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滚子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335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在2015年3月23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59580公开,包括说明书、附图及摘要作为参照而全部包含于此。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圆锥滚子轴承。

背景技术:
圆锥滚子轴承能够接受径向载荷和一方向的轴向载荷,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圆锥滚子轴承用于支承在汽车中的变速器、差速装置等的齿轮机构设置的轴。这种圆锥滚子轴承具备外圈、内圈、多个圆锥滚子、环状的保持器。外圈具有从轴向一侧朝向另一侧扩径的外圈滚道面。内圈具有与外圈滚道面相对的内圈滚道面且在内圈滚道面的轴向另一侧具有大凸缘部。圆锥滚子介于外圈滚道面与内圈滚道面之间。保持器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保持多个圆锥滚子。例如,差速装置中,装置的壳体的底部形成为润滑油积存处(油积存处)。旋转的齿圈成为拢起积存在润滑油积存处的润滑油而使其飞散,使该润滑油用于圆锥滚子轴承的润滑的构成。但是,在发动机的启动时等的旋转初期,由上述这样的润滑油的拢起产生的向圆锥滚子轴承的供油可能不充分,而圆锥滚子轴承可能成为贫润滑状态。圆锥滚子轴承中,圆锥滚子的大径侧的端面与内圈的大凸缘部之间成为滑动接触。因此,若这种滑动接触的部分成为贫润滑状态,则由于伴随滑动摩擦的温度上升而可能发生烧伤。因此,提出了在与内圈的大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对应的外圈部分、即外圈的端部安装有截面L字状的圆环构件(分隔板)的圆锥滚子轴承(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5、图6)。通过该圆环构件,能够使润滑油积存于圆锥滚子轴承。由此,在旋转初期,能够将该润滑油利用于圆锥滚子的端面与内圈的大凸缘部之间的润滑。日本特开2008-57791号公报记载的截面L字状的圆环构件是能将弹性体固定于环状的芯体的构成。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以在日本特开2008-57791号公报记载的构成中难以降低部件成本等为课题,提出了如下的具备新的构成的圆锥滚子轴承(日本特愿2014-040356)。即,该圆锥滚子轴承如图11所示,具备设于外圈90的附近而能够保持轴承内部的润滑油的环状的保持构件91。该保持构件91具有圆筒部92和突出部93。突出部93从该圆筒部92向径向内侧突出。这些圆筒部92和突出部93是一体成形的。该圆锥滚子轴承的组装能够如下进行。首先,如图12所示,先组装内圈99、保持器98、及圆锥滚子97而形成为内圈单元96。如图13所示,使该内圈单元96相对于处于预先安装于壳体95的状态的外圈90及保持构件91在轴向上接近,完成组装。但是,如上所述,在外圈90的附近设有保持构件91。该保持构件91具有从圆筒部92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93。因此,若使内圈单元96相对于保持构件91及外圈90在轴向上接近,则内圈单元96的圆锥滚子97的最外径部97a和突出部93发生干涉。突出部93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圆锥滚子97的最外径部97a使突出部93弹性变形而越过突出部93,能够进行圆锥滚子轴承的组装。但是,可能会损伤保持构件91(突出部93)。因此,需要小心地进行圆锥滚子轴承的组装作业,作业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在具有上述的构成(保持构件)的圆锥滚子轴承中使组装容易进行。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圆锥滚子轴承的结构上的特征是,包括:外圈,具有从轴向一侧朝向另一侧扩径的外圈滚道面;内圈,具有与所述外圈滚道面相对的内圈滚道面,且在轴向另一侧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大凸缘部;多个圆锥滚子,设置于所述外圈滚道面与所述内圈滚道面之间;环状的保持器,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保持多个所述圆锥滚子;及环状的保持构件,设于所述外圈的轴向另一侧,且能够保持轴承内部的润滑油,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具有设于所述外圈的旁边的圆筒部、及从所述圆筒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圆筒部设有狭缝,所述狭缝使设有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内侧部与径向外侧部分离。附图说明前述及后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圆锥滚子轴承的旋转装置的实施的一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前轴承及其周围的纵剖视图。图3是说明保持构件及其周围的剖视图。图4是外圈和保持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处于组装中途状态的差速装置的局部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后轴承及其周围的纵剖视图。图7是说明保持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8是说明保持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9是说明保持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0是从与滚子中心线平行的方向观察轴承内部得到的剖视图。图11是圆锥滚子轴承(参考发明)的纵剖视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11的圆锥滚子轴承的组装的说明图。图13是用于说明图11的圆锥滚子轴承的组装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圆锥滚子轴承的旋转装置的实施的一方式的纵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对将圆锥滚子轴承应用于汽车的差速装置10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圆锥滚子轴承能够适用于各种旋转装置。该差速装置10中,在壳体12内,齿圈14和主动小齿轮16啮合而配置。主动小齿轮16与轴18的一端部(图1中为左端部)一体地形成。轴18的另一端部(图1中为右端部)上,安装有套筒22。套筒22经由未图示的连接器、传动轴与发动机连结。向主动小齿轮16传递发动机的驱动力。齿圈14上安装有未图示的差动机构。从差动机构向左右的车轮传递动力。轴18被前轴承30及后轴承4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12。这些前轴承30及后轴承40都由圆锥滚子轴承构成。前轴承30及后轴承40虽然型号(大小)不同,但为相同的构成。因此,对于本发明的圆锥滚子轴承的详细的构成,以前轴承30为例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前轴承30及其周围的纵剖视图。前轴承30具备外圈36、内圈32、圆锥滚子34、保持器38、及保持构件60。外圈36具有从轴向一侧(图2中为左侧)朝向轴向另一侧(图2中为右侧)扩径的圆锥面状的外圈滚道面36a。内圈32具有与外圈滚道面36a相对的圆锥面状的内圈滚道面32a。内圈32具有小径的小凸缘部32b和大径的大凸缘部32c。小凸缘部32b在内圈滚道面32a的轴向一侧向径向外侧突出。大凸缘部32c在轴向另一侧向径向外侧突出。圆锥滚子34具有圆锥梯形形状的外周面34a。圆锥滚子34在轴向一侧具有小径侧的端面34b,在另一侧具有大径侧的端面34c。在外圈滚道面36a与内圈滚道面32a之间介有多个圆锥滚子34。通过内圈32旋转,各圆锥滚子34在内圈滚道面32a及外圈滚道面36a转动。保持器38为环状的构件,具有轴向一侧的小径环状部38a、轴向另一侧的大径环状部38b、多个柱部38c。柱部38c将环状部38a、38b连接。在环状部38a、38b之间且在周向相邻的柱部38c、38c之间形成的空间成为收容圆锥滚子34的兜孔39。由以上,保持器38能够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保持多个圆锥滚子34。保持器38具有阻止收容于兜孔39的圆锥滚子34的向径向外侧的脱落(轴承的组装时的脱落)的滚子阻止部。本实施方式的滚子阻止部由柱部38c的径向外侧的部分构成(参照图10)。如图10所示,与圆锥滚子34的中心线正交的横截面上,以一个兜孔39为中央而位于其周向两侧的一对滚子阻止部38d、38d间的周向尺寸L1比其横截面上的圆锥滚子34的直径D1小(L1<D1)。因此,兜孔39内的圆锥滚子34若向径向外侧位移,则与这一对滚子阻止部38d、38d接触,不会向径向外侧脱落。图2中,保持构件60是用于保持通过前轴承30的润滑油L的构件。即,保持构件60是用于在前轴承30形成润滑油L的积存部50的构件。为此,保持构件60具有圆筒部62和环状的突出部68。圆筒部62设于外圈36的附近。突出部68从圆筒部62向径向内侧突出。图3是说明保持构件60及其周围的剖视图。圆筒部62与外圈36的大径侧端面36c接触而设置。在圆筒部62的内周面(51b)、环状的突出部68与外圈3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36b之间,形成截面成为凹状的环状槽(凹槽55)。保持构件60为耐油性、耐热性优良的合成树脂制(例如聚酰胺系树脂、聚苯硫醚树脂等)。保持构件60中,圆筒部62和突出部68一体成形。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构件60具有用于与外圈36的一部分(端部36b)嵌合而与外圈36成为一体的嵌合部。本实施方式的嵌合部为嵌合爪66。该嵌合爪66也与圆筒部62及突出部68一体成形。以下对保持构件60的各部分进一步进行说明。圆筒部62作为整体具有圆筒形状,该圆筒形状具有与前轴承30的中心线C(参照图2)平行的周壁。该圆筒部62上,设有朝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狭缝54。通过该狭缝54,圆筒部62中,设有突出部68的径向内侧部51和径向外侧部52在径向上分离。即,该圆筒部62具有径向内侧部51、径向外侧部52、基部53。径向外侧部52隔着狭缝54而位于其径向外侧。基部53将这些径向内侧部51和径向外侧部52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狭缝54在周向全长上形成。因此,径向内侧部51及径向外侧部52分别成为具有圆筒形状的部分,该圆筒形状具有与前轴承30的中心线C(参照图2)平行的周壁。并且,基部53为圆环状的部分。圆筒部62具有从外圈36的大径侧端面36c起超过保持器38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大径环状部38b)的轴向长度。径向内侧部51及径向外侧部52从基部53起具有相同的轴向尺寸。径向内侧部5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51a和径向外侧部5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52a在轴向上的位置一致。径向外侧部52的外周面52b形成为与外圈36的外周面36d大致相同的直径(同径)。径向内侧部51的内周面51b形成为其直径大于外圈3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36b的内周面的直径。该内周面51b成为所述润滑油L的积存部50的底面。在后面也会说明,在保持构件60和外圈36通过嵌合爪66而成为一体的状态下,圆筒部62的端面51a、52a被向轴向按压。由此,保持构件60和外圈36通过压入而被安装于壳体12(参照图1)。因此,保持构件60、特别是圆筒部62构成为具有能经受被向轴向按压时的按压力的强度。即,圆筒部62的端面51a、52a成为被按压面,按压该被按压面(端面51a、52a)的力作为轴向压缩力向径向内侧部51及径向外侧部52传递。经受这些轴向压缩力的基部53成为与外圈36的大径侧端面36c面接触而将该力向外圈36的大径侧端面36c传递的构成。因此,所述按压力不直接作用于嵌合爪66及突出部68。所述按压力作为轴向压缩力分别向具有圆筒形状的径向内侧部51及径向外侧部52、以及具有圆环形状的基部53传递。由此,能防止嵌合爪66及突出部68损伤。突出部68是沿着圆筒部62的径向内侧部51的内周面51b设置成环状的部分。突出部68通过与圆筒部62整体相比形成为薄壁而能够弹性变形。图3所示的突出部68从径向内侧部51的内周面51b的前端侧向径向内方突出。突出部68的突出方向成为与内周面51b正交的方向。突出部68的前端68a的内径比保持器38的大径环状部38b的外径小。突出部68从轴向覆盖大径环状部38b(的一部分)。由此,如图2所示,突出部68接受沿外圈滚道面36a通过前轴承30内的润滑油L。突出部68能够在前轴承30的下部将润滑油L保持在大径环状部38b的径向外侧的区域(积存部50)。保持构件60位于内圈32的大凸缘部32c的径向外侧。在前轴承30的上部,突出部68也能够将积存的润滑油L朝向内圈32的大凸缘部32c引导。图3中,嵌合爪66与设于外圈36的外周面36d的槽部36e嵌合。图4是外圈36和保持构件60的分解立体图。槽部36e在外圈36的外周面36d上沿周向分离地设置四处。对应于此,嵌合爪66也沿周向分离地设置四处。此外,嵌合爪66(槽部36e)为三个以上即可,其数量可自由变更。嵌合爪66(槽部36e)沿周向等间隔配置。对外圈36的槽部36e进行说明。槽部36e具有通过将外圈36的外周面36d的一部分切缺而形成的切缺部36f。该切缺部36f具有深度不同的二个切缺面36f1、36f2。在这些切缺面36f1、36f2之间形成有台阶面36g。保持构件60的嵌合爪66与该台阶面36g卡合。图3中,各嵌合爪66从圆筒部62(基部53)的一端沿轴向延伸而设置。各嵌合爪66具有连结部66a、爪部66b。连结部66a从圆筒部62(基部53)沿轴向延伸。爪部66b从连结部66a的前端部侧向径向内方突出。各嵌合爪66中,连结部66a跨过切缺面36f1,爪部66b卡挂于台阶面36g。由此,保持构件60和外圈36成为一体。具备以上的构成的保持构件60设于外圈36的轴向另一侧,能够保持轴承内部的润滑油L。在该保持构件60的圆筒部62,设有使设有突出部68的径向内侧部51和径向外侧部52在径向上分离的狭缝54。因此,突出部68能够弹性变形。而且,通过狭缝54,设有该突出部68的径向内侧部51也成为容易朝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的构成。图1中,设于主动小齿轮16侧的后轴承40(圆锥滚子轴承)具有与所述的前轴承30同样的构成。对于后轴承40的概略参照图6说明。后轴承40具备外圈46、内圈42、圆锥滚子44、保持器48、及保持构件80。后轴承40是(型号)比前轴承30大的圆锥滚子轴承。该后轴承40具有的保持构件80与前侧的保持构件60同样,具有圆筒部82、环状的突出部88、嵌合爪86。突出部88从圆筒部82向径向内侧突出。嵌合爪86与外圈46的一部分嵌合而与外圈46成为一体。该保持构件80与前侧同样,能够构成能够保持通过后轴承40的润滑油的润滑油的积存部。而且,与前侧的保持构件60同样,在保持构件80的圆筒部82设有狭缝154,该狭缝154使设有突出部88的径向内侧部151与径向外侧部152在径向上分离。对相对于图1所示的差速装置10的、前轴承30及后轴承4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为了构成图1所示的前轴承30,如图4所示,将保持构件60和外圈36配置在同一直线上,使两者沿轴向接近而使保持构件60的嵌合爪66与外圈36的槽部36e嵌合。由此,外圈36和保持构件60成为一体。在该状态下,从轴向按压保持构件60的被按压面(端面51a、52a),向壳体12压入。压入完成的状态为图5所示的状态。图5是表示处于组装中途状态的差速装置10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与图4所示的前轴承30用的外圈36和保持构件60的一体化同样地,使后轴承40用的外圈46和保持构件80一体化。在该状态下,从轴向按压保持构件80的一部分,向壳体12压入。压入完成的状态为图5所示的状态。在保持器48收容有圆锥滚子44的状态下,使其位于内圈42的内圈滚道面42a,作为内圈单元40a,使该内圈单元40a外嵌于轴18(参照图5)。如图6所示,使与轴18成为一体的内圈单元40a沿轴向移动,向安装于壳体12的保持构件80及外圈46接近。由此,包含于内圈单元40a的圆锥滚子44通过保持构件80,直至圆锥滚子44与外圈滚道面46a接触的位置为止,使轴18及内圈单元40a沿轴向移动。此时,如图6所示,圆锥滚子44的最外径部44e及保持器48的端部(大径环状部48b)与保持构件80的突出部88接触。该突出部88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形成有该突出部88的径向内侧部151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不使突出部88损伤地将内圈单元40a组装于外圈46。由以上,构成后轴承40。接着,为了构成前轴承30,在保持器38(参照图5)收容有圆锥滚子34的状态下,使其位于内圈32的内圈滚道面32a,作为内圈单元30a。使该内圈单元30a沿轴向移动,使其从轴18的轴端外嵌,并同时向安装于壳体12的保持构件60及外圈36接近。由此,包含于内圈单元30a的圆锥滚子34通过保持构件60,使内圈单元30a沿轴向移动,直至圆锥滚子34与外圈滚道面36a接触的位置为止。此时,与根据图6对后轴承40侧说明的情况同样,在前侧,圆锥滚子34的最外径部34e及保持器38的端部(大径环状部38b)也与突出部68接触。但是,该突出部68弹性变形,并且形成有该突出部68的径向内侧部51(参照图3)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不使突出部68损伤地将内圈单元30a组装于外圈36。由以上,构成前轴承30。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若以前轴承30为代表进行说明;参照图3),在保持构件60具有的圆筒部62上设有狭缝54。设有突出部68的径向内侧部51与径向外侧部52在径向上分离。通过该狭缝54,在圆筒部62上,设有突出部68的径向内侧部51成为容易朝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的构成。其结果是,如图5所示,使具有内圈32、保持器38、及圆锥滚子34的内圈单元30a、与保持构件60及外圈36在轴向上接近而组装圆锥滚子轴承(前轴承30)时,即使圆锥滚子34的最外径部34e与保持构件60的突出部68接触,圆筒部62(参照图3)的径向内侧部51也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由此,圆锥滚子34的最外径部34e能够容易地越过保持构件60的突出部68,组装变得容易。本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保持构件60具有用于与外圈36的端部36b嵌合而与外圈36成为一体的嵌合爪66。由此,能够将外圈36和保持构件60作为一体而处理。因此,例如在将外圈36和保持构件60安装于壳体12时,它们不会变得零乱,操作性得以提高。而且,在图3所示的保持构件60的情况下,径向内侧部5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51a与径向外侧部5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52a的轴向上的位置一致。因此,如上所述,为了将与外圈36一体的保持构件60向壳体12安装,能够将保持构件60向轴向按压而压入。此时,能够一起按压保持构件60的径向内侧部51和径向外侧部52。因此,能够扩大按压保持构件60的端面(51a、52a)的面积。由此,能够降低面压,而能够在组装时防止保持构件60损伤的情况。如以上构成的差速装置10(参照图1)中,在壳体12的下部且配置有齿圈14的润滑油室19,积存有润滑油L。该润滑油室19的润滑油L由于齿圈14旋转而被搅拌,并且被拢起而飞散。特别是被向上方拢起的润滑油L能够通过在壳体12的上部形成的导入流路21而向前轴承30与后轴承40之间流动。像这样流动的润滑油L能够分别浸入到前轴承30及后轴承40,而用于润滑。而且,通过了前轴承30的润滑油L能够被保持构件60保持,而滞留在前轴承30(所述积存部50;参照图2)。通过了后轴承40的润滑油L能够被保持构件80保持,而滞留在后轴承40。在该差速装置10中,在旋转停止后,经过规定时间而旋转刚重新开始后(旋转初期),即使进行前述的润滑油室19中的润滑油L的拢起,润滑油L也不立即向前轴承30及后轴承40供给。但是,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通过保持构件60、80而滞留在前轴承30及后轴承40的润滑油L用于旋转初期。特别是在圆锥滚子轴承(参照图2)中,虽然圆锥滚子34和内圈32的大凸缘部32c滑动接触,但能够将滞留于轴承的润滑油L用于该滑动接触面(滑动面)的润滑。其结果是,在旋转初期,能够防止圆锥滚子34和大凸缘部32c的接触面成为贫润滑状态,能够提高耐烧伤性。图7是说明保持构件60的变形例的剖视图。该图7所示的保持构件60与图3所示的保持构件60相比,用于与外圈36成为一体的嵌合部的方式不同。对于其他的构成是相同的,对相同点省略说明。图3所示的嵌合部是与在外圈36的外周面36d形成的槽部36e嵌合的嵌合爪66。但是,图7所示的嵌合部是与在外圈36的大径侧端面36c形成的孔36h嵌合的突起67。此外,保持构件60具有的嵌合部也可以是图3及图7所示的方式以外的方式。图8是说明保持构件60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前轴承30(及后轴承40)具有的保持构件60也可以不具备所述嵌合部。该情况下,外圈36的大径侧端面36c和保持构件60具有的圆筒部62的环状的端面63在对接的状态下安装于壳体12(参照图1)。该情况下,外圈36和保持构件60分别单独地安装于壳体12。图8所示的保持构件60中,突出部68的延伸方向与图3的情况不同。图8所示的突出部68相对于与前轴承30的中心线C(参照图2)正交的假想面朝向圆锥滚子44侧倾斜。突出部68的方式也可以是图示以外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距离径向内侧部51的内周面51b的、突出部68的突出高度(与图8的情况相比)较长,突出部68的前端68a的内径比保持器38的大径环状部38b的内径小。图8所示的径向内侧部51的端面51a与径向外侧部52的端面52a在轴向的位置不一致。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自由地设定突出部68的形状。例如,能够形成为容易将沿突出部68流动的润滑油导向内圈32的大凸缘部32c与圆锥滚子44之间(滑动面)的形状。而且,在圆筒部62形成的所述各方式的狭缝54设于圆筒部62的厚度方向(径向)的中央位置。径向内侧部51与径向外侧部52的厚度尺寸相同。但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圆筒部62,狭缝54也可以设于从厚度方向(径向)的中央位置偏向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的位置。在狭缝54偏向径向内侧设置的情况下,径向内侧部51的厚度尺寸变小(变薄),成为更容易弹性变形的构成。这些各构成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图所示的方式。图9是说明保持构件60的变形例的剖视图。该图9所示的保持构件60与图3所示的保持构件60相比较,在积存部50的内周侧形成的凹槽55的底部的形状不同。关于其他的构成是相同的,对于相同的点省略说明。该积存部50的凹槽55在其底部具有凹凸形状。即,径向内侧部51的内周面51b具有成为凹凸形状的凹凸部56。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凹部56b且设有多个凸部56a。但是,该凹凸部56(凹凸形状)中只要至少包含一个凸部56a即可。本实施方式的凹凸形状中,凸部56a为矩形,成为脉冲波形状。凹凸部56所包含的凹部56b设定为比存在包含于润滑油L中的可能性的异物g的大小大。作为异物g,存在在壳体12(参照图1)等的成形时产生的磨削屑、或齿轮14及龆轮16(参照图1)的磨损粉等。为磨削屑的情况下,其异物g的大小例如为100~200μm。为磨损粉的情况下,其异物g的大小例如为5μm~15μm。因此,凹部56b的轴向尺寸e为该异物g的最大值(200μm)以上,设定为其最大值的1.5倍(300μm)以下。与此相同,凹部56b的深度尺寸(径向尺寸)h也设定为与轴向尺寸e相同、或大于轴向尺寸e的值。根据该积存部50,润滑油L能够从凹槽55流出,但进入到该底部(凹凸部56)的凹部56b的异物g卡挂于凸部56a,阻碍该异物g的从凹槽55的流出。能够使异物g难以进入轴承内部、例如滚道面32a、36a、圆锥滚子34与大凸缘部32c之间。如果异物g与润滑油L一起浸入轴承内部,则成为使轴承寿命下降的原因。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前轴承30,能够防止异物g引起的轴承寿命的下降。以上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即,本发明的圆锥滚子轴承不限于图示的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保持构件60形成的狭缝54为在周向连续的环状的缺损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狭缝54也可以不在周向连续而是间歇性的缺损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具备本发明的圆锥滚子轴承的旋转机器作为差速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汽车的变速器等齿轮机构。根据本发明的圆锥滚子轴承,使具有内圈、保持器、及圆锥滚子的内圈单元与保持构件及外圈沿轴向接近而组装圆锥滚子轴承时,即使圆锥滚子的最外径部与保持构件的突出部接触,圆筒部的径向内侧部也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圆锥滚子的最外径部容易地越过保持构件的突出部,而使组装变得容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