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作业机械的回转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5670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用于作业机械的回转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作业机械(1)特别地用于起重机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包括:转轴(5);内部轴承套圈(6);外部轴承套圈(7);和至少三个在轴承套圈(6、7)之间布置的支承体-圈结构(23、24、25、26、27;45、46、47、48;25、51、52、53、54;23、24、25、58),每个支承体-圈结构具有多个支承体(28、29、30;30、49;29、55、56;28、29、30),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承体-圈结构(25;45、46、47、48;25;25)构造成至少部分承受关于转轴(5)沿径向(37)的力,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支承体-圈结构(23、24;26、27;45、46;47、48;51、52;53、54;23、24)构造成至少部分承受平行于转轴(5)的力,并沿转轴(5)彼此相邻地且间隔地布置,其中,构造成至少部分承受平行于转轴(5)的力的所述至少两个支承体-圈结构(23、24;26、27;45、46;47、48;51、52;53、54;23、24)分别确定一作用方向且沿该作用方向彼此间隔布置。
【专利说明】用于作业机械的回转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作业机械特别是用于起重机的回转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用于作业机械,例如起重机或挖掘机的回转连接结构已经例如由DE3942847A1熟知并应用于例如起重机上车部和起重机下车部的回转连接。这种回转连接结构具有两个轴承套圈和布置在二者之间的支承体。为了提高回转连接结构的承载能力,在轴承套圈中装入硬化的钢丝滚道形式的滚道。由1957年第18期瑞士伯尔尼的《科技环顾》中的特刊——钢丝滚道轴承Rothe Erde已知钢丝滚道轴承。其中支承体特别设计为球体,该球体布置在弹性钢丝上,该弹性钢丝布置在轴承套圈上。这种回转连接结构具有较高的静态承载量,该静态承载量在转轴的轴向方向上的载荷可达到例如25000kN到55000kN,而关于转轴的径向方向上的载荷可达5000kN以上。这意味着,主载荷沿转轴方向取向。静态承载量也被称作承载能力。为了实现这种大的承载能力,就需要较大支承体和较大的轴承套圈,从而能够承受要承载的载荷。滚道的直径可达5m或更大,支承体沿该滚道分布。单独的支承体的直径可达50_或更大。这种回转连接结构特别具有高的结构高度,所以装配这种回转连接结构的作业机械就需要大的占地面积。结构尺寸应理解为回转连接结构的外部尺寸,即外部的直径和结构高度(整体高度)。大的回转连接结构既重又贵。钢丝滚道轴承的生产,特别是装配既繁琐又复杂。特别是这种轴承必需连续生产。这种轴承的调整和校准既消耗时间又消耗成本。这种轴承特别被用作精密轴承。调节和校正成本是巨大的。
[0003]其他的回转连接结构例如由DE102009035749AU EP1239171A2、GB988, 169、DE1202617A、DE202007002609U1和DE1201128A已知。这种轴承特别具有更小的静态额定负载。这种回转连接结构并不适用于作业机械,例如起重机或挖掘机。

【发明内容】

[000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作业机械提供一种回转连接结构,使得在预定的轴承允许载荷(轴承承载能力)下回转连接结构具有相对较小的结构尺寸,特别是减小的结构高度。
[0005]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回转连接结构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已知,使用至少两个分别具有较小的支承体的支承体-圈结构代替一个具有很大的支承体的支承体-圈结构,例如使用具有更小的滚子长度和更小的滚子直径的圆柱体滚子。根据本发明,用多排的,特别是两排更小的且分级的支承体结构代替单排的支承体结构。从而使得由每个支承体成比例地传递的力或载荷减小,特别是产生在轴承套圈上的应力减小。由此实现,轴承套圈的结构高度减小,即回转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高度减小。在轴承套圈中产生的应力与要传递的力直接成比例而与被支承体经过的面积间接成比例。所经过的面积对应于支承体在工作面上的投影,该工作面布置在轴承套圈上。例如,可以使用滚动体例如圆柱滚子作为支承体。在这种情况下,所经过的面积是布置在支承体-圈结构中的内部轴承套圈和外部轴承套圈之间的滚子的滚子直径、滚子长度和滚子数量的乘积。在轴承套圈上产生的剪应力不是恒定的。最大的剪应力并不在支承体和轴承套圈接触的工作面上,而是在轴承套圈的内部。最大剪应力和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与要传递的力直接成比例,在以圆柱形的滚子为支承体的时候,该距离与滚子的直径直接成比例。通过使用更小的支承体减小了最大剪应力和轴承套圈中的工作面的距离。轴承套圈可具有沿转轴的更小的高度,特别在工作面区域。由剪应力和弯曲力矩在轴承套圈上产生的应变取决于要传递的载荷和轴承套圈的承受载荷的横截面积。剪应力和弯曲力矩有局部上的变化,并特别地是不恒定的。内部轴承套圈和外部轴承套圈上的应变率(负荷条件)由于力的作用所以是互补的。所以支承体-圈结构的分级结构实现了特别有利的、节省场地的具有沿转轴方向更小的结构高度的轴承套圈的设计方案。即,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在内部轴承套圈和外部轴承套圈之间布置多个支承体-圈结构,使得至少两个支承体-圈结构在回转连接结构的转轴方向上彼此相邻且间隔布置,即以多排多级布置。所述至少两个支承体-圈结构分别确定一作用方向,回转连接结构沿该作用方向承受力。特别地,所述至少两个支承体-圈结构的作用方向为彼此平行取向。所述至少两个支承体-圈结构在其作用方向上彼此间隔布置。特别是,所述至少两个支承体-圈结构在垂直于作用方向的方向上以多排分级布置。作用方向通过支承体回转轴确定。作用方向垂直于由支承体回转轴限定的中间面。也就是说,支承体-圈结构的中间面彼此分级布置。
[0006]特别是在用于至少部分承受平行于转轴的力(或轴向力)的相邻的支承体-圈结构之间,不再设置有另外的用于至少部分承受关于转轴沿径向指向的力的支承体-圈结构。所述两个相邻的支承体-圈结构用于承受相同指向的,特别是平行指向的力,例如承受拉力或压力。所述至少两个支承体-圈结构代替了现有技术已知的支承体-圈结构并使得轴承套圈的高度由于产生的应变的减小而减小。可以在所述回转连接结构中设置一个或多个分级的支承体-圈结构系统。支承体-圈结构各具有特别是彼此平行的中间面。该中间面由支承体回转轴结构限定。由于分级布置的支承体-圈结构的中间面可彼此平行指向,所以可在轴承套圈之间实现类似的力传递。这种回转连接结构具有更小的重量,并特别地由于更低的材料成本所以能经济地生产。总体上至少设置有三个支承体-圈结构。除了由于分级的支承体-圈结构系统而降低了结构高度外,由于使用了更小的支承体,例如具有更小的滚子直径的滚动体,也导致根据本发明的回转连接结构的结构高度减小。由此可进一步降低回转连接结构的结构高度。这种回转连接结构可传递沿转轴的拉力和压力、垂直于或径向于转轴的剪力以及垂直于转轴的力矩。这种回转连接结构特别用于作业机械,因为由于要运输的货物的缘故而需要高的承载能力。起重机和挖掘机就是这种情况。这种回转连接结构也称作滚子回转连接结构。但也可将这种回转连接结构应用于风轮或其它有大的力作用在回转连接结构上的作业机械。
[000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在回转连接结构的设计中实现了设计多样性。特别实现了,为了承受拉力或压力使用相邻的支承体-圈结构的分级系统。相邻的支承体-圈结构的分级系统可沿转轴设置在径向支承体-圈结构上。
[000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实现了回转连接结构的结构高度的进一步的降低。设置有双排分级的支承体-圈结构即为了承受拉力也为了承受压力。特别实现了,设置有第五个支承体-圈结构,并将其特别设计为径向支承体-圈结构。[000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并特别实现了拉力和压力、横向于转轴的剪力和力矩的更好的传递。在内部轴承套圈工作面和外部轴承套圈工作面之间使用两个支承体-圈结构(由于节省了空间、材料和成本)实现了特别有效的回转连接结构的设计方案。这种分级设计的轴承套圈特别结实,所以机械上比较耐用。
[00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实现了轴承套圈之间支承体-圈结构的紧凑布置。
[00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简化了轴承套圈到回转连接结构的安装/组装。根据回转连接结构到作业机械的连接方式,可把内部轴承套圈或外部轴承套圈设计为分段式的。
[00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实现了回转连接结构的结构尺寸的进一步降低。由于一个轴承套圈特别是外部轴承套圈的具有内部分级部段和外部分级部段(外部分级部段相对于内部分级部段具有沿转轴更长的长度)的设计方案,工作面在拉力方向上和压力方向上都彼此分级布置。此外,工作面对称布置,特别是关于相应的另一轴承套圈特别是内部轴承套圈的分隔面对称布置。由此,外部轴承套圈的既在拉力工作面上也在压力工作面上特别是分级的设计方案可实现回转连接结构的结构尺寸的进一步的减小。特别地,不需要通过内部轴承套圈更大的长度来补偿外部轴承套圈例如在拉力工作面上的减小的长度,因为外部轴承套圈的分级(阶梯状)配置会由于力线分布而对要承受的力产生补偿作用。这种回转连接结构具有应力最优的结构。
[00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实现了沿转轴的拉力和压力的高效的承受(吸收)。
[00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实现了轴承套圈之间相对于彼此的特别平稳的转动。为此所需的滚动体可以以几乎不受限的程度使用并实现了回转连接结构更低成本的生产。特别地,支承体基本上为圆柱形,特别地呈圆柱滚子、圆锥滚子、滚针或滚筒的形式。由此,特别是相对于球体,具有更大的工作面。特别地,由此实现,支承体的承载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使得该回转连接结构整体的承载能力得到提升。特别地,可以省去高生产成本的钢丝滚道轴承的支承钢丝的使用。
[00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实现了回转连接结构的良好的滑动特性。
结构高度进一步减小。
[00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构造简单。因为用于支承体的工作面一体地设计在轴承套圈上,特别地不需要在轴承套圈上布置额外的组件,例如硬化的支承钢丝,或者特别是将它们集成在轴承套圈中。工作面特别是轴承套圈的集成构件。工作面具有轴承套圈中其中支承体布置在轴承套圈上的部段。
[0017]根据权利要求12实现了回转连接结构的简单构造。特别地,不需要在支承体和轴承套圈的工作面之间布置额外的元件。支承体直接布置在轴承套圈上的对应的工作面上。这种回转连接结构的调节和校准的成本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其中:
[0019]图1: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回转连接结构的作业机械的示意性示图,[0020]图2至图5:根据不同的实施例的回转连接结构的放大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中以示意性透视图示出的作业机械是包括上车部3和下车部2的起重机I。下车部2和上车部3通过回转连接结构4关于转轴5可转动地彼此连接。转轴5竖直取向。也就是说,转轴5垂直于起重机I所处的地面。回转连接结构4具有内部轴承套圈6和外部轴承套圈7。内部轴承套圈6与下车部2的中间件8连接。中间件8通过履带底盘9支撑在地面上。也可代替履带底盘9在中间件8上布置多个轮胎或不可动的支架。上车部3与回转连接结构4的外部轴承套圈7连接。也可以是,外部轴承套圈7与下车部2连接,内部轴承套圈6与上车部3连接。上车部3具有桁架臂10形式的吊臂。该吊臂也可设计为伸缩型吊臂。此外,设置有吊重索11,导向辊(转向辊、偏转辊)12引导吊重索11。在吊重索11的一自由端设置有用于接收负载14的起重吊钩。
[0022]下面参照附图2并根据第一种实施例对根据本发明的回转连接结构4作更详细的说明。回转连接结构4包括内部轴承套圈6和外部轴承套圈7,二者关于转轴5同轴布置。内部轴承套圈6设计为两件式的,并具有内部轴承套圈上部件15和内部轴承套圈下部件16,二者通过分隔面17彼此分隔。由此使得内部轴承套圈6横向于,特别是垂直于转轴5被分开,从而内部轴承套圈6的几何结构适应于所期望的负载。特别地,可将内部轴承套圈6的分级布置和其沿转轴5的高度设计成适应于负载。特别地,可这样设计各级的宽度和高度:内部轴承套圈承受预期的最大剪应力并特别地不会使其自身受损。内部轴承套圈6也可以设计为一件式。分隔面17基本上垂直于转轴5延伸,其中分隔面17可具有一个或多个级,从而使内部轴承套圈上部件15和内部轴承套圈下部件16关于转轴15相对于彼此对齐。分隔面17也可以横向于转轴5取向。
[0023]内部轴承套圈上部件15和内部轴承套圈下部件16具有多个、分别成对对准的通孔18,通孔18用于穿入未示出的连接元件,例如螺栓或销。借助于该连接元件将内部轴承套圈6固定在下车部2上。
[0024]外部轴承套圈7具有平行于转轴5取向的通孔19,通孔19用于在上车部3上的固定。此外,外部轴承套圈7具有外齿部20,通过该外齿部外部轴承套圈7可由未示出的驱动装置关于转轴5可转动地驱动。外部轴承套圈7具有朝向转轴5的、具有沿转轴5的第一高度h的内部分级部段21和具有沿转轴5的第二高度h2的外部分级部段22。第一高度Ii1小于第二高度h2。内部轴承套圈6至少在分级部段21、22的区域包围外部轴承套圈7。也可这样设计内部轴承套圈6,使得外部轴承套圈7的其他区域被包围。
[0025]在内部轴承套圈6和外部轴承套圈7之间共设置有五个支承体-圈结构23至27,分别具有多个相同的支承体28至30。回转连接结构为5排设计。在上部成对相邻的且沿转轴5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承体-圈结构23、24和在下部成对相邻的且沿转轴5间隔布置的第二支承体-圈结构26、27之间设置有支承体-圈结构25。在相邻布置的支承体-圈结构对23、24和支承体-圈结构对26、27之间没有其他支承体-圈结构。
[0026]支承体-圈结构25设计为径向支承体-圈结构,且布置在内部轴承套圈6的内部轴承套圈径向工作面31和外部轴承套圈7的外部轴承套圈径向工作面32之间。径向工作面31、32分别设计为圆柱体侧面,且关于转轴5同轴布置。径向支承体-圈结构25用于承受相对于转轴5沿径向指向的力。支承体29设计为圆柱滚子。支承体29也可设计为球形或其他支承体形式。支承体-圈结构25的中间面设计为相对于转轴5同轴取向的圆柱体侧面。
[0027]支承体-圈结构23、24各布置在内部轴承套圈6的内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3和外部轴承套圈7的相应外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4之间。内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3是内部轴承套圈6的一体部件。特别是,工作面33、34分别与相应的轴承套圈6或7设计成一体。工作面33、34分别指的是所述的轴承套圈6或7的区域或部段——支承体-圈结构23、24在该区域或部段上移动,特别是滚动。支承体-圈结构23、24的支承体28直接布置在各相应的工作面33、34上。特别是不需要在支承体28和相应的工作面33、34之间布置其他的中间元件,例如钢丝滚道。
[0028]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的支承体28设计为相同的,并用于承受平行于转轴5的力,也就是轴向指向的力。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为轴向支承结构。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分别具有中间面,其中该中间面彼此平行指向。中间面通过支承体28的支承体-回转轴35、36确定。支承体28设计为圆柱滚子。相应地中间面设计为与转轴5同轴布置的环形面,且分别垂直于转轴5取向。
[0029]支承体-圈结构23、24分别具有一作用方向59、60。支承体-圈结构23、24适用于承受各自作用方向59、60上的力。作用方向59、60垂直于支承体-圈结构23、24的相应中间面。作用方向59、60彼此平行。作用方向59、60平行于转轴5。两个彼此相邻布置的支承体-圈结构23、24沿作用方向59、60彼此间隔。在垂直于作用方向59、60的方向上,这两个相邻布置的支承体-圈结构23、24以多排呈阶梯式布置。
[0030]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布置在外部分级部段22上,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4布置在外部轴承套圈7的内部分级部段21上。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沿转轴5彼此间隔布置。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在关于转轴5的径向37上彼此间隔布置。
[0031]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的支承体28分别具有沿径向37的支承体长度以及关于支承体回转轴35或36的支承体直径。回转连接结构4的承载特性,也就是说可由回转连接结构4传递的载荷,直接与支承体-圈结构的支承体的数量、支承体长度和支承体直径成比例。
[0032]在图2 (即通过转轴5的纵剖面)中阴影示出的外部轴承套圈7的面,特别是外部轴承套圈7沿转轴5的高度,沿径向37增大,即,随着离工作面34、42的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因为外部轴承套圈7中的剪应力在通孔19区域由于到上车部3的固定而大于在工作面34、42区域。这也类似地适用于内部轴承套圈6。内部轴承套圈上部件15和内部轴承套圈下部件16的结构高度都随着离工作面33、41的径向距离的增大(即与径向37反向)而增大,因为内部轴承套圈6中的剪应力在通孔18区域由于到下车部2的固定而大于在滚道面33,41区域。
[0033]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的支承体28分别借助于保持架38彼此连接。保持架38提高了支承体28的布置相对于彼此的稳定性。类似于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在内部分级部段21上设置有压力支承体-圈结构26,在外部分级部段22上设置有另一个压力支承体-圈结构27。压力支撑体-圈结构26、27的支承体30设计为圆柱体滚子。与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的支承体28相比,支承体30具有更小的尺寸,也就是说,沿径向34更小的支承体长度,关于各支承体回转轴39、40更小的支承体直径。支承体28和支承体30可设计为相同的,从而使得减少在回转连接结构4的生产期间不同的构件的数量。相应地,支承体-圈结构26、27分别具有一作用方向61或62。作用方向61、62分别垂直于支承体-圈结构26、27的中间面取向。作用方向61、62彼此平行。沿作用方向61、62,支承体-圈结构26、27彼此间隔布置。彼此相邻布置的支承体-圈结构26、27在垂直于作用方向61、62的方向上呈阶梯状布置。作用方向61、62平行于转轴5。
[0034]作用方向59至62彼此平行,并特别平行于转轴5取向。
[0035]压力支承体-圈结构26、27分别布置在内部轴承套圈压力工作面41和与其对应的外部轴承套圈压力工作面42之间。压力支承体-圈结构26、27的支承体30分别借助于保持架43彼此连接。压力支承体-圈结构26、27沿转轴5彼此间隔布置,沿径向37彼此间隔布置。
[0036]支承体28和30在外部轴承套圈7上布置在彼此对置且相背的外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4和外部轴承套圈压力工作面42上。
[0037]由于支承体-圈结构23、24或26、27的分级且错位的布置,所以回转连接结构4的总体高度h,6可减小超过20%,其中回转连接结构的承载能力与传统的只有一个拉力支承体-圈结构和一个压力支承体-圈结构的回转连接结构相同。由此使得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或压力支承体-圈结构26、27相对于彼此分别错位地布置在内部轴承套圈6和外部轴承套圈7之间,这两个相邻的支承体-圈结构23、24或26、27的总长度对应于原来使用的大的支承体的长度。整体直径d,6相对于传统的回转连接结构基本上未改变。由于最大剪应力的减小,外部轴承套圈7的高度可减少超过16%。回转连接结构4具有更小的结构尺寸和更小的重量。回转连接结构4可特别借助于当今已知的成型方法简单地生产。
[0038]以下根据附图3说明回转连接结构44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与之前在图1和图2中已经说明过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不作单独说明。
[0039]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回转连接结构44的主要不同在于拉力支承体-圈结构45、46和压力支承体-圈结构47、48的布置和构造。拉力支承体-圈结构45、46分别具有圆锥滚子形式的支承体49。拉力支承体-圈结构45、46的由支承体回转轴35、36限定的中间面设计为关于转轴5的锥形面。由于拉力支承体-圈结构45、46的中间面相对于转轴倾斜,即横向于转轴5布置,所以拉力支承体-圈结构45、46适用于承受至少部分径向于转轴5取向的力。相应地,不需要设置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径向支承体-圈结构。
[0040]拉力支承体-圈结构45、46并未设计有保持架。也可以为了支承体49的稳定而为圈结构45、46设置保持架。
[0041]压力支承体-圈结构47、48具有圆柱形的滚子30作为支承体,支承体通过保持架43彼此连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压力支承体-圈结构47、48这样相对于转轴5倾斜布置,使得由支承体回转轴39、40限定的中间面构成为锥形侧面。压力支承体-圈结构47、48的中间面彼此平行且沿转轴5间隔布置。压力支承体-圈结构47、48由于其关于转轴5的倾斜布置,所以适用于至少部分承受径向37上的力。
[0042]支承体-圈结构45、46具有相应于其中间面倾斜的作用方向63或64。支承体-圈结构47、48具有相应的倾斜的作用方向65或66。作用方向63、64彼此平行。作用方向65、66彼此平行。作用方向对63、64和作用方向对65、66彼此不平行且特别是关于转轴5倾斜。作用方向63、64与转轴5之间的倾斜角或作用方向65、66与转轴5之间的倾斜角在大小上相同,但具有不同的符号。例如作用方向63、64和转轴5之间的倾斜角约为+5°而作用方向65、66和转轴5之间的倾斜角约为-5°。也可以是,两个倾斜角在大小上不同。在垂直于作用方向63、64或65、66的方向上,分别彼此相邻布置的支承体-圈结构45、46或47、48分级布置。支承体-圈结构45、46沿其作用方向63、64彼此间隔布置。同样支承体_圈结构47、48沿作用方向65、66彼此间隔布置。
[0043]以下根据图4说明回转连接结构50的第三实施例。与之前在图1至图3中已经说明过的部件相应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不再作详细说明。
[0044]在回转连接结构50中,拉力支承体-圈结构51、52和压力支承体-圈结构53、54设计成具有滑动体55和56作为支承体。拉力支承体-圈结构51、52的滑动体55设计为具有不同的内部直径和外部直径的环形盘的形式。环形盘55分别具有关于径向37相同的长度。环形盘55或56可以例如由单个环形盘制造,从而例如使得内部布置的环形盘55的外部直径对应于在外部布置的环形盘的内部直径。
[0045]类似地,滑动体56设计为相对于径向37具有相同的长度的环形盘。滑动体55、56例如由黄铜或其他具有良好的滑动特性的材料来制造。拉力支承体-圈结构51、52和压力支承体-圈结构53、54分别垂直于转轴5取向。相应地,为了承受沿径向37的力设置有径向支承体-圈结构25。
[0046]相对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支承体28、30,滑动体55、56沿转轴5具有更小的高度。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回转连接结构50实现了结构尺寸的进一步减小。滑动体55、56作为分开的构件布置在内部轴承套圈6和外部轴承套圈7之间。另外,可以的是,内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3、外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4、内部轴承套圈压力工作面41和外部轴承套圈压力工作面42利用滑动材料涂覆,使得工作面33、34、41、42被用作滑道。由此,使得回转连接结构50的构件数量进一步减少。特别地,利用工作面33、34、41、42的涂层,可额外减小结构尺寸。
[0047]由于支承体-圈结构51、52、53、54的布局类似于根据图2中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承体-圈结构23、24、26、27的布局,所以支承体-圈结构51至54具有相同的作用方向。
[0048]以下根据图5说明回转连接结构57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与之前在图1至图4中已经说明过的部件相应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不再作详细说明。
[0049]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回转连接结构4相比,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回转连接结构57具有支承体-圈结构23、24的唯一的一个分级布置。支承体-圈结构23、24在内部轴承套圈上部件15和外部轴承套圈7之间布置在工作面33、34上。回转连接结构57是四排式的。
[0050]在内部轴承套圈下部件16和外部轴承套圈7之间设置有唯一的支承体-圈结构58以及特别地不是多个支承体-圈结构的分级布局。回转连接结构57整体具有4个支承体-圈结构 23、24、25、58。
[0051]也就是说,在回转连接结构57中只有内部轴承套圈上部件15是分级的,即为了接纳两个对应的支承体-圈结构23、24而设计。相应地,外部轴承套圈7在面向内部轴承套圈上部件15的上侧同样分级设计。内部轴承套圈下部件16和外部轴承套圈7的朝向内部轴承套圈下部件16的下侧为传统设计,即为了接纳唯一的支承体-圈结构58而设计。内部轴承套圈下部件16可以例如从现存的回转连接结构中引用或至少类似地设计,从而减少回转连接结构57的部件数量。由此额外得到成本优势。
[0052]支承体-圈结构23、24具有与根据图2的实施例中的支承体-圈结构23、24相同的作用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作业机械(1)特别是用于起重机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具有 a.转轴(5), b.内部轴承套圈(6), c.外部轴承套圈(7),和 d.至少三个在轴承套圈(6、7)之间布置的支承体-圈结构(23、24、25、26、27;45、46、47,48 ;25、51、52、53、54 ;23、24、25、58),每个支承体-圈结构具有多个相应的支承体(28、29,30 ;30、49 ;29、55、56 ;28、29、30),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承体-圈结构(25 ;45、46、47、48 ;25 ;25)构造成至少部分承受沿径向(37)指向转轴(5)的力,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支承体-圈结构(23、24 ;26、27 ;45、46 ;47、48 ;51、52 ;53、54 ;23、24) 一构造成至少部分承受平行于转轴(5)的力, -沿转轴(5)彼此相邻地布置,和 -沿转轴(5)彼此间隔地布置, -其中,构造成至少部分承受平行于转轴(5)的力的所述至少两个支承体-圈结构(23、24 ;26、27 ;45、46 ;47、48 ;51、52 ;53、54 ;23、24)分别确定一作用方向(59、60 ;61、62 ;63、64 ;65、66 ;59、60 ;61、62 ;59、60)且沿该作用方向(59、60 ;61、62 ;63、64 ;65、66 ;59、60 ;61,62 ;59、60)彼此间隔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四个支承体-圈结构(23、24、25、26、27 ;45、46、47、48 ;25、51、52、53、54 ;23、24、25、58),其中用于至少部分承受沿径向(37)指向转轴(5)的力的支承体-圈结构(25 ;45、46、47、48 ;25 ;25)沿转轴(5)布置在至少一个用于至少部分承受平行于转轴(5)的力的支承体-圈结构(23、24 ;45、46 ;51、52 ;58)和相邻且彼此间隔布置的、用于至少部分承受平行于转轴(5)的力的两个另外支承体-圈结构(23、24 ;45、46 ;51、52 ;23、24)之间。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 4 个,特别是 5 个支承体-圈结构(23、24、25、26、27 ;45、46、47、48 ;25、51、52、53、54),该支承体-圈结构具有两个拉力支承体-圈结构(23、24 ;45、46 ;51、52)和两个压力支承体-圈结构(26、27 ;47、48 ;53、54)。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其特征在于,内部轴承套圈(6)具有至少两个内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3)和至少两个内部轴承套圈压力工作面(41),外部轴承套圈(7)具有至少两个外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4)和至少两个外部轴承套圈压力工作面(42),其中至少一个支承体-圈结构(23、24 ;45、46 ;51、52 ;23、24)布置在一个所述内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3)和一个所述外部轴承套圈拉力工作面(34)之间或至少一个支承体-圈结构(26、27 ;47、48 ;53、54 ;58)布置在一个所述内部轴承套圈压力工作面(41)和一个所述外部轴承套圈压力工作面(42)之间。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其特征在于,沿转轴(5)间隔布置的所述至少两个支承体-圈结构(23、24 ;26、27 ;45、46 ;47、48 ;51、52 ;53、54)在关于转轴(5)的径向(37)上间隔布置。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轴承套圈,特别是内部轴承套圈(6)构造成两件式,特别地具有内部轴承套圈上部件(15)和内部轴承套圈下部件(16),并且具有分隔面(17),所述分隔面横向取向,特别地垂直于转轴(5)取向。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轴承套圈,特别是外部轴承套圈(7)具有沿转轴(5)方向有第一高度(Ii1)的内部分级部段(21)和沿转轴(5)方向有第二高度(h2)的外部分级部段(22),其中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承体-圈结构(23、24、26、27 ;45、46、47、48 ;51、52、53、54 ;23、24、58)分别具有中间面,所述中间面横向取向,特别是垂直于转轴(5 )取向。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7),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支承体的滚动体(28、29、30),特别是以圆柱形滚子、圆锥滚子、滚针、滚筒和/或球体的形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50),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支承体的滑动体(55、56),特别是以滑动副和/或滑道的形式。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其特征在于,用于支承体(28、29、30 ;30、49 ;29、55、56 ;28、29、30)的工作面(33、34、41、42)—体地设计在轴承套圈(6、7)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回转连接结构(4、44、50、57),其特征在于,支承体(28、29、.30 ;30、49 ;29、55、5 6 ;28、29、30)直接布置在轴承套圈(6、7)的对应工作面(33、34、.41、42)上。
【文档编号】F16C19/30GK103906935SQ201280047759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A·韦克贝克, R·佩恩, V·诺尔, F·施尼特克尔 申请人:特雷克斯起重机德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