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及其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0590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器及其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的支撑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器及其可连动式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的成熟发展,无论各种尺寸的面板,均逐渐朝向触控功能的趋势前进。在这样的趋势下,一般桌上型电脑的显示器也开始采用触控面板来取代无触控功能的传统液晶面板。触控面板除了用来显示画面之外,更可用来做为使用者的操作界面,让使用者可 直接在面板上操作电脑、输入资讯。现有显示器通常是由一支撑装置将液晶面板固定在与桌面大致垂直的角度,以便使用者观看。然而,这样的支撑装置用在触控面板上时虽然仍可提供使用者观看,但若使用者欲操作此触控面板,则必须要将手抬起至一定的高度方能顺利进行,故这样的支撑装置并不利于使用者操作。虽然有部分显示器的的支撑装置可供使用者调整面板的角度,但是现有的角度调整机构均为了改变观看视角而设计,故仅能些微地调整,仍然无法让使用者较轻松、方便地操作触控面板。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连动式支撑装置,使支撑装置上的面板能顺畅地由大致上垂直于桌面的状态转换为近乎平躺于桌面的状态,从而利于使用者操作面板。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包含一底座、至少一内连杆以及一支架。内连杆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相对于第一枢接部的一第二枢接部,其中第二枢接部枢接于底座。支架具有至少一枢接件及一支撑板。枢接件枢接于内连杆的第一枢接部上。支撑板连接于枢接件。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第一枢轴,穿设通过该支架的该枢接件及该内连杆的该第一枢接部。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第一扭簧,缠绕于该第一枢轴上,其中该第一扭簧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枢轴,而该第一扭簧的另一端连接于该支架的该枢接件。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枢轴,固定于该底座上且穿设通过该内连杆的该第二枢接部。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扭簧,缠绕于该第二枢轴,其中该第二扭簧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枢轴,该第二扭簧的另一端连接于该内连杆。该底座包含枢接座,该第二枢轴穿设通过该枢接座。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外连杆,枢接于该底座,该外连杆隔着该内连杆面对该支架;以及背板,连接该外连杆。[0013]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拉簧,该拉簧的一端连接于该背板,该拉簧的另一端连接于该内连杆,其中当该背板及该内连杆朝向该底座倾倒时,该背板与该内连杆的距离会逐渐拉开。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顶持板,覆盖于该支撑板上。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器,其显示面板可顺畅地由大致上垂直于桌面的状态转换为近乎平躺于桌面的状态,从而利于使用者操作显示器的显示面板。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器,其包含一显示面板以及如上述任一特征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显示面板承载于所述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支撑板上。如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包含一底座、至少一内连杆以及一支架。内连杆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相对于第一枢接部的一第二枢接部,其中第二枢接部枢接于底座。支架具有至少一枢接件及一支撑板,枢接件枢接于内连杆的第一枢接部上,支撑板连接枢接件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将内连杆枢接于底座上,又将支架枢接于内连杆上。由此,当使用者将支架上的显示面板往底座推时,可带动支架及内连杆同时枢转,以利显示面板顺畅地平躺于底座(或底座下的桌面)上,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效果。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I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局部立体图;图3为图I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局部立体图;图4为图I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局部立体图;图5A-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在不同操作步骤下的立体图;图6为图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侧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器。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 :底座110:枢接座112:通孔114:板体2OO:内连杆210 :第一枢接部212 :通孔214 :板体220 :第二枢接部[0037]222 :通孔224 :板体240 :夹勾300 :支架310 :枢接件312 :通孔314 :板体320 :支撑板410 :第一枢轴412:凸台420 :第二枢轴510 :第一扭簧512 :第一端部514 :第二端部520:第二扭簧522 :第一端部524 :第二端部610 :外连杆620 :背板622 :拉勾700 :拉簧710 :第一端部720 :第二端部800 :顶持板810 :夹角910 :可连动式支撑装置920 :显示面板A:方向B: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图I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可包含一底座100、至少一内连杆200以及一支架300。内连杆200具有一第一枢接部210与相对于第一枢接部210的一第二枢接部220,其中第二枢接部220枢接于底座100。支架300具有至少一枢接件310及一支撑板320。枢接件310枢接于内连杆200的第一枢接部210上。支撑板320连接于枢接件31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可将内连杆200枢接于底座100上,并将支架300枢接于内连杆200上。通过支架300、内连杆200、及底座100依序的枢接机制,当支架300受力时,可使内连杆200与支架300连动地枢转,而使得支撑板320能顺畅地接近底座100,而利于支撑板320所承载的外物(例如显示面板)平躺于底座100或桌面上。图2绘示图I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局部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可包含至少一第一枢轴410,其穿设通过支架300的枢接件310及内连杆200的第一枢接部210。具体而言,支架300的枢接件310可包含一通孔312以及一板体314,通孔312开设于板体314的表面;相似地,内连杆200的第一枢接部210也可包含一通孔212以及一板体214,通孔212开设于板体214的表面。在部分实施方式中,通孔212与通孔312的形状 及尺寸均与第一枢轴410相配合,以利第一枢轴410穿设通过通孔212及通孔312。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枢轴410可垂直通过通孔212与通孔312,换言之,第一枢轴410与板体214及板体314均相垂直。由于通孔212与通孔312的位置会受限于第一枢轴410,若枢接件310移动而使通孔312的位置改变时,可移动第一枢轴410,而改变通孔212的位置,进而同时带动内连杆200进行枢转。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一扭簧510,第一扭簧510缠绕于第一枢轴410上。第一扭簧510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枢轴410上,而第一扭簧510的另一端连接于支架300的枢接件310。具体而言,第一扭簧510可包含一第一端部512及一第二端部514。第一枢轴410可包含一凸台412,而第一扭簧510的第一端部512可固定于凸台412上。第一扭簧510的第二端部514则可固定于枢接件310上。由于支架300的枢接件310可相对第一枢轴410枢转,故第一扭簧510会因为枢接件310的枢转而被拉伸,故可平衡支架300以及支架300上其他外部装置(例如显示面板)的重量及重量所产生的力矩,以辅助固定支架300的倾斜角度。图3绘示图I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局部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二枢轴420,其固定于底座100上且穿设通过内连杆200的第二枢接部220。举例而言,底座100可包含一枢接座110,而第二枢轴420可穿设通过枢接座110而固定于底座100上。具体而言,底座100的枢接座110可包含一通孔112以及一板体114,通孔112开设于板体114的表面;相似地,内连杆200的第二枢接部220可包含一通孔222及一板体224,通孔222开设于板体224的表面。在部分实施方式中,通孔112与通孔222的形状及尺寸均与第二枢轴420相配合,以使第二枢轴420穿设通过通孔112及通孔222。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枢轴420可垂直穿过通孔112与通孔222,换言之,第二枢轴420与板体114及板体224均相垂直。内连杆200的第二枢接部220可相对第二枢轴420进行枢转。板体114固立于底座100上而不会于任意移动或转动,俾使第二枢轴420固定于底座100上。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二扭簧520,第二扭簧520缠绕于第二枢轴420上。第二扭簧52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枢轴420,第二扭簧520的另一端则连接于内连杆200。具体而言,第二扭簧520可包含一第一端部522以及一第二端部524,其中第一端部522固定于内连杆200上,而第二端部524固定于第二枢轴420上。举例而言,内连杆200可包含一夹勾240,此夹勾240可勾住或扣住第二扭簧520的第一端部522,以固定第一端部522。由于内连杆200的第二枢接部220可相对第二枢轴420枢转,故第二扭簧520会因为第二枢接部220的枢转而被拉伸,以平衡内连杆200、支架300及支架300上其他装置(例如显示面板)的重量及重量所产生的力矩。图4绘示图I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局部立体图。如图所示,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外连杆610以及一背板620。外连杆610枢接于底座100(可并参阅图I),外连杆610隔着该内连杆200面对支架300。背板620连接外连杆610。具体而言,外连杆610、内连杆200及支架300由外至内依序排列于底座100(可并参阅图I)上。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包含两个外连杆610,而背板620连接于 这两个外连杆610之间。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拉簧700。拉簧700的一端连接于背板620,拉簧700的另一端连接于内连杆200,其中当背板620及内连杆200朝向底座100倾倒时,背板620与内连杆200的距离会逐渐拉开。具体而言,拉簧700具有一第一端部710以及一第二端部720。背板620包含一拉勾622,其用以勾住或扣住拉簧700的第一端部710。拉簧700的第二端部720则固定于内连杆200。由于当背板620及内连杆200朝向底座100(可并参阅图I)倾倒时,背板620与内连杆200的距离会逐渐拉开,故拉簧700的第一端部710及第二端部720会被拉伸,而使拉簧700蓄有一定程度的弹力位能。当支撑板320上所承载的外物(例如显示面板)重量较重,且平躺于底座100 (或桌面)上时,拉簧700所蓄有的弹力位能可帮助使用者将支撑板320及其所承载的外物(例如显示面板)抬起,而无须耗费过多力气。 请回头参阅图I,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支撑板320大致上垂直于枢接件310,其用以承载外物(例如显示面板)。举例而言,支架300可包含两枢接件310以及一支撑板320,这两个枢接件310分别直立于支撑板320上同一表面的两端,三者可共同形成一π字形结构。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可进一步包含一顶持板800,其覆盖于支撑板320上。具体而言,顶持板800的面积大于支撑板320,以利承载外物(例如显示面板)。图5A-图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在不同操作步骤下的立体图。应了解到,图5A-图依序描述将顶持板800从大致上垂直于底座100的状态移动至近乎平躺于底座100上的过程。上述步骤流程仅用以阐释,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应了解到,本领域的通常知识者也可参酌本说明书的揭露内容来反向操作图5A-图5D,而将顶持板800从近乎平躺于底座100的状态转换为大致上垂直于底座100的状态。如图5A所示,可沿着方向A施力于顶持板800,以枢转大致上垂直于底座100的顶持板800。具体而言,当顶持板800受到沿着方向A的施力时,会带动枢接件310相对第一枢轴410做枢转,使得顶持板800不再垂直于底座100,而呈现图5B的状态。如图5B及图5C所示,可沿着方向B施力于顶持板800,以推动顶持板800朝向底座100前进。方向B平行于顶持板800的表面,故会使顶持板800维持在固定的倾斜角度,为了使移动中的顶持板800维持在固定的倾斜角度,支架300的枢接件310会相对第一枢轴410做枢转(例如图5B的枢接件310与水平面的夹角与图5C不同)。由于顶持板800的移动,会支架300的枢接件310朝向底座100前进,而连动地使第一枢轴410与内连杆200的第一枢接部210也朝向底座100前进,从而带动内连杆200的第二枢接部220相对第二枢轴420进行枢转(例如图5B的第二枢接部220与水平面的夹角与图5C不同)。当内连杆200被带动至大致上平行于底座100时,则可呈现图的状态,此时顶持板800最接近底座100,以利其所承载的外物(例如显示面板)可近乎平躺于底座100上。可并参阅图6,本图绘示图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侧视图。如图所示,顶持板800相当靠接近底座100,且顶持板800与水平面相夹一夹角810,此夹角810最小约为23度,使得顶持板800所承载的外物(例如显示面板)可近乎平躺于底座100上。图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器。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器可包含一可连动式支撑装置910以及一显示面板920。显示面板920承载于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支撑板320上。具体而言,可连动式支撑装置910如同于图I的所示的实施方式,亦即,其也包含一支架300,此支架300包含枢接件310及支撑板320,支撑板320可承载显示面板920。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支撑板320上方可覆盖一顶持板800,以辅助支撑显示面板920。由于显示面板920可设置于顶持板800上,故可连动式支撑装置910可顺畅地将将显示面板920从大致上垂直于底座100的状态转换为近乎平躺于底座100的状态。相反地,显示面板920也可顺畅地从近乎平躺于底座100的状态转换为大致上垂直于底座100的状态。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92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液晶面板、等离子体面板或触控面板等等。
权利要求1.一种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包含 底座; 至少一内连杆,具有第一枢接部与相对于该第一枢接部的第二枢接部,其中该第二枢接部枢接于该底座;以及 支架,具有至少一枢接件及一支撑板,该枢接件枢接于该内连杆的该第一枢接部上,该支撑板连接于该枢接件。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第一枢轴,穿设通过该支架的该枢接件及该内连杆的该第一枢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第一扭簧,缠绕于该第一枢轴上,其中该第一扭簧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枢轴,而该第一扭簧的另一端连接于该支架的该枢接件。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枢轴,固定于该底座上且穿设通过该内连杆的该第二枢接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扭簧,缠绕于该第二枢轴,其中该第二扭簧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枢轴,该第二扭簧的另一端连接于该内连杆。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枢接座,该第二枢轴穿设通过该枢接座。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外连杆,枢接于该底座,该外连杆隔着该内连杆面对该支架;以及背板,连接该外连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至少一拉簧,该拉簧的一端连接于该背板,该拉簧的另一端连接于该内连杆,其中当该背板及该内连杆朝向该底座倾倒时,该背板与该内连杆的距离会逐渐拉开。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还包含顶持板,覆盖于该支撑板上。
10.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显示器包含 如权利要求I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连动式支撑装置;以及 显示面板,承载于该可连动式支撑装置的该支撑板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显示器及其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可连动式支撑装置包含一底座、至少一内连杆以及一支架。内连杆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相对于第一枢接部的一第二枢接部,其中第二枢接部枢接于底座。支架具有至少一枢接件及一支撑板。枢接件枢接于内连杆的第一枢接部上。支撑板连接于枢接件。
文档编号F16M11/18GK202647119SQ20122027571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2日
发明者路声伟, 吴伯勋 申请人: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