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装置及其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9384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位装置及其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对于一既定距离(例如高度)进行补偿的定位装置及其组合结构。
技术背景图1表示一现有铆接结构Bl的示意图。铆接结构Bl包括一第一基座 b10、 一第二基座M1与一铆钉bl3。第二基座bll具有一隆起部bllO与一 孔洞h01的一板件,其中,孔洞h01形成于隆起部b110。在第一基座b10 与第二基座bl 1之间具有一段差gl 。当欲利用铆钉b13经由第二基座bll的孔洞h01而锁附在第一基座b10 时,由于第一基座blO与第二基座bll存在有段差gl,铆钉bl3的长度值需 足以补偿第一基座b10与第二基座bll之间的段差gl,如此才能对于第一基 座b10与第二基座bll之间进行结合。图2A、图2B分别表示另一现有铆接结构B2在安装前、后的示意图。铆接结构B2包括一基座b20与一铆钉b21。基座b20包括一孔洞b200。 铆钉b21为具有一第一圓柱部b211与一第二圆柱部b212的一柱状结构,其 中,第二圓柱部b212由第 一 圆柱部b211的 一侧所延伸,并且第 一 圆柱部b211 的直径大于第二圆柱部b212的直径。当进行基座b20与铆钉b21之间的组装时,铆钉b21的第 一 圓柱部b211 以紧配合方式卡合于基座b20的孔洞b200,亦即,铆钉b21的第一圓柱部 b211的外表面b2110与基座b20的孔洞b200的内壁面b2000之间以紧配合 方式进行结合。然而,由于基座b20与铆钉b21之间仅通过两表面(铆钉b21的第一圆 柱部b211的外表面b2110与基座b20的孔洞b200的内壁面b2000之间)之间 的配合,容易造成强度不足的问题发生。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装置及其组合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定位装置,包括一第一元件、 一第二元件、 一第三元件与一锁固元件。第一元件包括一第一定位部与一第 二定位部。第二元件包括一基面与一结合部,第二元件的基面与第一元件之 间具有一既定距离。第三元件包括一导引部、 一第一接合面、 一第二接合面 与一末端面。第一接合面位于第二接合面与末端面之间,第三元件的第一接 合面用以接触于第 一元件的第 一定位部,第三元件的第二接合面用以接触于 第 一元件的第二定位部,第三元件对于既定距离进行补偿且第三元件的末端 面邻接于第二元件的基面。锁固元件包括一锁固部,锁固部经由第三元件的导引部而连接至第二元 件的结合部。当第三元件设置在第 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时且锁固元件的锁 固部经由第三元件的导引部连接至第二元件的结合部,第三元件的末端面接 触于第二元件的基面。第三元件的第 一接合面与第 一元件的第 一定位部之间为紧配合。第 一元 件的第一定位部为一第一穿孔,并且第二定位部是一平面。第一穿孔可具有 一平滑壁面或一不平滑壁面。第二元件的结合部为一螺丝孔。第三元件的第 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之间相互垂直。第三元件的第 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 之间不共面。第三元件更包括一第一柱体与一第二柱体,第一柱体的外径小于第二柱 体的外径,第一接合面位于第一柱体,第二接合面位于第二柱体。第一接合 面与第二接合面之间相互垂直。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为一体成型构件。第三元件的导引部为一第二穿孔。第三元件为一铆^l丁。锁固元件为一螺丝,锁固 部为一螺紋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该定位装置及其组合结构的作用下,不仅在 可利用第三元件对于存在于第二元件的基面与第一元件之间的既定距离进 行补偿之外,利用第三元件的相互垂直的第 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可稳固地 卡合于第 一元件的第 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如此便可构成了具有足够强度 的铆接结构。


图l表示一现有铆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A表示另一现有铆接结构在安装前的示意图; 图2B表示图2A中的现有铆接结构在安装后的示意图; 图3A表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在安装前的示意图; 图3B表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在安装后的示意图; 图4A表示根据图3A的线段(A-A)对于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进行局部切 割的剖视图;图4B表示根据图3A的线段(B-B)对于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进行局部切 割的剖视图;图5A表示根据图4A所示的第一定位部的结构的一变化例;以及图5B表示根据图4B所示的导引部的结构的一变化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第一元件10 第一定位部10, 第一定位部100 平滑壁面100' 内壁面101 第二定位部2~第二元件20~结合部200 螺紋区201 基面3 第三元件30~导引部300~内壁面31~第 一柱体310 第一接合面310~第 一接合面3100 区域310, 第一接合面311 末端面32~第二柱体320 第二接合面4 锁固元件40~锁固部5~绝缘物A-A 线段Bl 铆接结构blO 第一基座bll 第二基座bllO 隆起部bl3 铆钉B2 铆接结构b20 基座b2000 内壁面b2"卯钉b211 第一圆柱部b2110 外表面b212 第二圆柱部B-B 线段Dl 既定距离gl 段差h01 孔洞K 组合结构M 定位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图3A、图3B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M在安装前、后的示意图。 定位装置M包括一第一元件1、 一第二元件2、 一第三元件3与一锁固元件4。第一元件l、第二元件2与第三元件3构成了一组合结构K。第一元件1为一平板结构。第一元件1包括一第一定位部10与一第二定位部101,其中,第一定位部10连4妄于第二定位部10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元件1的第一定位部IO为定义一第一穿孔,第二定位部101为一平面,第一穿孔IO形成在平面101之上。为便于说明,下文中仍以第一定位部10 表示第一穿孔、第二定位部101表示平面。第二元件2为包括一基面201与一结合部20的柱状构件,并且在第二 元件2的基面201与第一元件1之间具有一既定距离Dl。在本实施例中, 第二元件2的结合部20为一螺丝孔,并且第二元件2为连接于一系统(未图 示)的一构件。第三元件3为一第一柱体31与一第二柱体32所形成的一圓柱状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元件3为经由快削钢所制成的一铆钉(rivet)。第三元件3 包括一导引部30、 一第一接合面310、 一第二接合面320与一末端面31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柱体31与第二柱体32为一体成型构件,第三元件3的 导引部30定义为一第二穿孔,此第二穿孔30具有一内壁面300。为便于说 明,下文中仍以导引部30表示第二穿孔。第一柱体31的外径小于第二柱体32的外径。第一接合面310位于第一 柱体31的外表面,第二接合面320位于第二柱体32的外表面。第一接合面 310位于第二接合面320与末端面3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导引部30的内 壁面300为一光滑面。第三元件3的第一接合面310与第二接合面320之间不共面。在本实施 例中,第三元件3的第一接合面310与第二接合面320之间相互垂直。第三 元件3的第一接合面310用以接触于第一元件1的第一定位部IO,第三元件 3的第二接合面320用以接触于第一元件1的第二定位部.101。第三元件3 对于既定距离Dl进行补偿且第三元件3的末端面311邻接于第二元件2的 基面201。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元件3的第一接合面310的区域3100与第一 元件1的第一定位部IO之间为紧配合。锁固元件4包括一锁固部40,锁固部40经由第三元件3的导引部30 而连接至第二元件2的结合部20的螺紋区200,当第三元件3设置在第一元 件1与第二元件2之间时且锁固元件4的锁固部40经由第三元件3的导引 部30连接至第二元件2的结合部20,第三元件3的末端面311接触于第二 元件2的基面201 。在本实施例中,锁固元件4为 一螺丝,锁固部40为 一螺 紋部。此外,在第一元件1与第二元件2之间更可设置有一绝缘物5,通过绝缘物5以对于第 一元件1与第二元件2之间进行隔离。图4A表示根据图3A的线段A-A对于定位装置M的第 一元件1进行局 部切割的剖视图,图4B表示根据图3A的线段B-B对于定位装置M的第三 元件3进行局部切割的剖视图。由图4A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元件1的第一定位部10的内壁面 100为一平滑壁面。由图4B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接合面310(亦即, 第一柱体31的外壁面)为一平滑壁面。图5A表示根据图4A中的第一定位部10的结构的一变化例,图5B表 示根据图4B中的导引部30的结构的一变化例。由图5A可知,在变化例中的第一定位部IO,的内壁面100,为一不平滑 壁面(例如具有锯齿状结构或凸点状结构)。由图5B可知,在变化例中的 第一接合面310,为一不平滑壁面(例如具有锯齿状结构或凸点状结构)。值 得注意的是,锯齿状结构或凸点状结构等不平滑壁面以局部方式形成于第一 定位部IO,的内壁面IOO,与第一接合面310,的相对位置上,由此以增加此两 接合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基于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M及其组合结构K的作用下, 不仅在可利用第三元件3对于存在于第二元件2的基面201与第一元件l之 间的既定距离Dl进行补偿之外,利用第三元件3的相互垂直的第一接合面 310与第二接合面320可稳固地卡合于第一元件1的第一定位部IO与第二定 位部101,如此便可构成了具有足够强度的铆接结构。再者,利用快削钢所 制成的第三元件3与第二元件2(亦即,系统)之间的接触作用下是可解决静 电释放(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的问题。
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结构,包括第一元件、第二元件以及第三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元件包括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该第二元件包括基面,该第二元件的该基面与该第一元件之间具有既定距离;该第三元件包括第一接合面、第二接合面与末端面,其中,该第一接合面位于该第二接合面与该末端面之间,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一接合面用以接触于该第一元件的该第一定位部,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二接合面用以接触于该第一元件的该第二定位部;当该第三元件设置在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之间时,该第三元件对于该既定距离进行补偿,如此使该第三元件的该末端面邻接于该第二元件的该基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一接 合面与该第 一元件的该第 一定位部之间为紧配合。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元件的该第一定 位部为第一穿孔,并且该第二定位部为平面,该第一穿孔形成于该平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穿孔具有平滑壁面。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结构: 壁面。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结构: 合面与该第二接合面之间相互垂直。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结构: 合面与该第二接合面之间不共面。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穿孔具有不平滑 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一接 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一接 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更包括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该第一柱体的外径小于该第二柱体的外径,该第一接合面 位于该第一柱体,该第二接合面位于该第二柱体。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合面与该第二 接合面之间相互垂直。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柱体与该第二柱 体为一体成型构件。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的该末端面 以可分离方式接触于该第二元件的该基面。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为铆钉。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结构,更包括绝缘物,该绝缘物设置在该第 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之间。
14. 一种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元件、第二元件、第三元件以及锁固元件,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元件包括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该第二元件包括基 面与结合部,该第二元件的该基面与该第一元件之间具有既定距离,该第三 元件,包括导引部、第一接合面、第二接合面与末端面,其中,该第一接合 面位于该第二4妄合面与该末端面之间,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一接合面用以接触 于该第 一元件的该第 一定位部,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二接合面用以接触于该第 一元件的该第二定位部,该第三元件对于该既定距离进行补偿且该第三元件 的该末端面邻接于该第二元件的该基面,该锁固元件包括锁固部,该锁固部 经由该第三元件的该导引部而连接至该第二元件的该结合部,当该第三元件 设置在该第 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之间时且该锁固元件的该锁固部经由该第 三元件的该导引部连接至该第二元件的该结合部,该第三元件的该末端面接 触于该第二元件的该基面。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一 接合面与该第 一元件的该第 一定位部之间为紧配合。
16.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元件的该第一 定位部为第一穿孔,并且该第二定位部为平面,该第一穿孔形成于该平面。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穿孔具有平滑 壁面。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穿孔具有不平 滑壁面。
19.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元件的该结合 部为螺丝孔。
20.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一 接合面与该第二接合面之间相互垂直。
21.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的该第一 接合面与该第二接合面之间不共面。
22.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更包括第 一柱体与第二柱体,该第一柱体的外径小于该第二柱体的外径,该第一接合面位于该第一柱体,该第二4妻合面位于该第二柱体。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合面与该第 二接合面之间相互垂直。
24.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柱体与该第二 柱体为一体成型构件。
2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的该导引 部为第二穿孔。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穿孔具有平滑 壁面。
27.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穿孔具有不平 滑壁面。
28.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元件为铆钉。
29.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锁固元件为螺丝, 该锁固部为螺紋部。
30.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位装置,更包括绝缘物,该绝缘物设置在该 第 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定位装置,包括一第一元件、一第二元件、一第三元件与一锁固元件。第一元件包括一第一定位部与一第二定位部。第二元件包括一基面与一结合部,第二元件的基面与第一元件之间具有一既定距离。第三元件包括一导引部、一第一接合面、一第二接合面与一末端面。第一接合面位于第二接合面与末端面之间。当第一、三元件完成组装时,第三元件的第一接合面用以接触于第一元件的第一定位部,第三元件的第二接合面用以接触于第一元件的第二定位部。第三元件对于既定距离进行补偿且第三元件的末端面邻接于第二元件的基面。
文档编号F16B39/24GK201103601SQ20072012554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6日
发明者张昭龙, 林钦宏 申请人: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