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驻车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198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驻车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驻车制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利用马达使驻车杆转动从而使制动蹄的制动器摩擦衬片与制动鼓摩擦卡合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以下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对于该电动驻车制动装置,马达与一端由一方的制动蹄支承而能够转动的驻车杆经由齿轮机构、滚珠丝杠机构、以及滑动轴连结。进而,滑动轴的一端被固定于滚珠丝杠机构的螺母,另一端被固定于驻车杆的自由端。在该电动驻车制动装置中,马达的旋转运动由滚珠丝杠机构转换成直线运动,通过该直线运动,滑动轴进行滑动而牵拉驻车杆。由此,驻车杆以一端的转动支承部为中心进行转动,使一对制动蹄向制动鼓侧扩开,从而使一对制动器摩擦衬片与制动鼓摩擦卡合。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11-105680号公报(第0015、0017、0018段,图1、2)在上述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中,驻车杆借助滑动轴的直线运动而转动。因此,存在滑动轴所被固定的滚珠丝杠机构的螺母与滚珠丝杠嵌合的嵌合部出现浮动而发生一端接触,驻车杆的转动受到阻碍的顾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驻车杆顺畅地转动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为,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具备一对制动蹄,这一对制动蹄分别具有能够与制动鼓摩擦卡合的制动器摩擦衬片,并且由背板支承而能够转动;驻车杆,该驻车杆的一端被一方的上述制动蹄支承而能够转动,在该驻车杆与另一方的上述制动蹄之间夹插有连结部件,通过使该驻车杆转动而使上述一对制动蹄向上述制动鼓侧扩开,从而使上述一对制动器摩擦衬片与上述制动鼓摩擦卡合;马达,该马达被固定于上述背板;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该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具有彼此通过嵌合部而嵌合的旋转部件和轴向移动部件,上述轴向移动部件的旋转被限制,利用上述马达驱动上述旋转部件旋转,由此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以及运动传递部件,该运动传递部件与上述轴向移动部件连结,且抵接于上述驻车杆的另一端,将用上述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转换而得的直线运动传递至上述驻车杆的另一端,其中,上述运动传递部件与上述驻车杆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形成为上述运动传递部件与上述驻车杆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处的运动传递力的力线位于比上述旋转部件与上述轴向移动部件嵌合的嵌合部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为,上述运动传递部件与上述驻车杆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的至少一方形成为曲面。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I或2中,上述轴向移动部件以相对旋转被限制、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贯通上述驻车杆的另一端,在上述轴向移动部件的前端部一体地设有上述运动传递部件,在上述运动传递部件与上述驻车杆的另一端之间夹插有高硬度的夹装部件,在该夹装部件形成有贯通孔,上述轴向移动部件插通于该贯通孔,且容许上述轴向移动部件偏斜。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3中,上述驻车杆的另一端与上述夹装部件抵接的各抵接部形成为锥形状的凹部以及能够与该凹部卡合的锥形状的凸部。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I 4的任意一项中,在上述驻车杆的一端的转动支承部,形成有容许该驻车杆偏斜的贯通孔,上述运动传递部件的与上述驻车杆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设置成该抵接部相对于与上述驻车杆的一端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杆轴线位于两侧。根据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发明,上述抵接部形成为运动传递部件与驻车杆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处的运动传递力的力线位于比旋转部件与轴向移动部件嵌合的嵌合部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在运动传递力的力线位于比旋转部件与轴向移动部件嵌合的嵌合部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在轴向移动部件,除了产生有作用于该轴向移动部件与旋转部件嵌合的嵌合部的力之外,还产生有与轴向移动部件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力矩,从而使轴向移动部件旋转。因此,存在旋转部件与轴向移动部件嵌合的嵌合部浮动而一端接触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运动传递力的力线位于比旋转部件与轴向移动部件嵌合的嵌合部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在轴向移动部件,仅产生有作用于该轴向移动部件与旋转部件嵌合的嵌合部的力,不会产生上述的使轴向移动部件旋转的力矩。因此,不会在旋转部件与轴向移动部件嵌合的嵌合部发生浮动,能够避免嵌合部的一端接触。由此,能够使驻车杆顺畅地转动。根据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发明,运动传递部件与驻车杆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的至少一方形成为曲面。由此,能够抑制在通过轴向移动部件的直线运动而使驻车杆以一端的转动支承部为中心进行转动时的动作的错位。由此,能够防止由运动传递部件传递的运动传递力成为偏载荷,能够使驻车杆顺畅地转动。根据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在运动传递部件与驻车杆的另一端之间夹插有高硬度的夹装部件,在该夹装部件形成有贯通孔,轴向移动部件插通于该贯通孔,且容许轴向移动部件偏斜。由此,运动传递部件抵接于高硬度的夹装部件,而不直接抵接于驻车杆,因此,能够防止驻车杆的另一端变形,能够可靠地使驻车杆转动。此外,即便不将驻车杆形成为高硬度也无妨,加工成本低廉。并且,当轴向移动部件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从而驻车杆以一端的转动支承部为中心转动时,轴向移动部件与夹装部件之间不会发生干涉,能够使驻车杆顺畅地转动。并且,轴向移动部件以相对旋转被限制、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贯通驻车杆的另一端,在轴向移动部件的前端部一体地设有运动传递部件。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旋转部件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轴向移动部件的直线运动。根据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驻车杆的另一端与夹装部件抵接的各抵接部形成为锥形状的凹部以及能够与该槽部卡合的锥形状的凸部。由此,当轴向移动部件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而驻车杆以一端的转动支承部为中心转动时,即便夹装部件从驻车杆的另一端离开,也能够使夹装部件与驻车杆的另一端的规定位置对位。因此能够使驻车杆顺畅地转动。
根据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在驻车杆的一端的转动支承部,形成有容许该驻车杆偏斜的贯通孔。进而,运动传递部件的与驻车杆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设置成该抵接部相对于与驻车杆的一端的转动支承部的转动轴线正交的杆轴线位于两侧。由此,当轴向移动部件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而驻车杆以一端的转动支承部为中心转动时,在运动传递部件与驻车杆的另一端抵接的各抵接部,通过运动传递力而产生有彼此反向的绕杆轴线的扭矩。因此,即便在运动传递部件产生尺寸偏差,也能够防止运动传递部件与驻车杆的另一端一端接触,能够使驻车杆顺畅地转动。


图I是从制动鼓的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图2中,(A)图是从与制动鼓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观察图I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的驻车杆以及电动致动器的图,(B)图是从制动鼓中心轴线方向观察图I的电动驻车制 动装置的驻车杆以及电动致动器的图。图3中,(A)图是从与制动鼓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观察驻车杆的主要部分以及电动致动器的详细情况的图,(B)图是从制动鼓的中心轴线方向观察驻车杆的主要部分以及电动致动器的详细情况的图,(C)图是沿着⑶图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用于对电动致动器的运动传递部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5是用于对驻车杆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标号说明I...电动驻车制动装置;10...鼓式制动器;I la、I Ib...制动蹄;12a、12b...制动器摩擦衬片;13...驻车杆;13a...转动支承部;13b...折弯部;13c...对置面;13d...凹部;14...连结部件;15...背板;16...制动鼓;20...电动致动器;21...马达;22...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23...运动传递部件;23a...圆周面;24...夹装部件;24a...凸部;25...小齿轮;26...螺母部件;27...丝杠部件;27b...两个磨边;LI...转动轴线;L2...杆轴线;P...抵接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电动驻车制动装置I由鼓式制动器10和电动致动器20构成,鼓式制动器10具备驻车制动机构,电动致动器20使后述的驻车杆13转动。鼓式制动器10的简要结构包括一对制动蹄IlaUlb ;—对制动器摩擦衬片12a、12b ;驻车杆13 ;连结部件14 ;以及背板15。一对制动蹄IlaUlb形成为圆弧状,在外周侧分别粘贴有一对制动器摩擦衬片12a、12b。一对制动蹄11a、Ilb相对于制动鼓16的中心位于两侧,且由背板15支承而能够转动,使得一对制动器摩擦衬片12a、12b能够与制动鼓16的内周接触或从制动鼓16的内
周离开。驻车杆13的一端侧由一方(本例的情况下为左侧)的制动蹄Ila支承而能够转动,且驻车杆13沿着制动蹄Ila配置。进而,在驻车杆13与另一方的制动蹄Ilb之间夹插有连结部件14。在驻车杆13的转动支承部13a形成有容许该驻车杆13偏斜的贯通孔
I 3ββ ο如图2所示,驻车杆13的另一端侧被折弯成相对于与一端侧的转动支承部13a的转动轴线LI正交的驻车杆13的杆轴线L2大致对称的大致逆J字状。如图3所示,在该驻车杆13的折弯部13b的内周侧,形成有与杆轴线L2大致平行的对置面13c、13c。后述的丝杠部 件27的小径部分(在图3的(A)、(B)图中为左端侧)贯通于该折弯部13b的对置面13c、13c之间。此外,在折弯部13b的靠制动蹄Ila侧形成有锥形状、且锥前端与转动支承部13a的转动轴线LI大致平行的凹部13d、13d。后述的夹装部件24的凸部24a抵接于该折弯部13b的锥形状的凹部13d、13d。如图3所示,电动致动器20的简要结构包括马达21、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22、运动传递部件23、以及夹装部件24。马达21和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22设于被固定于背板15的壳体28内。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22由小齿轮25、螺母部件26 (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部件”)、丝杠部件27(相当于本发明的“轴向移动部件”)构成。该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22是将螺母部件26的绕轴线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丝杠部件27的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的机构。小齿轮25被固定于马达21的旋转轴21a。螺母部件2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壳体28内。该螺母部件26在外周设有能够与小齿轮25啮合的齿轮齿26a,在内周设有能够与丝杠部件27的外螺纹27a螺合的螺纹孔26b。丝杠部件2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壳体28内。该丝杠部件27形成为一端侦H在图3的㈧、⑶图中为右端侧)的直径比另一端侧(在图3的(A)、⑶图中为左端侦U的直径大。进而,在丝杠部件27的大径部分设有如上述那样能够与螺母部件26的螺纹孔26a螺合的外螺纹27a。并且,在丝杠部件27的小径部分形成有宽度比驻车杆13的折弯部13b的对置面13c、13c之间的宽度小的两个磨边27b、27b。丝杠部件27的两个磨边27b,27b嵌入于驻车杆13的折弯部13b的对置面13c、13c之间,以便限制丝杠部件27的绕轴线的旋转、且容许丝杠部件27沿轴线方向移动。运动传递部件23形成为一个面形成为凸状的圆周面23a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即所谓的拱形。该运动传递部件23以圆周面23a的中心轴线与驻车杆13的转动支承部13a的转动轴线LI平行的方式将圆周面23a侧一体地设于丝杠部件27的小径部分的前端。运动传递部件23是将由丝杠部件27的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产生的运动传递力传递给后述的夹装部件24的部件,运动传递部件23的圆周面23a在抵接部P与夹装部件24的靠制动蹄Ila侧的侧面24b抵接。夹装部件24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且具有能够与驻车杆13的折弯部13b的锥形状的凹部13d、13d卡合的锥形状的凸部24a。该夹装部件24由硬度比驻车杆13的材料的硬度高的材料形成。在该夹装部件24穿设有截面呈矩形状的贯通孔24c,该贯通孔24c从凸部24a贯通到相反侧的侧面24b。丝杠部件27的小径部分插通于该贯通孔24c,容许丝杠部件27的偏斜。另外,贯通孔24c也可以形成为截面呈长圆状的长孔。并且,通过将驻车杆13形成为高硬度,能够省略夹装部件24。这种情况下,即便在驻车杆13的折弯部13b不设置凹部13d、13d也无妨,运动传递部件23的圆周面23a在抵接部P与驻车杆13的折弯部13b抵接。接下来,对该电动驻车制动装置I的动作进行说明。电动驻车制动装置I装配于车辆的后车轮。进而,在车辆的驾驶席设有驻车制动用开关,以便分别对两方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1、1进行操作。在施加驻车制动的情况下,乘员向接通方向推压驻车制动用开关。于是,马达21旋转,该旋转运动经由小齿轮25传递到螺母部件26。进而,所传递的旋转运动由丝杠部件27转换成在图I中向右方的直线运动。由此,驻车杆13在图I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而,驻车杆13向制动鼓16侧推动制动蹄11a、并且经由连结部件14向制动鼓16侧推动制动蹄11b,从而使制动器摩擦衬片12a、12b与制动鼓16的内周摩擦卡合。由此,施加驻车制动。这时,若在马达21流过有一定以上的电流,则使马达21停止。由此,能够始终获得一定的驻车制动力。另一方面,在解除驻车制动的情况下,乘客向断开方向推压驻车制动用开关。于是,马达21朝向与先前相反的方向旋转,驻车制动被解除。这时,在成为无负荷电流的时刻切断马达21的电源。由此,能够抑制无用的能量消耗。根据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1,能够获得以下这样的效果。即,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运动传递部件23的一面形成为圆周面23a,从而如图4所示,当丝杠部件27向右方直线运动而使驻车杆1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运动传递部件23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抵接部P处的运动传递力的力线F位于比丝杠部件27的外螺纹27a与螺母部件26的螺纹孔26b嵌合的嵌合部的外周面S靠内侧的位置。这里,考虑运动传递部件23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抵接部处的运动传递力的力线位于比丝杠部件27的外螺纹27a与螺母部件26的螺纹孔26b嵌合的嵌合部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在丝杠部件27,除了产生有作用于外螺纹27a与螺母部件26的螺纹孔26b嵌合的嵌合部的力之外,还产生有与外螺纹27a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的力矩,从而使丝杠部件27旋转。因此,丝杠部件27的外螺纹27a与螺母部件26的螺纹孔26b嵌合的嵌合部浮动而一端接触。并且,若运动传递部件23的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一面并非形成为圆周面23a而是形成为平面,则因丝杠部件27的直线运动而驻车杆13以转动支承部13a为中心进行转动时的动作会产生大的错位,由运动传递部件23传递的运动传递力会成为偏载荷。但是,运动传递部件23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抵接部P处的运动传递力的力线F位于比丝杠部件27的外螺纹27a与螺母部件26的螺纹孔26b嵌合的嵌合部的外周面S靠内侧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在丝杠部件27,仅产生有作用于外螺纹27a与螺母部件26的螺纹孔26b嵌合的嵌合部的力,不会产生上述的使丝杠部件27旋转的力矩。因此,不会在丝杠部件27的外螺纹27a与螺母部件26的螺纹孔26b嵌合的嵌合部产生浮动,能够防止嵌合部的一端接触。因此,能够使驻车杆13顺畅地转动。运动传递部件23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抵接部P处的运动传递力的力线F位于图4所示的嵌合部的外周面S的左端时为临界点,优选位于图4所示的嵌合部的外周面S的右端。并且,运动传递部件23的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一面形成为圆周面23a。由此,能够抑制因丝杠部件27的直线运动而驻车杆13以转动支承部13a为中心转动时的动作的错位。由此,能够防止由运动传递部件23传递的运动传递力成为偏载荷,能够使驻车杆13顺、畅地转动。并且,如图3所示,丝杠部件27以相对旋转被限制、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贯通驻车杆13的另一端,并且在丝杠部件27的前端部一体地设有运动传递部件23。即,丝杠部件27的小径部分的两个磨边27b、27b嵌入于驻车杆13的折弯部13b的对置面13c、13c之间,丝杠部件27的绕轴线的旋转被限制,但容许丝杠部件27沿轴线方向移动。进而,运动传递部件23—体地设于丝杠部件27的小径部分的前端。因此,能够可靠地将螺母部件26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丝杠部件27的直线运动。进而,在运动传递部件23与驻车杆13的另一端之间夹插有高硬度的夹装部件24,在该夹装部件24形成有贯通孔24c,丝杠部件27插通于该贯通孔24c,且容许丝杠部件27偏斜。由此,运动传递部件23抵接于高硬度的夹装部件24,而不直接抵接于驻车杆13,因此,能够防止驻车杆13的另一端变形,能够可靠地使驻车杆13转动。此外,即便不将驻车杆13形成为高硬度也无妨,加工成本低廉。并且,当丝杠部件27沿轴线方向移动而使驻车 杆13以一端的转动支承部13a为中心转动时,丝杠部件27与夹装部件24之间不会发生干涉,能够使驻车杆13顺畅地转动。并且,如图3所示,驻车杆13的另一端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各抵接部形成为锥形状的凹部以及能够与该凹部卡合的锥形状的凸部。由此,当丝杠部件27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而使驻车杆13以一端的转动支承部13a为中心转动时,即便夹装部件24从驻车杆13的另一端离开,也能够使夹装部件24与驻车杆13的另一端的规定位置对位。因此,能够使驻车杆13顺畅地转动。并且,如图5所示,在驻车杆13的一端的转动支承部13a,形成有容许该驻车杆13偏斜的贯通孔13aa。进而,运动传递部件23的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抵接部P设置成该抵接部P相对于与驻车杆13的一端的转动支承部13a的转动轴线LI正交的杆轴线L2位于两侧。由此,当丝杠部件27沿轴线方向移动而使驻车杆13以一端的转动支承部13a为中心转动时,在运动传递部件23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各抵接部P,通过运动传递力而产生有彼此反向的绕杆轴线L2的扭矩。由此,即便在运动传递部件23产生尺寸偏差,也能够避免运动传递部件23与夹装部件24 —端接触,能够使驻车杆13顺畅地转动。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运动传递部件23的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抵接面形成有凸状的圆周面23a,但是,即便在夹装部件24的与运动传递部件23抵接的抵接面形成有凸状的圆周面,也发挥同样的效果。并且,即便在运动传递部件23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抵接面的一方形成有凸状的圆周面,在另一方形成有直径与该凸状的圆周面的直径相同或较之大径的凹状的圆周面,也发挥同样的效果。并且,并不限定于圆周面,即便形成有例如球面等曲面也发挥同样的效果。并且,将夹装部件24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该夹装部件24具有能够与驻车杆13的折弯部13b的锥形状的凹部13d、13d卡合的锥形状的凸部24a。但是,并不限定锥形状,即便形成为将夹装部件24形成为长方体状、并在驻车杆13的折弯部13b形成能够与该夹装部件24卡合的长方体状的凹部的结构,也发挥同样的效果。并且,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22形成为将螺母部件26的绕轴线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丝杠部件27的沿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的机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将丝杠部件27的绕轴线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螺母部件26的沿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的机构。在形成为该机构的情况下,运动传递部件23例如一体地设于从螺母部件26沿轴线方向突出形成的部件的前端。并且,作为旋转运动-直线运动 转换机构22,也可以使用由齿条和小齿轮构成的机构。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动驻车制动装置(I)具备 一对制动蹄(IlaUlb),这一对制动蹄(IlaUlb)分别具有能够与制动鼓(16)摩擦卡合的制动器摩擦衬片(12a、12b),并且由背板(15)支承而能够转动; 驻车杆(13),该驻车杆(13)的一端被一方的上述制动蹄(Ila)支承而能够转动,在该驻车杆(13)与另一方的上述制动蹄(Ilb)之间夹插有连结部件(14),通过使该驻车杆(13)转动而使上述一对制动蹄(IlaUlb)向上述制动鼓(16)侧扩开,从而使上述一对制动器摩擦衬片(12a、12b)与上述制动鼓(16)摩擦卡合; 马达(21),该马达(21)被固定于上述背板(15); 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22),该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22)具有彼此通过嵌合部而嵌合的旋转部件(26)和轴向移动部件(27),上述轴向移动部件(27)的旋转被限制,利用上述马达(21)驱动上述旋转部件(26)旋转,由此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以及 运动传递部件(23),该运动传递部件(23)与上述轴向移动部件(27)连结,且抵接于上述驻车杆(13)的另一端,将用上述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22)转换而得的直线运动传递至上述驻车杆(13)的另一端, 其中, 上述运动传递部件(23)与上述驻车杆(13)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P)形成为上述运动传递部件(23)与上述驻车杆(13)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P)处的运动传递力的力线(F)位于比上述旋转部件(26)与上述轴向移动部件(27)嵌合的嵌合部的外周面(S)靠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运动传递部件(23)与上述驻车杆(13)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的至少一方形成为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向移动部件(27)以相对旋转被限制、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贯通上述驻车杆(13)的另一端,在上述轴向移动部件(27)的前端部一体地设有上述运动传递部件(23), 在上述运动传递部件(23)与上述驻车杆(13)的另一端之间夹插有高硬度的夹装部件(24),在该夹装部件(24)形成有贯通孔(24c),上述轴向移动部件(27)插通于该贯通孔(24c),且容许上述轴向移动部件(27)偏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驻车杆(13)的另一端与上述夹装部件(24)抵接的各抵接部形成为锥形状的凹部(13d)以及能够与该凹部(13d)卡合的锥形状的凸部(24a)。
5.根据权利要求I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驻车杆(13)的一端的转动支承部(13a),形成有容许该驻车杆(13)偏斜的贯通孑L (13aa), 上述运动传递部件(23)的与上述驻车杆(13)的另一端抵接的抵接部(P)设置成该抵接部(P)相对于与上述驻车杆(13)的一端的旋转轴线(LI)正交的杆轴线(L2)位于两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驻车杆顺畅地转动的电动驻车制动装置。运动传递部件(23)与夹装部件(24)的抵接部(P)处的运动传递力的力线(F)位于比丝杠部件(27)与螺母部件(26)的嵌合部的外周面(S)靠内侧的位置。由此,当因丝杠部件(27)的直线运动而驻车杆转动时,不会在嵌合部发生浮动,能够防止嵌合部一端接触。因此,能够使驻车杆(13)顺畅地转动。并且,运动传递部件(23)的与夹装部件(24)抵接的一面形成为圆周面(23a)。由此,能够抑制因丝杠部件(27)的直线运动而驻车杆(13)转动时的动作的错位。因此,能够防止由运动传递部件(23)传递的运动传递力成为偏载荷,能够使驻车杆(13)顺畅地转动。
文档编号F16D51/12GK102628483SQ20121002263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日
发明者山田仁, 稻家荣治, 草野彰仁, 荒木浩则 申请人:丰生制动机工业股份公司,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