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344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合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自动进行车辆变速的手段,已知有 自动变速器(AT)。近几年,例如转矩变换器、多个行星齿轮及离合器的组合成为AT的主流。通过转矩变换器的无极变速作用及多个离合器的自动切换,AT不需要在手动变速器(MT)中所需的行进、停止及变速时由驾驶员进行的离合器操作。但是,由于转矩变换器是通过流体传递动力,与直接机械连接输入侧与输出侧,并传递转矩的MT相比,AT的动力传递效率低。因此,AT具有减轻驾驶员作业的优点的同时,具有增加车辆油耗的缺点。于是,确保MT的传递效率的同时不需要离合器操作作为目的,提出了以MT结构为基础的自动变速器(AMT)。这种自动变速器中,自动进行MT的离合器操作及变速箱的变速操作。通过这种自动变速器,能够确保与原有MT相同的传递效率,且不需要离合器操作。但是,进行变速操作时,由于与MT相同地解除离合器的连接,暂时切断转矩传递。转矩传递被切断期间,车辆无法加速,仅靠惯性行走。这种转矩的切断,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的同时,容易给驾驶员带来不愉快的感觉。因此,为了解决这种转矩切断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双离合器装置的自动变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2002-174262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03-1207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I)专利文献I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包含两个飞轮的壳部件被发动机的曲轴及变速箱支撑。因此,根据发动机及变速箱的定心调整精度,两个飞轮的旋转变得不稳定。如果,飞轮的旋转不稳定,离合器装置的性能也不稳定。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稳定离合器装置的性能。(2)专利文献I所述的离合器装置中,有能够会同时连接两个离合器,但尚未提出基于这种观点的提案。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同时连接两个离合器的离合器装置。(3)作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机构,已知有离合器盘组件。这种离合器盘组件,其具有摩擦部、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摩擦部件,被固定在输入部件上。输入部件,例如具有固定摩擦部的离合器片、被固定在离合器片上的固定板。弹性部件被离合器片及固定板能够弹性变形地保持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离合器盘组件中,没有考虑部件的共有化,难以降低制造成本。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离合器盘组件。涉及本发明第一特征的离合器装置,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旋转支撑机构、第I压板、第2压板、第I离合器盘组件、第2离合器盘组件。输入旋转体,具有第I圆板部、与第I圆板部相隔空间配置的第2圆板部。旋转支撑机构,设置在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中的至少一侧与输入旋转体之间,相对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第I压板,配置在输入旋转体内,并配置成相对第I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第2压板,配置在输入旋转体内,并配置成相对第2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第I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第I圆板部与第I压板之间的第I摩擦部,且与第I输入轴相连。第2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第2圆板部与第2压板之间的第2摩擦部,且与第2输入轴相连。 该离合器装置中,旋转支撑机构设置在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中的至少一侧与输入旋转体之间,相对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根据上述内容,具有第一特征的离合器装置,能够提高输入旋转体的旋转稳定性,能够实现性能的稳定。涉及本发明第二特征的离合器装置,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第I离合器、第2离合器、第I驱动机构、第2驱动机构。从发动机向输入旋转体传递动力。第I离合器被设置成能够在从输入旋转体向第I输入轴传递动力的第I传递状态与切断从输入旋转体向第I输入轴传递动力的第I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2离合器被设置成能够在从输入旋转体向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的第2传递状态与切断从输入旋转体向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的第2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I驱动机构,为用于操作第I离合器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其具有被设置成使第I离合器在第I切断状态转换成第I传递状态时只朝轴向移动第I行程的第I驱动支撑部件。第2驱动机构,为用于操作第2离合器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其具有被设置成使第2离合器在第2切断状态转换成第2传递状态时只朝轴向移动第2行程的第2驱动支撑部件。第I切断状态及第2切断状态时,第I驱动支撑部件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的轴向之间,形成有驱动间隙。驱动间隙小于第I行程与第2行程的总和。该离合器装置中,第I切断状态及第2切断状态时,第I驱动支撑部件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的轴向之间,形成有驱动间隙。由于驱动间隙小于第I行程SLl与第2行程SL2的总和,即使想要同时连接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第I驱动支撑部件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也发生冲突。根据上述内容,具有第二特征的离合器装置,能够抑制同时连接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涉及本发明第三特征的离合器盘组件,从输入旋转体向输出旋转体传递动力。该离合器盘组件,包括环状的摩擦部、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弹性部件。摩擦部被设置成能够与输入旋转体进行滑动。输入部件上连接有摩擦部。输出部件与输出旋转体相连。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输入部件,包含至少具有一个轴向贯通的固定孔的固定板、被插入到固定孔内用于将摩擦部固定在固定板上的固定部件、以及与至少具有一个轴向贯通的预备孔的固定板一同能够弹性变形地保持弹性部件的保持板。预备孔配置在与固定孔大致相同的半径方向位置上。该离合器盘组件中,由于预备孔配置在与固定孔大致相同的半径方向位置上,能够在固定板与保持板的任意一侧固定相同的摩擦部,能够实现部件的共有化。根据上述内容,具有第三特征的离合器盘组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图I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2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3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I的上半部分);
图4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I的下半部分);图5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2的上半部分);图6为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图2的下半部分);图7为离合器装置的透视图;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离合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膜片弹簧的平面图;图12 (A)为第I压板的局部平面图、(B)为第2压板的局部平面图;图13 (A)为行程及转矩容量的关系(实施例)、(B)为行程及转矩容量的关系(t匕较例);图14为离合器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他实施例);图15为离合器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他实施例);图16为离合器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他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离合器装置的整体结构>如图I至图9所示,离合器装置I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I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第I压板39、第2压板49、第I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驱动机构7。由输入旋转体10、第I压板39、第I离合器盘组件5及驱动机构7的第I驱动机构7A构成第I离合器Cl。由输入旋转体10、第2压板49、第2离合器盘组件6及驱动机构7的第2驱动机构7B构成第2离合器C2。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为所谓的正常开放型离合器。第I档、第3档及第5档时,第I离合器Cl传递动力,第2档及第4档时,第2离合器C2传递动力。<输入旋转体10>输入旋转体10是从发动机传递动力的部件,经由柔性板93与曲轴99相连。柔性板93的内周部,通过螺栓99a被固定在曲轴99上,柔性板93的外周部,通过螺栓94被固定在输入旋转体10上。轴承98被固定在曲轴99的端部,第I输入轴91的前端被轴承98能够旋转地支撑着。
输入旋转体10,主要具有第I飞轮3、第2飞轮4、中间板38、三个第I带板82、三个第2带板85。( I)第 I 飞轮 3第I飞轮3具有环状的第I圆板部33、三个第I固定部31、多个第I插入孔31d、多个第2插入孔31c、多个第I通气孔31e。第I固定部31为圆弧状部分,从第I圆板部33的外周部向第2飞轮4侧突出。第I固定部31,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如图9及图10所示,第I固定部31的前端形成有第I定位部31a。第I定位部31a,从第I固定部31进一步朝轴向突出。第I定位部31a,在半径方向上与中间板38第2固定部38d的内周面相抵接。根据该构成,决定中间板38相对第I飞轮3的半径方向位置。第I插入孔31d配置在与第I螺栓78a相对应的位置上,且轴向贯通。第2插入孔31c配置在与第2螺栓79a相对应的位置上,且轴向贯通。第I通气孔31e配置在与第I铆钉53d大致相同的半径方向位置上,且轴向贯通。(2)第 2 飞轮 4第2飞轮4具有第2圆板部43、三个第2固定部41、九个突出部42、多个第3插入孔41c、多个第2通气孔41b。第2圆板部43与第I圆板部33,在轴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第2固定部41为圆弧状部分,从第2圆板部43的外周部向第I飞轮3侧突出。第2固定部41,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与每个第2固定部41相对应地配置有三个突出部42。第2固定部41中,三个突出部42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且从每个第2圆板部43的外周部向变速箱侦仪第I飞轮3的相反侧)突出。而且,第2圆板部43上形成有向变速箱侧突出的支撑突出部43a。支撑突出部43a与第2膜片弹簧72相抵接。如图9及图10所示,第2固定部41的前端形成有第2定位部41a。第2定位部41a与第I定位部31a,在轴向上相向配置。第2定位部41a,从第2固定部41进一步朝轴向突出。第2定位部41a,在半径方向上与中间板38第2固定部38d的内周面相抵接。根据该构成,决定中间板38相对第2飞轮4的半径方向位置。(3)中间板 38中间板38,被夹持在第I飞轮3与第2飞轮4之间,被设置成与第I飞轮3及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具体而言,中间板38具有环状的中间板主体38a、三个第I固定部38b、第2固定部38d、突出部38e。中间板主体38a被夹持在第I固定部31及第2固定部41的轴向之间。第I固定部38b、第2固定部38d及突出部38e,从中间板主体38a朝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第I固定部38b上形成有两个第I孔38c。利用一侧的第I孔38c,将第I带板82及第2带板85的端部固定在中间板38上。第2固定部38d上形成有第2孔38f。(4)第 I 带板 82第I带板82将第I压板39弹性连接到中间板38上,使第I压板39在轴向上能 够与中间板38 —体旋转。第I带板82,例如将3块板叠加而成。第I带板82的第I端部82a,通过第3铆钉81被固定在中间板38的第I固定部38b上。第I带板82的第2端部82b,通过第I铆钉83被固定在第I压板39的第I突出部39a上。第I带板82,配置在相邻的第I固定部31的圆周方向之间。
(5)第 2 带板 85第2带板85将第2压板49弹性连接到中间板38上,使第2压板49在轴向上能够与中间板48 —体旋转。第2带板85,例如将3块板叠加而成。第2带板85的第I端部85a与第I带板82的第I端部82a—同,通过第3铆钉81被固定在中间板38的第I固定部38b上。即、第3铆钉81将第I带板82及第2带板85固定在中间板38上。而且,第2带板85的第2端部85b,通过第2铆钉84被固定在第2压板49的第2突出部49a上。第2带板85,配置在相邻的第2固定部41的圆周方向之间。
〈旋转支撑机构11>旋转支撑机构11被设置在第I输入轴91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及第2输入轴92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并相对第I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10。具体而言,旋转支撑机构11具有第I轴承34、第2轴承44、支撑部件35。第I轴承34配置在第I圆板部33与第I输入轴91之间,且相对第I输入轴91能够旋转地支撑第I圆板部33。第I轴承34配置在支撑部件35与第I圆板部33之间,且其相对第I圆板部33的轴向移动被卡环34a限制。第2轴承44配置在第2圆板部43与第2输入轴92之间,且相对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圆板部43。通过第2输入轴92限制第2轴承44向变速箱侧的移动。支撑部件35安装在第I输入轴91上,并支撑第I飞轮3及第I离合器盘组件5。支撑部件35具有第I圆筒部35b、形成于第I圆筒部35b端部上的第2圆筒部35a、定位部35c。第I圆筒部35b嵌入第I输入轴91的键槽内。第I圆筒部35b的外周部上形成有键槽,第I圆筒部35b嵌入第I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I轮毂51中。第I圆筒部35b相对第I输入轴91向发动机侧的移动被圆环36a及固定部件36b限制。由于第I圆筒部35b的外径与第2输入轴92的外径大致相同,能够实现第I轮毂51及第2轮毂61部件的共有化。第2筒状部35a嵌入第I轴承34的内周侧内。第2圆筒部35a的外径大于第I圆筒部35b的外径,第2圆筒部35a的内径也大于第I圆筒部35b的内径。第2圆筒部35a的内周侧配置有圆环36a及固定部件36b。定位部35c是从第2圆筒部35a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部分,配置在第2圆筒部35a的发动机侧边缘。通过第2圆筒部35a进行第I轴承34的轴向定位。< 第 I 压板 39>第I压板39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内,配置成相对第I圆板部33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I压板39具有大致成圆板状的第I主体部3%、多个第I叶片39c、三个第I突出部39a、多个第I支撑部39d。第I主体部39b与第I圆板部33在轴向上相向配置。如图12 (A)所示,多个第I叶片39c从第I主体部39b向第2圆板部43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隙配置。第I叶片39c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三个第I突出部39a,从第I主体部39b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I突出部39a上固定有第I带板82的第2端部82b。第I支撑部39d,从第I主体部39b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I支撑部39d上连接有第I驱动机构7A的第I驱动支撑部件78。
〈第2 压板 49>第2压板49配置在输入旋转体10内,配置成相对第2圆板部43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第2压板49具有大致成圆板状的第2主体部4%、多个第2叶片49c、三个第2突出部49a、多个第2支撑部49d。第2主体部49b与第2圆板部43在轴向上相向配置。如图12 (B)所示,多个第2叶片49c从第2主体部49b向第I圆板部33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隙配置。第2叶片49c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I叶片39c的一部分,配置在相邻第2叶片49c的圆周方向之间。第I叶片39c与第2叶片49c,在圆周方向上交替配置。三个第2突出部49a,从第2主体部49b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2突出部49a上固定有第2带板85的第2端部85b。第2支撑部49d,
从第2圆板部43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2支撑部49d上连接有第2驱动机构7B的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第I离合器盘组件5>第I离合器盘组件5为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I输入轴91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经由支撑部件35与第I输入轴91相连。第I离合器盘组件5,具有第I摩擦部57、第I输入部件52、第I轮毂51、多个第I弹簧55。第I摩擦部57,具有环状的一对第I摩擦片57a、固定有一对第I摩擦片57a的环状第I芯板57b。第I摩擦部57 (更具体而言,第I摩擦片57a)配置在第I圆板部33与第I压板39的轴向之间。第I摩擦部5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I压板39能够进行滑动。第I输入部件52是从第I摩擦部5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I摩擦部57相连。第I输入部件52具有第I离合器片53、第I固定板54、第I铆钉53b。第I离合器片53,具有轴向贯通的多个第I固定孔53a。第I固定孔53a形成在第I离合器片53的外周部上。第I铆钉53b插入第I固定孔53a中,并将第I摩擦部57固定在第I离合器片53上。第I固定板54与第I离合器片53 —同能够弹性变形地保持第I弹簧55,且具有轴向贯通的多个第I预备孔54a。第I预备孔54a配置在与第I固定孔53a大致相同的半径方向位置上。第I预备孔54a具有与第I固定孔53a大致相同的内径,且配置于在轴向上与第I固定孔53a相向的位置。第I预备孔54a形成在第I固定板54的外周部上。第I轮毂51,经由支撑部件35与第I输入轴91相连。第I弹簧55被第I输入部件52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且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I输入部件52与第I轮毂51。〈第2离合器盘组件6>第2离合器盘组件6为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所需的部件,与第2输入轴92相连。第2离合器盘组件6,具有第2摩擦部67、第2输入部件62、第2轮毂61、多个第2弹簧65。第2摩擦部67,具有环状的一对第2摩擦片67a、固定在一对第2摩擦片67a上的环状第2芯板67b。第2摩擦部67 (更具体而言,第2摩擦片67a)配置在第2圆板部43与第2压板49的轴向之间。第2摩擦部67被设置成与输入旋转体10及第2压板49能够进行滑动。第2输入部件62是从第2摩擦部67传递动力的部件,与第2摩擦部67相连。第2输入部件62具有第2离合器片63、第2固定板64、第2铆钉63b。第2离合器片63,具有轴向贯通的多个第2固定孔63a。第2固定孔63a形成在第2离合器片63的外周部上。第2铆钉63b插入第2固定孔63a中,并将第2摩擦部67固定在第2离合器片63上。第2固定板64与第2离合器片63 —同能够弹性变形地保持第2弹簧65,且具有轴向贯通的多个第2预备孔64a。第2预备孔64a配置在与第2固定孔63a大致相同的半径方向位置上。第2预备孔64a具有与第2固定孔63a大致相同的内径,且配置于在轴向上与第2固定孔63a相向的位置。第2预备孔64a形成在第2固定板64的外周部上。第2轮毂61与第2输入轴92相连。第2弹簧65被第2输入部件62能够弹性变 形地支撑,且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2输入部件62与第2轮毂61。<驱动机构7>(I)第I驱动机构7A第I驱动机构7A是用于操作第I离合器Cl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向第I压板3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I驱动机构7A,其具有被输入旋转体10支撑的第I驱动支撑部件78、能够拆卸地将第I驱动支撑部件连接在第I压板39上,且螺接在第I驱动支撑部件78及第I压板39的第I支撑部39d的第I螺栓78a、向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传递驱动力以使第I驱动支撑部件78相对输入旋转体10朝第I圆板部33侧移动的第I膜片弹簧71。第I膜片弹簧71,具有环状的第I连接部71a、从第I连接部71a朝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I中间部71d、从第I中间部71d进一步朝半径方向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I杆部71b。第I杆部71b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Hll大于第I中间部71d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H12。第I连接部71a的半径方向尺寸H14等于或小于从第I杆部71b至第I连接部71a为止的半径方向尺寸H13 (相当于第I中间部71d的半径方向尺寸)。第I连接部71a,在轴向上与第I驱动支撑部件78相抵接。第I驱动支撑部件78,具有环状的第2支撑板73、六个第I筒状部件78b。第2支撑板73,具有环状的第2主体部73c、向变速箱侧突出的突起部73a、从第2主体部73c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六个第2驱动突出部73b、三个第2导向部73d。第2驱动突出部73b上固定有一个第I筒状部件78b。第2驱动突出部73b配置在相邻的突出部42之间。第2导向部73d配置于设置在相邻第2固定部41两端的突出部42之间。第2支撑杆73被第2固定部41与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撑着。(2)第2驱动机构7B第2驱动机构7B是用于操作第2离合器C2的动力传递的机构,向第2压板49传递轴向按压力。第2驱动机构7B,其具有被输入旋转体10支撑的第2驱动支撑部件79、能够拆卸地将第2驱动支撑部件79连接在第2压板49上,且螺接在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的第2螺栓79a、向第2驱动支撑部件79传递驱动力以使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相对输入旋转体10朝第2圆板部43侧移动的第2膜片弹簧72。第2膜片弹簧72,具有环状的第2连接部72a、从第2连接部72a朝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2中间部72d、从第2中间部72d进一步朝半径方向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2杆部72b。第2杆部72b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H21大于第2中间部72d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H22。第2连接部72a的半径方向尺寸H24等于或小于从第2杆部72b至第2连接部72a为止的半径方向尺寸H23 (相当于第2中间部72d的半径方向尺寸)。第I连接部71a,在轴向上与第I驱动支撑部件78相抵接。第2驱动支撑部件79,具有环状的第3支撑板74、六个第2筒状部件79b。第3支撑板74,具有环状的第3主体部74c、向发动机侧突出的第3突起部74a、从第3主体部74c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六个第3驱动突出部74b、三个第3导向部74d。第3驱动突出部74b上固定有一个第2筒状部件79b。第3驱动突出部74b配置在相邻的突出部42之间。第3导向部74b配置于设置在相邻第2固定部41两端的突出部42之间。第3支撑杆74被第2固定部41与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撑着。<行程与传递转矩之间的关系>在这里,结合图13 (A)及(B),对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的行程及转矩传递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3 (A)与离合器装置I相对应,图13 (B)与作为比较例的离合器 装置相对应。图13 (A)中,横轴表示第I压板39及第2压板49的行程,纵轴表示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的转矩容量。第I压板39的行程,将横轴的右端作为原点(驱动机构7的驱动力不产生作用时的位置),第2压板49的行程,将横轴的左端作为原点(驱动机构7的驱动力不产生作用时的位置)。在这里,依据上述结构,第I离合器Cl被设置成能够在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I输入轴91传递动力的第I传递状态Sll与切断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I输入轴91传递动力的第I切断状态S12之间进行转换。具体而言,第I驱动支撑部件78 (或第I压板39)被设置成把第I离合器Cl从第I切断状态S12转换至第I传递状态Sll时只朝轴向移动第I行程SLl。因此,从第I传递状态Sll至第I切断状态S12为止的第I压板39的移动量为第I行程SLl。图13 (A)所表示的最大转矩容量是第I离合器Cl完全连接的状态下的转矩容量,意味着第I行程SLl中的转矩容量。而且,依据上述结构,第2离合器C2被设置成能够在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的第2传递状态S21与切断从输入旋转体10向第2输入轴92传递动力的第2切断状态S22之间进行转换。第2驱动支撑部件79 (或第2压板49)被设置成把第2离合器C2从第2切断状态S22转换至第2传递状态S21时只朝轴向移动第2行程SL2。因此,从第2传递状态S21至第2切断状态S22为止的第2压板49的移动量为第2行程SL2。图13 (A)所表示的最大转矩容量是第2离合器C2完全连接的状态下的转矩容量,意味着第2行程SL2中的转矩容量。该离合器装置I中,如图3及图4所示,第I切断状态S12及第2切断状态S22时,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的轴向之间,形成有驱动缝隙H。更具体而言,第I切断状态S12及第2切断状态S22时,第2支撑板73与第3支撑板74的轴向之间,形成有驱动缝隙H。该驱动缝隙H被设定成小于第I行程SLl与第2行程SL2之和。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同时连接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还有,如果从转矩容量的关系来说明,第I传递状态Sll时,第I离合器Cl的转矩容量是第I最大转矩容量Tlmax。第2传递状态S21时,第2离合器C2的转矩容量是第2最大转矩容量T2max。第2离合器C2为第2传递状态S21下,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相抵接时的第I离合器Cl的转矩容量为第I最小转矩容量Tlmin。第I离合器Cl为第I传递状态Sll下,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相抵接时的第2离合器C2的转矩容量为第2最小转矩容量T2min。如果将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79在驱动间隙H的中间位置相抵接的状态作为中间抵接状态,则中间抵接状态下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的转矩传递之和Tm,小于第I最大转矩容量Tlmax与第2最小转矩容量T2min之和T12max。相同地,中间抵接状态下第2离合器C2及第I离合器Cl的转矩传递之和Tm,小于第2最大转矩容量T2max与第I最小转矩容量Tlmin之和T21max。还有,驱动间隙H被设定成使最大转矩容量T12max及T21max中大的最大转矩容量(T_total)小于车轮抱死(打滑)的转矩(T_lock)。如上所述,通过调整驱动间隙H,能够防止因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双方一同连接车轮而导致抱死或打滑。
另外,比较例的离合器装置中,如图13 (B)所示,中间抵接状态下由于第2离合器C2及第I离合器Cl的转矩传递总合Tm大于锁转矩(T_lock),因此,会出现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同时连接造成车轮抱死(打滑)。<离合器装置I的动作>对离合器装置I的动作进行说明。图I 图6所表示的状态为,没有通过驱动机构7向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施加按压力的状态,在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没有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该状态下,第I压板39被第I带板82保持在图I 图6所表示的轴向位置上,第2压板49被第2带板85保持在图I 图6所表示的轴向位置上。一旦,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输入旋转体10,输入旋转体10、第I压板39、第2压板49及驱动机构7则一体旋转。第I输入轴91经由支撑部件35支撑第I轴承34,第I轴承34能够旋转地支撑第I飞轮3。而且,第2输入轴92支撑第2轴承44,第2轴承44能够旋转地支撑第2飞轮4。因此,输入旋转体10的旋转稳定。例如,车辆以第I档行进时,变速箱的第I输入轴91侧转换为第I档,第I驱动机构7A的第I驱动轴承76被第I驱动器(图中未示出)压向发动机侧。其结果,第I膜片弹簧71以第I突起75a作为支点弹性变形,第2支撑板73被压向发动机侧。一旦第2支撑板73经由第I膜片弹簧71被按压,第I驱动支撑部件78及第I压板39则朝发动机侧移动。其结果,第I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I摩擦部57被夹持在第I压板39与第I飞轮3(更具体而言,第I圆板部33)之间,动力通过第I离合器盘组件5传递至第I输入轴91。通过这些动作,车辆以第I档开始行进。从第I档向第2档变速时,变速箱的第2输入轴92侧转换为第2档。变速箱为第2档的状态下,第2离合器C2几乎与第I离合器Cl解除的同时转换成连接状态。具体而言,施加于第I驱动机构7A的驱动力得以解放,第I驱动轴承76返回至变速箱侧。其结果,第I膜片弹簧71的状态返回至图I 图4所表示的状态,通过第I离合器Cl解除动力传递。另一方面,第2驱动机构7B的第2驱动轴承77被第2驱动器(图中未示出)压向发动机侧。其结果,第2膜片弹簧72以支撑突出部43a作为支点弹性变形,第3支撑板74被拉向变速箱侧。一旦,第3支撑板74被第2膜片弹簧72按压,第2驱动支撑部件79及第2压板49则朝变速箱侧移动。其结果,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摩擦部67被夹持在第2压板49与第2飞轮4 (更具体而言,第2圆板部43)之间,动力通过第2离合器盘组件6传递至第2输入轴92。通过这些动作,变速档从第I档转换成第2档。〈特征〉下面,对以上说明的离合器装置I的特征进行总结。[A](I)如图I 图4所示,该离合器装置I具有相对第I输入轴91及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10的旋转支撑机构11。旋转支撑机构11设置在第I输入轴91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及第2输入轴92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具体而言,旋转支撑机构11具有第I轴承34及第2轴承44。第I轴承34配置在第I飞轮3的第I圆板部33与第I输入轴91之间。第2轴承44配置在第2飞轮4的第2圆板部43与第2输入轴92之间。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高输入旋转体10的旋转稳定性,能够稳定离合器装置I的性能。(2)如图I 图4所示,旋转支撑机构11具有安装在第I输入轴91上的支撑部件35。第I轴承34配置在支撑部件35与第I圆板部33之间。此时,能够将支撑部件35替换成具有不同内径的其他部件,能够容易地改变第I轴承34的规格,能够提供适用于各种变速箱的离合器装置I。而且,支撑部件35支撑第I离合器盘组件5,第2输入轴92的外径与支撑部件35第I圆筒部35b的外径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实现第I离合器盘组件5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部件(第I轮毂51及第2轮毂61)的共有化。(3)如图7及图8所示,由于输入旋转体10具有将第I带板82及第2带板85固定在中间板38上的多个第3铆钉81,能够实现部件的共有化,能够减少部件数量。S卩,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制造成本。(4)如图12 (A)所示,第I压板39具有多个第I叶片39c。第I叶片39c从第I主体部39b向第2圆板部43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间隔配置。而且,如图12 (B)所示,第2压板49具有第2叶片49c。第2叶片49c从第2主体部49b向第I圆板部33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间隔配置。如上所述,通过在第I压板39及第2压板49上分别设置冷却用第I叶片39c及第2叶片49c,能够使放热面积增加,能够提高第I压板39及第2压板49的耐久性。而且,由于第I叶片39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相邻的第2叶片49c的圆周方向之间,通过第I叶片39c及第2叶片49c之间的空气,准确地沿第I压板39的表面附近及第2压板49的表面附近流动。根据该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第I压板39及第2压板49的冷却效果。(5)如图I、图3及图4所示,第I驱动机构7A具有被输入旋转体10支撑的第I驱动支撑部件78、能够拆卸地将第I驱动支撑部件连接在第I压板39上,且螺接在第I压板39上的第I螺栓78a、向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传递驱动力以使第I驱动支撑部件78相对输入旋转体10朝第I圆板部33侧移动的第I膜片弹簧71。由于通过第I螺栓78a能够拆卸地将第I驱动支撑部件78安装在第I压板39上,提高了维修时的作业性能。
第2驱动机构7B时也相同地,通过第2螺栓79a能够拆卸地将第2驱动支撑部件79安装在第2压板49上,提高了维修时的作业性能。而且,由于输入旋转10的第I飞轮3上具有配置在与第I螺栓78a相对应的位置,且轴向贯通的第I插入孔31d,第I螺栓78a的拆装作业变得容易。还有,由于当第I摩擦部57摩损时能够改变第I螺栓78a的杆长,能够使第I压板39的位置迎合第I摩擦部57的磨损。第2驱动机构7B时也相同地,由于第2飞轮4上具有配置在与第2螺栓79a相对应的位置,且轴向贯通的第2插入孔31c,第2螺栓79a的拆装作业变得容易。(6)如图11所示,第I膜片弹簧71具有环状的第I连接部71a、从第I连接部71a 朝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间隔配置的多个第I中间部71d、从第I中间部71d进一步朝半径方向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隔间隔配置的多个第I杆部71b。第I杆部71b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Hll大于第I中间部71d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H12。第I连接部71a的半径方向尺寸H14小于从第I杆部71b至第I连接部71a为止的半径方向尺寸H13 (相当于第I中间部71d的半径方向尺寸)。因此,能够大幅降度第I膜片弹簧71的刚性,能够将第I膜片弹簧71的刚性调整为适用于正常开放型离合器装置I的刚性。另外,对于第2膜片弹簧72也与第I膜片弹簧71相同。[B](I)如图3 图6所示,在第I切断状态S12及第2切断状态S22下,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的轴向之间形成有驱动间隙H。驱动间隙H小于第I行程SLl与第2行程SL2之和。因此,能够防止第I离合器Cl与第2离合器C2同时连接。(2)如图13所示,第I传递状态Sll下第I离合器Cl的传递转矩为第I最大转矩容量Tlmax。第I离合器Cl为第I传递状态Sll下,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相抵接时第2离合器C2的传递转矩为第2最小转矩容量T2min。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79,在驱动间隙H的中间位置相抵接的状态为中间抵接状态。中间抵接状态下,第I离合器Cl及第2离合器C2的传递转矩之和Tm小于第I最大转矩容量Tlmax与第2最小转矩容量T2min的之和T12max。因此,能够准确地防止第I离合器Cl与第2离合器C2同时连接。而且,如图13所示,第2传递状态S21下第2离合器C2的传递转矩为第2最大转矩容量T2max。第2离合器C2为第2传递状态S21的状态下,第I驱动支撑部件78与第2驱动支撑部件79相抵接时第I离合器Cl的传递转矩为第I最小转矩容量Tlmin。中间抵接状态下,第2离合器C2及第I离合器Cl的传递转矩之和Tm小于第2最大转矩容量T2max与第I最小转矩容量Tlmin的之和T21max。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防止第I离合器Cl与第2离合器C2同时连接。[C](I)如图3 图6所示,第I输入部件52,包括至少具有一个轴向贯通的第I固定孔53a的第I离合器片53、插入第I固定孔53a,并将第I摩擦部57固定在第I离合器片53上的第I铆钉53b、至少具有一个轴向贯通的第I预备孔54a,且与第I离合器片53 —同能够弹性变形地保持第I弹簧55的第I固定板54。第I预备孔54a,配置在与第I固定孔53a大致相同的半径方向位置上。根据该构成,能够在第I离合器片53及第I固定板54的任意一侧固定相同的第I摩擦部57,能够实现部件的共有化。对于第2离合器盘组件6也相同。另外,此时搭载有第I离合器盘组件5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装置,不仅局限于离合器装置1,例如,也能够以是单向离合器装置。(2)第I预备孔54a,具有与第I固定孔53a大致相同的内径。第I预备孔54a,与第I固定孔53a在轴向上相向配置。而且,第I固定孔53a形成于第I离合器片53的外周部上。第I预备孔54a形成于第I固定板54的外周部上。因此,更容易实现部件的共有化。[其他实施例]本发明不仅局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能够以进行 各种变更和修改。另外,对实质上与上述实施例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I)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第I离合器盘组件5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6上设置有减振机构,但也能够将减振机构配置在发动机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例如,如图14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101,其包括第I离合器盘组件105、第2离合器盘组件106、配置在发动机与输入旋转体10之间的减振机构120。减振机构120将发动机的曲轴99弹性连接在输入旋转体10上。而且,第I离合器盘组件105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106上没有设置有减振机构。具体而言,虽然第I离合器盘组件105具有第I摩擦部57及第I轮毂51,但没有第I弹簧55。还有,虽然第2离合器盘组件106具有第2摩擦部67及第2轮毂61,但没有第2弹簧65。另一方面,减振机构120具有第I输入板124、第2输入板123、多个弹簧126、输出板125、中间部件122、柔性板121、密封机构127。第I输入板124通过螺栓99a被固定在曲轴99上。第2输入板123被固定在第I输入板124上。弹簧126被第I输入板124及第2输入板123能够弹性变形地保持着。而且,容纳有弹簧126的运转空间填充有润滑油,运转空间被密封机构127密封。弹簧126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I输入板124与输出板125。中间部件122与柔性板121—同被固定在输出板125的内周部上。柔性板121通过螺栓129被固定在第I飞轮3上。即使是该离合器装置101,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2)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利用第I带板82及第2带板85将第I压板39及第2压板49连接在输入旋转体10上,但也能够利用其他机构。例如,如图15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201,输入旋转体210具有轴299、第I支撑弹簧297、第2支撑弹簧298。轴299安装在第I飞轮3及第2飞轮4上,相对第I飞轮3及第2飞轮4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撑第I压板39及第2压板49。第I支撑弹簧297被轴299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着,且配置在第I飞轮3与第I压板39之间。第2支撑弹簧298被轴299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着,且配置在第2飞轮4与第2压板49之间。还有,第I压板39具有筒状的第I橡胶部件295 (第3弹性部件的示例)。第2压板49具有筒状的第2橡胶部件296 (第4弹性部件的示例)。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第I橡胶部件295配置在轴299与第I压板39之间,将轴299弹性连接在第I压板39上。第2橡胶部件296配置在轴299与第2压板49之间,将轴299弹性连接在第2压板49上。通过第I橡胶部件295及第2橡胶部件296,能够防止第I压板39及第2压板49与轴299冲
撞产生声音。即使是该离合器装置201,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3)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旋转支撑机构11具有第I轴承34及第2轴承44,但能够以只有任意一侧的轴承。例如,能够以考虑图16所表示的离合器装置301。该离合器装置301包括输入旋转体310、第I压板39、第2压板49、轴承334 、驱动机构7、减振机构(图中未示出)。该减振机构,能够以考虑为如上述减振机构120弹性连接曲轴99与输入旋转体310的机构。输入旋转体310具有第I飞轮303、第2飞轮304、盖302。第I飞轮303被轴承334能够旋转地支撑着。轴承334嵌入支撑部件35的外周侧。第I飞轮303具有第I圆板部333、内周固定部339。第I圆板部333与第I离合器盘组件5的第I摩擦部57进行滑动。内周固定部339被卡环334a固定在轴承334的外周部上。第I圆板部33作为整体比内周固定部339更向发动机侧突出,配置在比轴承334更靠近发动机侧。第2飞轮304固定在第I飞轮303上。第2飞轮304具有凸缘部341、筒状部342、第2圆板部343。凸缘部341被固定在第I飞轮303的外周部上。筒状部342配置在第I离合器盘组件5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外周侧。第2圆板部343与第2离合器盘组件6的第2摩擦部67进行滑动。盖302固定在第2飞轮304上,并支撑驱动机构7。该离合器装置301中,由于第I圆板部333配置在比轴承334更靠近发动机侧,输入旋转体310整体的重心靠近轴承334。因此,仅通过轴承334能够支撑输入旋转体310。(4)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第I定位部31a及第2定位部41a配置在中间板38的内周侧,但只要是能够定位中间板38半径方向的结构即能够。例如,第I定位部31a及第2定位部41a也能够配置在中间板38的外周侧或中间板38的内周侧及外周侧。(符号说明)I离合器装置3第I飞轮(第I旋转体的示例)4第2飞轮(第2旋转体的示例)5第I离合器盘组件6第2离合器盘组件7驱动机构7A第I驱动机构7B第2驱动机构10输入旋转体11旋转支撑机构31第I固定部33第I圆板部31c第2插入孔31d第I插入孔31e第I通气孔34第I轴承
35支撑部件38中间板38a中间板主体38b第I固定部39第I压板39b第I主体部39c第I叶片(第I叶片部的示例)41第2固定部42突出部43第2圆板部49第2压板49b第2主体部49c第2叶片(第2叶片部的示例)44第2轴承41c第3插入孔41b第2通气孔51第I轮毂(输出部件的示例)53第I离合器片(固定板的示例)53a第I固定孔54第I固定板(第I保持板的示例)54a第I预备孔55第I弹簧(第I弹性部件的示例、弹性部件的示例)56第I输入部件57第I摩擦部61第2轮毂(输出部件的示例)63第2离合器片(固定板的示例)63a第2固定孔64第2固定板(保持板的示例)64a第2预备孔65第2弹簧(第2弹性部件的示例、弹性部件的示例)66第2输入部件67第2摩擦部71第I膜片弹簧(第I驱动部件的示例)71a第I连接部71b 第 I 杆部
71c 第 I 开口71d第I中间部72第2膜片弹簧(第2驱动部件的示例)72a第2连接部
72b 第 2 杆部72c 第 2 开口72d第2中间部78第I驱动支撑部件78a第I螺栓(第I螺钉部件的示例)
78b第I筒状部件79第2驱动支撑部件79a第2螺栓(第2螺钉部件的示例)79b第2筒状部件81第3铆钉(固定部件的示例)82第I带板(第I连接部件的示例)85第2带板(第2连接部件的示例)91第I输入轴(输出旋转体的示例)92第2输入轴(输出旋转体的示例)99 曲轴120减振机构295第I橡胶部件(第3弹性部件的示例)296第2橡胶部件(第4弹性部件的示例)297第I支撑弹簧(第I弹性支撑部件的示例)298第2支撑弹簧(第2弹性支撑部件的示例)299 轴Cl第I离合器C2第2离合器
权利要求
1.一种离合器装置,用于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其包括 输入旋转体,具有第I圆板部、与所述第I圆板部相隔空间配置的第2圆板部; 旋转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第I输入轴及所述第2输入轴的至少一侧与所述输入旋转体之间,相对所述第I输入轴及所述第2输入轴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输入旋转体; 第I压板,配置在所述输入旋转体内,并配置成相对所述第I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2压板,配置在所述输入旋转体内,并配置成相对所述第2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I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I圆板部与所述第I压板之间的第I摩擦部,并与所述第I输入轴相连; 第2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第2圆板部与所述第2压板之间的第2摩擦部,并与所述第2输入轴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具有第I轴承,该第I轴承相对所述第I输入轴能够旋转地支撑配置在所述第I圆板部与所述第I输入轴之间的所述第I圆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具有安装在所述第I输入轴上的支撑部件; 所述第I轴承配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第I圆板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第I离合器盘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I 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支撑机构具有第2轴承,该第2轴承相对所述第2输入轴能够旋转地支撑配置在所述第2圆板部与所述第2输入轴之间的所述第2圆板部。
6.根据权利要求I 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旋转体,包括具有所述第I圆板部的第I旋转体,以及被固定在所述第I旋转体上且具有所述第2圆板部部的第2旋转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旋转体,具有 中间板,被夹持在所述第I旋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之间,且被设置成与所述第I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 至少一个第I连接部件,将所述第I压板连接到所述中间板,使所述第I压板能够与所述中间板一体旋转且在轴向上具有弹性; 至少一个第2连接部件,将所述第2压板连接到所述中间板,使所述第2压板能够与所述中间板一体旋转且在轴向上具有弹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旋转体至少具有一个将所述第I连接部件及所述第2连接部件固定在所述中间板上的固定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旋转体,具有配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中的至少一侧,且在半径方向上与所述中间板相抵接的第I定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 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旋转体,具有配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中的至少一侧,且在半径方向上与所述中间板相抵接的第2定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旋转体,具有配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中的至少一侧,且在半径方向上与所述中间板相抵接的第I定位部; 所述第2旋转体,具有配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中的至少一侧,且在半径方向上与所述中间板相抵接的第2定位部; 所述第2定位部与所述第I定位部在轴向上相向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旋转体具有 轴,安装在所述第I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上,相对所述第I旋转体及所述第2旋转体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撑所述第I压板及所述第2压板; 第I弹性支撑部件,被所述轴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并配置在所述第I旋转体与所述第I压板之间; 第2弹性支撑部件,被所述轴能够弹性变形地支撑,并配置在所述第2旋转体与所述第2压板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旋转体具有 第3弹性部件,插入到所述轴与所述第I压板之间,且将所述轴弹性连接在所述第I压板上; 第4弹性部件,插入到所述轴与所述第2压板之间,且将所述轴弹性连接在所述第2压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I 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压板具有大致成圆板状的第I主体部、从所述第I主体部向所述第2圆板部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I叶片部。
15.根据权利要求I 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压板具有大致成圆板状的第2主体部、从所述第2主体部向所述第I圆板部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2叶片部。
16.根据权利要求I 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压板有大致成圆板状的第I主体部、从所述第I主体部向所述第2圆板部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I叶片部; 所述第2压板具有大致成圆板状的第2主体部、从所述第2主体部向所述第I圆板部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2叶片部; 所述第I叶片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相邻的所述第2叶片部的圆周方向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I 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向所述第I压板传递轴向按压力的第I驱动机构;所述第I驱动机构具有被所述输入旋转体支撑的第I驱动支撑部件、能够拆卸地将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连接在所述第I压板上且螺接在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上的第I螺栓、以及向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传递驱动力以使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相对所述输入旋转体朝所述第I圆板部侧移动的第I驱动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旋转体具有配置在与所述第I螺栓部件相对应的位置,且轴向贯通的第I插入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驱动部件具有环状的第I连接部、从所述第I连接部朝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I中间部、以及从所述第I中间部进一步朝半径方向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I杆部; 所述第I杆部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第I中间部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 所述第I连接部的半径方向尺寸等于或小于从所述第I杆部至所述第I连接部为止的半径方向尺寸。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连接部,在轴向上与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相抵接。
21.根据权利要求I 2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向所述第2压板传递轴向按压力的第2驱动机构; 所述第2驱动机构具有被所述输入旋转体支撑的第2驱动支撑部件、能够拆卸地将所述第2驱动支撑部件连接在所述第2压板上且螺接在第2驱动支撑部件上的第2螺栓、以及向所述第2驱动支撑部件传递驱动力以使所述第2驱动支撑部件相对所述输入旋转体朝所述第2圆板部侧移动的第2驱动部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旋转体具有配置在与所述第2螺栓部件相对应的位置,且轴向贯通的第2插入孔。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驱动部件具有环状的第2连接部、从所述第2连接部朝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2中间部、以及从所述第2中间部进一步朝半径方向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空间配置的多个第2杆部; 所述第2杆部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第2中间部在圆周方向上的最大尺寸; 所述第2连接部的半径方向尺寸等于或小于从所述第2杆部至所述第2连接部为止的半径方向尺寸。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连接部,在轴向上与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相抵接。
25.根据权利要求I 2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减振机构,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输入旋转体之间,并将所述发动机的曲轴弹性连接在所述输入旋转体上。
26.从发动机向变速箱的第I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其包括 输入旋转体,从所述发动机传递动力; 第I离合器,被设置成能够在从所述输入旋转体向所述第I输入轴传递动力的第I传递状态与切断从所述输入旋转体向所述第I输入轴传递动力的第I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2离合器,被设置成能够在从所述输入旋转体向所述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的第2传递状态与切断从所述输入旋转体向所述第2输入轴传递动力的第2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I驱动机构,为操作所述第I离合器的动力传递所需的机构,其具有被设置成将所述第I离合器从所述第I切断状态转换成所述第I传递状态时为止使其只朝轴向移动第I行程的第I驱动支撑部件; 第2驱动机构,为操作所述第2离合器的动力传递所需的机构,其具有被设置成将所述第2离合器从所述第2切断状态转换成所述第2传递状态时为止使其只朝轴向移动第2行程的第2驱动支撑部件; 所述第I切断状态及所述第2切断状态时,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与所述第2驱动支撑部件的轴向之间,形成有第I间隙; 所述第I间隙小于所述第I行程与所述第2行程的总和。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传递状态下所述第I离合器的传递转矩为第I最大传递转矩; 所述第I离合器为所述第I传递状态下,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与所述第2驱动支撑部件相抵接时所述第2离合器的传递转矩为第2最小传递转矩; 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与所述第2驱动支撑部件,在所述第I间隙的中间位置相抵接的状态为中间抵接状态; 所述中间抵接状态下,所述第I离合器及所述第2离合器的传递转矩之和小于等于所述第I最大传递转矩与所述第2最小传递转矩之和。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传递状态下所述第2离合器的传递转矩为第2最大传递转矩; 所述第2离合器为所述第2传递状态下,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与所述第2驱动支撑部件相抵接时所述第I离合器的传递转矩为第I最小传递转矩; 所述中间抵接状态下,所述第2离合器及所述第I离合器的传递转矩之和小于等于所述第2最大传递转矩与所述第I最小传递转矩之和。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传递状态下所述第2离合器的传递转矩为第2最大传递转矩; 所述第2离合器为所述第2传递状态下,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与所述第2驱动支撑部件相抵接时所述第I离合器的传递转矩为第I最小传递转矩; 所述第I驱动支撑部件与所述第2驱动支撑部件,在所述第I间隙的中间位置相抵接的状态为中间抵接状态; 所述中间抵接状态下,所述第2离合器及所述第I离合器的传递转矩之和小于等于所述第2最大传递转矩与所述第I最小传递转矩之和。
30.从输入旋转体向输出旋转体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的摩擦部,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输入旋转体进行滑动; 输入部件,与所述摩擦部相连; 输出部件,与所述输出旋转体相连; 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输入部件与所述输出部件; 所述输入部件包含至少具有一个轴向贯通的固定孔的固定板、插入到所述固定孔内用于将所述摩擦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的固定部件、以及与至少具有一个轴向贯通的预备孔的所述固定板一同能够弹性变形地保持所述弹性部件保持板; 所述预备孔配置在与所述固定孔大致相同的半径方向位置上。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离合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备孔具有与所述固定孔大致相同的内径。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离合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备孔配置于在轴向上与所述固定孔相向的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0 3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孔形成于所述固定板的外周部上; 所述预备孔形成于所述保持板的外周部上。
全文摘要
离合器装置(1),其包括输入旋转体(10)、旋转支撑机构(11)、第1压板(39)、第2压板(49)、第1离合器盘组件(5)、第2离合器盘组件(6)。输入旋转体(10)具有第1圆板部(33)、与第1圆板部(33)相隔空间配置的第2圆板部(43)。旋转支撑机构(11)相对第1轴输入(91)及第2输入轴(92)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10)。
文档编号F16D13/46GK102667205SQ201080058533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5日
发明者冨田雄亮, 田中哲, 藤田康彦, 西川友透 申请人:株式会社 艾科赛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