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4618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重型载货汽车气制动系统的技术领域,属于换代新型制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典型的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通过通入及排出压缩空气,完成行车制动功能。行车制动是将行车制动气室总成通入压缩空气作用于膜片上产生力,促动推杆作用于调整臂上实施制动。
现有的典型的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以其结构简单、体积较小、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等特点,被多数汽车厂家采用。但也存在如下一些缺陷1、工作有效行程短。在重型系列车型制动系统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制动法规,适应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性能要求,原制动气室总成设计的有效行程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2、工作行程超过有效行程二分之一时输出力衰减较大。从图1中可以看到现有的典型的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的特性曲线在工作行程超过有效行程二分之一时输出力衰减较大,但重型系列车型制动系统要求制动气室总成的特性曲线在工作行程超过有效行程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时,输出力仍然不能衰减。原制动橡胶膜片的几何形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动气室总成的特性曲线在工作行程超过有效行程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时,输出力仍然不能衰减的新型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它是由前壳体、后壳体、推盘、推杆、卡箍、膜片、回位弹簧、防尘导向圈、连接叉构成,在后壳体中依次放入膜片、推盘、推杆、回位弹簧、防尘导向圈、前壳体,将其对正压紧,将卡箍套在后壳体、膜片、前壳体接触处,其特征为所述的膜片为圆桶形,前壳体、后壳体与膜片的轴向几何形状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由于改变前、后壳体及膜片的轴向几何形状尺寸,增加了行程,同时为解决工作行程超过有效行程二分之一时输出力衰减较大问题,将橡胶膜片由原来的锥形改为圆桶形,减小空气压力产生侧向力的损耗,使输出力稳定、特性曲线趋于平滑。


图1现有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的特性曲线;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特性曲线;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种新型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它是由前壳体7、后壳体2、推盘3、推杆13、卡箍5、膜片4、回位弹簧6、防尘导向圈12、连接叉15构成,在后壳体2中依次放入膜片4、推盘3、推杆13、回位弹簧6、防尘导向圈12、前壳体7,将其对正压紧,将卡箍5套在后壳体2、膜片4、前壳体7接触处,其特征为所述的膜片4为圆桶形,前壳体7、后壳体2与膜片4的轴向几何形状相匹配,即前壳体7、后壳体2及膜片4的轴向几何形状尺寸增长。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新型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的装配过程为将前壳体7放入工装内,将两个加强板8分别套在连接螺栓9上,用压头将连接螺栓9压入前壳体7孔内组成前壳体组件,将后壳体2、管接头座1焊合组成后壳体组件,推盘3、推杆13焊合组成推杆组件,卡箍组件是由螺栓17、卡箍5、锁紧螺母16组成,将后壳体组件放在工装上,依次放入膜片4、推杆组件、回位弹簧6、防尘导向圈12、前壳体组件,将其对正压紧,将卡箍组件套在后壳体组件、膜片4、前壳体组件接触处,用螺栓17、螺母16紧固,在两连接螺栓9处分别套上弹簧垫圈10,拧入螺母11,推杆组件螺纹处拧入螺母14、连接叉15。膜片4用橡胶制成,前、后壳体及膜片的轴向几何形状尺寸增长,使其行程由65mm增加到75mm。从图2中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新型制动气室总成的特性曲线在工作行程超过有效行程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时,输出力仍然不衰减。
权利要求1.新型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它是由前壳体(7)、后壳体(2)、推盘(3)、推杆(13)、卡箍(5)、膜片(4)、回位弹簧(6)、防尘导向圈(12)、连接叉(15)构成,在后壳体(2)中依次放入膜片(4)、推盘(3)、推杆(13)、回位弹簧(6)、防尘导向圈(12)、前壳体(7),将其对正压紧,将卡箍(5)套在后壳体(2)、膜片(4)、前壳体(7)接触处,其特征为所述的膜片(4)为圆桶形,前壳体(7)、后壳体(2)与膜片(4)的轴向几何形状相匹配。
专利摘要新型膜片式制动气室总成,它是由前壳体、后壳体、推盘、推杆、卡箍、膜片、回位弹簧、防尘导向圈、连接叉构成,在后壳体中依次放入膜片、推盘、推杆、回位弹簧、防尘导向圈、前壳体,将其对正压紧,将卡箍套在后壳体、膜片、前壳体接触处,其特征为所述的膜片为圆桶形,前壳体、后壳体及膜片的轴向几何形状尺寸增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由于改变前、后壳体及膜片的轴向几何形状尺寸,增加了行程,同时为解决工作行程超过有效行程二分之一时输出力衰减较大问题,将橡胶膜片由原来的锥形改为圆桶形,减小空气压力产生侧向力的损耗,使输出力稳定、特性曲线趋于平滑。
文档编号F16D65/18GK2783034SQ200520028459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日
发明者巨建辉, 刘兆英, 张玉田, 陈晓飞, 郝占武, 万里恩 申请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