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16589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直线滑动装置,尤指一种滑动地设置在线性滑轨上用以承载其它物体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应用在线性滑轨上的直线滑动装置(微型线性滑块),其通常是由一座体、两循环器、多个滚珠组成,有的更设有滚珠保持器等结构,其中该座体包含一金属材质制成的基座,及一塑料形成的包覆体;该基座底部凹设一轨槽,轨槽的两侧设有负荷轨,使轨槽及负荷轨连通座体的两端;该包覆体的结构以塑料射出成型,使包覆体螺锁包覆于基座两端的端块,连接于两端块的连接部,形成于连接部内的无负荷轨,及从无负荷轨两端弯曲连通到负荷轨的第一半循环轨。两循环器结合在包覆体两端的端块,其对应端块的内侧面形成有对应第一半循环轨的第二半循环轨,进而合并形成完整的回转状循环轨。该滚珠填充于负荷轨、无负荷轨及循环轨中,使其跟着直线滑动装置的滑动,能在上述轨道中循环滚动,用以支撑在线性滑轨上。而该滚珠保持器设置负荷轨处,通常由一钢线所弯制成型,其钢线两端固定在循环器,用以拦住负荷轨处的滚珠,防止滚珠掉落。但上述的直线滑动装置的组合结构设计,导致其必须采用精密的组配动作及螺丝锁固等方式,例如该基座与包覆体的分段穿组,两循环器必需使用螺丝锁在包覆体两端,滚珠保持器也勾扣在循环器,这样的组合结构及方式运用在微型线性滑块时,并不像扣合结构那样方便与快速,因此仍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通过各构件之间的扣合式组合结构设计,进而达到能分别制造及快速组装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组装在一线性滑轨上,包含一包覆体,其具有两端板,形成在该两端板之间的一容置部,连接在该两端板之间的一第一连接部,设置于该两端板内侧面的一第一扣合部,设置于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二扣合部,及设置于该两端板中央的一第三扣合部;一座体,其结合于该包覆体的容置部中,其具有一顶面,相反于该顶面的一底面,凹设于该底面的一轨槽,及设于其两端的第四扣合部,该第四扣合部被该包覆体的第一扣合部扣合固定;两循环器,其结合于该包覆体的两端板的外侧面,其设有扣合于该第三扣合部的第五扣合部,及被该第二扣合部扣合的第六扣合部;一滚子保持器,其包含抵靠在各该循环器外侧面的两扣板,及连接于该两扣板之间的防尘板与保持条;该防尘板抵靠于该座体的轨槽两侧的该底面;该保持条位于该座体的轨槽两侧;以及[0010]多个滚子,其填装于该包覆体、该座体与该循环器中。优选地,其中该包覆体的第一扣合部为斜凸块,该第四扣合部凹设于该座体两端的凹槽,该第一扣合部扣合于该座体两端的凹槽。优选地,其中该包覆体的第二扣合部为钩状扣片,该循环器的第六扣合部为扣孔,该第二扣合部插设并扣合于该第六扣合部。优选地,其中该包覆体的第三扣合部从该端板的外侧面延伸到该第一连接部的扣槽,该扣槽的两侧形成一阶级扣部;该循环器的第五扣合部穿设于该扣槽中,并扣合于该阶级扣部的钩状扣片。优选地,其中该循环器更包含形成于外侧面的扣片,及该滚子保持器的扣板设有对应该扣片的扣孔。优选地,其中该循环器的外侧面设有凹部,该滚子保持器的扣板卡合于该凹部。优选地,其中该凹部的一侧设有一定位槽,该扣板的边缘设有一^^合于该定位槽的定位凸块。优选地,其中该包覆体包含连接在该两端板之间的两个第二连接部,形成在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及通过各该第二连接部连通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的无负荷轨,该第一半循环轨连通于该座体的一负荷轨;该循环器的内侧面设有并结合于该第一半循环轨的第二半循环轨。优选地,其中该循环器与该包覆体的端板外侧面之间形成有一储油空间,该储油空间连通至该包覆体的第一半循环轨;及该储油空间连通至该第一连接部上的一油槽。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能够通过各构件之间扣合部的空间位置、形状等结构设计,就能快速组成直线滑动装置并兼具储油空间,达到易于分别制造及方便快速组装等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的应用状态参考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的部分组合状态示意图之一;图5为本实用新型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的部分组合状态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的组合状态第一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的组合状态第二剖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储油空间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部的油槽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主要部件名称1-包覆体;10_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11_端板;12_容置部;13_第一连接部;131-油槽;14_第二连接部;15_第一半循环轨;16_无负荷轨;17_第一扣合部;171_斜凸块;18-第二扣合部;181-扣片;19-第三扣合部;191-扣槽;192-阶级扣部;2-座体;20_线性滑轨;21_顶面;22_底面;23_轨槽;24_负荷轨;25_第四扣合部;251-凹槽;[0032]3-循环器;31-第五扣合部;311-钩状扣片;32_第六扣合部;321_扣孔;33_第二半循环轨;34_扣片;35_凹定部;351_位槽;36_储油空间;4-滚子保持器;41_扣板;411-定位凸块;42_防尘板;43-保持条;44_扣孔;5-滚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将结合附图进行说明,然而以下附图及实施例仅作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10,滑动地设置在一线性滑轨20上,其较佳的实施例包含一包覆体1、一座体2、两循环器3、一滚子保持器4及多个滚子5,其中如图3所示,该包覆体I塑料一体成型所构成,其具有两个相对应的矩形的端板11,形成在两端板11之间的一容置部12,连接在两端板11之间中央近底端的一第一连接部13,连接在两端板11之间两侧近底端的两第二连接部14,形成在两端板11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15,以及通过各第二连接部14连通到两端板11外侧面第一半循环轨15 —端的无负荷轨16,而第一半循环轨15的另一端连通于该座体2。其中,为使包覆体I扣合组装上述的座体2、循环器3及滚子保持器4,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包含有设置于两端板11内侧面的一第一扣合部17,设置于两端板11外侧面的第二扣合部18,及设置于两端板11中央的一第三扣合部19。该第一扣合部17可为一斜凸块171或其它构造,该第二扣合部18为钩状的扣片181或其它构造,该第三扣合部19从端板11的外侧面延伸到第一连接部13的扣槽191,扣槽191的两侧形成一阶级扣部192或其它构造。如图3及图4所示,该座体2为金属或其它材质构成的块体,其结合于包覆体I的容置部12中,其结构具有一顶面21,相反于顶面21的一底面22,凹设于底面22中央并连通两端的一轨槽23,沿着轨槽23两侧连通两端的负荷轨24,及设于其两端的第四扣合部25,使第四扣合部25被包覆体I的第一扣合部17扣合固定。其中,该第四扣合部25凹设于座体2两端的凹槽251,或其它匹配斜凸块171的构造,使包覆体I的斜凸块171扣合于座体2两端的凹槽251 (如图4及图6所示),达到X、Y、Z三维方向的固定作用。如图3至图5所示,两循环器3以塑料一体成型构成与端板11外侧面轮廓相匹配对应的壳体,其结合封罩于包覆体I的两端板11的外侧面,用以连通包覆体I的无负荷轨16与座体2的负荷轨24,其内侧面凸设有扣合于包覆体I第三扣合部19的第五扣合部31,被包覆体I的第二扣合部18扣合的第六扣合部32,及并结合于包覆体I第一半循环轨15的第二半循环轨33。其中,该第五扣合部31穿设于扣槽191中,并扣合于阶级扣部192的两片钩状扣片311 (如图4及图6所示)。而该第六扣合部32对应扣片181的扣孔321,使包覆体I的扣片181插设并扣合于循环器3的扣孔321 (如图4及图7所示)。如图3至图5所示,该滚子保持器4可为塑料一体成型或其它方式构成,其具有抵靠在各循环器3外侧面的两扣板41,连接于两扣板41之间的两侧底部的两防尘板42,及连接于两扣板41之间的保持条43 ;借此,使两防尘板42抵靠于座体2的轨槽23两侧的底面22处,达到防尘作用;而保持条43横设于座体2的轨槽23两侧的负荷轨24的开口侧,用以抵靠于滚子5 (如图6所示),防止滚子5从负荷轨24的开口侧脱落。又,上述该循环器3更可设有形成于外侧面的扣片34,而滚子保持器4的扣板41设有对应扣片34的扣孔44,当扣板41结合在循环器3的外侧面时,使扣片34再扣合于扣孔44 (如图4及图7所示)。再者,该循环器3的外侧面设有与扣板41相等厚度的凹部35,在凹部35的一侧设有一定位槽351,在扣板41的边缘设有一^^合于该定位槽351的定位凸块411,使该滚子保持器4的扣板41卡合于该凹部35后,除可得一美观的平整外表之外,并得借此滚子保持器4提供两循环器3 —绝佳的围护而不使循环器3外脱。如图4至图6所示,而该多个滚子5为钢珠,使滚子5滚动地填装于包覆体I的无负荷轨16及座体2的负荷轨24,并通过两循环器3使滚子5能在无负荷轨16与负荷轨24之间循环滚动。此外,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该循环器3结合于端板11外侧面时,会在该循环器3与包覆体I的端板11外侧面之间形成有一储油空间36,使储油空间36连通至包覆体I的第一半循环轨15,同时该储油空间36亦会连通至第一连接部13上的一油槽 131,借此,本实用新型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实施应用于微型滑块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油润供其运用。通过上述包覆体1、座体2、循环器3、滚子保持器4及滚子5的扣合结构设计,就能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10,通过各构件之间扣合部的空间位置、形状等结构设计,能够避免采用已知螺丝锁固方式,就能组成直线滑动装置,进而达到易于分别制造及方便快速组装等功效。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举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修饰与置换等,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组装在一线性滑轨上,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包覆体,其具有两端板,形成在该两端板之间的一容置部,连接在该两端板之间的一第一连接部,设置于该两端板内侧面的一第一扣合部,设置于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二扣合部,及设置于该两端板中央的一第三扣合部;一座体,其结合于该包覆体的容置部中,其具有一顶面,相反于该顶面的一底面,凹设于该底面的一轨槽,及设于其两端的第四扣合部,该第四扣合部被该包覆体的第一扣合部扣合固定;两循环器,其结合于该包覆体的两端板的外侧面,其设有扣合于该第三扣合部的第五扣合部,及被该第二扣合部扣合的第六扣合部;一滚子保持器,其包含抵靠在各该循环器外侧面的两扣板,及连接于该两扣板之间的防尘板与保持条;该防尘板抵靠于该座体的轨槽两侧的该底面;该保持条位于该座体的轨槽两侧;以及多个滚子,其填装于该包覆体、该座体与该循环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包覆体的第一扣合部为斜凸块,该第四扣合部凹设于该座体两端的凹槽,该第一扣合部扣合于该座体两端的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包覆体的第二扣合部为钩状扣片,该循环器的第六扣合部为扣孔,该第二扣合部插设并扣合于该第六扣合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包覆体的第三扣合部从该端板的外侧面延伸到该第一连接部的扣槽,该扣槽的两侧形成一阶级扣部;该循环器的第五扣合部穿设于该扣槽中,并扣合于该阶级扣部的钩状扣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循环器更包含形成于外侧面的扣片,及该滚子保持器的扣板设有对应该扣片的扣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循环器的外侧面设有凹部,该滚子保持器的扣板卡合于该凹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凹部的一侧设有一定位槽,该扣板的边缘设有一卡合于该定位槽的定位凸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包覆体包含连接在该两端板之间的两个第二连接部,形成在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及通过各该第二连接部连通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的无负荷轨,该第一半循环轨连通于该座体的一负荷轨;该循环器的内侧面设有并结合于该第一半循环轨的第二半循环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循环器与该包覆体的端板外侧面之间形成有一储油空间,该储油空间连通至该包覆体的第一半循环轨;及该储油空间连通至该第一连接部上的一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扣组式直线滑动装置,其具有包覆体、座体、循环器、滚子及滚子保持器;包覆体具有两端板,形成在两端板之间的容置部,设置于两端板的多个扣合部;座体被包覆体的扣合部固定在容置部;循环器结合在包覆体的两端,与包覆体的扣合部相互扣合固定;滚子滚动地填装于包覆体、座体与循环器形成的循环轨道中;而滚子保持器具有扣合在各循环器的扣板,及连接于扣板之间的防尘板与保持条,且防尘板抵靠于座体的底面,保持条拦住位于座体处的滚子。本实用新型能通过全部构件相互扣合的组合结构设计,达到方便快速组装,且兼具储油空间的目的。
文档编号F16C29/06GK202851647SQ20122046254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李茂碷, 李承恩 申请人:锕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