,从而能够将固定装置从板材取下。在本发明的第3方案中,不能容易地将轴体从腿部取下。在本发明的第4方案中,与第1腿部和第2腿部分别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较,可实现夹持板材时的稳定性。在本发明的第5方案中,可减轻操作者将固定装置从板材取下时的负担。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销的主视图及护孔环的剖视图,图2(B)-图2(D)是图2(A)中所示销的剖视图。
图3是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销的主视图及护孔环的剖视图,展示了将销插入护孔环内的状态。
图4是展示通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将顶棚板安装到车顶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A)是有成形顶棚的情况,图4(B)是没有成形顶棚的情况。
图5是展示通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将顶棚板安装到车顶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展示通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将顶棚板安装到车顶板的过程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从顶棚板、成形顶棚及车顶板取下的方法的剖视图。
图中10—车顶板,12—固定装置,14—顶棚板,16—护孔环,18—销(轴体、固定装置),24—防脱落部,28—中间细部,30—中间细部,32—凹部(第1凹部),34—凹部(第2凹部),36—倾斜面(第1倾斜面),38—倾斜面(第2倾斜面),40—凸缘部,48—腿部,50—腿片(第1腿部、腿部),50A—突起(第1突起部),52—腿片(第2腿部、腿部),52A—突起(第2突起部),54—成形顶棚(板材),56—板材。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
如图4(A)、图4(B)所示,通过固定装置12将顶棚板14安装到车顶板10上(此外,在图4(A)中所示为车顶板10和顶棚板14之间有作为缓冲部件的成形顶棚54的情况,在图4(B)中所示为没有该成形顶棚54的情况)。下面将说明车顶板10和顶棚板14之间有成形顶棚54的情况。
固定装置12由可插透分别形成于车顶板10、成形顶棚54及顶棚板14上的安装孔10A、54A及14A的圆筒状护孔环16、和可插入护孔环16内的销18构成。
如图1及图2(A)所示,销18大体成圆柱状,销18的—个端部(后端部)上设有宽径部20。该宽径部20的轴向的中央部上以90°间隔设有狭槽部21(参照图2(B)),以便在销18成形后宽径部20不收缩。
而且,在销18的除宽径部20以外的外周面上沿销18的周向上以90°间隔突出设有肋部22,其沿销18的轴向形成,且肋部22的前端部的高度与宽径部20共面。
一方面,在销18的另一个端部(前端部)上,在一对肋部22的前端部上分别形成有防脱落部24,防脱落部24的端部比肋部22的前端部突出一些。在该防脱落部24的基部上形成有凹口部26,且防脱落部24可弹性变形。
而且,如图2(A)、图2(C)及图2(D)所示,销18上的相邻的肋部22和肋部22之间凹陷地设有中间细部28、30,且该中间细部28、30的位置沿销18的轴向而互相不同。
中间细部28、30的防脱落部24侧分别凹陷地形成有比中间细部28、30浅的凹部32、34,且凹部32、34的位置与中间细部28同样,沿销1 8轴向而互相不同。在该凹部32、34朝向防脱落部24一侧上分别形成有逐渐向直径缩小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6、38。
一方面,如图1及图2(A)所示,护孔环16由凸缘部40和腿部48构成,在凸缘部40上形成有销18可插入的通孔40A。该通孔40A比销18的宽径部20的外径尺寸稍大,在通孔40A的内缘部上凹陷地设有相对的一对定位部44。
而且,如图4(A)所示,凸缘部40比顶棚板14的安装孔14A外径尺寸大,且可与安装孔14A的周围边缘部接触。从凸缘部40的一端表面突出有腿部48,且其可插透车顶板10、成形顶棚54及顶棚板14的安装孔10A、54A及14A内。
再有,如图1及图3所示,在腿部48上,以与设在凸缘部40的定位部44的投影一致的位置为基准,沿腿部48的周向上每隔90°形成有沿腿部48轴向的狭缝46,且由狭缝46分离的腿片50、52分别可弹性变形。
腿部48被分为相对的腿片50和腿片52,腿片50的内表面彼此之间的间隔距离及腿片52的内表面彼此之间的间隔距离分别小于凸缘部40的通孔40A。
而且,在腿片50、52的内表面上分别突出地设有突起50A、52A,突起52A设于腿片52的前端部,突起50A在腿部48轴向上与突起52A的位置互相不同。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
首先,如图2(A)及图3所示,将销18插入护孔环16内。这时,使销18前端部的防脱落部24与护孔环16的凸缘部40上形成的定位部44卡合,如果在该状态下将销18向护孔环16深处压入,则防脱落部24弹性变形并通过凸缘部40的通孔40A。
这里,因为定位部44和腿部48的狭缝46在投影状态下位置一致,所以一旦防脱落部24通过凸缘部40的通孔40A,则防脱落部24到达腿部50和腿部52之间的狭缝并复原。
可是,凸缘部40的通孔40A比销18的宽径部20的外径尺寸稍大。换言之,相对的肋部22的前端部的间隔距离只是比凸缘部40的通孔40A的内径尺寸稍小,却比相对的腿片50及腿部5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大。
因此,在肋部22插入护孔环16的腿部48内的状态下,肋部22的前端部插入形成于腿片50和腿部52之间的狭缝46内(参照图3),防止腿片50、52弹性变形时偏向周向。
而且,位于肋部22前端部的防脱落部24随着销18的移动而在腿片50和腿片52之间的狭缝46内移动,如果到达该狭缝46的内壁,则被限制移动,且不容易从护孔环16取下。
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车顶板10的安装孔10A、成形顶棚54的安装孔54A及顶棚板14的安装孔14A在位置重叠的状态下,将护孔环16的腿部48向安装孔14A、54A、10A内插透,并使护孔环16的凸缘部40与顶棚板14的安装孔14A的周围边缘部接触。
其次,如图6所示,在已插入护孔环16内的状态下,按压从护孔环16的凸缘部40突出的销18的后端部,并将销18压入护孔环16的深处。
此处,销18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倾斜面36、38,首先,护孔环16的腿片50的突起50A与倾斜面36接触,且腿片50沿倾斜面36被逐渐撑开,在腿片50的突起50A与倾斜面36接触的状态下,由于腿片52的突起52A不与倾斜面38接触,所以腿片52不扩展。
而且,如果将销18压入护孔环16的更深处,则腿片52的突起A与倾斜面38接触。从该状态,如果再压入销18,则除腿片50之外,腿片52也被逐渐撑开。
再有,如图5(A)所示,如果将销18压入护孔环16深处,则在腿片50的突起50A进入销18的凹部32内的同时,腿片52的突起52A进入销18的凹部34内,从而使销18与护孔环16卡固。
在该状态下,顶棚板14、成形顶棚54及车顶板10被夹持在凸缘部40和腿片50、52的外表面之间,且顶棚板14被安装于车顶板10上。
在该状态下,如果将销18压入护孔环16的更深处,则腿片50的突起50A越过凹部32的周壁的同时,腿片52的突起52A越过凹部34的周壁,如图7所示,腿片50的突起50A进入中间细部28,且腿片52的突起52A进入中间细部30,从而使向外侧扩展的腿片50、52直径缩小。
因此,腿片50、52可插透车顶板10的安装孔10A、成形顶棚54的安装孔54A及顶棚板14的安装孔14A,因而,能够从车顶板10、成形顶棚54及顶棚板14将固定装置12取下。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作用。
如图3所示,在销18的轴向上改变设于销18上的凹部32、34的位置,且使其在销18周向上以90°间隔而互相不同。此外,在腿部轴向上改变护孔环16的腿片50、52上设有的突起50A、52A的位置,且使其可卡固于凹部32、34。
这样,通过在腿片50和腿片52上改变突起50A、52A的位置,便可改变腿片50、52的扩展量。具体地说,由于腿片52的突起52A设于腿片52的前端部,所以腿片50比腿片52更向外扩展。
可是,如图4(A)、图4(B)所示,顶棚板14和车顶板10之间既存在具有成形顶棚54的情况,又存在不具有成形顶棚54的情况,在具有和不具有成形顶棚54的情况下板材56(顶棚板14及车顶板10、或顶棚板14、车顶板10及成形顶棚54)的板厚不同。
因此,通过使腿片50比腿片52更加扩展,即使在没有成形顶棚54的情况(板材56的板厚较薄的情况)下,由于至少能够将板材56可靠地夹持在凸缘部40和腿片50之间,所以固定装置12不会松动。
另一方面,在有成形顶棚54的情况(板材56的板厚较厚的情况)下,由于腿片50比腿片52更向外侧扩展,所以腿片50侧的插入阻力较大,但是与用腿片50及腿片52以相同扩展角度夹持板材56的情况相比较,腿片52侧的插入阻力较小,则销18的插入力较小。因此,即使在板材56的板厚较厚的情况下,也可具有不会成为操作者的负担的适度的插入力,且可使操作性良好。
而且,在将销18压入护孔环16内时,首先,撑开腿片50,其次,与腿片50一同撑开腿片52,并对应行程来改变销18的插入力,由于不必从操作开始就马上施加较大的插入力,所以可轻易实现操作者对插入力的调节。
再有,通过从突起50A卡固于凹部32、突起52A卡固于凹部34的状态将销18再次向护孔环16深处压入,则在使突起50A从凹部32解除卡固的同时,使突起52A从凹部34解除卡固,如图7所示,并使突起50A及突起52A与中间细部28、30卡合。
通常,拔出销18的动作与压入销18的动作比较的情况下,对操作者而言压入销18的动作是较容易的情况居多。因此,由压入销18的动作来从板材56上取下固定装置12可减轻操作者的负担。
而且,此处,虽然使腿片50和腿片52相对,且各使用了两个,但是只要确保能与板材56的板厚无关地、固定装置12不松动地夹持板材56,可以并不限于此。例如,可分别具有一个腿片50、52,此外,也可具有两个腿片50、一个腿片52。
权利要求
1.一种固定装置,具备与形成于板材的安装孔的周边接触的凸缘部;从所述凸缘部延伸出且插入所述安装孔的多个腿部;以及从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通孔插入所述腿部的内侧且撑开所述腿部并推压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的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由在前端部内侧设有第1突起部的第1腿部、与所述第1突起部的轴向位置不同且在所述凸缘部一侧设有第2突起部的第2腿部构成,具有形成于所述轴体且与所述第1突起部接触并从内侧将所述第1腿部撑开的第1倾斜面;形成于所述轴体且与通过了所述第1倾斜面的第1突起部卡固的第1凹部;形成于所述轴体且与所述第2突起部接触并从内侧将所述第2腿部撑开的第2倾斜面;形成于所述轴体且与通过了所述第2倾斜面的第2突起部卡固的第2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1突起部及所述第2突起部卡合,且使所述第1腿部及所述第2腿部直径缩小的中间细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体的前端部上设有挂于所述第1腿部和所述第2腿部之间的防脱落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腿部及所述第2腿部中,至少第1腿部是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从所述第1突起部卡固于所述第1凹部、所述第2突起部卡固于所述第2凹部的状态,进一步将所述轴体压入所述第1腿部和所述第2腿部之间,则所述第1突起部及所述第2突起部便与所述中间细部卡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其在销(18)的轴向上改变设于销(18)上的凹部(32、34)的位置,使其以90°间隔在销(18)的周向上互相不同。此外,通过在腿部(48)的轴向上改变护孔环(16)的腿片(50、52)上设有的突起(50A、52A)的位置,使其可卡固于凹部(32、34),以改变腿片(50、52)的扩展量,使腿片(50)比腿片(52)更向外侧扩展。因此,在没有成形顶棚(54)的情况下,至少能够将板材(56)可靠地夹持在可保证至少在凸缘部(40)和腿片(50)之间,固定装置(12)不会松动。而在有成形顶棚(54)的情况下,腿片(50)侧的插入阻力较大,因腿片(52)侧的插入阻力较小,销(18)的插入力较小,因此具有适度的插入力,操作性良好。
文档编号F16B5/00GK1730953SQ20051008990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5日
发明者矶村恒久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