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9326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包括底座(1),底座连接缸筒(2),缸筒内活动连接活塞(10),其特征在于:底座内设有一组主油道。第一主油道(19)内滑动配合连接一个与其单向连通的阀芯(16);第二主油道(20)内滑动配合连接一个顶杆(15);第三主油道(21)配合连接第二单向堵球(17a)和第三单向堵球(17b);其余的主油道内均分别配合连接一个接头(12),缸筒(2)通过短油管(4)与长油管(5)与底座(1)连通。本发明的优点:本装置的油缸具有浮动功能,实现驾驶室上升和回收的平稳翻转,油缸同卡车底盘和驾驶室都是软接触,消除噪音。
【专利说明】—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的翻转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

【背景技术】
[0002]中、重型汽车在需要保养或维修发动机时,通常采用液压系统将驾驶室举升以便于保养或维修操作。现阶段在中、重型汽车驾驶室在进行举升和下降时,驾驶室的上升和回收过程很难保持平稳翻转,而导致急剧的振动,噪音大,在驾驶室翻过临界点时,出现自由落体运动,在油缸被驾驶室因下落而拉至最长时,此时驾驶室和油缸同时承受由于驾驶室的下落运动而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在长期使用后会导致驾驶室变形、撕裂,油缸被拉脱或拉断的现象,经过广泛检索,尚未发现较为理想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阶段中、重型汽车在驾驶室的上升和回收过程很难保持平稳翻转,冲击大等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包括底座,在底座上连接缸筒,所述缸筒内通过活塞杆活动配合连接一个活塞,其特征在于:
a、所述底座内设有一组主油道;第一主油道通过第一封堵块封堵,所述第一主油道内滑动配合连接一个与其单向连通的阀芯,所述第一封堵块和阀芯之间还配合连接一个弹簧,所述阀芯内设有一个阀芯油道,在所述阀芯油道内活动配合连接两个单向堵球,在所述两个单向堵球之间设有一个弹簧;第二主油道通过第二封堵块封堵,在所述第二油道内滑动配合连接一个顶杆,所述顶杆的内侧还通过弹簧与所述第二油道对应配合;第三主油道通过第三封堵块封堵,在所述第三主油道内配合连接第二单向堵球和第三单向堵球,在所述第二单向堵球和第三单向堵球之间设有一个弹簧;在第二单向堵球与第三封堵块之间也设有一个弹簧;其余的主油道内均分别配合连接一个接头,所述接头内均设有一个接头油道,在接头油道内配合连接一个单向堵球,每个所述接头的接头油道一侧均设有一个节流油道;
b、所述活塞将缸筒的腔体分隔成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通过短油管与所述第一主油道连通,所述上腔体还通过长油管与第六主油道连通,所述下腔体通过第一连接油道与所述第三主油道连通,所述下腔体还通过第二连接油道与所述阀芯油道连通。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有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主油道还包括第四主油道、第五主油道和第六主油道,所述第四主油道通过第一支油道分别与第一主油道和第三主油道单向连通;所述第二主油道通过长油管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第三主油道还通过第三连接油道和第四连接油道与第五主油道连通。
[0006]所述顶杆为一个阶梯杆,顶杆前端的导向杆与所述第二支油道导向配合。
[0007]在所述底座的和活塞杆的耳环内均套接一个聚氨酯环垫。
[0008]油缸安装后,活塞处于浮动区L段,Lx与Ls两极限位置之间,下浮区段为LI,上浮区段为L2,当驾驶室向上抖动时,活塞上浮,L2减小,LI加大;当驾驶室向下抖动时,活塞下浮,L2加大,LI减小。
[0009]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装置的油缸具有浮动功能,随着驾驶室的抖动而上下浮动,能够实现驾驶室的上升和回收过程保持平稳翻转,避免其急剧振动现象的发生,且在底座和耳环上都装有聚氨酯环垫,使油缸同卡车底盘和驾驶室的连接都是软接触,减小冲击力,消除噪音。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发明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 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 B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液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包括底座1,在底座I上焊接一个缸筒2,所述缸筒2内活动配合连接活塞杆3,在活塞杆3的内端连接一个与所述缸筒2相配合的活塞10,其特征在于:
a、所述底座I内设有六个主油道,分别为第一主油道19、第二主油道20、第三主油道21、第四主油道22、第五主油道23和第六主油道24。
[0012]b、结合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主油道19的开口处通过螺纹连接第一封堵块11封堵,所述第一封堵块11采用内六角螺堵,所述第一主油道19内滑动配合连接一个与其单向连通的阀芯16,所述阀芯16和第一封堵块11上均通过密封圈与所述第一主油道19密封配合。所述第一封堵块11和阀芯16之间还配合连接一个弹簧18,所述阀芯16内设有一个阀芯油道28,所述阀芯16设有一个阀芯节流孔29,所述阀芯油道28通过阀芯节流孔29与所述第一主油道19单向连通,在所述阀芯油道28内活动配合连接两个单向堵球17,所述两个单向堵球17采用钢球,在所述两个单向堵球17之间设有一个弹簧;
C、图4所示,活塞10处于浮动区L段时,所述第一主油道19通过短油管4、油道33、上腔体2a、油道34、长油管5与第二主油道20连通;在所述第二主油道20的开口处通过螺纹连接第二封堵块14封堵,所述第二封堵块14采用内六角螺堵,在所述第二油道20内滑动配合连接一个顶杆15,所述顶杆15的内侧还通过弹簧与所述第二主油道20对应配合;所述顶杆15为一个阶梯杆,在顶杆15上设有环形凹槽,在所述顶杆15的前侧设有一个导向杆15a,所述导向杆15a与所述第二支油道27导向配合,所述弹簧套接在所述导向杆15a上,所述第二封堵块14和顶杆15均通过密封环与所述第二主油道20密封配合。
[0013]d、所述第三主油道21为阶梯孔,在所述第三主油道21的开口处通过螺纹连接第三封堵块13封堵,所述第三封堵块13采用内六角螺堵,在所述第三主油道21内侧两个小孔内分别配合连接一个第二单向堵球17a和一个第三单向堵球17b,在所述两个第二单向堵球17a和第三单向堵球17b之间配合连接一个弹簧,在第二单向堵球17a和第三封堵块13之间也设有一个弹簧,所述第三封堵块13封堵也通过密封环与所述第三主油道21密封配合。
[0014]e、所述第四主油道22、第五主油道23和第六主油道24均为为阶梯孔,且在这三个主油道内均通过螺纹连接一个接头12,在每个所述接头12的中间均设有一个贯穿的接头油道31,在所述接头油道31前侧的孔内配合连接一个单向堵球17c,所述单向堵球17c可在其所在的孔内自由移动,所述单向堵球17c与所述接头油道31中间直径较小的油孔封堵配合,所述接头油道31中间直径较小的油孔的一侧设有一个节流油道32,所述节流油道32的两端均与所述接头油道31连通,在所述接头油道31的两端还分别连接一个滤网。所述第四主油道22通过第一支油道26与第三主油道21连通,所述第三主油道21还通过第三连接油道39和第四连接油道40与第五主油道23连通。
[0015]f、所述活塞10通过轴用钢丝挡圈38固定在活塞杆3的前端,所述活塞10还通过密封环分别与所述缸筒2和活塞杆3密封配合,所述活塞杆3的前侧靠近活塞10的位置还卡接一个限位圈37,所述缸筒2的开口处配合连接一个缸盖6,所述缸盖6套接在活塞杆3上,所述限位圈37与所述缸盖6限位配合,所述缸盖6与缸筒2开口处配合连接,用钢丝挡圈41限位配合,所述缸盖6外圆和内孔均有环槽,用密封环同缸筒2开口处及活塞杆3密封配合。所述活塞10将缸筒2的腔体分隔成上腔体2a和下腔体2b,所述上腔体2a通过短油管4与所述第一主油道19连通,所述上腔体2a还通过长油管5与第六主油道24连通,所述下腔体2b通过第一连接油道35与所述第三主油道21连通,所述下腔体2b还通过第二连接油道36与所述阀芯油道28连通。
[0016]g、在所述底座I的和活塞杆3的耳环7内均套接一个聚氨酯环垫8,使得油缸与卡车底盘和驾驶室的连接都形成软接触,避免了钢件之间碰撞产生强烈的噪音。
[0017]工作原理
h、结合图5所示,当油缸举升驾驶室时,此时将动力源液压泵的换向阀换向至举升状态,将高压油通过油管输送至接头体12,高压油经过接头油道31和节流油道32推开单向堵球17c,再通过第一支油道26分别流向第三主油道21和阀芯油道28,高压油流经阀芯油道28时,在高压油的作用下阀芯16内的外侧单向堵球17将阀芯油道28封住,使得阀芯油道28同第一主油道19堵断,此时,高压油只能经过第二连接油道36流向油缸的下腔体2b。高压一次将第三主油道21内的两个单向堵球17a和17b以及阀芯油道28内的内侧单向堵球17推开一次,经第一连接油道35和第二连接油道36流向油缸的下腔体2b ;同时,高压油在流过第三主油道21后,也依次通过第三连接油道39和第四连接油道40流向五主油道23,高压油经过第三接头12b通过连接油管通向双缸系统的辅助油缸的下腔体2b ;当高压油供给下腔体2b时,高压油推动活塞10,带动活塞杆3向上运动举升驾驶室。
[0018]此时,上腔体2a的液压油通过长油管节流孔34进入长油管5后流向第六主油道24,此时第二接头12a被其内部的单向堵球17c封住油道,液压油只能经过其内部的节流油道32后从第二接头12a慢慢流出,第二接头12a经油管将上腔体2a里的液压油引流到动力源液压泵的油箱。
[0019]1、当油缸收回驾驶室时,此时将动力源液压泵的换向阀换向至收回状态,将高压油通过油管输送至第二接头12a,高压油经过长油管5流向油缸的上腔体2a,推动活塞10带动活塞杆3向下运动,同时,也依次经过第三支油道25流向第二主油道20,高压油将推动顶杆15,在顶杆15的作用下,推开阀芯16内测的单向堵球17,使下腔体2b的液压油经阀芯油道28,从第一支油道26流向第四主油道22,此时第一接头12被其内部的单向堵球17c封住油道,液压油只能经过其内部的节流油道32后从第一接头12慢慢流出,第一接头12通过油管连接动力源液压泵低压油路,将液压油引流回油箱中。
[0020]j、当活塞10处于浮动区L段,其中Lx为浮动下限、Ls为浮动上限,液压动力源液压泵不工作时,活塞10及活塞杆3装配体在驾驶室的作用下,可以浮动。当驾驶室将活塞杆3向伸出方向拉动时,由于此时,液压泵的换向阀结构特点,油缸上腔体2a通过长油管5、第二接头12a与动力源液压泵的换向阀的油道、泵的换向阀,形成了封闭系统,因此,油缸上腔体2a中的液压油只能从短油管节流孔33进入短油管4后流向第一主油道19,此时液压油通过阀芯节流孔29流入阀芯16的阀芯油道28,再经过第二连接油道36后被活塞10吸进油缸的下腔体2b。此时,由于活塞10和活塞杆3向外伸出,下腔体2b将形成真空趋势,若油缸的上腔体2a的油不能及时补足,则会吸开阀芯16中的内侧单向堵球17,从第二支油道27吸进足够的油填补,此时第二支油道27与泵的油箱相通。当驾驶室将活塞杆3向回收方向推压时,油缸的下腔体2b中的液压油经过第一连接油道35流向第三主油道21,此时推动后侧的单向堵球17将第三主油道21前侧的孔堵住,这样下腔体2b中的液压油只能从第二连接油道36流向第一主油道19的前油道19a把阀芯16推向第一封堵块11的一侧,从而将阀芯16内侧的单向堵球17带开,液压油经过第二支油道27流向泵的油箱,从而实现了活塞10在油缸浮动区L段的浮动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包括底座(I),在底座(I)上连接缸筒(2),所述缸筒(2)内通过活塞杆(3)活动配合连接一个活塞(10),其特征在于: a、所述底座(I)内设有一组主油道;第一主油道(19)通过第一封堵块(11)封堵,所述第一主油道(19)内滑动配合连接一个与其单向连通的阀芯(16),所述第一封堵块(11)和阀芯(16)之间还配合连接一个弹簧(18),所述阀芯(16)内设有一个阀芯油道(28),在所述阀芯油道(28 )内活动配合连接两个单向堵球(17 ),在所述两个单向堵球(17 )之间设有一个弹簧;第二主油道(20)通过第二封堵块(14)封堵,在所述第二油道(20)内滑动配合连接一个顶杆(15),所述顶杆(15)的内侧还通过弹簧与所述第二油道(20)对应配合;第三主油道(21)通过第三封堵块(13)封堵,在所述第三主油道(21)内配合连接第二单向堵球(17a)和第三单向堵球(17b),在所述第二单向堵球(17a)和第三单向堵球(17b)之间设有一个弹簧;在第二单向堵球(17a)与第三封堵块(13)之间也设有一个弹簧;其余的主油道内均分别配合连接一个接头(12),所述接头(12)内均设有一个接头油道(31 ),在接头油道(31)内配合连接一个单向堵球(17c ),每个所述接头(12 )的接头油道(31) —侧均设有一个节流油道(32); b、所述活塞(10)将缸筒(2)的腔体分隔成上腔体(2a)和下腔体(2b),所述上腔体(2a)通过短油管(4)与所述第一主油道(19)连通,所述上腔体(2a)还通过长油管(5)与第六主油道(24)连通,所述下腔体(2b)通过第一连接油道(35)与所述第三主油道(21)连通,所述下腔体(2b)还通过第二连接油道(36)与所述阀芯油道(28)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还包括第四主油道(22)、第五主油道(23)和第六主油道(24),所述第四主油道(22)通过第一支油道(26)分别与第一主油道(19)和第三主油道(21)单向连通;所述第二主油道(20)通过长油管(5)与所述腔体(2a)连通;所述第三主油道(21)还通过第三连接油道(39)和第四连接油道(40)与第五主油道(2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15)为一个阶梯杆,顶杆(15)前端的导向杆(15a)与所述第二支油道(27)导向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中重型汽车驾驶室翻转的减震油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I)的和活塞杆(3)的耳环(7)内均套接一个聚氨酯环垫(8)。
【文档编号】F16F9/32GK104154164SQ201410357754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5日
【发明者】马哲代, 张金强 申请人:安徽德鸿机件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