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用拨叉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8655阅读:678来源:国知局
变速器用拨叉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变速器用拨叉轴。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输出机构,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路况改变汽车的行驶速度,因此需要一种变速装置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变速器是能固定或分挡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传动比的齿轮传动装置,由传动机构和变速机构组成,一般包括输入轴、输出轴、中间轴、套设在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上的齿轮、以及同步器等。当驾驶员根据路况需要改变汽车速度时首先需要进行挡位切换,通过挡位拨块驱动拨叉轴轴向移动;在拨叉轴上固定有拨叉,并通过拨叉使变速箱内的齿轮实现分离或啮合,实现挡位变化,拨块驱动会与档杆连接、分离且由于连接、分离时挡位拨块部分时间为运动中,导致拨块驱动连接处会磨损,导致拨块驱动与档杆连接不稳定,导致有一定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拨块与档杆连接稳定的变速器用拨叉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变速器用拨叉轴,包括主体,所述的主体侧壁连接有拨块,所述的拨块端部设有一开口,所述的开口两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平行排布,所述的拨块侧壁外凸有顶面与开口底面重合的凸块。

优选的,所述的主体侧面设有一连接块,所述的拨块连接在连接块上,所述的连接块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接片,所述的拨块底部设有若干与第一插接片相配的第二插接片,所述的第一插接片与相邻的第二插接片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插接片与相邻的第二插接片焊接。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插接片与第二插接片通过至少一个销钉依次穿过第一插接片、第二插接片实现固定。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用拨叉轴,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所述的拨块端部设有一开口,所述的开口两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平行排布,即档杆从开口处进入和离开的时候都从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通过,即避免了档杆从开口处进入和离开与开口的碰撞,减少了拨块上开口的磨损,使开口与档杆抵触稳定,且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加长拨块与档杆之间的连接时间,且使档杆与拨块之间受力变化更加均匀,使运行更加稳定,能增加换挡手感,所述的拨块侧壁外凸有顶面与开口底面重合的凸块,增加底面面积,使连接面积更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用拨叉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用拨叉轴另一角度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主体;2、连接块;3、拨块;4、第一插接片;5、第二插接片;6、开口;7、第一斜面;8、第二斜面;9、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用拨叉轴,包括主体1,所述的主体1 侧壁连接有拨块3,所述的拨块3端部设有一开口6,所述的开口6两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斜面7和第二斜面8,所述的第一斜面7和第二斜面8平行排布,所述的拨块3侧壁外凸有顶面与开口6底面重合的凸块9,所述的拨块3端部设有一开口6,所述的开口6两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斜面7和第二斜面8,所述的第一斜面7和第二斜面8平行排布,即档杆从开口6处进入和离开的时候都从第一斜面7和第二斜面8通过,即避免了档杆从开口6处进入和离开与开口6的碰撞,减少了拨块3上开口6的磨损,使开口6与档杆抵触稳定,且通过第一斜面7和第二斜面8加长拨块3与档杆之间的连接时间,且使档杆与拨块3之间受力变化更加均匀,使运行更加稳定,能增加换挡手感,所述的拨块3 侧壁外凸有顶面与开口6底面重合的凸块9,增加底面面积,使连接面积更大。

所述的主体1侧面设有一连接块2,所述的拨块3连接在连接块2上,所述的连接块2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接片4,所述的拨块3底部设有若干与第一插接片4相配的第二插接片5,所述的第一插接片4与相邻的第二插接片5固定连接,通过将拨叉轴分体,通过连接块2、拨块3以及主体1组成拨叉轴,由于连接块2和拨块3通过第一插接片4 和第二插接片5配合组成,即避免了弯曲,且通过工装等可以将连接块2、拨块3分别固定在预设角度之后再进行第一插接片4和第二插接片5之间的固定,能较大精度的保证拨块3折弯角度以及位置,且所述的第一插接片4与相邻的第二插接片5固定连接,可以通过所述的第一插接片4与相邻的第二插接片5焊接来实现固定连接,保证了结构强度,且不需要额外的部件,或者可以通过依次穿过第一插接片4、第二插接片5的销钉来固定,结构稳定受力均衡。所述的第一插接片4与第二插接片5均为3片并依次间隔排布,受力均匀且3片加工较为简单。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