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阀和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3847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阻尼阀和缓冲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阻尼阀和缓冲器。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悬架所使用的缓冲器中,存在具备能够使阻尼力可变的阻尼阀的缓冲器。这种缓冲器具有缸、将缸内划分为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的活塞、一端与活塞连结且移动自如地插入于缸内的活塞杆、以及阻尼阀。另一方面,阻尼阀包括:设于活塞上的通路;圆盘阀,其能离开、落位于围绕被设于活塞上的所述通路的出口端的环状阀座;背压室,其使自伸长侧室或压缩侧室引导来的压力作用于圆盘阀的背面;以及电磁压力控制阀,其用于控制背压室内的压力。活塞的通路连通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圆盘阀通过离开、落位于阀座而开闭该通路。在电磁压力控制阀中使用了螺线管(例如参照日本jp2001-12530a)。

在这种缓冲器中,通过使用电磁压力控制阀控制背压室内的压力来控制伸长时和收缩时的阻尼力。在圆盘阀落位于阀座的闭阀状态下,缸内的液体通过设于圆盘阀上的固定薄壁孔(orifice)而往来于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在活塞以低速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缓冲器主要通过固定薄壁孔来发挥阻尼力。



技术实现要素:

在车辆用的缓冲器中,有时为了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要求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在以往的缓冲器中,直到圆盘阀成为离开阀座的开阀状态之前都是通过固定薄壁孔来发挥阻尼力的。为了减小阻尼力,需要增大固定薄壁孔的开口面积。当增大固定薄壁孔的开口面积时,确实能够减小阻尼力,但阻尼力的最大值是由固定薄壁孔决定的。因此,阻尼力调整幅度会明显变小。

若不在圆盘阀上设置薄壁孔,则阻尼力调整幅度变大。但是,即使将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设定为最柔和(fullsoft),阻尼力也仍然过大,将导致车辆的乘坐舒适度变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且能够扩大阻尼力调整幅度的阻尼阀和缓冲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阻尼阀包括:阀盘,其具有通路和围绕通路的出口端的阀座;叶片阀,其通过离开、落位于阀座而开闭通路;以及施力部件,其对叶片阀朝向阀盘侧作用可变作用力,在叶片阀部和阀座之间设有间隙。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阀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阀的缓冲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阀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阀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的图。

图5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阻尼阀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6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阻尼阀的缓冲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阻尼阀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阻尼阀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阀应用于缓冲器d1的伸长侧阻尼阀和压缩侧阻尼阀这两者。阻尼阀包括作为阀盘的活塞2、环状的伸长侧叶片阀ve、环状的压缩侧叶片阀vp以及对伸长侧叶片阀朝向活塞2侧作用可变作用力并对压缩侧叶片阀朝向活塞2侧作用可变作用力的施力部件。活塞2包括作为通路的伸长侧通路3和压缩侧通路4以及围绕该伸长侧通路3的出口端的出口端的环状的伸长侧阀座2d和围绕该压缩侧通路4的出口端的环状的压缩侧阀座2c。伸长侧叶片阀ve通过离开、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而开闭伸长侧通路3。压缩侧叶片阀vp通过离开、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而开闭压缩侧通路4。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层叠于活塞2。施力部件对伸长侧叶片阀ve朝向活塞2侧作用可变作用力,并对压缩侧叶片阀vp朝向活塞2侧作用可变作用力。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当然也可以仅用作缓冲器d1的伸长侧阻尼阀或压缩侧阻尼阀。

另一方面,缓冲器d1包括:缸1,其充满工作油等液体;上述阻尼阀,其收纳于缸1内;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它们由作为构成阻尼阀的阀盘的活塞2在缸1内划分出来;以及活塞杆7,其移动自如地插入于缸1内,并与活塞2连结。活塞2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插入于缸1内。在活塞2相对于缸1沿轴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移动时,缓冲器d1利用伸长侧叶片阀ve对通过伸长侧通路3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利用压缩侧叶片阀vp对通过压缩侧通路4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由此发挥阻尼力。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缸1的图1中的下方设有能在缸1内滑动的自由活塞。利用该自由活塞,在缸1内形成了气体室。此外,活塞2与移动自如地贯穿于缸1内的活塞杆7的一端连结。活塞杆7贯穿被设于缸1的上端部的未图示的环状的杆引导件的内周而向缸1之外突出。另外,在活塞杆7和缸1之间设有未图示的密封件,利用该密封件使缸1内呈液密状态。在图示的情况下,缓冲器d1设定为所谓的单杆型缓冲器。活塞杆7的伴随缓冲器d1的伸缩而出入于缸1内的体积通过上述气体室内的气体的体积膨胀或收缩而使上述自由活塞在缸1内沿上下方向移动来进行补偿。这样,缓冲器d1设定为单筒型缓冲器,但也可以代替设置自由活塞和气体室,而是在缸1的外周或外部设置储存器,利用该储存器来进行上述活塞杆7的体积补偿。

此外,在该例子中,阻尼阀的施力部件包括:伸长侧滑阀芯se,其用于对伸长侧叶片阀ve施力;伸长侧背压室ce,其利用内部压力推压伸长侧滑阀芯se;压缩侧滑阀芯sp,其用于对压缩侧叶片阀vp施力;压缩侧背压室cp,其利用内部压力推压压缩侧滑阀芯sp;连通路24,其通过作为伸长侧阻力元件的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而与压缩侧背压室cp连通,并通过作为压缩侧阻力元件的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连通;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其仅容许液体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背压室cp流动;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其仅容许液体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背压室ce流动;调整通路pc,其与连通路24连接;压缩侧排出通路ep,其将调整通路pc的下游与伸长侧室r1连通,并仅容许液体自调整通路pc向伸长侧室r1流动;伸长侧排出通路ee,其将调整通路pc的下游与压缩侧室r2连通,并仅容许液体自调整通路pc向压缩侧室r2流动;以及电磁压力控制阀6,其设于调整通路pc。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对通过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对通过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压力。

以下,详细说明阻尼阀和缓冲器d1。在第1实施方式中,活塞杆7由用于保持活塞2的活塞保持构件8、一端与活塞保持构件8连结的电磁阀收纳筒9以及一端与电磁阀收纳筒9连结且另一端自缸1的上端向外方突出的杆构件10形成。电磁阀收纳筒9与活塞保持构件8一同形成用于收纳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中空的收纳部l。

活塞保持构件8包括:保持轴8a,环状的活塞2安装于该保持轴8a的外周;凸缘8b,其设于保持轴8a的图1中的上端外周;以及筒状的接受腔(socket)8c,其设于凸缘8b的图1中的上端外周。此外,活塞保持构件8包括:纵孔8d,其自保持轴8a的顶端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环状槽8e,其在凸缘8b的图1中的下端围绕上述保持轴8a地设置;孔道(port)8f,其将环状槽8e与接受腔8c内连通;横孔8g,其将环状槽8e与纵孔8d内连通;作为伸长侧阻力元件的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作为压缩侧阻力元件的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螺纹部8i,其设于保持轴8a的图1中的下端外周;以及槽8j,其形成于凸缘8b的上端。纵孔8d与上述接受腔8c内相通。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自保持轴8a的外周开口并与纵孔8d相通,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自保持轴8a的外周开口并与纵孔8d相通。槽8j与纵孔8d相通。

在设于保持轴8a的纵孔8d内插入有筒状的分隔件23。在分隔件23的外周设有环状槽23a。分隔件23利用环状槽23a在纵孔8d内形成将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与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连通起来的连通路24。在该分隔件23的图1中的下端设有围绕该下端的开口的环状阀座23b。纵孔8d使压缩侧室r2经由分隔件23内而与接受腔8c内连通,另一方面,分隔件23形成为,使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和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不能通过纵孔8d内而与压缩侧室r2及接受腔8c内相通。此外,横孔8g也与连通路24相通。分隔件23形成为,使该横孔8g不能通过纵孔8d内而与压缩侧室r2和接受腔8c内相通。

另外,上述伸长侧阻力元件和压缩侧阻力元件只要能够对通过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即可,因此并不限定于薄壁孔。例如,伸长侧阻力元件和压缩侧阻力元件也可以形成为细长孔(choke)通路等其他的节流件,还可以形成为叶片阀、提动阀等能施加阻力的阀。

在接受腔8c的图1中的上端外周设有环状的凹部8k。此外,在接受腔8c上设有自凹部8k通至接受腔8c内的贯通孔8m。在凹部8k安装有环状板22a。该环状板22a通过自图1中的上方被弹簧构件22b施力而堵塞贯通孔8m。

电磁阀收纳筒9包括有顶筒状的收纳筒部9a、自该收纳筒部9a的顶部向图1中的上方延伸的筒状的连结部9b以及自收纳筒部9a的侧方开口并通向内部的透孔9c。连结部9b的外径小于收纳筒部9a的外径。通过在电磁阀收纳筒9的收纳筒部9a的内周螺纹接合活塞保持构件8的接受腔8c,将活塞保持构件8和电磁阀收纳筒9一体化。此外,通过该螺纹接合,由电磁阀收纳筒9和活塞保持构件8在收纳筒部9a内形成了用于收纳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收纳部l。在收纳部l内设有将在后面详述的调整通路pc的一部分。此外,收纳部l利用上述孔道8f、环状槽8e及横孔8g而与连通路24连通。由上述孔道8f、环状槽8e和横孔8g形成了调整通路pc的一部分。另外,收纳部l只要与连通路24连通即可,因此也可以不采用孔道8f、环状槽8e和横孔8g,而是设置将收纳部l与连通路24直接连通的通路。通过采用孔道8f、环状槽8e和横孔8g,优点在于容易加工出连通收纳部l和连通路24的通路。

当活塞保持构件8与电磁阀收纳筒9一体化时,透孔9c与凹部8k相对。而且,透孔9c与贯通孔8m一起将收纳部l与伸长侧室r1连通。利用环状板22a和弹簧构件22b形成了仅容许液体自收纳部l内向伸长侧室r1流动的单向阀22。即,压缩侧排出通路ep由透孔9c、凹部8k、贯通孔8m和该单向阀22形成。

此外,在活塞保持构件8的纵孔8d内设有单向阀25,单向阀25能离开、落位于设于分隔件23的图1中的下端的环状阀座23b。单向阀25阻止液体自压缩侧室r2侧向收纳部l流动,并仅容许液体自收纳部l向压缩侧室r2流动。即,利用分隔件23在纵孔8d内形成了伸长侧排出通路ee。

杆构件10具有筒形状。杆构件10的图1中的下端的内周被扩径,容许电磁阀收纳筒9的连结部9b插入。杆构件10在内周具有能够与该连结部9b螺纹接合的螺纹部(未标注附图标记)。通过将杆构件10、电磁阀收纳筒9和活塞保持构件8一体化而形成了活塞杆7。

另外,在杆构件10内和电磁阀收纳筒9的连结部9b内贯穿有向后述的螺线管供给电力的线束h。虽未图示,但线束h的上端自杆构件10的上端向外方延伸,并与电源连接。

如图3所示,在设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的外周组装有环状的活塞2。在保持轴8a的外周的、活塞2的图3中的上方,组装有作为环状衬垫的压缩侧环状衬垫60、压缩侧叶片阀vp、作为垫圈的压缩侧垫圈61、作为环状板的压缩侧环状板62、压缩侧板限位件63、压缩侧滑阀芯sp以及压缩侧箱11。压缩侧箱11用于形成压缩侧背压室cp。在保持轴8a的外周的、活塞2的图3中的下方,组装有作为环状衬垫的伸长侧环状衬垫64、伸长侧叶片阀ve、作为垫圈的伸长侧垫圈65、作为环状板的伸长侧环状板66、伸长侧板限位件67、伸长侧滑阀芯se以及伸长侧箱12。伸长侧箱12用于形成伸长侧背压室ce。

活塞2通过重叠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活塞盘2a、2b而形成。在活塞2上形成有分别将伸长侧室r1与压缩侧室r2连通的伸长侧通路3和压缩侧通路4。这样,通过利用上下分割而成的活塞盘2a、2b形成活塞2,不用通过开孔加工就能够形成形状复杂的伸长侧通路3和压缩侧通路4,从而能够廉价且容易地制造活塞2。此外,在图3中,上方侧的活塞盘2a具有设于其上端的环状窗2e、设于环状窗2e的外周侧的环状的压缩侧阀座2c以及设于环状窗2e的内周的内周阀座部2f。环状窗2e与压缩侧通路4连通。压缩侧阀座2c围绕压缩侧通路4。另一方面,下方侧的活塞盘2b具有设于其下端的环状窗2g、设于环状窗2g的外周侧的环状的伸长侧阀座2d以及设于环状窗2g的内周的内周阀座部2h。环状窗2g与伸长侧通路3连通。伸长侧阀座2d围绕伸长侧通路3。

如图3所示,伸长侧叶片阀ve形成为环状,以容许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贯穿。在该例子中,伸长侧叶片阀ve通过重叠二张环状板71、72而构成。伸长侧叶片阀ve的内周被活塞2和伸长侧箱12夹持,通过该夹持,伸长侧叶片阀ve被固定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伸长侧叶片阀ve的外周被容许挠曲。更详细而言,在伸长侧叶片阀ve和伸长侧箱12之间夹设有伸长侧垫圈65。伸长侧叶片阀ve的比被伸长侧垫圈65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向图3中的下方侧挠曲。伸长侧叶片阀ve的比被伸长侧环状衬垫64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向图3中的上方侧挠曲。另外,在配置于活塞2侧的环状板71的外周设有缺口71a,缺口71a在环状板71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时发挥薄壁孔的功能。

伸长侧叶片阀ve隔着被层叠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h上的伸长侧环状衬垫64层叠于活塞2的图3中的下方。在伸长侧叶片阀ve上未作用负荷的状态下,在伸长侧叶片阀ve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在图3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可以通过更换厚度不同的伸长侧环状衬垫64或者变更伸长侧环状衬垫64的层叠张数来进行调节。另外,伸长侧叶片阀ve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间隙也可以通过使内周阀座部2h的高度高于伸长侧阀座2d的高度且将伸长侧叶片阀ve直接层叠于内周阀座部2h来形成,这样就可以不使用伸长侧环状衬垫64了。但是,通过在内周阀座部2h上设置伸长侧环状衬垫64,能够容易地调节上述间隙的长度。

此外,伸长侧叶片阀ve在被施力部件自背面侧(与活塞2相反的一侧)施加作用力时挠曲。当该作用力变大时,伸长侧叶片阀ve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而堵塞伸长侧通路3。在该状态下,伸长侧通路3仅通过缺口71a与压缩侧室r2连通。

此外,在伸长侧垫圈65的外周滑动自如地安装有伸长侧环状板66。伸长侧环状板66的轴向长度小于伸长侧垫圈65的轴向长度。因此,伸长侧环状板66能够在与伸长侧垫圈65的外周滑动接触的同时沿上下方向移动。此外,在伸长侧垫圈65的图3中的下方设有环状的伸长侧板限位件67。伸长侧板限位件67的外径设定为大于伸长侧环状板66的内径。在该伸长侧板限位件67的下方层叠有伸长侧箱12。此外,伸长侧环状板66的内径设定为小于设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h的外径。伸长侧环状板66的外径设定为大于伸长侧阀座2d的内径。伸长侧环状板66构成为,能够在伸长侧环状衬垫64和伸长侧板限位件67之间沿轴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移动。

伸长侧环状板66的挠曲刚度高于构成伸长侧叶片阀ve的环状板71、72的挠曲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伸长侧环状板66的轴向长度(厚度)大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环状板71、72的轴向长度(厚度),而使伸长侧环状板66的刚度高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刚度。但不仅可以通过厚度来增强刚度,也可以通过利用刚度高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刚度的材料形成伸长侧环状板66来提高伸长侧环状板66的刚度。

当伸长侧环状板66自背面侧被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和伸长侧滑阀芯se推压时,伸长侧环状板66上推伸长侧叶片阀ve而使其挠曲。当伸长侧叶片阀ve挠曲到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时,伸长侧环状板66成为被内周阀座部2h和伸长侧阀座2d支承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和伸长侧滑阀芯se所产生的作用力由伸长侧环状板66承受。因此,能抑制伸长侧叶片阀ve的进一步变形,从而能够防止伸长侧叶片阀ve上作用有过载。此外,伸长侧环状板66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伸长侧垫圈65。因此,当伸长侧叶片阀ve向离开伸长侧阀座2d的方向挠曲时,伸长侧环状板66相对于伸长侧垫圈65向图3中的下方移动。因此,伸长侧叶片阀ve向离开活塞2的方向挠曲的动作不会被伸长侧环状板66妨碍。

伸长侧箱12包括:筒状的安装部12a,其嵌合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的外周;凸缘部12b,其设于安装部12a的图3中的下端外周;滑动接触筒12c,其自凸缘部12b的外周向活塞2侧延伸;环状槽12d,其设于安装部12a的内周;以及缺口12e,其自安装部12a的外周通至环状槽12d。在将伸长侧箱12组装于保持轴8a的状态下,环状槽12d与设于保持轴8a的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相对。在伸长侧箱12的安装部12a和伸长侧垫圈65之间夹设有伸长侧板限位件67。也可以舍弃伸长侧板限位件67,而利用安装部12a来限制伸长侧环状板66的移动下限。在向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组装伸长侧箱12时,在需要调整伸长侧箱12的位置以使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和环状槽12d相对的情况下,优选在安装部12a和伸长侧垫圈65之间设置伸长侧板限位件67。利用伸长侧板限位件67,能够调节伸长侧箱12相对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位置。

在该滑动接触筒12c内收纳有伸长侧滑阀芯se。伸长侧滑阀芯se的外周与滑动接触筒12c的内周滑动接触,伸长侧滑阀芯se构成为能够在该滑动接触筒12c内沿轴向移动。伸长侧滑阀芯se包括环状的滑阀芯主体13以及自滑阀芯主体13的图3中的上端内周立起的环状突起14。该环状突起14的内径设定为小于伸长侧环状板66的外径,从而将环状突起14构成为能够与伸长侧环状板66的背面(图3中的下表面)抵接。

当在伸长侧箱12中组装伸长侧滑阀芯se且将该伸长侧箱12组装于保持轴8a时,在伸长侧叶片阀ve的背面侧(图3中的下方侧)形成了伸长侧背压室ce。另外,滑阀芯主体13的内径大于安装部12a的外径。也可以将滑阀芯主体13的内径设定成使滑阀芯主体13的内周与安装部12a的外周滑动接触,从而利用伸长侧滑阀芯se封住伸长侧背压室ce。

在伸长侧箱12的安装部12a的内周设有环状槽12d。安装部12a具有自安装部12a的外周通至该环状槽12d的缺口12e。在将伸长侧箱12组装于保持轴8a的状态下,环状槽12d和设于保持轴8a的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相对,从而使伸长侧背压室ce与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相通。

此外,在伸长侧箱12上设有自凸缘部12b的外周开口的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压缩侧室r2通过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内相通。在伸长侧箱12的凸缘部12b的图3中的上端层叠有环状板15。在该环状板15和伸长侧滑阀芯se的滑阀芯主体13之间夹设有弹簧构件16。利用弹簧构件16将该环状板15压靠于凸缘部12b,从而堵塞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另外,考虑到了不让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对通过的液体的流动产生阻力。

当缓冲器d1进行收缩动作,压缩侧室r2被压缩而压力升高时,该环状板15被该压力推压,离开凸缘部12b而打开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在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而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高于压缩侧室r2的压力时,环状板15被压靠于凸缘部12b而堵塞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即,环状板15发挥仅容许来自压缩侧室r2的液体的流动的压缩侧单向阀tp的阀芯的功能。通过该压缩侧单向阀tp,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被设定为仅容许液体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背压室ce流动的单向通行的通路。

弹簧构件16担负将环状板15压靠于凸缘部12b的作用。即,弹簧构件16和单向阀的阀芯(环状板15)一同构成压缩侧单向阀tp。此外,弹簧构件16还担负对伸长侧滑阀芯se朝向伸长侧叶片阀ve施力的作用。由于伸长侧滑阀芯se被弹簧构件16施力,因此,即使在伸长侧叶片阀ve挠曲而将伸长侧滑阀芯se向远离活塞2的方向(图3中的下方)下压之后伸长侧叶片阀ve的挠曲解除时,伸长侧滑阀芯se也能追随伸长侧叶片阀ve而迅速地返回原来的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弹簧构件16以外的弹簧构件对伸长侧滑阀芯se施力。通过使构成压缩侧单向阀tp的弹簧构件与对伸长侧滑阀芯se施力的弹簧构件共用同一弹簧构件,优点在于能够削减零件数量且简化构造。另外,伸长侧滑阀芯se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环状突起14的内径,环状突起14构成为与伸长侧环状板66抵接。此外,伸长侧滑阀芯se被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始终朝向伸长侧叶片阀ve施力。

如图3所示,层叠于活塞2的上方的压缩侧叶片阀vp与伸长侧叶片阀ve同样地形成为环状,以容许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贯穿。在该例子中,压缩侧叶片阀vp通过重叠二张环状板81、82而构成。压缩侧叶片阀vp的内周被活塞2和压缩侧箱11夹持,通过该夹持,压缩侧叶片阀vp被固定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压缩侧叶片阀vp的外周被容许挠曲。更详细而言,在压缩侧叶片阀vp和压缩侧箱11之间夹设有压缩侧垫圈61。压缩侧叶片阀vp的比被压缩侧垫圈61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向图3中的上方侧挠曲。压缩侧叶片阀vp的比被压缩侧环状衬垫60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向图3中的下方侧挠曲。另外,在配置于活塞2侧的环状板81的外周设有缺口81a,缺口81a在环状板81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时发挥薄壁孔的功能。

压缩侧叶片阀vp隔着层叠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f的压缩侧环状衬垫60层叠于活塞2的图3中的上方。在压缩侧叶片阀vp上未作用负荷的状态下,在压缩侧叶片阀vp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的图3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可以通过更换厚度不同的压缩侧环状衬垫60或者变更压缩侧环状衬垫60的层叠张数来进行调节。另外,压缩侧叶片阀vp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间隙也可以通过使内周阀座部2f的高度高于压缩侧阀座2c的高度且将压缩侧叶片阀vp直接层叠于内周阀座部2f来形成,这样就可以不使用压缩侧环状衬垫60了。但是,通过在内周阀座部2f上设置压缩侧环状衬垫60,能够容易地调节上述间隙的长度。

此外,压缩侧叶片阀vp在被施力部件自背面侧(与活塞2相反的一侧)施加作用力时挠曲。当该作用力变大时,压缩侧叶片阀vp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而堵塞压缩侧通路4。在该状态下,压缩侧通路4仅通过缺口81a与伸长侧室r1连通。

此外,在压缩侧垫圈61的外周滑动自如地安装有压缩侧环状板62。压缩侧环状板62的轴向长度小于压缩侧垫圈61的轴向长度。因此,压缩侧环状板62能够在与压缩侧垫圈61的外周滑动接触的同时沿上下方向移动。此外,在压缩侧垫圈61的图3中的上方设有环状的压缩侧板限位件63。压缩侧板限位件63的外径设定为大于压缩侧环状板62的内径。在该压缩侧板限位件63的上方层叠有压缩侧箱11。此外,压缩侧环状板62的内径设定为小于设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f的外径。压缩侧环状板62的外径设定为大于压缩侧阀座2c的内径。压缩侧环状板62构成为,能够在压缩侧环状衬垫60和压缩侧板限位件63之间沿轴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移动。

压缩侧环状板62的挠曲刚度高于构成压缩侧叶片阀vp的环状板81、82的挠曲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缩侧环状板62的轴向长度(厚度)大于压缩侧叶片阀vp的环状板81、82的轴向长度(厚度),而使压缩侧环状板62的刚度高于压缩侧叶片阀vp的刚度的。但不仅可以通过厚度来增强刚度,也可以通过利用刚度高于压缩侧叶片阀vp的刚度的材料形成压缩侧环状板62来提高压缩侧环状板62的刚度。

当压缩侧环状板62自背面侧被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和压缩侧滑阀芯sp推压时,压缩侧环状板62下压压缩侧叶片阀vp而使其挠曲。当压缩侧叶片阀vp挠曲到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时,压缩侧环状板62成为被内周阀座部2f和压缩侧阀座2c支承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和压缩侧滑阀芯sp所产生的作用力由压缩侧环状板62承受。因此,能抑制压缩侧叶片阀vp的进一步变形,从而能够防止压缩侧叶片阀vp上作用有过载。此外,压缩侧环状板62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压缩侧垫圈61。因此,当压缩侧叶片阀vp向离开压缩侧阀座2c的方向挠曲时,压缩侧环状板62相对于压缩侧垫圈61向图3中的上方移动。因此,压缩侧叶片阀vp的挠曲动作不会被压缩侧环状板62妨碍。

压缩侧箱11包括:筒状的安装部11a,其嵌合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的外周;凸缘部11b,其设于安装部11a的图3中的上端外周;滑动接触筒11c,其自凸缘部11b的外周向活塞2侧延伸;环状槽11d,其设于安装部11a的内周;以及缺口11e,其自安装部11a的外周通至环状槽11d。在将压缩侧箱11组装于保持轴8a的状态下,环状槽11d与设于保持轴8a的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相对。在压缩侧箱11的安装部11a和压缩侧垫圈61之间夹设有压缩侧板限位件63。也可以舍弃压缩侧板限位件63,而利用安装部11a来限制压缩侧环状板62的移动上限。在向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组装压缩侧箱11时,在需要调整压缩侧箱11的位置以使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和环状槽11d相对的情况下,优选在安装部11a和压缩侧垫圈61之间设置压缩侧板限位件63。利用压缩侧板限位件63,能够调节压缩侧箱11相对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位置。

在该滑动接触筒11c内收纳有压缩侧滑阀芯sp。压缩侧滑阀芯sp的外周与滑动接触筒11c的内周滑动接触,压缩侧滑阀芯sp构成为能够在该滑动接触筒11c内沿轴向移动。压缩侧滑阀芯sp包括环状的滑阀芯主体17以及自滑阀芯主体17的图3中的下端内周立起的环状突起18。该环状突起18的内径设定为小于压缩侧环状板62的外径,从而将环状突起18构成为能够与压缩侧环状板62的背面(图3中的上表面)抵接。

当在压缩侧箱11中组装压缩侧滑阀芯sp且将该压缩侧箱11组装于保持轴8a时,在压缩侧叶片阀vp的背面侧(图3中的上方侧)形成了压缩侧背压室cp。另外,滑阀芯主体17的内径大于安装部11a的外径。也可以将滑阀芯主体17的内径设定成使滑阀芯主体17的内周与安装部11a的外周滑动接触,从而利用压缩侧滑阀芯sp封住压缩侧背压室cp。

在压缩侧箱11的安装部11a的内周设有环状槽11d。安装部11a具有自安装部11a的外周通至该环状槽11d的缺口11e。在将压缩侧箱11组装于保持轴8a的状态下,环状槽11d和设于保持轴8a的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相对,从而使压缩侧背压室cp与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相通。压缩侧背压室cp通过与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相通,从而通过形成于保持轴8a的纵孔8d内的连通路24以及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也连通。

此外,在压缩侧箱11上设有自凸缘部11b的外周开口的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伸长侧室r1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而与压缩侧背压室cp内相通。在压缩侧箱11的凸缘部11b的图3中的下端层叠有环状板19。在该环状板19和压缩侧滑阀芯sp的滑阀芯主体17之间夹设有弹簧构件20。利用弹簧构件20将该环状板19压靠于凸缘部11b,从而堵塞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另外,考虑到了不让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对通过的液体的流动产生阻力。

当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伸长侧室r1被压缩而压力升高时,该环状板19被该压力推压,离开凸缘部11b而打开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在缓冲器d1进行收缩动作,而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高于伸长侧室r1的压力时,环状板19被压靠于凸缘部11b而堵塞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即,环状板19发挥仅容许来自伸长侧室r1的液体的流动的伸长侧单向阀te的阀芯的功能。通过该伸长侧单向阀te,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被设定为仅容许液体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背压室cp流动的单向通行的通路。

如上所述,连通路24通过设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环状槽8e、孔道8f及横孔8g而与收纳部l内连通。因此,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不仅通过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及连通路24互相连通,而且还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而与伸长侧室r1连通,通过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而与压缩侧室r2连通,甚至还通过孔道8f及横孔8g而与收纳部l也连通。

弹簧构件20担负将环状板19压靠于凸缘部11b的作用。即,弹簧构件20和作为阀芯的环状板19一同构成伸长侧单向阀te。此外,弹簧构件20还担负对压缩侧滑阀芯sp朝向压缩侧叶片阀vp施力的作用。由于压缩侧滑阀芯sp被弹簧构件20施力,因此,即使在压缩侧叶片阀阀芯vp挠曲而将压缩侧滑阀芯sp向远离活塞2的方向(图3中的上方)上推之后压缩侧叶片阀vp的挠曲解除时,压缩侧滑阀芯sp也能追随压缩侧叶片阀vp而迅速地返回原来的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弹簧构件20以外的弹簧构件对压缩侧滑阀芯sp施力。通过使构成伸长侧单向阀te的弹簧构件与对压缩侧滑阀芯sp施力的弹簧构件共用同一弹簧构件,优点在于能够削减零件数量且简化构造。另外,压缩侧滑阀芯sp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环状突起18的内径,从而将环状突起18构成为与压缩侧环状板62抵接。此外,压缩侧滑阀芯sp被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始终朝向压缩侧叶片阀vp施力。因此,在缓冲器d1中可以不设置以仅对压缩侧滑阀芯sp施力为目的的弹簧构件。

伸长侧滑阀芯se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而隔着伸长侧环状板66对伸长侧叶片阀ve朝向活塞2施力。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为,以伸长侧滑阀芯se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与以环状突起14的内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之差。同样,压缩侧滑阀芯sp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而隔着压缩侧环状板62对压缩侧叶片阀vp朝向活塞2施力。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为,以压缩侧滑阀芯sp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与以环状突起18的内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之差。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d1中,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压面积大于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压面积。

伸长侧滑阀芯se的环状突起14与伸长侧环状板66的背面抵接,伸长侧环状板66安装于伸长侧垫圈65的外周。伸长侧环状板66上直接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通过自以环状突起14的内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减去以伸长侧垫圈65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而得到。因此,伸长侧负荷的大小通过在自以伸长侧滑阀芯se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减去以伸长侧垫圈65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所得的面积上乘以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而得到。伸长侧叶片阀ve被该伸长侧负荷朝向活塞2施力。另外,也可以舍弃伸长侧环状板66,而使环状突起14直接抵接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背面。

压缩侧滑阀芯sp的环状突起18与压缩侧环状板62的背面抵接,压缩侧环状板62安装于压缩侧垫圈61的外周。压缩侧环状板62上直接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通过自以环状突起18的内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减去以压缩侧垫圈61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而得到。因此,压缩侧负荷的大小通过在自以压缩侧滑阀芯sp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减去以压缩侧垫圈61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所得的面积上乘以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而得到。压缩侧叶片阀vp被该压缩侧负荷朝向活塞2施力。另外,也可以舍弃压缩侧环状板62,而使环状突起18直接抵接于压缩侧叶片阀vp的背面。

这样,缓冲器d1被设定成,在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等于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的情况下,伸长侧叶片阀ve自伸长侧背压室ce所受的负荷(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叶片阀vp自压缩侧背压室cp所受的负荷(压缩侧负荷)。

另外,在利用伸长侧滑阀芯se封锁伸长侧背压室ce而不让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直接作用于伸长侧环状板66的情况下,伸长侧负荷仅由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决定。同样,在利用压缩侧滑阀芯sp封锁压缩侧背压室cp而不让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直接作用于压缩侧环状板62的情况下,压缩侧负荷仅由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决定。因此,在伸长侧叶片阀ve不直接受到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并且压缩侧叶片阀vp也不直接受到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的形态下,要想将缓冲器d1设定成,在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等于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的情况下,使伸长侧叶片阀ve自伸长侧背压室ce所受的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叶片阀vp自压缩侧背压室cp所受的压缩侧负荷,只要使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压面积大于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压面积即可。

在舍弃伸长侧环状板66和压缩侧环状板62的情况下,能够使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直接作用于伸长侧叶片阀ve,并且能够使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直接作用于压缩侧叶片阀vp。此外,在利用伸长侧滑阀芯se封锁伸长侧背压室ce的构造中,能够使伸长侧滑阀芯se抵接于伸长侧叶片阀ve,在利用压缩侧滑阀芯sp封锁压缩侧背压室cp的构造中,能够使压缩侧滑阀芯sp抵接于压缩侧叶片阀vp。是否利用滑阀芯封锁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了伸长侧滑阀芯se和压缩侧滑阀芯sp,因此,能够将伸长侧叶片阀ve的实质上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设定为大于仅有伸长侧叶片阀ve时的受压面积。由于能够使压缩侧滑阀芯sp和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压面积差较大,因此,能够增大伸长侧负荷和压缩侧负荷之差。因此,能够对伸长侧负荷和压缩侧负荷的设定幅度赋予非常高的自由度。

在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时,伸长侧叶片阀ve通过伸长侧通路3受到来自伸长侧室r1的压力,并且从背面侧受到上述伸长侧负荷。当伸长侧负荷(上推方向的力)超过伸长侧室r1的压力所产生的力(下压方向的力)时,伸长侧叶片阀ve挠曲。并且,伸长侧叶片阀ve挠曲到与伸长侧阀座2d抵接时,堵塞伸长侧通路3。在缓冲器d1在某一活塞速度下进行伸长动作时作用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伸长侧负荷可以通过上述的受压面积、伸长侧叶片阀ve的挠曲刚度等来设定。即,通过设定上述的受压面积、伸长侧叶片阀ve的挠曲刚度等,能够在缓冲器d1在某一活塞速度下进行伸长动作时利用伸长侧叶片阀ve堵塞伸长侧通路3。

压缩侧叶片阀vp也和伸长侧叶片阀ve一样,在缓冲器d1在某一活塞速度下进行收缩动作时作用于压缩侧叶片阀vp的压缩侧负荷可以通过上述的受压面积、压缩侧叶片阀vp的挠曲刚度等来设定。即,通过设定上述的受压面积、压缩侧叶片阀vp的挠曲刚度等,能够在缓冲器d1在某一活塞速度下进行收缩动作时利用压缩侧叶片阀vp堵塞压缩侧通路4。

如图1所示,利用调整通路pc以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为上游、以伸长侧排出通路ee和压缩侧排出通路ep为下游地将这些室和通路连通。电磁压力控制阀6设于该调整通路pc的中途,以便能够控制上游的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由于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负荷,因此,在利用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时,即使是较小的压力也能使伸长侧负荷较大。在要使伸长侧的阻尼力较大的情况下,也能使应由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的最大压力较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伸长侧滑阀芯se的内周不与伸长侧箱12的安装部12a的外周滑动接触。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也作用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背面侧的与环状突起14抵接的部位的内侧而对该伸长侧叶片阀ve施力。在设定伸长侧负荷时,宜考虑利用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直接对伸长侧叶片阀ve施加的负荷而进行设定。

同样,压缩侧滑阀芯sp的内周不与压缩侧箱11的安装部11a的外周滑动接触。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也作用于压缩侧叶片阀vp的背面侧的与环状突起18抵接的部位的内侧而对该压缩侧叶片阀vp施力。在设定压缩侧负荷时,宜考虑利用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直接对压缩侧叶片阀vp施加的负荷而进行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压力控制阀6设定为,在不通电时关闭调整通路pc,且在通电时进行压力控制。此外,在调整通路pc的中途设有绕过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安全阀fv。

如图1和图2所示,电磁压力控制阀6包括阀座构件30、能离开、落位于阀座构件30的阀芯31以及对阀芯31施加推力而沿轴向驱动阀芯31的螺线管sol。阀座构件30包括阀收纳筒30a和阀座30d。阀芯31能离开、落位于阀座构件30的阀座30d。

阀座构件30收纳在收纳部l内。阀座构件30的径向上的位置通过向层叠于凸缘8b的图2中的上端的环状的阀壳32的内周插入阀收纳筒30a而被确定。阀壳32嵌合在活塞保持构件8的接受腔8c内。

如图2所示,阀壳32形成为环状。而且,阀壳32包括:环状窗32a,其设于阀壳32的图2中的上端;孔道32b,其自环状窗32a开口并通至图2中的下端;缺口槽32c,其自图2中的上端内周开口并与孔道32b相通;槽32d,其沿着轴向设于阀壳32的外周;以及安全阀fv的阀座32e。阀座32e围绕上述环状窗32a的外周而形成为环状。

在将该阀壳32插入到接受腔8c内并层叠于凸缘8b的图2中的上端的状态下,孔道32b和孔道8f的形成于凸缘8b的上端面的开口相对,孔道32b及缺口槽32c与孔道8f连通。此外,槽32d和设于凸缘8b的槽8j相对,槽32d和槽8j连通。

孔道32b和缺口槽32c通过环状槽8e、孔道8f及横孔8g而与连通路24连通。此外,孔道32b和缺口槽32c经由该连通路24、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及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及压缩侧背压室cp连通。槽32d通过槽8j而与分隔件23内连通,通过利用单向阀25形成的伸长侧排出通路ee而与压缩侧室r2连通。此外,槽32d通过由透孔9c、凹部8k、贯通孔8m和单向阀22形成的压缩侧排出通路ep而与伸长侧室r1连通。

在阀壳32内收纳有筒状的阀座构件30的阀收纳筒30a。该阀座构件30包括有底筒状的阀收纳筒30a、自阀收纳筒30a的侧方开口并通向内部的透孔30c以及在阀收纳筒30a的图2中的上端沿轴向突出的环状的阀座30d。阀收收纳筒60a在图2中的上端外周具有凸缘30b。

在阀座构件30的阀收纳筒30a的外周安装有安全阀fv的阀芯33。阀芯33由环状的叶片阀形成。在将阀收纳筒30a插入到阀壳32中而将阀座构件30组装于阀壳32的状态下,阀芯33的内周被阀座构件30的凸缘30b和阀壳32的图2中的上端内周夹持,通过该夹持,阀芯33被固定于阀座构件30。阀芯33的外周侧在被赋予了初始挠曲的状态下落位于设于阀壳32的环状的阀座32e,阀芯33堵塞环状窗32a。该阀芯33在通过孔道32b作用于环状窗32a内的压力达到开阀压力时挠曲。其结果是,打开环状窗32a,而使孔道32b与伸长侧排出通路ee及压缩侧排出通路ep连通。这样,由该阀芯33和阀座32e形成了安全阀fv。

此外,在将阀收纳筒30a插入于阀壳32而将阀座构件30组装于阀壳32的状态下,设于阀壳32的缺口槽32c和设于阀收纳筒30a的透孔30c相对。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通过孔道32b而与阀收纳筒30a内连通。

在阀座构件30的图1中的上方层叠有环状的阀固定构件35。阀固定构件35与凸缘30b的图1中的上端抵接。此外,在阀固定构件35的图1中的上方配置有收纳在电磁阀收纳筒9内的螺线管sol。在将电磁阀收纳筒9和活塞保持构件8通过螺纹接合一体化时,阀壳32、阀芯33、阀座构件30、阀固定构件35和螺线管sol被电磁阀收纳筒9和活塞保持构件8夹持。另外,在阀固定构件35上设有缺口槽35a。即使在阀固定构件35与阀座构件30的凸缘30b抵接的状态下,阀固定构件35的内周侧的空间也通过缺口槽35a而与阀座构件30的外周侧的空间连通。阀固定构件35的内周侧的空间和阀座构件30的外周侧的空间也可以不通过缺口槽35a连通,而是通过孔道等孔来连通。

螺线管sol包括有顶筒状的模制定子36、嵌合于模制定子36的内周的第一固定铁芯38、层叠于模制定子36的图1中的下端的环状的第二固定铁芯39、夹设于第一固定铁芯38和第二固定铁芯39之间的填充环(fillerring)40、能够轴向移动地配置于第一固定铁芯38和第二固定铁芯39的内周侧的筒状的可动铁芯41以及固定于可动铁芯41的内周的轴42。模制定子36通过利用模制树脂将线圈37和向线圈37通电的线束h一体化而形成。第一固定铁芯38形成为有顶筒状。填充环40形成磁间隙。通过向线圈37通电,可动铁芯41被吸引,从而能够对轴42施加朝向图1中的下方的推力。

此外,在阀座构件30内滑动自如地插入有电磁阀的阀芯31。详细而言,阀芯31包括:小径部31a,其滑动自如地插入于阀座构件30的阀收纳筒30a内;大径部31b,其设于小径部31a的与阀座构件30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图2中的上方侧);环状的凹部31c,其设于小径部31a和大径部31b之间;凸缘状的弹簧支架部31d,其设于大径部31b的与阀座构件30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外周;联通路31e,其自阀芯31的顶端向后端贯通;以及薄壁孔31f,其设于联通路31e的中途。大径部31b不能插入到阀收纳筒30a。

此外,如上所述,电磁阀的阀芯31以凹部31c为界在与阀座构件30相反的一侧具有大径部31b,大径部31b具有比小径部31a的外径大的外径。阀芯31在该大径部31b的图2中的下端具有与控制阀的阀座30d相对的落位部31g。通过电磁阀的阀芯31相对于阀座构件30沿轴向移动,落位部31g离开、落位于控制阀的阀座30d。即,电磁压力控制阀6具有阀芯31和阀座构件30。而且,当落位部31g落位于控制阀的阀座30d时,电磁压力控制阀6闭阀。

在阀座构件30的凸缘30b和弹簧支架部31d之间夹设有螺旋弹簧34,螺旋弹簧34对电磁阀的阀芯31朝向远离阀座构件30的方向施力。因此,电磁阀的阀芯31始终被螺旋弹簧34朝向远离阀座构件30的方向施力。在缓冲器d1中设有螺线管sol,螺线管sol发挥用于克服该螺旋弹簧34的作用力的推力。在未受到来自螺线管sol的用于克服螺旋弹簧34的推力作用时,阀芯31被定位在离阀座构件30最远的位置。另外,在该情况下,利用螺旋弹簧34对电磁阀的阀芯31朝向远离阀座构件30的方向施力,但除了螺旋弹簧34以外,还可以使用能够发挥作用力的弹性体。

在电磁阀的阀芯31离阀座构件30最远的状态下,小径部31a与透孔30c相对,透孔30c被堵塞。在向螺线管sol通电而使阀芯31自离阀座构件30最远的位置朝向阀座构件侧移动了预定量的状态下,凹部31c始终与透孔30c相对,透孔30c被打开。

在电磁阀的阀芯31打开透孔30c并且落位部31g离开控制阀的阀座30d的状态下,透孔30c通过电磁阀的阀芯31的凹部31c以及设于阀固定构件35的缺口槽35a而与伸长侧排出通路ee及压缩侧排出通路ep连通。通过调节螺线管sol的推力,能够控制螺线管sol对电磁阀的阀芯31朝向阀座构件30侧施加的力。当由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上游的压力的作用和螺旋弹簧34产生的在图2中上推电磁阀的阀芯31的力超过螺线管sol下压电磁阀的阀芯31的力时,电磁压力控制阀6开阀。即,能够根据螺线管sol的推力控制电磁阀压力控制阀6的上游侧的压力。而且,由于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上游经由调整通路pc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及压缩侧背压室cp相通,因此,能够利用该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此外,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下游与伸长侧排出通路ee及压缩侧排出通路ep相通。在液压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时,通过电磁压力控制阀6后的液体向低压侧的压缩侧室r2排出。在液压缓冲器d1进行收缩动作时,通过电磁压力控制阀6后的液体向低压侧的伸长侧室r1排出。因此,调整通路pc由上述的环状槽8e、孔道8f、横孔8g、孔道32b、缺口槽32c、收纳部l的一部分以及槽32d形成。

此外,电磁压力控制阀6具有在无法向螺线管sol通电的故障时利用电磁阀的阀芯31的小径部31a堵塞阀座构件30的透孔30c的切断位置。即,电磁压力控制阀6不仅发挥压力控制阀的功能,还发挥开闭阀的功能。安全阀fv构成为开闭与孔道32b相通的环状窗32a。安全阀fv的开阀压力设定为超过电磁压力控制阀6能够控制的上限压力的压力。而且,安全阀fv构成为能够绕过电磁压力控制阀6而将孔道32b与伸长侧排出通路ee及压缩侧排出通路ep连通。在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上游侧的压力超过控制上限压力那样的情况下,安全阀fv能够开阀而将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控制在安全阀fv的开阀压力。因此,例如在故障时,在电磁压力控制阀6位于切断位置的情况下,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由安全阀fv控制。

此外,当电磁阀的阀芯31插入于阀座构件30的阀收纳筒30a内时,在阀收纳筒30a内的比透孔30c靠顶端侧的位置形成空间k。该空间k经由设于电磁阀的阀芯31的联通路31e及薄壁孔31f而与电磁阀的阀芯外连通。因此,在电磁阀的阀芯31相对于阀座构件30沿轴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移动时,上述空间k发挥阻尼器(dashpot)的功能。因此,能够抑制电磁阀的阀芯31的骤然位移,并抑制电磁阀的阀芯31的振动性动作。

接着,说明缓冲器d1的动作。首先,说明使缓冲器d1的阻尼力的特性柔和的情况,即,减小施力部件对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施加的作用力而降低阻尼系数的情况。为了使阻尼力特性柔和,要控制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以使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不落位于对应的伸长侧阀座2d和压缩侧阀座2c。具体而言,要减小通过向螺线管sol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对通过液体施加的阻力。

在该状态下,即使伸长侧叶片阀ve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挠曲,伸长侧叶片阀ve也不会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在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对于压缩侧叶片阀vp也一样,即使压缩侧叶片阀vp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挠曲,压缩侧叶片阀vp也不会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在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

当缓冲器d1在该状态下伸长,活塞2向图1中的上方移动时,压缩的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推压伸长侧叶片阀ve而使伸长侧叶片阀ve挠曲。于是,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通过伸长侧通路3向扩大的压缩侧室r2移动。由于在伸长侧叶片阀ve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与伸长侧叶片阀ve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而伸长侧通路3和压缩侧室r2仅通过缺口71a连通的状态相比,确保了更大的流路面积。因此,如图4的线b所示,与线a所示的以往的缓冲器所产生的阻尼力相比,缓冲器d1能够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

当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伴随缓冲器d1的伸长而上升时,伸长侧叶片阀ve挠曲。该挠曲量由伸长侧叶片阀ve在自身基于该挠曲量而产生的反弹力作用下欲返回伸长侧阀座2d侧的力及上述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伸长侧负荷之和与利用伸长侧室r1的压力而产生的欲使伸长侧叶片阀ve自伸长侧通路3侧挠曲的力之间的平衡来决定。于是,伸长侧叶片阀ve通过挠曲而打开伸长侧通路3。

此外,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推开伸长侧单向阀te。于是,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流向调整通路pc。通过调整通路pc后的液体推开单向阀25,经由伸长侧排出通路ee向低压侧的压缩侧室r2排出。另外,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通过在液体通过时施加阻力而产生压力损失。在液体流动的状态下,调整通路pc的下游的压力变得低于伸长侧室r1的压力,因此,设于压缩侧排出通路ep的单向阀22不打开,而维持堵塞状态。

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不仅与压缩侧背压室cp相通,还经由连通路24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相通。由于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被压缩侧单向阀tp堵塞,因此,在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时,能够使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高于压缩侧室r2的压力。另外,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高于低压侧的压缩侧室r2的压力。在压缩侧叶片阀vp在伸长侧室r1的压力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下挠曲而使压缩侧叶片阀vp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之前,压缩侧叶片阀vp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间隙发挥薄壁孔的作用。在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时,液体可以不在压缩侧通路4中流动,因此,即使压缩侧叶片阀vp在伸长侧室r1的压力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下挠曲,并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而堵塞压缩侧通路4,也不会有问题。

如上所述,在调整通路pc上设有电磁压力控制阀6。当向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螺线管sol通电而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侧的压力时,能够调整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而将伸长侧负荷控制为期望的负荷。根据以上所述,利用电磁压力控制阀6能够控制伸长侧叶片阀ve的开度,由此,能够控制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时的伸长侧阻尼力。

当缓冲器d1收缩,活塞2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时,压缩的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推压压缩侧叶片阀vp而使压缩侧叶片阀vp挠曲。于是,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通过压缩侧通路4向扩大的伸长侧室r1移动。由于在压缩侧叶片阀vp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与压缩侧叶片阀vp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而压缩侧通路4和伸长侧室r1仅通过缺口81a连通的状态相比,确保了更大的流路面积。因此,如图4的线d所示,与线c所示的以往的缓冲器所产生的阻尼力相比,缓冲器d1能够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

当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伴随缓冲器d1的收缩而上升时,压缩侧叶片阀vp挠曲。该挠曲量由压缩侧叶片阀vp在自身基于该挠曲量而产生的反弹力作用下欲返回压缩侧阀座2c侧的力及上述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伸长侧负荷之和同利用压缩侧室r2的压力而产生的欲使压缩侧叶片阀vp自压缩侧通路4侧挠曲的力之间的平衡来决定。于是,压缩侧叶片阀vp通过挠曲而打开压缩侧通路4。

此外,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推开压缩侧单向阀tp。于是,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通过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流向调整通路pc。通过调整通路pc后的液体推开单向阀22,经由压缩侧排出通路ep向低压侧的伸长侧室r1排出。另外,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在液体通过时施加阻力而产生压力损失。在液体流动的状态下,调整通路pc的下游的压力低于压缩侧室r2的压力,因此,设于伸长侧排出通路ee的单向阀25不打开,而维持堵塞状态。

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不仅与伸长侧背压室ce相通,还经由连通路24而与压缩侧背压室cp相通。由于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被伸长侧单向阀te堵塞,因此,在缓冲器d1进行收缩动作时,能够使压缩侧压力室cp内的压力高于伸长侧室r1的压力。另外,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高于低压侧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在伸长侧叶片阀ve在压缩侧室r2的压力和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下挠曲而使伸长侧叶片阀ve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之前,伸长侧叶片阀ve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间隙发挥薄壁孔的作用。在缓冲器d1进行收缩动作时,液体可以不在伸长侧通路3中流动,因此,即使伸长侧叶片阀ve在压缩侧室r2的压力和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下挠曲,并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而堵塞伸长侧通路43,也不会有问题。

如上所述,在调整通路pc上设有电磁压力控制阀6。当向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螺线管sol通电而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侧的压力时,能够调整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而将压缩侧负荷控制为期望的负荷。根据以上所述,利用电磁压力控制阀6能够控制压缩侧叶片阀vp的开度,由此,能够控制缓冲器d1进行收缩动作时的压缩侧阻尼力。

接着,说明使缓冲器d1的阻尼力的特性刚劲的情况,即增大施力部件对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施加的作用力而增大阻尼系数的情况。为了使阻尼力特性刚劲,要控制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落位于对应的伸长侧阀座2d和压缩侧阀座2c。具体而言,要增大通过向螺线管sol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对通过液体施加的阻力。

在该状态下,伸长侧叶片阀ve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挠曲而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在二者之间不形成间隙。对于压缩侧叶片阀vp也一样,压缩侧叶片阀vp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挠曲而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在二者之间不形成间隙。

当活塞2以较低的活塞速度向图1中的上方移动,缓冲器d1伸长时,伸长侧叶片阀ve即使通过伸长侧通路3受到伸长侧室r1的压力作用,也不离开伸长侧阀座2d。因此,伸长侧叶片阀ve使得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除了通过调整通路pc连通以外通过缺口71a连通。在该状态下,缓冲器d1主要利用发挥薄壁孔功能的缺口71a对通过伸长侧通路3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因此,缓冲器d1能够发挥比在伸长侧叶片阀ve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所产生的阻尼力大的阻尼力。

另一方面,当活塞速度高时,经由伸长侧通路3作用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上升。当该伸长侧室r1的压力所产生的使伸长侧叶片阀ve离开伸长侧阀座2d的方向的力超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时,伸长侧叶片阀ve挠曲,向图3中的下方下压伸长侧环状板66和伸长侧滑阀芯se而离开伸长侧阀座2d。与使阻尼力特性柔和的状态相比,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大,因此,伸长侧叶片阀ve的挠曲量小。如图4中线e所示,即使活塞速度相同,缓冲器d1也能在刚劲时发挥比柔和时高的阻尼力。

与使阻尼力特性柔和的情况一样,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推开伸长侧单向阀te,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也流到调整通路pc。通过利用设于调整通路pc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侧的压力,与柔和时一样,能够调整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而将伸长侧负荷控制为期望的负荷,从而能够控制伸长侧叶片阀ve的开度。由此,能够控制阻尼力特性被设定为刚劲的缓冲器d1进行伸长动作时的阻尼力(伸长侧阻尼力)。

当活塞2以较低的活塞速度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缓冲器d1收缩时,压缩侧叶片阀vp即使通过压缩侧通路4受到压缩侧室r2的压力作用也不离开压缩侧阀座2c。因此,压缩侧叶片阀vp使得压缩侧室r2和伸长侧室r1除了通过调整通路pc连通之外通过缺口81a连通。在该状态下,缓冲器d1主要利用发挥薄壁孔功能的缺口81a对通过压缩侧通路4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因此,缓冲器d1能够发挥比在压缩侧叶片阀vp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所产生的阻尼力大的阻尼力。

另一方面,当活塞速度高时,经由压缩侧通路4作用于压缩侧叶片阀vp的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上升。当该压缩侧室r2的压力所产生的使压缩侧叶片阀vp离开压缩侧阀座2c的方向的力超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时,压缩侧叶片阀vp挠曲,向图3中的上方上推压缩侧环状板62和压缩侧滑阀芯sp而离开压缩侧阀座2c。与使阻尼力特性柔和的状况相比,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大,因此,压缩侧叶片阀vp的挠曲量小。如图4中线f所示,即使活塞速度相同,缓冲器d1也能在刚劲时发挥比柔和时高的阻尼力。

与使阻尼力特性柔和的情况一样,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推开压缩侧单向阀tp,通过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也流到调整通路pc。通过利用设于调整通路pc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侧的压力,与柔和时一样,能够调整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而将伸长侧负荷控制为期望的负荷,从而能够控制压缩侧叶片阀vp的开度。由此,能够控制阻尼力特性被设定为刚劲的缓冲器d1进行收缩动作时的阻尼力(压缩侧阻尼力)。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和缓冲器d1中,在叶片阀ve和阀座2d之间设有间隙,叶片阀vp与阀座2c之间设有间隙。因此,在减小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作用力而使阻尼力特性柔和时,与使用固定薄壁孔的以往的阻尼阀和缓冲器相比,能够增大流路面积,从而能够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此外,在阻尼阀和缓冲器d1中,在刚劲时能够使叶片阀ve落位于阀座2d,使叶片阀vp落位于阀座2c,因此,也能够确保阻尼力可变幅度。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和缓冲器,能够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并能够扩大阻尼力调整幅度。

此外,当在伸长动作时使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1的阻尼力特性自柔和向刚劲切换时,由于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上升而使伸长侧叶片阀ve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使伸长侧叶片阀ve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当在收缩动作时使缓冲器d1的阻尼力特性自柔和向刚劲切换时,由于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上升而使压缩侧叶片阀vp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使压缩侧叶片阀vp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反过来,当在伸长动作时使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1的阻尼力特性自刚劲向柔和切换时,由于伸长侧压力室ce内的压力减小而使伸长侧叶片阀ve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当在收缩动作时使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1的阻尼力特性自刚劲向柔和切换时,由于压缩侧压力室cp内的压力减小而使压缩侧叶片阀vp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因此,当使缓冲器d1的阻尼力特性自柔和向刚劲或自刚劲向柔和切换时,缓冲器d1的阻尼力特性的骤变得到缓和。在应用了该缓冲器d1的车辆中,由于阻尼力特性的骤变得到了缓和,因此,搭乘者不会感觉到阻尼力特性切换时的冲击,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在伸长侧叶片阀ve的背面层叠有伸长侧环状板66,伸长侧环状板66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伸长侧垫圈65的外周。在压缩侧叶片阀vp的背面层叠有压缩侧环状板62,压缩侧环状板62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压缩侧垫圈61的外周。因此,通过使伸长侧环状板66的刚度高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刚度,使压缩侧环状板62的刚度高于压缩侧叶片阀vp的刚度,能够利用伸长侧环状板66和压缩侧环状板62来承受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作用力。因此,能够抑制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的劣化。

此外,伸长侧环状板66滑动自如地安装在层叠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背面的伸长侧垫圈65的外周,压缩侧环状板62滑动自如地安装在层叠于压缩侧叶片阀vp的背面的压缩侧垫圈61的外周。使伸长侧环状板66的内径小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h的外径,并使伸长侧环状板66的外径大于伸长侧阀座2d的内径。此外,使压缩侧环状板62的内径小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f的外径,并使压缩侧环状板62的外径大于压缩侧阀座2c的内径。因此,能够利用伸长侧环状板66和压缩侧环状板62承受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的背面侧的压力。因此,通过在缓冲器d1中设置伸长侧环状板66和压缩侧环状板62,能够防止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上作用有过载,并能够进一步降低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的刚度,而能够采用挠曲刚度更低的叶片阀。因此,利用缓冲器d1,能够发挥较低的阻尼力。

此外,施力部件利用缓冲器d1内的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中的一方或双方的压力对叶片阀ve、vp施力。因此,即使不使用施力的产生源也能对叶片阀ve、vp施力,且能够通过压力的控制来改变作用力。

此外,在车辆用的缓冲器中,需要使伸长动作时的伸长侧阻尼力大于收缩动作时的压缩侧阻尼力。在设定为单杆型缓冲器的缓冲器d1中,受到伸长侧室r1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为,活塞2的截面积减去杆构件10的截面积所得的面积。因此,需要使伸长动作时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收缩动作时的压缩侧室r2的压力大得多。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1中,在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等压的情况下,使对伸长侧叶片阀ve施加的伸长侧负荷大于对压缩侧叶片阀vp施加的压缩侧负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伸长侧滑阀芯se。与不使用伸长侧滑阀芯se而仅使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背面侧的构造相比,能够使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大于伸长侧叶片阀ve的背面面积。因此,能够对伸长侧叶片阀ve作用较大的伸长侧负荷。此外,通过使用伸长侧滑阀芯se和压缩侧滑阀芯sp,也提高了伸长侧负荷和压缩侧负荷的设计自由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1中能够设定成,在为了调整伸长动作时的伸长侧阻尼力而需要使伸长侧负荷非常大的情况下,即便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较小,也能输出较大的伸长侧负荷。因此,即便不使用大型的螺线管sol,也能确保伸长侧阻尼力的控制幅度。

此外,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控制不是通过驱动互相独立的阀芯而进行的,通过使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负荷,即使将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连通来进行控制,也能确保伸长侧阻尼力的控制幅度。因此,在电磁压力控制阀6中设置一个电磁阀的阀芯31足矣。因此,其构造非常简单,成本也得到了降低。

如上,除了能够使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螺线管sol小型化以外,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构造也得到了简化,即使向缓冲器d1的活塞部应用电磁压力控制阀6,缓冲器d1也不会大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1,缓冲器d1的构造变得简单,能够实现小型化,也不会使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变差。此外,即使不使螺线管sol发挥较大的推力也能增大伸长侧阻尼力,因此,能够减小要增大阻尼力时的耗电而实现省电化。

由于使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大于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负荷。

此外,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分别经由伸长侧阻力元件和压缩侧阻力元件而与连通路24连通。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几乎无阻力地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压力室ce导入液体。因此,在缓冲器d1自伸长动作向收缩动作切换时,压力室r2内的压力被迅速导入伸长侧背压室ce内。因此,伸长侧滑阀芯se能够在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和弹簧构件16的施力的作用下推压伸长侧叶片阀ve,使该伸长侧叶片阀ve迅速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而封锁伸长侧通路3。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也几乎无阻力地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压力室cp导入液体。因此,在缓冲器d1自收缩动作向伸长动作切换时,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被迅速导入压缩侧背压室cp内。因此,压缩侧滑阀芯sp能够在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和弹簧构件20的施力的作用下推压压缩侧叶片阀vp,使该压缩侧叶片阀vp迅速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而封锁压缩侧通路4。这样,在该缓冲器d1中,即使在伸缩速度较快、伸缩动作瞬时进行切换那样的状况下,也不会发生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的关闭滞后,能够自伸缩方向切换伊始便发挥期望的阻尼力。

伸长侧单向阀te的阀芯(环状板19)和压缩侧单向阀tp的阀芯(环状板15)的经时老化可能会导致环状板19和压缩侧箱11之间、以及环状板15和伸长侧箱12之间产生间隙,从而使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和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的流量发生变化。由于在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下游侧以及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和伸长侧背压室ce的下游侧设有伸长侧阻力元件和压缩侧阻力元件,因此,流量的变化不会影响阻尼力控制和伸缩切换时的闭阀动作。

在活塞杆7的外周侧安装有活塞2、伸长侧叶片阀ve、压缩侧叶片阀vp、筒状的伸长侧箱12以及筒状的压缩侧箱11。活塞2包括伸长侧通路3和压缩侧通路4,伸长侧叶片阀ve和压缩侧叶片阀vp层叠于活塞2。伸长侧箱12形成伸长侧背压室ce,在伸长侧箱12的内周滑动自如地插入有伸长侧滑阀芯se。压缩侧箱11形成压缩侧背压室cp,在压缩侧箱11的内周滑动自如地插入有压缩侧滑阀芯sp。在上述伸长侧箱12上设有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在压缩侧箱11上设有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因此,能够将调整阻尼力所需的各构件集中配置于缓冲器d1的活塞部。

此外,伸长侧滑阀芯se对伸长侧叶片阀ve的施力和对用于开闭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的压缩侧单向阀tp的阀芯(环状板15)的施力是通过一个弹簧构件16进行的。压缩侧滑阀芯sp对压缩侧叶片阀vp的施力和对用于开闭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的伸长侧单向阀te的阀芯(环状板19)的施力是通过一个弹簧构件20进行的。能够利用一个弹簧构件16使单向阀tp和滑阀芯se向复位侧归位,利用一个弹簧构件20使单向阀te和滑阀芯sp向复位侧归位,从而能够削减零件数量。

此外,在缓冲器d1中,在活塞杆7上设有保持轴8a、纵孔8d、作为伸长侧阻力元件的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作为压缩侧阻力元件的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收纳部l、调整通路pc以及压缩侧排出通路ep。保持轴8a设于活塞杆7的顶端,在保持轴8a的外周安装有活塞2、伸长侧叶片阀ve、压缩侧叶片阀vp、伸长侧箱12和压缩侧箱11。纵孔8d自保持轴8a的顶端开口。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和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设于保持轴8a,与设于纵孔8d内的连通路24相通。收纳部l与纵孔8d相通地设于活塞杆7的内部,电磁压力控制阀6收纳在收纳部l。调整通路pc将连通路24与收纳部l连通。压缩侧排出通路ep将收纳部l与伸长侧室r1连通。而且,缓冲器d1具有插入到纵孔8d内的分隔件23。分隔件23利用设于其外周的环状槽23a在纵孔8d内形成有将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连通的连通路24。此外,分隔件23在内周形成有伸长侧排出通路ee。因此,能够轻松地将电磁压力控制阀6收纳在活塞杆7中,并能够在活塞杆7的外周的、在轴向上与电磁压力控制阀6错开的位置设置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

此外,电磁压力控制阀6设定为,在不通电时关闭调整通路pc,且在通电时进行压力控制。缓冲器d1具有设于调整通路pc的中途的安全阀fv。安全阀fv绕过电磁压力控制阀6。安全阀fv的开阀压力大于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最大控制压力。因此,在发生故障时,伸长侧负荷和压缩侧负荷达到最大,缓冲器d1发挥最大的阻尼力。因此,即使在故障时,也能使车身姿势稳定。

另外,当电磁压力控制阀6位于切断位置时,电磁阀的阀芯31的小径部31a与透孔30c相对而堵塞透孔30c,电磁压力控制阀6关闭。也可以不完全堵塞透孔30c,而是通过在切断位置上让凹部31c与透孔30c局部相对等方法,让电磁压力控制阀6发挥节流阀的功能。这样一来,能够在故障时的缓冲器d1的阻尼特性特别是活塞速度较低的区域中的阻尼特性的基础上,附加由位于切断位置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所带来的节流阀的特性。因此,在故障时也能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此外,电磁压力控制阀6包括筒状的阀座构件30、小径部31a、大径部31b、设于该小径部31a和该大径部31b之间的凹部31c以及电磁阀的阀芯31。阀座构件30包括形成调整通路pc的一部分的阀收纳筒30a以及设于阀收纳筒30a的端部的环状的阀座30d。阀收纳筒30a具有连通其内外的透孔30c。小径部31a滑动自如地插入于阀收纳筒30a内。凹部31c能够与透孔30c相对。电磁阀的阀芯31使大径部31b的端部离开、落位于控制阀的阀座30d。电磁压力控制阀通过使小径部31a与透孔30c相对而切断调整通路pc。因此,电磁阀的阀芯31受到朝向自阀座构件30拔出的方向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为,自以控制阀的阀座30d的内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减去以小径部31a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所得的面积。因此,能够使受压面积非常小,并能增大开阀时的流路面积。因此,所需的螺线管的推力较小即可,电磁阀的阀芯31的移动量也较小即可,因此,电磁阀的阀芯31的动作稳定。此外,在切断位置上,由于小径部31a的外周与透孔30c相对而堵塞透孔30c,因此,即使自上游侧受到压力作用,电磁压力控制阀6也维持闭阀状态。因此,能够使得仅安全阀fv有效。

另外,上述施力部件的结构是一个例子,施力部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此外,在上述内容中,使用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伸长侧的阻尼阀和压缩侧的阻尼阀这两者的例子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仅应用于缓冲器的伸长侧的阻尼阀和压缩侧的阻尼阀中的任意一者。虽未图示,但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不是应用于设于缓冲器的活塞部的阻尼阀,而是应用于设于基座阀的阻尼阀。

<第2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阻尼阀应用于缓冲器d2的伸长侧阻尼阀和压缩侧阻尼阀这两者。阻尼阀包括作为阀盘的活塞2、作为环状的第一叶片阀的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作为环状的第一叶片阀的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作为环状的第二叶片阀的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作为环状的第二叶片阀的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以及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朝向活塞2侧作用可变作用力并对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朝向活塞2侧作用可变作用力的施力部件。活塞2包括作为通路的伸长侧通路3和压缩侧通路4以及围绕该伸长侧通路3的出口端的环状的伸长侧阀座2d和围绕该压缩侧通路4的出口端的环状的压缩侧阀座2c。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层叠于活塞2。在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设有作为第一间隙的伸长侧第一间隙。在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设有作为第一间隙的压缩侧第一间隙。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层叠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与阀盘相反的一侧(与活塞2相反的一侧)。在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之间设有作为第二间隙的伸长侧第二间隙。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层叠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与阀盘相反的一侧(与活塞2相反的一侧)。在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之间设有作为第二间隙的压缩侧第二间隙。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当然也可以仅用作缓冲器d2的伸长侧阻尼阀或仅用作压缩侧阻尼阀。

另一方面,缓冲器d2包括缸1、上述阻尼阀、由活塞2在缸1内划分出来的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以及活塞杆7。当活塞2相对于缸1沿轴向(图5中的上下方向)移动时,缓冲器d2利用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对通过伸长侧通路3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利用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对通过压缩侧通路4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由此发挥阻尼力。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缸1的图5中的下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自由活塞。利用该自由活塞,在缸1内形成了气体室。此外,在活塞杆7和缸1之间设有未图示的密封件,利用该密封件使缸1内呈液密状态。在图示的情况下,缓冲器d2设定为所谓的单杆型缓冲器。活塞杆7的伴随缓冲器d2的伸缩而出入于缸1内的体积通过上述气体室内的气体的体积膨胀或收缩而使上述自由活塞在缸1内沿上下方向移动来进行补偿。这样,缓冲器d2设定为单筒型缓冲器,但也可以代替设置自由活塞和气体室,而是在缸1的外周或外部设置储存器,利用该储存器来进行上述活塞杆7的体积补偿。

此外,在该例子中,阻尼阀的施力部件包括:伸长侧滑阀芯se,其用于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施力;伸长侧背压室ce,其利用内部压力推压伸长侧滑阀芯se;压缩侧滑阀芯sp,其用于对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力;压缩侧背压室cp,其利用内部压力推压压缩侧滑阀芯sp;连通路24,其经由作为压缩侧阻力元件的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连通,并经由作为伸长侧阻力元件的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而与压缩侧背压室cp连通;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其仅容许液体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背压室cp流动;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其仅容许液体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背压室ce流动;调整通路pc,其与连通路24连接;压缩侧排出通路ep,其将调整通路pc的下游与伸长侧室r1连通,并仅容许液体自调整通路pc向伸长侧室r1流动;伸长侧排出通路ee,其将调整通路pc的下游与压缩侧室r2连通,并仅容许液体自调整通路pc向压缩侧室r2流动;以及电磁压力控制阀6,其设于调整通路pc。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对通过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对通过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压力。

以下,详细说明阻尼阀和缓冲器d2。对于和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在设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的外周组装有环状的活塞2。在保持构件8a的外周的、活塞2的图7中的上方,组装有作为第一环状衬垫的压缩侧第一环状衬垫260、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作为第二环状衬垫的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作为垫圈的压缩侧垫圈262、作为环状板的压缩侧环状板263、压缩侧板限位件264、压缩侧滑阀芯sp以及压缩侧箱11。压缩侧箱11形成压缩侧背压室cp。在保持构件8a的外周的、活塞2的图7中的下方,组装有作为第一环状衬垫的伸长侧第一环状衬垫265、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作为第二环状衬垫的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作为垫圈的伸长侧垫圈267、作为环状板的伸长侧环状板268、伸长侧板限位件269、伸长侧滑阀芯se以及伸长侧箱12。伸长侧箱12形成伸长侧背压室ce。

如图7所示,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形成为环状,以容许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贯穿。此外,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内周被活塞2和伸长侧箱12夹持,通过该夹持,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被固定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外周被容许挠曲。更详细而言,在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背面侧安装有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具有比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外径小的外径。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比被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向图7中的下方侧挠曲。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比被伸长侧第一环状衬垫265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向图7中的上方侧挠曲。

在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的与阀盘相反的一侧(图7中的下方侧)层叠有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一样,该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内周被活塞2和伸长侧箱12夹持,通过该夹持,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被固定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外周被容许挠曲。该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直接被外径小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外径的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和伸长侧垫圈267夹持。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比被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和伸长侧垫圈267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挠曲。

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隔着层叠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h上的伸长侧第一环状衬垫265层叠于活塞2的图7中的下方。在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上未作用负荷的状态下,在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形成有伸长侧第一间隙。该伸长侧第一间隙的图7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可以通过更换厚度不同的伸长侧第一环状衬垫265或者变更伸长侧第一环状衬垫265的层叠张数来进行调节。另外,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伸长侧第一间隙也可以通过使内周阀座部2h的高度高于伸长侧阀座2d的高度且将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直接层叠于内周阀座部2h来形成,这样就可以不使用伸长侧第一环状衬垫265了。但是,通过在内周阀座部2h设置伸长侧第一环状衬垫265,能够容易调节上述伸长侧第一间隙的长度。

此外,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隔着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层叠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图7中的下方。在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上未作用负荷的状态下,在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之间形成有伸长侧第二间隙。该伸长侧第二间隙的图7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可以通过更换厚度不同的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或者变更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的层叠张数来进行调节。通过设置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能够容易调节上述伸长侧第二间隙的长度。

此外,在伸长侧垫圈267的外周滑动自如地安装有伸长侧环状板268。伸长侧环状板268的轴向长度小于伸长侧垫圈267的轴向长度。因此,伸长侧环状板268能够在与伸长侧垫圈267的外周滑动接触的同时沿上下方向移动。此外,在伸长侧垫圈267的图7中的下方设有环状的伸长侧板限位件269。伸长侧板限位件269的外径设定为大于伸长侧环状板268的内径。在该伸长侧板限位件269的下方层叠有伸长侧箱12。此外,伸长侧环状板268的内径设定为小于设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h的外径。伸长侧环状板268的外径设定为大于伸长侧阀座2d的内径。伸长侧环状板268构成为,能够在伸长侧第二环状衬垫266和伸长侧板限位件269之间沿轴向(图7中的上下方向)移动。

伸长侧环状板268的挠曲刚度高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挠曲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伸长侧环状板268的轴向长度(厚度)大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轴向长度(厚度),使伸长侧环状板268的刚度高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刚度。但不仅可以通过厚度来增强刚度,也可以通过利用刚度高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刚度的材料形成伸长侧环状板268来提高伸长侧环状板268的刚度。

当伸长侧环状板268自背面侧(与活塞2相反的一侧)被施力部件推压,具体而言被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和伸长侧滑阀芯se推压时,伸长侧环状板268上推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一同挠曲。当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作用力经由伸长侧环状板268自背面侧作用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时,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如上述那样挠曲。当该作用力变大,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外周的位移达到伸长侧第二间隙以上时,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抵接。而且,当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推压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挠曲。当该挠曲导致的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外周的位移达到伸长侧第一间隙以上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而堵塞伸长侧通路3。

当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挠曲到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时,伸长侧环状板268成为被内周阀座部2h和伸长侧阀座2d支承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和伸长侧滑阀芯se所产生的作用力由伸长侧环状板268承受。因此,能够抑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进一步变形,从而能够防止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上作用有过载。此外,伸长侧环状板268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伸长侧垫圈267。因此,当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向远离伸长侧阀座2d的方向挠曲时,伸长侧环状板268相对于伸长侧垫圈267向图7中的下方移动。因此,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朝向远离活塞2的方向的挠曲动作不会受到伸长侧环状板66妨碍。

伸长侧箱12包括:筒状的安装部12a,其嵌合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的外周;凸缘部12b,其设于安装部12a的图7中的下端外周;滑动接触筒12c,其自凸缘部12b的外周向活塞2侧延伸;环状槽12d,其设于安装部12a的内周;以及缺口12e,其自安装部12a的外周通至环状槽12d。在将伸长侧箱12组装于保持轴8a的状态下,环状槽12d与设于保持轴8a的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相对。在伸长侧箱12的安装部12a和伸长侧垫圈267之间夹设有伸长侧板限位件269。也可以舍弃伸长侧板限位件269,而用安装部12a来限制伸长侧环状板268的移动下限。在向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组装伸长侧箱12时,在需要调整伸长侧箱12的位置以使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和环状槽12d相对的情况下,优选在安装部12a和伸长侧垫圈267之间设置伸长侧板限位件269。利用伸长侧板限位件67,能够调节伸长侧箱12相对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位置。

在该滑动接触筒12c内收纳有伸长侧滑阀芯se。伸长侧滑阀芯se的外周与滑动接触筒12c的内周滑动接触,伸长侧滑阀芯se构成为能够在该滑动接触筒12c内沿轴向移动。伸长侧滑阀芯se包括环状的滑阀芯主体13以及自滑阀芯主体13的图7中的上端内周立起的环状突起14。该环状突起14的内径设定为小于伸长侧环状板268的外径,从而将环状突起14构成为能够与伸长侧环状板268的背面(图7中的下表面)抵接。

当在伸长侧箱12中组装伸长侧滑阀芯se且将该伸长侧箱12组装于保持轴8a时,在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背面侧(图7中的下方侧)形成了伸长侧背压室ce。另外,滑阀芯主体13的内径大于安装部12a的外径。也可以将滑阀芯主体13的内径设定成使滑阀芯主体13的内周与安装部12a的外周滑动接触,从而利用伸长侧滑阀芯se封住伸长侧背压室ce。

在伸长侧箱12的安装部12a的内周设有环状槽12d。安装部12a具有自安装部12a的外周通至该环状槽12d的缺口12e。在将伸长侧箱12组装于保持轴8a的状态下,环状槽12d和设于保持轴8a的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相对,从而使伸长侧背压室ce与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相通。

此外,在伸长侧箱12上设有自凸缘部12b的外周开口的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压缩侧室r2通过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内相通。在伸长侧箱12的凸缘部12b的图7中的上端层叠有环状板15。在该环状板15和伸长侧滑阀芯se的滑阀芯主体13之间夹设有弹簧构件16。利用弹簧构件16将该环状板15压靠于凸缘部12b,从而堵塞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另外,考虑到了不让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对通过的液体的流动产生阻力。

当缓冲器d2进行收缩动作,压缩侧室r2被压缩而压力升高时,该环状板15被该压力推压,离开凸缘部12b而打开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在缓冲器d进行伸长动作,而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高于压缩侧室r2的压力时,环状板15被压靠于凸缘部12b而堵塞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即,环状板15发挥仅容许来自压缩侧室r2的液体的流动的压缩侧单向阀tp的阀芯的功能。通过该压缩侧单向阀tp,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被设定为仅容许液体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背压室ce流动的单向通行的通路。

弹簧构件16担负将环状板15压靠于凸缘部12b的作用。即,弹簧构件16和单向阀的阀芯(环状板15)一同构成压缩侧单向阀tp。此外,弹簧构件16还担负对伸长侧滑阀芯se朝向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侧施力的作用。由于伸长侧滑阀芯se被弹簧构件16施力,因此,即使在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挠曲而将伸长侧滑阀芯se向远离活塞2的方向(图7中的下方)下压之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挠曲解除时,伸长侧滑阀芯se也能追随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而迅速地返回原来的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弹簧构件16以外的弹簧构件对伸长侧滑阀芯se施力。通过使构成压缩侧单向阀tp的弹簧构件与对伸长侧滑阀芯se施力的弹簧构件共用同一弹簧构件,优点在于能够削减零件数量且简化构造。另外,伸长侧滑阀芯se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环状突起14的内径,环状突起14构成为与伸长侧环状板268抵接。此外,伸长侧滑阀芯se被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始终朝向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施力。

如图7所示,层叠于活塞2的上方的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同样地形成为环状,以容许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贯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内周被活塞2和压缩侧箱11夹持,通过该夹持,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被固定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外周被容许挠曲。更详细而言,在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背面侧安装有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具有比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外径小的外径。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比被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向图7中的上方侧挠曲。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比被压缩侧第一环状衬垫260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向图7中的下方侧挠曲。

在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的与阀盘相反的一侧(图7中的上方侧)层叠有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一样,该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内周被活塞2和压缩侧箱11夹持,通过该夹持,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被固定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外周被容许挠曲。该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直接被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和压缩侧垫圈262夹持。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和压缩侧垫圈262具有比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外径小的外径。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比被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和压缩侧垫圈262支承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分被容许挠曲。

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隔着层叠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f上的压缩侧第一环状衬垫260层叠于活塞2的图7中的上方。在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上未作用负荷的状态下,在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形成有压缩侧第一间隙。该压缩侧第一间隙的图7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可以通过更换厚度不同的压缩侧第一环状衬垫260或者变更压缩侧第一环状衬垫260的层叠张数来进行调节。另外,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压缩侧第一间隙也可以通过使内周阀座部2f的高度高于压缩侧阀座2c的高度且将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直接层叠于内周阀座部2f来形成,这样就可以不使用压缩侧第一环状衬垫260了。但是,通过在内周阀座部2f上设置压缩侧第一环状衬垫260,能够容易地调节上述压缩侧第一间隙的长度。

此外,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隔着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层叠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图7中的上方。在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上未作用负荷的状态下,在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之间形成有压缩侧第二间隙。该压缩侧第二间隙的图7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可以通过更换厚度不同的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或者变更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的层叠张数来进行调节。利用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能够容易地调节上述压缩侧第二间隙的长度。

此外,在压缩侧垫圈262的外周滑动自如地安装有压缩侧环状板263。压缩侧环状板263的轴向长度小于压缩侧垫圈262的轴向长度。因此,压缩侧环状板263能够在与压缩侧垫圈262的外周滑动接触的同时沿上下方向移动。此外,在压缩侧垫圈262的图7中的上方设有环状的压缩侧板限位件264。压缩侧板限位件264的外径设定为大于压缩侧环状板263的内径。在该压缩侧板限位件264的上方层叠有压缩侧箱11。此外,压缩侧环状板263的内径设定为小于设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f的外径。压缩侧环状板263的外径设定为大于压缩侧阀座2c的内径。压缩侧环状板263构成为,能够在压缩侧第二环状衬垫261和压缩侧板限位件264之间沿轴向(图7中的上下方向)移动。

压缩侧环状板263的挠曲刚度高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挠曲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缩侧环状板263的轴向长度(厚度)大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轴向长度(厚度),而使压缩侧环状板263的刚度高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刚度。但不仅可以通过厚度来增强刚度,也可以通过利用刚度高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刚度的材料形成压缩侧环状板263而使压缩侧环状板263的刚度高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刚度。

当压缩侧环状板263自背面侧(与活塞2相反的一侧)被施力部件推压,具体而言被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和压缩侧滑阀芯sp推压时,压缩侧环状板263下压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一同挠曲。当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作用力经由压缩侧环状板263自背面侧作用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时,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如上述那样挠曲。当该作用力变大,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外周的位移达到压缩侧第二间隙以上时,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抵接。而且,当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推压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时,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挠曲。当该挠曲导致的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外周的位移达到压缩侧第一间隙以上时,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而堵塞压缩侧通路4。

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挠曲到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时,压缩侧环状板263成为被内周阀座部2f和压缩侧阀座2c支承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和压缩侧滑阀芯sp所产生的作用力由压缩侧环状板263承受。因此,能够抑制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进一步变形,从而能够防止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上作用有过载。此外,压缩侧环状板263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压缩侧垫圈262。因此,当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向远离压缩侧阀座2c的方向挠曲时,压缩侧环状板263相对于压缩侧垫圈262向图7中的上方移动。因此,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朝向远离活塞2的方向的挠曲动作不会被压缩侧环状板263妨碍。

压缩侧箱11包括:筒状的安装部11a,其嵌合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的外周;凸缘部11b,其设于安装部11a的图7中的上端外周;滑动接触筒11c,其自凸缘部11b的外周向活塞2侧延伸;环状槽11d,其设于安装部11a的内周;以及缺口11e,其自安装部11a的外周通至环状槽11d。在将压缩侧箱11组装于保持轴8a的状态下,环状槽11d与设于保持轴8a的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相对。在压缩侧箱11的安装部11a和压缩侧垫圈262之间夹设有压缩侧板限位件264。也可以舍弃压缩侧板限位件264,而利用安装部11a来限制压缩侧环状板263的移动上限。在向活塞保持构件8的保持轴8a组装压缩侧箱11时,在需要调整压缩侧箱11的位置以使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和环状槽11d相对的情况下,优选在安装部11a和压缩侧垫圈262之间设置压缩侧板限位件264。利用压缩侧板限位件264,能够调节压缩侧箱11相对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位置。

在该滑动接触筒11c内收纳有压缩侧滑阀芯sp。压缩侧滑阀芯sp的外周与滑动接触筒11c的内周滑动接触,压缩侧滑阀芯sp构成为能够在该滑动接触筒11c内沿轴向移动。压缩侧滑阀芯sp包括环状的滑阀芯主体17以及自滑阀芯主体17的图7中的下端外周立起的环状突起18。该环状突起18的内径设定为小于压缩侧环状板263的外径,从而将环状突起18构成为能够与压缩侧环状板263的背面(图7中的上表面)抵接。

当在压缩侧箱11中组装压缩侧滑阀芯sp且将该压缩侧箱11组装于保持轴8a时,在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背面侧(图7中的上方侧)形成了压缩侧背压室cp。另外,滑阀芯主体17的内径大于安装部11a的外径。也可以将滑阀芯主体17的内径设定成使滑阀芯主体17的内周与安装部11a的外周滑动接触,从而利用压缩侧滑阀芯sp封住压缩侧背压室cp。

在压缩侧箱11的安装部11a的内周设有环状槽11d。安装部11a具有自安装部11a的外周通至该环状槽11d的缺口11e。在将压缩侧箱11组装于保持轴8a的状态下,环状槽11d和设于保持轴8a的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相对,从而使压缩侧背压室cp与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相通。压缩侧背压室cp通过与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相通,从而通过形成于保持轴8a的纵孔8d内的连通路24以及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也连通。

此外,在压缩侧箱11上设有自凸缘部11b的外周开口的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伸长侧室r1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而与压缩侧背压室cp内相通。在压缩侧箱11的凸缘部11b的图7中的下端层叠有环状板19。在该环状板19和压缩侧滑阀芯sp的滑阀芯主体17之间夹设有弹簧构件20。利用弹簧构件20将该环状板19压靠于凸缘部11b,从而堵塞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另外,考虑到了不让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对通过的液体的流动产生阻力。

当缓冲器d进行伸长动作,伸长侧室r1被压缩而压力升高时,该环状板19被该压力推压,离开凸缘部11b而打开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在缓冲器d进行收缩动作,而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高于伸长侧室r1的压力时,环状板19被压靠于凸缘部11b而堵塞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即,环状板19发挥仅容许来自伸长侧室r1的液体的流动的伸长侧单向阀te的阀芯的功能。通过该伸长侧单向阀te,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被设定为仅容许液体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背压室cp流动的单向通行的通路。

如上所述,连通路24通过设于活塞保持构件8的环状槽8e、孔道8f及横孔8g而与收纳部l内连通。因此,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不仅通过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及连通路24互相连通,而且还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而与伸长侧室r1连通,通过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而与压缩侧室r2连通,甚至还通过孔道8f及横孔8g而与收纳部l也连通。

弹簧构件20担负将环状板19压靠于凸缘部11b的作用。即,弹簧构件20和单向阀的阀芯(环状板19)一同构成伸长侧单向阀te。此外,弹簧构件20还担负对压缩侧滑阀芯sp朝向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力的作用。由于压缩侧滑阀芯sp被弹簧构件20施力,因此,即使在压缩侧第二叶片阀阀芯vp2挠曲而将压缩侧滑阀芯sp向远离活塞2的方向(图7中的上方)上推之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挠曲解除时,压缩侧滑阀芯sp也能追随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而迅速地返回原来的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弹簧构件20以外的弹簧构件对压缩侧滑阀芯sp施力。通过使构成伸长侧单向阀te的弹簧构件与对压缩侧滑阀芯sp施力的弹簧构件共用同一弹簧构件,优点在于能够削减零件数量且简化构造。另外,压缩侧滑阀芯sp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环状突起18的内径,从而将环状突起18构成为与压缩侧环状板263抵接。此外,压缩侧滑阀芯sp被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始终朝向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力。因此,在缓冲器d2中也可以不设置以仅对压缩侧滑阀芯sp施力为目的的弹簧构件。

伸长侧滑阀芯se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而隔着伸长侧环状板268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朝向活塞2施力。在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抵接的状态下,伸长侧滑阀芯se也对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朝向活塞2施力。该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为,以伸长侧滑阀芯se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与以环状突起14的内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之差。

同样,压缩侧滑阀芯sp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而隔着压缩侧环状板263对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朝向活塞2施力。在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抵接的状态下,压缩侧滑阀芯sp也对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朝向活塞2施力。该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为,以压缩侧滑阀芯sp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与以环状突起18的内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之差。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d2中,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压面积大于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压面积。

伸长侧滑阀芯se的环状突起14与伸长侧环状板268的背面抵接,伸长侧环状板268安装于伸长侧垫圈267的外周。伸长侧环状板268的直接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通过自以环状突起14的内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减去以伸长侧垫圈267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而得到。因此,伸长侧负荷的大小通过在自以伸长侧滑阀芯se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减去以伸长侧垫圈267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所得的面积上乘以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而得到。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被该伸长侧负荷朝向活塞2施力。另外,也可以舍弃伸长侧环状板268,而使环状突起14直接抵接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背面。

压缩侧滑阀芯sp的环状突起18与压缩侧环状板263的背面抵接,压缩侧环状板263安装于压缩侧垫圈262的外周。压缩侧环状板263的直接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通过自以环状突起18的内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减去以压缩侧垫圈262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而得到。因此,压缩侧负荷的大小通过在自以压缩侧滑阀芯sp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减去以压缩侧垫圈262的外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所得的面积上乘以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而得到。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被该压缩侧负荷朝向活塞2施力。另外,也可以舍弃压缩侧环状板263,而使环状突起18直接抵接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背面。

这样,缓冲器d2被设定成,在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等于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的情况下,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自伸长侧背压室ce所受的负荷(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自压缩侧背压室cp所受的负荷(压缩侧负荷)。此外,缓冲器d2被设定成,在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等于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抵接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抵接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状态下,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自伸长侧背压室ce所受的负荷(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自压缩侧背压室cp所受的负荷(压缩侧负荷)。

另外,在利用伸长侧滑阀芯se封锁伸长侧背压室ce而不让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直接作用于伸长侧环状板268的情况下,伸长侧负荷仅由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决定。同样,在利用压缩侧滑阀芯sp封锁压缩侧背压室cp而不让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直接作用于压缩侧环状板263的情况下,压缩侧负荷仅由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决定。因此,在伸长侧环状板268不直接自背压室ce受到压力作用,压缩侧环状板263也不直接自背压室cp受到压力作用的形态下,要想将缓冲器d2设定成,在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等于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的情况下,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或者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自伸长侧背压室ce所受的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或者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自压缩侧背压室cp所受的压缩侧负荷,只要使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压面积大于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压面积即可。

在舍弃伸长侧环状板268和压缩侧环状板263的情况下,能够使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直接作用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并且能够使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直接作用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此外,在利用伸长侧滑阀芯se封锁伸长侧背压室ce的构造中,能够使伸长侧滑阀芯se抵接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在利用压缩侧滑阀芯sp封锁压缩侧背压室cp的构造中,能够使压缩侧滑阀芯sp抵接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是否利用滑阀芯封锁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了伸长侧滑阀芯se和压缩侧滑阀芯sp,因此,能够将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实质上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设定为大于仅有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时的受压面积。由于能够将压缩侧滑阀芯sp和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压面积差设定得较大,因此,能够增大伸长侧负荷和压缩侧负荷之差。因此,能够对伸长侧负荷和压缩侧负荷的设定幅度赋予非常高的自由度。

而且,当利用伸长侧负荷使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挠曲,使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抵接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而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挠曲到抵接于伸长侧阀座2d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堵塞伸长侧通路3。在某一活塞速度下作用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伸长侧负荷可以通过上述的受压面积、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挠曲刚度等来设定。即,通过设定上述的受压面积、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挠曲刚度等,能够在某一活塞速度下利用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堵塞伸长侧通路3。

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一样,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在压缩侧负荷的作用下挠曲,抵接于压缩侧阀座2c而堵塞压缩侧通路4。在某一活塞速度下作用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压缩侧负荷可以通过上述的受压面积、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挠曲刚度等来设定。即,通过设定上述的受压面积、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挠曲刚度等,能够在某一活塞速度下利用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堵塞压缩侧通路4。

如图5所示,利用调整通路pc以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为上游、以伸长侧排出通路ee和压缩侧排出通路ep为下游地将这些室和通路连通。电磁压力控制阀6设于该调整通路pc的中途,以便能够控制上游的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由于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负荷,因此,在利用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时,即使是较小的压力也能使伸长侧负荷较大。在要使伸长侧的阻尼力较大的情况下,也能使应由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的最大压力较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伸长侧滑阀芯se的内周不与伸长侧箱12的安装部12a的外周滑动接触。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也作用于伸长侧环状板268的背面侧的与环状突起14抵接的部位的内侧而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施力。在设定伸长侧负荷时,宜考虑利用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直接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施加的负荷而进行设定。

同样,压缩侧滑阀芯sp的内周不与压缩侧箱11的安装部11a的外周滑动接触。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也作用于压缩侧环状板263的背面侧的与环状突起18抵接的部位的内侧而对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力。在设定压缩侧负荷时,宜考虑利用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直接对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加的负荷而进行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压力控制阀6设定为,在不通电时关闭调整通路pc,且在通电时进行压力控制。此外,在调整通路pc的中途设有绕过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安全阀fv。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构造和安全阀fv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大致相同,因此这里省略其说明。

接着,说明缓冲器d2的动作。首先,说明使缓冲器d2的阻尼力的特性柔和的情况,即,减小施力部件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加的作用力而降低阻尼系数的情况。为了使阻尼力特性柔和,要减小施力部件施加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作用力。具体而言,要减小通过向螺线管sol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对通过液体施加的阻力。

更具体而言,控制所述作用力,使得即使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在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作用力下挠曲,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也不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抵接,或者即使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抵接,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也不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从而在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形成伸长侧第一间隙。同样,控制上述作用力,使得即使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在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作用力下挠曲,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也不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抵接,或者即使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抵接,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也不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从而在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形成压缩侧第一间隙。

当缓冲器d2在该状态下伸长,活塞2向图5中的上方移动时,压缩的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推压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而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挠曲。于是,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通过伸长侧通路3向扩大的压缩侧室r2移动。由于在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形成有伸长侧第一间隙,因此,流体从该伸长侧第一间隙通过。与以往的缓冲器的使叶片阀落位于阀座的状态下的流路面积(例如,设于叶片阀的缺口或通过打凿(日文:打刻)设于阀座的薄壁孔的流路面积)相比,伸长侧第一间隙的流路面积较大。因此,如图8的线b2所示,与线a2所示的以往的缓冲器所产生的阻尼力相比,缓冲器d2能够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

当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伴随缓冲器d的伸长而上升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挠曲。该挠曲量由利用伸长侧室r1的压力产生的欲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自伸长侧通路3侧挠曲的力同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在自身基于该挠曲量而产生的反弹力作用下欲返回伸长侧阀座2d侧的力之间的平衡来决定。于是,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通过挠曲而打开伸长侧通路3。

当缓冲器d以较高的活塞速度伸长时,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升高,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大幅挠曲。当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外周的位移达到伸长侧第二间隙以上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抵接,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挠曲受到抑制。因此,如图8的线b2所示,缓冲器d2的阻尼力特性的梯度随着活塞速度的上升而逐渐变大。

当缓冲器d以更高的活塞速度伸长时,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进一步上升,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挠曲的力变大。当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挠曲的力超过伸长侧背压室ce下压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力时,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一同向远离活塞2的方向挠曲。其结果是,伸长侧阀座2d和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之间的伸长侧第一间隙变大。如图8的线b2所示,缓冲器d2的阻尼力特性的梯度自中途变小。

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推开伸长侧单向阀te,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而流向调整通路pc。通过调整通路pc后的液体推开单向阀25,经由伸长侧排出通路ee向低压侧的压缩侧室r2排出。另外,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在液体通过时施加阻力而产生压力损失。在液体流动的状态下,调整通路pc的下游的压力小于伸长侧室r1的压力,因此,设于压缩侧排出通路ep的单向阀22不打开,维持堵塞状态。

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不仅与压缩侧背压室cp相通,还经由连通路24而与伸长侧背压室ce相通。由于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被压缩侧单向阀tp堵塞,因此,在缓冲器d进行伸长动作时,能够使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高于压缩侧室r2的压力。另外,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高于低压侧的压缩侧室r2的压力,对堵塞压缩侧通路4的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力。由于压缩侧通路4内不产生液体的流动,因此,即使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堵塞压缩侧通路4,也不会产生问题。

如上所述,在调整通路pc上设有电磁压力控制阀6。当向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螺线管sol通电而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侧的压力时,能够调整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而将伸长侧负荷控制为期望的负荷。根据以上所述,能够利用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用于推压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伸长侧负荷。通过控制伸长侧负荷,能够控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抵接的状态下的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伸长侧第一间隙的间隙量(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开度)。由此,能够控制缓冲器d进行伸长动作时的伸长侧阻尼力。

当缓冲器d收缩,活塞2向图5中的下方移动时,压缩的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推压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而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挠曲。于是,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通过压缩侧通路4向扩大的伸长侧室r1移动。由于在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形成有压缩侧第一间隙,因此,流体从该压缩侧第一间隙通过。与以往的缓冲器的使叶片阀落位于阀座的状态下的流路面积(例如,设于叶片阀的缺口或通过打凿设于阀座的薄壁孔的流路面积)相比,压缩侧第一间隙的流路面积较大。因此,如图8的线d2所示,与线c2所示的以往的缓冲器所产生的阻尼力相比,缓冲器d2能够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

当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伴随缓冲器d的收缩而上升时,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挠曲。该挠曲量由利用压缩侧室r2的压力产生的欲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自压缩侧通路4侧挠曲的力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在自身基于该挠曲量而产生的反弹力作用下欲返回压缩侧阀座2c侧的力之间的平衡来决定。于是,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通过挠曲而打开压缩侧通路4。

当缓冲器d以较高的活塞速度收缩时,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升高,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大幅挠曲。当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外周的位移达到压缩侧第二间隙以上时,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抵接,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挠曲受到抑制。因此,如图8的线d2所示,缓冲器d2的阻尼力特性的梯度随着活塞速度的上升而逐渐变大。

当缓冲器d以更高的活塞速度伸长时,压缩侧室r2内的压力进一步上升,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挠曲的力变大。当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挠曲的力超过压缩侧背压室cp下压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力时,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一同向远离活塞2的方向挠曲。其结果是,压缩侧阀座2c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之间的压缩侧第一间隙的间隙量变大。如图8的线d2所示,缓冲器d2的阻尼力特性的梯度自中途变小。

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推开压缩侧单向阀tp,通过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而流向调整通路pc。通过调整通路pc后的液体推开单向阀22,经由压缩侧排出通路ep向低压侧的伸长侧室r1排出。另外,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在液体通过时施加阻力而产生压力损失。在液体流动的状态下,调整通路pc的下游的压力小于压缩侧室r2的压力,因此,设于伸长侧排出通路ee的单向阀25不打开,维持堵塞状态。

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不仅与伸长侧背压室ce相通,还经由连通路24而与压缩侧背压室cp相通。由于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被伸长侧单向阀te堵塞,因此,在缓冲器d进行收缩动作时,能够使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高于伸长侧室r1的压力。另外,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高于低压侧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对堵塞伸长侧通路3的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施力。由于伸长侧通路3内不产生液体的流动,因此,即使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堵塞伸长侧通路3,也不会产生问题。

如上所述,在调整通路pc上设有电磁压力控制阀6。当向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螺线管sol通电而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侧的压力时,能够调整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而将压缩侧负荷控制为期望的负荷。根据以上所述,能够利用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用于推压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压缩侧负荷。通过控制压缩侧负荷,能够控制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抵接的状态下的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压缩侧第一间隙的间隙量(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开度)。由此,能够控制缓冲器d2进行收缩动作时的压缩侧阻尼力。

接着,说明使缓冲器d的阻尼力的特性刚劲的情况,即,增大施力部件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加的作用力而增大阻尼系数的情况。为了使阻尼力特性刚劲,要控制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挠曲而与对应的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抵接,并且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挠曲而落位于对应的伸长侧阀座2d和压缩侧阀座2c。要增大通过向螺线管sol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对通过液体施加的阻力。

在该状态下,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抵接,且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未形成伸长侧第二间隙和伸长侧第一间隙。同样,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抵接,且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未形成压缩侧第二间隙和压缩侧第一间隙。

当活塞2以较低的活塞速度向图5中的上方移动,缓冲器d2伸长时,即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通过伸长侧通路3受到伸长侧室r1的压力而挠曲,形成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伸长侧第一间隙的间隙量也是很小的。由于通过伸长侧通路3后的液体从间隙量小的伸长侧第一间隙通过,因此,缓冲器d2能够发挥比使阻尼力特性柔和时大的阻尼力。

另一方面,当活塞速度高时,经由伸长侧通路3作用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上升。当该伸长侧室r1的压力所产生的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离开伸长侧阀座2d的方向的力变大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大幅挠曲,向图7中的下方下压伸长侧环状板268和伸长侧滑阀芯se。其结果是,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伸长侧第一间隙的间隙量变大。由于与使阻尼力特性柔和的状态相比,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作用力大,因此,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挠曲量小。伸长侧第一间隙的间隙量同样也很小,因此,如图8中线e2所示,即使活塞速度相同,缓冲器d2也能在刚劲时发挥比柔和时高的阻尼力。

与使阻尼力特性柔和的情况一样,伸长侧室r1内的液体推开伸长侧单向阀te,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也流到调整通路pc。通过利用设于调整通路pc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侧的压力,与柔和时一样,能够调整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而将伸长侧负荷控制为期望的负荷,从而能够控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开度。由此,能够控制阻尼力特性被设定为刚劲的缓冲器d2进行伸长动作时的阻尼力(伸长侧阻尼力)。

当活塞2以较低的活塞速度向图5中的下方移动,缓冲器d收缩时,即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自压缩侧通路4受到压缩侧室r2的压力而挠曲,形成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压缩侧第一间隙的间隙量也是很小的。由于通过压缩侧通路4后的液体从间隙量小的压缩侧第一间隙通过,因此,缓冲器d2能够发挥比使阻尼力特性柔和时大的阻尼力。

另一方面,当活塞速度高时,经由压缩侧通路4作用于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压缩侧室r2的压力上升。当该压缩侧室r2的压力所产生的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离开压缩侧阀座2c的方向的力变大时,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大幅挠曲,向图7中的上方上推压缩侧环状板263和压缩侧滑阀芯sp。其结果是,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压缩侧第一间隙的间隙量变大。由于与使阻尼力特性柔和的状况相比,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作用力大,因此,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挠曲量小。压缩侧第一间隙的间隙量同样也很小,因此,如图8中线f2所示,即使活塞速度相同,缓冲器d2也能在刚劲时发挥比柔和时高的阻尼力。

与使阻尼力特性柔和的情况一样,压缩侧室r2内的液体推开压缩侧单向阀tp,通过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也流到调整通路pc。通过利用设于调整通路pc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控制调整通路pc的上游侧的压力,与柔和时一样,能够调整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而将压缩侧负荷控制为期望的负荷,从而能够控制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开度。由此,能够控制阻尼力特性被设定为刚劲的缓冲器d2进行收缩动作时的阻尼力(压缩侧阻尼力)。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和缓冲器d2中,在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和对应伸长侧及压缩侧的阀座2d、2c之间形成有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间隙。此外,在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和对应的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二叶片阀ve2、vp2之间形成有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二间隙。因此,在使阻尼力特性柔和时,与使用固定薄壁孔的以往的阻尼阀和缓冲器相比,能够增大流路面积,从而能够大幅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此外,在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和对应的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二叶片阀ve2、vp2之间形成有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二间隙。因此,即使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的挠曲刚度低,在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挠曲而与对应的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二叶片阀ve2、vp2抵接的状态下,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与对应的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二叶片阀ve2、vp2整体的挠曲刚度也变高。因此,能够在活塞速度高时提高阻尼力,并且通过降低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的挠曲刚度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活塞速度低时的阻尼力。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阻尼阀和缓冲器,能够减小活塞速度处于低速段时的阻尼力,并能扩大阻尼力调整幅度。

此外,由于能够降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的刚度,因此,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能够在缓冲器d自伸长动作向收缩动作切换时受到压缩侧室r2的压力作用而迅速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由于能够降低压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刚度,因此,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能够在缓冲器d自收缩动作向伸长动作切换时受到伸长侧室r1内的压力作用而迅速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这样,由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能迅速发挥止回阀的功能,不会发生关闭滞后,因此,提高了产生阻尼力的响应性。

此外,当在伸长动作时使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2的阻尼力特性自柔和向刚劲切换时,由于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上升而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当在收缩动作时使缓冲器d2的阻尼力特性自柔和向刚劲切换时,由于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上升而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反过来,当在伸长动作时使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2的阻尼力特性自刚劲向柔和切换时,由于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减小而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伸长侧阀座2d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当在收缩动作时使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2的阻尼力特性自刚劲向柔和切换时,由于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减小而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阀座2c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因此,当使缓冲器d的阻尼力特性自柔和向刚劲或自刚劲向柔和切换时,缓冲器d2的阻尼力特性的骤变得到缓和。在应用了该缓冲器d的车辆中,由于阻尼力特性的骤变得到了缓和,因此,搭乘者不会感觉到阻尼力特性切换时的冲击,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在由于使阻尼力特性自柔和向刚劲切换等而导致设于调整通路pc的电磁压力控制阀6关闭时,有时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会瞬间上升,产生所谓的压力波动(surge)。在相关阻尼阀中,当对叶片阀施力的背压室的压力发生波动时,对圆盘阀施加的作用力会发生骤变,因此,阻尼力会骤变,可能会使车辆的乘坐舒适度变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和对应的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二叶片阀ve2、vp2之间分别设有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二间隙,因此,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二叶片阀ve2、vp2不会猛然抵接于对应的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因此,伸长侧及压缩侧的第一叶片阀ve1、vp1不会骤然被压靠于对应的伸长侧阀座2d和压缩侧阀座2c,而不会骤然关闭伸长侧通路3和压缩侧通路4。因此,阻尼力波形中不会产生由阻尼力的骤变引起的尖峰,车辆的乘坐舒适度不会变差。

在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背面层叠有伸长侧环状板268,伸长侧环状板268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伸长侧垫圈267的外周。在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背面层叠有压缩侧环状板263,压缩侧环状板263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压缩侧垫圈262的外周。因此,通过使伸长侧环状板268的刚度高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刚度,使压缩侧环状板263的刚度高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刚度,能够利用伸长侧环状板268和压缩侧环状板263来承受施力部件所产生的作用力。因此,能够抑制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以及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上述各叶片阀ve1、ve2、vp1、vp2的劣化。

此外,伸长侧环状板268滑动自如地安装在层叠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背面的伸长侧垫圈267的外周,压缩侧环状板263滑动自如地安装在层叠于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背面的压缩侧垫圈262的外周。伸长侧环状板268的内径小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h的外径,且伸长侧环状板268的外径大于伸长侧阀座2d的内径。此外,压缩侧环状板263的内径小于活塞2的内周阀座部2f的外径,且压缩侧环状板263的外径大于压缩侧阀座2c的内径。因此,能够利用伸长侧环状板268和压缩侧环状板263分别承受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背面侧的压力。因此,通过在缓冲器d2中设置伸长侧环状板268和压缩侧环状板263,能够防止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以及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上作用有过载,并能够进一步降低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和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的刚度,从而能够采用挠曲刚度更低的叶片阀。因此,利用缓冲器d2,能够发挥较低的阻尼力。

此外,施力部件利用缓冲器d2内的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中的一方或双方的压力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力。因此,即使不使用施力的产生源也能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力,且能够通过压力的控制来改变作用力。

通常,在车辆用的缓冲器中,为了抑制车身的上下方向的振动,需要使伸长动作时的伸长侧阻尼力大于收缩动作时的压缩侧阻尼力。在设定为单杆型缓冲器的缓冲器d2中,受到伸长侧室r1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为,活塞2的截面积减去杆构件10的截面积所得的面积。因此,需要使伸长动作时的伸长侧室r1的压力比收缩动作时的压缩侧室r2的压力大得多。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2中,在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等压的情况下,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1施加的伸长侧负荷大于对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施加的压缩侧负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伸长侧滑阀芯se。与不使用伸长侧滑阀芯se,而仅使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背面侧的构造相比,能够使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大于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背面面积。因此,能够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作用较大的伸长侧负荷。此外,通过使用伸长侧滑阀芯se和压缩侧滑阀芯sp,也提高了伸长侧负荷和压缩侧负荷的设计自由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2中,能够设定成,在伸长动作时为了调整伸长侧阻尼力而需要使伸长侧负荷非常大的情况下,即便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较小,也能输出较大的伸长侧负荷。因此,即便不使用大型的螺线管sol,也能确保伸长侧阻尼力的控制幅度。

此外,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控制不是通过驱动互相独立的阀芯进行的,通过使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负荷,即使将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连通来进行控制,也能确保伸长侧阻尼力的控制幅度。因此,电磁压力控制阀6中设置一个电磁阀的阀芯31足矣。因此,其构造非常简单,成本也得到了降低。

如上,除了能够使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螺线管sol小型化以外,电磁压力控制阀6的构造也得到了简化,即使向缓冲器d的活塞部应用电磁压力控制阀6,缓冲器d2也不会大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d2,缓冲器d2的构造变得简单,能够实现小型化,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也不会变差。此外,即使不使螺线管sol发挥较大的推力也能增大伸长侧阻尼力,因此,能够减小要增大阻尼力时的耗电而实现省电化。

由于使伸长侧滑阀芯se的受到伸长侧背压室ce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大于压缩侧滑阀芯sp的受到压缩侧背压室cp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伸长侧负荷大于压缩侧负荷。

此外,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分别经由伸长侧阻力元件和压缩侧阻力元件而与连通路24连通。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几乎无阻力地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压力室ce导入液体。因此,在缓冲器d1自伸长动作向收缩动作切换时,压力室r2内的压力被迅速导入伸长侧背压室ce内。因此,伸长侧滑阀芯se能够在伸长侧背压室ce内的压力和弹簧构件16的施力的作用下推压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使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迅速落位于伸长侧阀座2d而封锁伸长侧通路3。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也几乎无阻力地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压力室cp导入液体。因此,在缓冲器d自收缩动作向伸长动作切换时,伸力室r1内的压力被迅速导入压缩侧背压室cp内。因此,压缩侧滑阀芯sp能够在压缩侧背压室cp内的压力和弹簧构件20的施力的作用下推压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使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迅速落位于压缩侧阀座2c而封锁压缩侧通路4。

伸长侧单向阀te的阀芯(环状板19)和压缩侧单向阀tp的阀芯(环状板15)的经时老化有时会导致环状板19和压缩侧箱11之间以及环状板15和伸长侧箱12之间产生间隙。由于未在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和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中设置伸长侧阻力元件和压缩侧阻力元件,因此,通过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和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的流量不发生变化。因此,所述间隙不会影响阻尼力控制和伸缩切换时的闭阀动作。

在活塞杆7的外周侧安装有活塞2、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筒状的伸长侧箱12以及筒状的压缩侧箱11。活塞2包括伸长侧通路3和压缩侧通路4,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1、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和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层叠于活塞2。伸长侧箱12形成伸长侧背压室ce,在伸长侧箱12的内周滑动自如地插入有伸长侧滑阀芯se。压缩侧箱11形成压缩侧背压室cp,在压缩侧箱11的内周滑动自如地插入有压缩侧滑阀芯sp。在上述伸长侧箱12上设有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在压缩侧箱11上设有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因此,能够将调整阻尼力所需的各构件集中配置于缓冲器d2的活塞部。

此外,伸长侧滑阀芯se对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的施力和对用于开闭压缩侧压力导入通路ip的压缩侧单向阀tp的阀芯(环状板15)的施力是通过一个弹簧构件16进行的。压缩侧滑阀芯sp对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的施力和对用于开闭伸长侧压力导入通路ie的伸长侧单向阀te的阀芯(环状板19)的施力是通过一个弹簧构件20进行的。能够利用一个弹簧构件16使单向阀tp和滑阀芯se向复位侧归位,利用一个弹簧构件20使单向阀te和滑阀芯sp向复位侧归位,从而能够削减零件数量。

此外,在缓冲器d2中,在活塞杆7上设有保持轴8a、纵孔8d、作为伸长侧阻力元件的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作为压缩侧阻力元件的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收纳部l、调整通路pc以及压缩侧排出通路ep。保持轴8a设于活塞杆7的顶端,在保持轴8a的外周安装有活塞2、伸长侧第一叶片阀ve、伸长侧第二叶片阀ve2、压缩侧第一叶片阀vp1、压缩侧第二叶片阀vp2、伸长侧箱12和压缩侧箱11。纵孔8d自保持轴8a的顶端开口。伸长侧先导薄壁孔pe和压缩侧先导薄壁孔pp设于保持轴8a,与设于纵孔8d内的连通路24相通。收纳部l与纵孔8d相通地设于活塞杆7的内部,电磁压力控制阀6收纳在收纳部l。调整通路pc将连通路24与收纳部l连通。压缩侧排出通路ep将收纳部l与伸长侧室r1连通。而且,缓冲器d2具有插入到纵孔8d内的分隔件23。分隔件23利用设于其外周的环状槽23a在纵孔8d内形成了将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连通的连通路24。此外,分隔件23在内周形成有伸长侧排出通路ee。因此,能够轻松地将电磁压力控制阀6收纳在活塞杆7中,并能够在活塞杆7的外周的、在轴向上与电磁压力控制阀6错开的位置设置伸长侧背压室ce和压缩侧背压室cp。

此外,和第1实施方式一样,缓冲器d2即使在故障时也能使车身姿势稳定。通过使电磁压力控制阀6发挥节流阀的功能,即使在故障时也能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和第1实施方式一样,电磁压力控制阀6通过使小径部31a与透孔30c相对而切断调整通路pc。因此,能够使电磁阀的阀芯31受到朝向自阀座构件30拔出的方向的压力作用的受压面积非常小,能够增大开阀时的流路面积。因此,电磁阀的阀芯31的动作稳定。此外,在切断位置上,即使自上游侧受到压力作用,电磁压力控制阀也维持闭阀状态。因此,能够使仅安全阀fv有效。

另外,施力部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仅应用于缓冲器的伸长侧的阻尼阀和压缩侧的阻尼阀中的任意一者。虽未图示,但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不是应用在设于缓冲器的活塞部的阻尼阀,而是应用在设于基座阀的阻尼阀。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不过是展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非意在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4年11月25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237842以及2014年11月25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237846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