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穿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2194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转轴穿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转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穿线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转轴穿线机构在长时间使用过后两杆件之间的贴合面容易被磨掉引起失效以及两杆件松动后需要人工锁紧引起操作麻烦的技术问题。固定第一杆件,转动第二杆件,将带动螺栓转动,螺母固定在贯通型孔中,而螺栓在贯通型孔中作小范围轴向移动,第一垫片会跟随螺栓作转动。在确定好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之间的角度位置后,停止转动第二杆件,第一垫片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螺母、轴套之间形成的摩擦,会让第二杆件固定在第一杆件上,实现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之间角度的调整。
【专利说明】转轴穿线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转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穿线机构。

【背景技术】
[0002]转轴穿线机构是指两个铰接的杆件,而且在杆件内部设置有电线,转轴穿线机构应用在需要角度调整与电能传送的场合,比如台灯。如图7,在现有技术的台灯中,台灯包括上杆件91、下杆件92与设置在上杆件91的一端部上的灯头,上杆件91与下杆件92之间是通过螺栓93与螺母94锁紧配合来实现的,调节上杆件91与下杆件92之间的转动位置即可实现灯头的角度调整。还有,上杆件91与下杆件92的配合处设置有耐磨片95,耐磨片95的两侧分别与上杆件91、下杆件92摩擦,会产生阻尼感。将螺栓93与螺母94锁紧后,可以将灯头固定在用户需要的角度位置上。
[0003]现有技术的转轴穿线机构存在以下缺点:
[0004]1.由于上杆件91与下杆件92之间转动的阻尼感依靠两杆件与耐磨片95的过盈配合来产生,在长时间使用过后,两杆件之间的贴合面容易被磨掉,使得过盈量越来越小,阻尼感变小,也使得上杆件91与下杆件92之间无法固定,无法保证两杆件连接处的寿命。
[0005]2.螺栓93与螺母94单靠螺纹进行连接,在长时间使用过后,螺栓93会产生松动,让上杆件91与下杆件92之间难以固定。
[0006]3.在使用过程中,螺栓93松动后,需要依靠用户用手或其他辅助工具转动螺栓93上的旋转手柄而将螺栓93与螺母94锁紧,该操作麻烦,用户体验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穿线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转轴穿线机构在长时间使用过后两杆件之间的贴合面容易被磨掉引起失效以及两杆件松动后需要人工锁紧弓I起操作麻烦的技术问题。
[0008]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轴穿线机构,所述转轴穿线机构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轴套、转轴组件与电线;所述第一杆件包括第一枢接部以及与该第一枢接部相连接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枢接部开设有贯通型孔与第一环形腔,该第一环形腔环绕该贯通型孔设置,且该贯通型孔与该第一环形腔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壁,所述第二杆件包括第二枢接部以及与该第二枢接部相连接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枢接部开设有沉孔与第二环形腔,该第二环形腔环绕该沉孔设置,该沉孔与该第二环形腔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壁,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相盖合,所述第一环形壁与所述第二环形壁相对接共同形成环绕轴,所述贯通型孔与所述沉孔相连通,所述第一环形腔与所述第二环形腔相连通,所述第一环形腔与所述第一管体相连通,所述第二环形腔与所述第二管体相连通;所述轴套固定在所述贯通型孔的内部;所述转轴组件包括具有头部与螺杆的螺栓、具有第一过孔的第一垫片以及螺母,该螺栓的螺杆依次穿过所述轴套与所述第一垫片的第一过孔后与所述螺母螺纹配合,且该螺栓的头部固定在所述沉孔中,所述螺母与所述贯通型孔之间为型面联接,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螺杆之间为型面联接;所述电线由所述第一管体引入并环绕过所述环绕轴由所述第二管体引出。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片为平垫片,且该平垫片的相对两侧开设有若干用于容纳润滑油的凹坑。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片的第一过孔为腰型孔,且所述螺栓的螺杆呈腰型。
[0011]进一步地,所述螺栓的头部与所述沉孔之间为型面联接,且该头部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第二环形壁并穿进该头部以使该螺栓固定在该沉孔上的销钉。
[0012]进一步地,所述沉孔为腰型孔,且所述螺栓的头部呈腰型。
[0013]进一步地,所述轴套与所述贯通型孔之间过盈配合,且所述轴套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第一环形壁并穿进该轴套以使该轴套固定在该贯通型孔上的销钉。
[0014]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弹性件以及具有第二过孔的第二垫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垫片均套于所述螺栓的螺杆上并位于所述轴套与所述螺栓的头部之间,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螺杆之间为型面联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垫片为平垫片,且该平垫片的相对两侧开设有若干用于容纳润滑油的凹坑。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垫片的第二过孔为腰型孔,且所述螺栓的螺杆呈腰型。
[0017]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若干叠置的锅仔片,且所有所述锅仔片上均开设有供所述螺栓的螺杆穿过的通孔。
[0018]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转轴穿线机构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轴套、转轴组件与电线。转轴组件包括螺栓、第一垫片与螺母。将轴套固定在贯通型孔中,螺栓依次穿过轴套与第一垫片后与螺母螺纹配合将第一垫片锁紧在轴套与螺母之间,螺栓的头部固定在第二杆件的沉孔中。螺母与贯通型孔之间为型面联接,第一垫片的第一过孔与螺杆之间为型面联接。
[0019]固定第一杆件,转动第二杆件,将带动螺栓转动,螺母固定在贯通型孔中,而螺栓在贯通型孔中作小范围轴向移动,第一垫片会跟随螺栓作转动。在确定好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之间的角度位置后,停止转动第二杆件,第一垫片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螺母、轴套之间形成的摩擦,会让第二杆件固定在第一杆件上,实现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之间角度的调整。
[0020]阻尼感不是通过两杆件之间配合面的摩擦而产生,在长时间使用过后,两个杆件的配合面不会损坏,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的贴合面不会发生被磨掉引起失效的问题,提高转轴穿线机构的可靠性。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依靠转轴组件确保两者的固定,不会轻易松动,避免需要经常人工锁紧以调节阻尼力度引起操作麻烦的问题,提高用户体验。经过试验验证,第二杆件绕第一杆件上下转动2万次以后,阻尼力度的损耗不超过20%。
[0021]还有,电线采用环绕第一环形壁与第二环形壁的形式布置在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内部,在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相对转动时,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不会损害到电线,保证电线的可靠性,保证电能传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轴穿线机构的立体装配图。
[0023]图2是图1的转轴穿线机构的剖视图。
[0024]图3是图1的转轴穿线机构的分解图。
[0025]图4是图3的转轴穿线机构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0026]图5是图3的转轴穿线机构中应用的轴套与转轴组件的装配图。
[0027]图6是图3的转轴穿线机构中应用的螺栓的立体图。
[0028]图7是现有技术提供的转轴穿线机构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0]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穿线机构,所述转轴穿线机构包括第一杆件10、第二杆件20、轴套30、转轴组件40与电线50 ;所述第一杆件10包括第一枢接部11以及与该第一枢接部11相连接的第一管体12,所述第一枢接部11开设有贯通型孔111与第一环形腔112,该第一环形腔112环绕该贯通型孔111设置,且该贯通型孔111与该第一环形腔112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壁113,所述第二杆件20包括第二枢接部21以及与该第二枢接部21相连接的第二管体22,所述第二枢接部21开设有沉孔211与第二环形腔212,该第二环形腔212环绕该沉孔211设置,该沉孔211与该第二环形腔212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壁213,所述第一枢接部11与所述第二枢接部21相盖合,所述第一环形壁113与所述第二环形壁213相对接共同形成环绕轴,所述贯通型孔111与所述沉孔211相连通,所述第一环形腔112与所述第二环形腔212相连通,所述第一管体12与所述第一环形腔112相连通,所述第二管体22与所述第二环形腔212相连通;所述轴套30固定在所述贯通型孔111的内部;所述转轴组件40包括具有头部411与螺杆413的螺栓41、具有第一过孔421的第一垫片42以及螺母43,该螺栓41的螺杆413依次穿过所述轴套30与所述第一垫片42的第一过孔421后与所述螺母43螺纹配合,且该螺栓41的头部411固定在所述沉孔211中,所述螺母43与所述贯通型孔111之间为型面联接,所述第一过孔421与所述螺杆413之间为型面联接;所述电线50由所述第一管体12引入并环绕过所述环绕轴由所述第二管体22引出。
[0031]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杆件10上,第一枢接部11与第一管体12为一体成型。贯通型孔111为通孔且为型孔,用于与其他零部件型面联接。第一环形壁113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三环形壁114,第一环形壁113与第三环形壁114之间形成第一环形腔112,用于容纳并保护电线50。贯通型孔111与第一环形腔112同轴,该结构容易加工。
[0032]在第二杆件20上,第二枢接部21与第二管体22为一体成型。第二环形壁213的外侧环绕设置有第四环形壁214,第二环形壁213与第四环形壁214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212,用于容纳并保护电线50。沉孔211与第二环形腔212同轴,该结构容易加工。
[0033]第一环形壁113与第二环形壁213相对设置,贯通型孔111与沉孔211相连通,第一环形腔112与第二环形腔212相连通。第一环形壁113与第二环形壁213之间存在大致0.1mm的间隙。第一杆件10与第二杆件20在转动过程中,没有任何接触及摩擦,保证两者的完整性,保证该转动连接的可靠性。
[0034]轴套30固定在贯通型孔111的内部,该结构容易加工与装配。可以理解地,轴套30与贯通型孔11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贯通型孔111呈正六边形,轴套30为与贯通型孔111相匹配的正六边形。轴套30内部做成通孔31,用于穿过螺栓41。
[0035]螺栓41的头部411固定在第二杆件20的沉孔211中,该结构容易加工与装配。可以理解地,螺栓41的头部411与第二杆件20的沉孔21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螺栓41的螺杆413做成与螺母43相配合的外螺纹,以便螺母43将螺栓41上的零件锁紧。
[0036]在本实施例中,贯通型孔111呈正六边形,螺母43为与贯通型孔111相匹配的正六边形,该结构容易加工与装配。让在转动螺栓41时,螺母43不会在贯通型孔111中转动。螺母43的内螺纹与螺栓41的外螺纹配合,螺母43带有防脱层,将螺栓41上的零件拧紧一起,保证锁紧力大小均匀。
[0037]在本实施例中,两根电线50从底座(图未示)引出,从第一管体12进入,绕转第一环形壁113与第二环形壁213 —圈后,从第二管体22引出,再与灯头(图未示)连接。因此,第一环形壁113与第二环形壁213的相对转动不会绞到电线50,保证电线50的可靠性,保证电能传送。
[0038]转轴穿线机构包括第一杆件10、第二杆件20、轴套30、转轴组件40与电线50。转轴组件40包括螺栓41、第一垫片42与螺母43。将轴套30固定在贯通型孔111中,螺栓41依次穿过轴套30与第一垫片42后与螺母43螺纹配合将第一垫片42锁紧在轴套30与螺母43之间,螺栓41的头部411固定在第二杆件20的沉孔211中。螺母43与贯通型孔111之间为型面联接,第一垫片42的第一过孔421与螺杆413之间为型面联接。
[0039]固定第一杆件10,转动第二杆件20,将带动螺栓41转动,螺母43固定在贯通型孔111中,而螺栓41在贯通型孔111中作小范围轴向移动,第一垫片42会跟随螺栓41作转动。在确定好第一杆件10与第二杆件20之间的角度位置后,停止转动第二杆件,第一垫片42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螺母43、轴套30之间形成的摩擦,会让第二杆件20固定在第一杆件10上,实现第一杆件10与第二杆件20之间角度的调整。
[0040]阻尼感不是通过两杆件之间配合面的摩擦而产生,在长时间使用过后,两个杆件的配合面不会损坏,第一杆件10与第二杆件20的贴合面不会发生被磨掉引起失效的问题,提高转轴穿线机构的可靠性。第一杆件10与第二杆件20依靠转轴组件40确保两者的固定,不会轻易松动,避免需要经常人工锁紧以调节阻尼力度引起操作麻烦的问题,提高用户体验。经过试验验证,第二杆件20绕第一杆件10上下转动2万次以后,阻尼力度的损耗不超过20%。
[0041]还有,电线50采用环绕第一环形壁113与第二环形壁213的形式布置在第一杆件10与第二杆件20内部,在第一杆件10与第二杆件20相对转动时,第一杆件10与第二杆件20不会损害到电线50,保证电线50的可靠性,保证电能传送。
[004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片42为平垫片,且该平垫片的相对两侧开设有若干用于容纳润滑油的凹坑422。该结构避免多次摩擦后造成零件磨损,从而有效延长零件寿命。
[004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片42的第一过孔421为腰型孔,且所述螺栓41的螺杆413呈腰型。该结构容易加工与装配。螺栓41的螺杆413外形为圆弧加上两个直面,用于与平垫片两直面相配合。
[0044]进一步地,所述螺栓41的头部411与所述沉孔211之间为型面联接,且该头部411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第二环形壁213并穿进该头部411以使该螺栓41固定在该沉孔211上的销钉(图未示)。螺栓41头部411外形为圆形,两侧切成两个直面。第二杆件20内部做成带有两个直面的沉孔211,与螺栓41的头部411上的两直面相对应,并有单边0.02mm的过盈配合,防止螺栓41从第二杆件20脱出。螺栓41头部411的对应圆弧面两侧各开一沉孔412,用于与第二杆件20上两通孔215对应,并用于放置销钉,防止螺栓41从第二杆件20内脱出,提高螺栓41的可靠性。
[0045]进一步地,所述沉孔211为腰型孔,且所述螺栓41的头部411呈腰型。该结构容易加工与装配。可以理解地,沉孔211与螺栓41的头部411为其他型面联接的结构。
[0046]进一步地,所述轴套30与所述贯通型孔111之间过盈配合,且所述轴套30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第一环形壁113并穿进该轴套30以使该轴套30固定在该贯通型孔111上的销钉(图未示)。贯通型孔111呈正六边形,与轴套30的六边形结构相对应,并有单边0.02mm的过盈配合,轴套30的两个对边开两个通孔32,与第一杆件10上的通孔115相对应,用于穿过销钉,限制轴套30的转动,让螺栓41能得到有效支承。
[0047]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组件40还包括弹性件44以及具有第二过孔451的第二垫片45,所述弹性件44与所述第二垫片45均套于所述螺栓41的螺杆413上并位于所述轴套30与所述螺栓41的头部411之间,所述第二过孔451与所述螺杆413之间为型面联接。弹性件44用于在螺栓41及螺母43锁紧的时候提供弹力,防止螺栓41松动,从而保证转轴穿线机构的阻尼力度及寿命。
[004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垫片45为平垫片,且该平垫片的相对两侧开设有若干用于容纳润滑油的凹坑452。该结构避免多次摩擦后造成零件磨损,从而有效延长零件寿命。
[004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垫片45的第二过孔451为腰型孔,且所述螺栓41的螺杆413呈腰型。该结构容易加工与装配。螺栓41的螺杆413外形为圆弧加上两个直面,用于与平垫片两直面相配合。
[0050]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44为若干叠置的锅仔片44,且所有所述锅仔片44上均开设有供所述螺栓41的螺杆413穿过的通孔441。锅仔片44的表面呈圆弧状,用于在螺栓41及螺母43锁紧的时候提供弹力,防止螺栓41松动,从而保证转轴穿线机构的阻尼力度及寿命。在本实施例中,锅仔片44的数量为三,三个叠置的锅仔片44的厚度大致等于螺栓41的厚度,螺栓41的螺杆413依次穿过第二垫片45的第二过孔451、弹性件44、轴套30与第一垫片42的第一过孔421后,部分螺杆413伸出贯通型孔111,螺母43与该部分螺杆413螺纹配合使第一垫片42锁紧在轴套30与螺母43之间,然后螺栓41的头部411在锅仔片44的弹性作用下进入第二杆件20的沉孔211中,并由销钉固定位置。可以理解地,弹性件44为弹簧或其他弹性件。
[00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穿线机构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轴套、转轴组件与电线;所述第一杆件包括第一枢接部以及与该第一枢接部相连接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枢接部开设有贯通型孔与第一环形腔,该第一环形腔环绕该贯通型孔设置,且该贯通型孔与该第一环形腔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壁,所述第二杆件包括第二枢接部以及与该第二枢接部相连接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枢接部开设有沉孔与第二环形腔,该第二环形腔环绕该沉孔设置,该沉孔与该第二环形腔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壁,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相盖合,所述第一环形壁与所述第二环形壁相对接共同形成环绕轴,所述贯通型孔与所述沉孔相连通,所述第一环形腔与所述第二环形腔相连通,所述第一环形腔与所述第一管体相连通,所述第二环形腔与所述第二管体相连通;所述轴套固定在所述贯通型孔的内部;所述转轴组件包括具有头部与螺杆的螺栓、具有第一过孔的第一垫片以及螺母,该螺栓的螺杆依次穿过所述轴套与所述第一垫片的第一过孔后与所述螺母螺纹配合,且该螺栓的头部固定在所述沉孔中,所述螺母与所述贯通型孔之间为型面联接,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螺杆之间为型面联接;所述电线由所述第一管体引入并环绕过所述环绕轴由所述第二管体引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片为平垫片,且该平垫片的相对两侧开设有若干用于容纳润滑油的凹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片的第一过孔为腰型孔,且所述螺栓的螺杆呈腰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头部与所述沉孔之间为型面联接,且该头部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第二环形壁并穿进该头部以使该螺栓固定在该沉孔上的销钉。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孔为腰型孔,且所述螺栓的头部呈腰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与所述贯通型孔之间过盈配合,且所述轴套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第一环形壁并穿进该轴套以使该轴套固定在该贯通型孔上的销钉。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弹性件以及具有第二过孔的第二垫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垫片均套于所述螺栓的螺杆上并位于所述轴套与所述螺栓的头部之间,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螺杆之间为型面联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片为平垫片,且该平垫片的相对两侧开设有若干用于容纳润滑油的凹坑。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片的第二过孔为腰型孔,且所述螺栓的螺杆呈腰型。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穿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若干叠置的锅仔片,且所有所述锅仔片上均开设有供所述螺栓的螺杆穿过的通孔。
【文档编号】F16C11/04GK204152948SQ201420532863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6日
【发明者】郭兆恩, 黄耀胜 申请人: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