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3004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将分割的多个箱要素相互凸缘结合而构成,且支承组装于内部的变速机构的轴部件使其可旋转的变速箱。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以提供轻量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曲轴箱盖为目的,由金属制轴承支架和合成树脂制盖主体构成曲轴箱盖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曲轴箱盖(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18348号公报但是,在现有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曲轴箱盖中,由轴承保持部、脚部和加强部构成金属制轴承支架,且将这些各部分形成为一体。而且,将所述脚部的前端部和合成树脂制盖主 体一起固定于半曲轴箱部。这样,现有的金属制轴承支架为只用于确保轴支承刚性的轴承保持部的加强构造,作为曲轴箱盖整体不是具有用于保持強度(静态強度、疲劳强度)及刚性的整周凸缘的框架构造。因此,将现有的盖构造应用到通过将分割的多个箱要素相互凸缘结合而构成的车辆用变速箱的侧盖的情况下,例如当反复作用扭カ时,由于扭曲強度的不足而允许箱的扭曲变形。即、存在使变速箱要素所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即强度(静态強度、疲劳强度)及刚性不能成立,从而不能对应箱轻量化要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箱,虽然为复合材料构造,但是也能够使箱要素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即强度、刚性成立,从而能够对应箱轻量化的要求。为了实现所述目的,作为前提构成,本发明具备通过将分割的多个箱要素相互进行凸缘结合而构成,且支承组装于内部的变速机构的轴部件使其可旋转的变速箱。在该变速箱中,将所述分割的多个箱要素中至少ー个箱要素设为金属框架和树脂盖的复合材料构造,所述金属框架具有遍及分割开ロ部的整周而连续的整周凸缘、支承所述轴部件使所述轴部件可旋转的轴承支承座、连接所述整周凸缘和所述轴承支承座的加强臂,所述树脂盖堵塞由所述金属框架形成的开ロ部分。因此,利用加强臂连接遍及分割开ロ部的整周而连续的整周凸缘和轴承支承座,由此构筑金属框架。而且,通过设为在该金属框架上増加了树脂盖的复合材料构造,进ー步加强强度及刚性。即,通过将整周凸缘设为作为确保盖強度的基础部件的复合材料构造,来保持箱要素所要求的強度(静态強度、疲劳强度)及刚性。从而,确保了抑制相对于外力的变形等的轴承支承座的安装強度(静态强度),且确保了抑制对于反复的扭力的变形等的扭曲强度(疲劳強度)。另外,对于轴承支承座,也确保了支承变速机构的轴部件使其可旋转时的轴承支承刚性。这样,虽然为复合材料构造,但是也能够使箱要素所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即强度、刚性成立,从而能够对应箱轻量化的要求。


图I是表示利用了具有实施例I的复合材料构造的侧盖的变速箱的搭载于机动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局部剖面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I的复合材料构造的侧盖外面的外面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I的复合材料构造的侧盖内面的内面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I的复合材料构造的侧盖的图2及图3的A-A线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I的复合材料构造的侧盖的图2及图3的B-B线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TC变速箱I主变速箱(箱要素)11、12整周凸缘2变速机构壳体(箱要素)21整周凸缘3 侧盖(箱要素)4 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变速机构)40变速器输入轴41变速器输出轴42初级带轮42e固定滑轮轴(轴部件)43次级带轮43e固定滑轮轴(轴部件)44 带5 金属框架51整周凸缘51a凸缘接合面52第一轴承支承座(轴承支承座)53第二轴承支承座(轴承支承座)54车身支承座54a安装面55零件安装座55a螺栓座面56加强臂57油压路径臂58 突条6 树脂盖13次级润滑压油路(油压路径)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中表示的实施例I对实现本发明的变速箱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I)首先,对构成进行说明。图I表示利用了具有实施例I的复合材料构造的侧盖的变速箱的搭载于机动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下面,基于图I对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实施例I的变速箱TC是通过将分割的主变速箱I (箱要素)、变速机构壳体2(箱要素)、侧盖3(箱要素)相互进行凸缘结合而构成。而且,支承组装于内部的带式无机变速机构4(变速机构)的各轴部件使其可旋转。 上述带式无机变速机构4具有通过带接触直径的变化使变速器输入轴40的输入转速和变速器输出轴41的输出转速之比即带轮比无级地变化的无级变速功能。该带式无机变速机构4具有初级带轮42、次级带轮43、带44。上述初级带轮42由初级固定滑轮42a和初级可动滑轮42b构成。在初级固定滑轮42a上一体地形成有固定滑轮轴42e,在初级可动滑轮42b上一体地形成有与固定滑轮轴42e同轴心配置、且为中空圆筒状的可动滑轮轴42f。而且,利用导入到初级压室45的初级压,可动滑轮轴42f及初级可动滑轮42b相对于固定滑轮轴42e在轴方向上进行滑动。上述次级带轮43由次级固定滑轮43a和次级可动滑轮43b构成。在次级固定滑轮43a上一体地形成有固定滑轮轴43e,在次级可动滑轮43b上一体地形成有与固定滑轮轴43e同轴心配置、且为中空圆筒状的可动滑轮轴43f。而且,利用导入到次级压室46的次级压,可动滑轮轴43f及次级可动滑轮43b相对于固定滑轮轴43e在轴方向上进行滑动。上述带44卷挂在初级带轮42的呈V字形状的一对初级滑轮面42c、42d和次级带轮43的呈V字形状的一对次级滑轮面43c、43d上。该带44由使许多环状圈从内向外重合形成的两组层叠圈和通过相对于两组层叠圈进行夹持而相互地连接并设置成环状的许多元件构成。实施例I的变速箱TC中,将凸缘结合的主变速箱I、变速机构壳体2、侧盖3中的主变速箱I和变速机构壳体2设为金属材料构造,将侧盖3设为复合材料构造。上述主变速箱I例如由将铝模铸件(ADC12等)作为材料的金属零件构成,具有在两部端开设有多个螺栓孔的整周凸缘11、12。整周凸缘11与变速机构壳体2凸缘结合,整周凸缘12与侧盖3凸缘结合。上述变速机构壳体2例如由将铝模铸件(ADC12等)作为材料的金属零件构成,具有在主变速箱I侧开设有多个螺栓孔的整周凸缘21。变速机构壳体2的整周凸缘21与主变速箱I的整周凸缘11凸缘结合。上述侧盖3设为将金属材料的金属框架5和合成树脂材料的树脂盖6组合成的复合材料构造。金属框架5例如将铝模铸件(ADC12等)作为材料而构成,树脂盖6例如将具有耐热性、耐油性的高强度树脂(GF強化PA66等)作为材料而构成。具有在主变速箱I侧开设有多个螺栓孔的整周凸缘51。侧盖3的整周凸缘51与主变速箱I的整周凸缘12凸缘
彡ロロ。图2 图5表示实施例I的复合材料构造的侧盖3的构成。下面,基于图I 图5对侧盖3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上述侧盖3由朝向组装于内部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的内侧配置的金属框架5、和紧密贴合地覆盖除去金属框架5中保留露出金属面的部分以外的金属框架5整体的外侧配置的树脂盖6构成。上述金属框架5作为框架构造的构成部件具有整周凸缘51、第一轴承支承座52 (轴承支承座)、第二轴承支承座53 (轴承支承座)、车身支承座54、零件安装座55、加强臂56、油压路径臂57。上述整周凸缘51是与主变速箱I的整周凸缘12凸缘结合的凸缘,如图I及图3所示,具有遍及与主变速箱I的分割开ロ部的整周而接连的凸缘接合面51a。另外,如图3所示,在整周凸缘51上开设有多个螺栓孔51b。上述第一轴承支承座52具有嵌装第一轴承7的凹部,如 图I所示,经由第一轴承7可旋转地支承初级带轮42的固定滑轮轴42e (轴部件)的端部。上述第二轴承支承座53具有嵌装第二轴承8的凹部,如图I所示,经由第二轴承8可旋转地支承第二带轮43的固定滑轮轴43e (轴部件)的端部。上述车身支承座54具有螺栓固定安装部件10的托架的安装面54a,如图I所示,经由安装部件10将侧盖3 (箱要素)支承于车身9上。另外,该车身支承座54与第一轴承支承座52 —体地形成。如图I所示,上述零件安装座55具有螺栓固定来自轴承位置限制零件等外部的安装零件的螺栓座面55a。另外,该零件安装座55与第二轴承支承座53 —体地形成。如图I 图3所示,上述加强臂56为将整周凸缘51和各座(第一轴承支承座52、第二轴承支承座53、车身支承座54、零件安装座55)相互地向径方向及周方向及轴方向连接的臂部件。该加强臂56的臂径及臂布局,在反复进行了计算及实验等的基础上进行设定,以使要求的強度及刚性成立。如图I所示,上述油压路径臂57为内部形成次级润滑压油路13(油压路径)并且兼有加强功能的臂部件。另外,油压路径臂57与第二轴承支承座53—体地形成。在此,第一轴承支承座52、零件安装座55、整周凸缘51、加强臂56及油压路径臂57 —体地形成。上述树脂盖6为从外侧紧密贴合地覆盖除去金属框架5中保留露出金属面的部分以外的的金属框架5整体的构成。在此,所谓保留露出金属面的部分,是说整周凸缘51的凸缘接合面51a(图4)、车身支承座54的安装面54a(图5)、零件安装座55的螺栓座面55a (图I)等。另外,所谓紧密贴合地覆盖金属框架5的整体,是说将树脂盖6紧密贴合固定在加强臂56的外侧半周面区域的情况(图4)、沿第一轴承支承座52及油压路径臂57的外侧周面,紧密贴合固定树脂盖6的情况(图I)。如图4及图5所不,上述金属框架5与上述树脂盖6的接合,为相对于金属框架5中需要保留露出金属面的构成部件(整周凸缘51、车身支承座54、零件安装座55),树脂盖6的单纯嵌入形成的凹凸啮合接合。即,在金属框架5中需要保留露出金属面的构成部件(整周凸缘51、车身支承座54、零件安装座55)的必要部位,预先形成有突条58。而且,设定在树脂成型模中形成突条58的金属框架5,进行向模空间内射出熔化树脂的嵌入成形。通过该嵌入成形以包围将突条58周围的方式流入熔化树脂,由此,当树脂固化吋,形成凹凸啮合接合。接着,对作用进行说明。
将实施例I的变速箱TC的作用分为“车辆用变速器的课题”、“强度、刚性成立作用”、“油密封性成立作用”、“润滑油压路径确保作用”、“内置零件布局性成立作用”区分地说明。(车辆用变速器的课题)现在,強烈要求搭载于车辆的车辆用变速器的轻量化。作为该车辆用变速器的轻量化的一个环节,例如已经实施将油盘设计为合成树脂制油盘等的材料置換。但是,在车辆用变速器的构成零件中,由于占有很大重量比例的为箱状物零件即变速箱(主变速箱、变速机构壳体、侧盖),因此,变速箱的轻量化是很重要的课题。该变速箱主要具有使強度(静态、疲劳)、刚性成立的要求特性。因此,对构成变速箱的箱要素中,要求特性成立的特性值最小、树脂化时应克服的课题最小的侧盖,尝试树脂化。
但是,单纯将金属材料置换成树脂材料的材料置換中,不能满足轴支承強度及刚性,強度(静态、疲劳)及刚性的主要要求特性不能成立。因此,到现在为止,很显然并没有实施树脂侧盖,侧盖的材料置换的树脂化是不可能的。与此相对,在不平路面行驶用的小型四轮车中,以车辆用发动机的曲轴箱盖的轻量化为目的,已提出由金属制轴承支架和合成树脂制盖主体这样的复合材料的构成(日本特开2000-18348号公报)。但是,金属制轴承支架为只用于确保轴支承刚性的轴承保持部的加强构造,不是作为曲轴箱盖整体具有用于具有強度(静态強度、疲劳强度)及刚性的整周凸缘的框架构造。因此,在使用比不平路面行驶用小型四轮车要求特性值高的车辆用变速箱的侧盖中提案的罩构造的情况下,例如,反复作用扭カ时,由于扭曲强度的不足而允许箱体扭曲变形。此外,与半曲轴箱部的接合面成为只是脚部的前端部的局部的金属接合面,允许从除此之外的金属与树脂的接合面漏油。即,不能使变速器的箱要素中要求的主要的要求特性即強度(静态强度、疲劳强度)、刚性以及油密封性成立,不能对应变速箱的轻量化要求。另外,作为车辆用变速箱的侧盖所要求的主要的要求特性,具有如下几点,SP、(a)強度(静态、疲劳)、刚性(b)油密封性(C)润滑油压路径的确保(d)内置零件布局成立性。(強度、刚性成立作用)如上述所示,需要侧盖3的主要要求特性中的強度、刚性成立。下面,对反映这种要求的強度、刚性成立作用进行说明。实施例I中将侧盖3设计为金属框架5和树脂盖6形成的复合材料构造。而且,金属框架5具有遍及分割开ロ部的整周而连续的整周凸缘51、支承固定滑轮轴42e、43e使其可旋转的第一轴承支承座52及第ニ轴承支承座53、连接两轴承支承座52、53和整周凸缘51的加强臂56。另外,树脂盖6采用堵塞由金属框架5形成的开ロ部分的构成。即,金属框架5通过用加强臂56连接遍及分割开ロ部的整周而连续的整周凸缘51和两轴承支承座52、53来构筑。而且,通过在该金属框架5上増加了树脂盖6的复合材料构造,进ー步加强强度及刚性。即,根据将整周凸缘51设为确保盖强度的基础部件的复合材料构造,保持侧盖3所要求的強度(静态強度、疲劳强度)及刚性。从而,确保了抑制相对外力的变形等的两轴承支承座52、53的安装強度(静态强度)。而且,确保了抑制相对反复扭カ的变形等的两轴承支承座52、53的扭曲强度(疲劳强度)。另外,对于两轴承支承座52、53,也确保了相对两轴承7、8可旋转地支承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的固定滑轮轴42e、43e时的轴承支承刚性。即,侧盖3的主要要求特性中的強度、刚性成立。(油密封性成立作用)如上所述,需要侧盖3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中的油密封性成立。下面,对反映这种特性的油密封性成立作用进行说明。 在叙述抑制从内置于变速箱TC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向箱外的漏油的油密封性吋,需要确保抑制从侧盖3和主变速箱I的接合面的漏油和抑制从金属框架5和树脂盖6的接合部的漏油。关于来自前者的接合面的漏油,在实施例I中,对于遍及分割开ロ部的整周而连续的凸缘接合面51a,不是用树脂盖6覆盖或堵塞,而是采用保留露出金属面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将分割的主变速箱I和侧盖3相互进行凸缘结合时,主变速箱I的分割开ロ部的整周和侧盖3的分割开ロ部的整周成为金属接合面。因此,例如通过在主变速箱I与侧盖3的金属接合面夹持密封垫进行螺栓结合,从而可靠地抑制从邻接的主变速箱I和侧盖3的接合面的漏油。关于来自后者的接合部的漏油,在实施例I中,采用将树脂盖6与金属框架5中需要保留露出金属面的构成部件(整周凸缘51、车身支承座54、零件安装座55)的接合设为凹凸啮合接合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即使高压的油要从金属框架5与树脂盖6的接合部的内面泄露,利用呈迷宫式构造的凹凸啮合接合面也可确实地抑制漏油。另外,形成凹凸啮合接合时,金属框架5与树脂盖6的接合強度也増加,同时还具有加强侧盖3的強度及刚性的功能。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来自侧盖3与主变速箱I的接合面的漏油和来自金属框架5与树脂盖6的接合部的漏油,由此,侧盖3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中的油密封性成立。(润滑油压路径确保作用)如上所述,需要确保侧盖3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中的润滑油压路径。下面,对反映这种特性的润滑油压路径确保作用进行说明。实施例I中,金属框架5采用具有在内部形成次级润滑压油路13的油压路径臂57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对金属框架5附加了润滑油压路径功能,由此,在图外的控制阀単元生成的润滑油压,经过次级润滑压油路13有条不紊地供给到次级带轮43。另外,通过将油压路径臂57设即为兼有侧盖3的增强功能的臂,同时也具有加强侧盖3的強度及刚性的功倉^:。因此,在加强侧盖3的強度及刚性的同时,确保了侧盖3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中的润滑油压路径。(内置零件布局性成立作用)如上所述,需要侧盖3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中的内置零件布局性成立。下面,对反映这种特性的内置零件布局性成立作用进行说明。实施例I中,采用如下构成,即金属框架5设为朝向组装于内部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的内侧配置,树脂盖6采用紧密贴合地覆盖除去金属框架5中保留露出金属面的部分以外的金属框架5整体的外侧配置。根据该构成,即使为了提高强度、刚性而増加树脂盖6的板厚,也不会改变组装带式无机变速机构4的内部空间的容积,只是侧盖3的外径尺寸被变更。也就是说,不管树脂盖6的板厚度的变化,内置零件即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的布局性都成立。此外,通过用树脂盖6紧密贴合地覆盖金属框架5的整体,作为侧盖3的強度及刚性被加強。从而,不管用于调节作为侧盖3的強度、刚性的树脂盖6的板厚变化,侧盖3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中的内置零件布局性都成立。接着,对效果进行说明。
实施例I的变速箱TC能够得到下述列举的效果。(I)在通过将分割的多个箱要素(主变速箱I、变速机构壳体2、侧盖3)相互进行凸缘结合而构成,且支承组装于内部的变速机构(带式无机变速机构4)的轴部件使其可旋转的变速箱TC中,将上述分割的多个箱要素(主变速箱I、变速机构壳体2、侧盖3)中至少ー个箱要素(侧盖3),设为金属框架5和树脂盖6的复合材料构造,上述金属框架5具有遍及分割开ロ部的整周而连续的整周凸缘51、可旋转地支承上述轴部件(固定滑轮轴42e、43e)的轴承支承座(第一轴承支承座52、第二轴承支承座53)、连接上述轴承支承座(第一轴承支承座52、第二轴承支承座53)和上述整周凸缘51的加强臂56,上述树脂盖6堵塞由上述金属框架5形成的开ロ部分。因此,虽然为复合材料构造,但也可使箱要素(侧盖3)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即强度、刚性成立,由此,能够对应箱轻量化的要求。(2)上述树脂盖6至少在上述整周凸缘51的凸缘接合面41a保留露出金属面。因此,在(I)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抑制从邻接的箱要素(侧盖3和主变速箱I)的凸缘接合面的漏油。(3)将上述树脂盖6与上述金属框架5中需要保留露出金属面的部分的构成部件(整周凸缘51、车身支承座54、零件安装座55)的接合,设为金属材料与树脂材料的啮合接

ロ ο因此,在(2)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增加金属框架5与树脂盖6的接合強度并加强侧盖3的強度及刚性,并且能够抑制从金属框架5与树脂盖6的接合部的漏油。(4)上述金属框架5具有内部形成有油压路径(第二润滑压油路13)的油压路径臂57。因此,在(I) (3)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在加强箱要素(侧盖3)的強度及刚性的同时,实现箱要素(侧盖3)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中润滑油压路径的确保。(5)上述金属框架5设为朝向组装于内部的上述变速机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的内侧配置,上述树脂盖6设为紧密贴合并覆盖除去上述金属框架5中保留露出金属面的部分(凸缘接合面51a、安装面54a、螺栓支承面55a)以外的上述金属框架5整体的外侧配置。因此,在⑴ (4)的效果的基础上,无论用于调节作为箱要素(侧盖3)的強度、刚性的树脂盖6的板厚变化,都能实现箱要素(侧盖3)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中的内置零件布局性的成立。(6)作为上述多个箱要素,具有主变速箱I、变速机构壳体2、侧盖3,将上述侧盖3设为金属框架5和树脂盖6的复合材料构造。因此,在(I) (5)的效果的基础上,对于构成变速箱TC的箱要素中,对于应该克服的课题最小的侧盖3,能够实现树脂化。以上,基于实施例I对本发明的变速箱进行了说明,但关于具体的构成,并不限于该实施例1,只要不脱离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宗_下,允许设计的变更及补充等。
实施例I中,如图4及图5所示,金属框架5与树脂盖6的接合,以设为形成在金属框架5的截面方形的突条58与树脂盖6的单纯嵌入的凹凸啮合接合进行了例示。但是,作为突条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方形形状,只要是能够确保金属材料与树脂材料的接合强度的形状即可,也可以三角形状或钩形状等。实施例I中,对由树脂盖6紧密贴合地覆盖金属框架5的外侧整体的盖外侧配置的例子进行了例示。但是,也可以设计为由树脂盖紧密贴合地覆盖金属框架的内侧整体的盖内侧配置的例子。另外,也可以设计为由树脂盖以包为的方式覆盖金属框架的整体的盖覆盖配置的例子。另外,也可以设计为分别由树脂盖堵塞金属框架的开ロ部或者在多个开ロ部単位用树脂盖堵塞的盖堵塞配置的例子。实施例I中,对将本发明的复合材料构造应用于变速箱TC的侧盖3的例子进行了例示。但是本发明的复合材料构造也可以设为应用于构成变速箱的其它箱要素(主变速箱及变速机构壳体)的例子。另外,也可以设为应用于构成变速箱的箱要素(主变速箱、变速机构壳体、侧盖)中的两个箱要素的例子或应用于全部箱要素的例子。实施例I中,对在变速箱TC中内置有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应用例进行了例示。当然,也可以像在变速箱中内置有具有多个变速级的自动变速机构的自动变速器、或在变速箱中内置有环式无级变速机构的环式无级变速器、或在变速箱中内置有平行轴式变速机构的手动变速器等那样,应用到带式无级变速机构以外的其它的变速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变速箱,通过将分割的多个箱要素相互进行凸缘结合而构成,且支承组装于内部的变速机构的轴部件使该轴部件可旋转,其特征在干, 将所述分割的多个箱要素中至少ー个箱要素设为金属框架和树脂盖的复合材料构造,所述金属框架具有遍及分割开ロ部的整周而连续的整周凸缘、支承所述轴部件使所述轴部件可旋转的轴承支承座、连接所述整周凸缘和所述轴承支承座的加强臂, 所述树脂盖堵塞由所述金属框架形成的开ロ部分。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干, 所述树脂盖至少在所述整周凸缘的凸缘接合面保留露出金属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干, 将所述树脂盖与所述金属框架中需要保留露出金属面的构成部件的接合设为金属材料与树脂材料的啮合接合。
4.如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干, 所述金属框架具有内部形成有油压路径的油压路径臂。
5.如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框架设为朝向组装于内部的所述变速机构的内侧配置, 所述树脂盖设为紧密贴合并覆盖除去所述金属框架中保留露出金属面的部分以外的所述金属框架整体的外侧配置。
6.如权利要求I 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多个箱要素具有主变速箱、变速机构壳体、侧盖,将所述侧盖设为金属框架和树脂盖的复合材料构造。
全文摘要
一种变速箱,虽然为复合材料构造,但也可使箱要素要求的主要要求特性即强度、刚性成立,由此,对应箱轻量化的要求。变速箱(TC)通过将分割的主变速箱(1)、变速机构壳体(2)、侧盖(3)相互地进行凸缘结合而构成,且支承内部的带式无机变速机构(4)的轴部件使其可旋转。该变速箱(TC)中,将侧盖(3)设为金属框架(5)和树脂盖(6)的复合材料构造。金属框架(5)具有遍及分割开口部的整周而接连的整周凸缘(51)、支承固定滑轮轴(42e、43e)使其可旋转的第一轴承支承座(52)及第二轴承支承座(53)、连接两轴承支承座(52、53)和整周凸缘(51)的加强臂(56)。树脂盖(6)堵塞由金属框架(5)形成的开口部分。
文档编号F16H57/032GK102691779SQ20121007519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3日
发明者内田和成, 守屋雅仁, 有竹贵司, 汤川信义, 神保嘉雄 申请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