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7509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缓冲例如汽车、铁路车辆等车辆的振动的缸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对于汽车等车辆,在车身(弹簧上)侧与各车轮(弹簧下)侧之间设有以液压缓冲器为代表的缸装置。这里,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在使用了电流变流体的减振器(缓冲器)中,经由压缩弹簧对电极(electrode)赋予电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3013488a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仅使构成电压的赋予部的压缩弹簧在缓冲器的储液室内朝构成中间筒的电极(electrode)突出。因此认为:由于在储液室流通的流体的流体力仅直接施加于压缩弹簧或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等的影响,而难以经由压缩弹簧向电极(electrode)良好地传输电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缸装置,其能够提高从赋予部向中间筒赋予电压(电场)或磁场时的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缸装置形成如下结构,即,具有:内筒,封入有流体的性状根据电场或磁场而变化的功能性流体,在内部插入有杆;外筒,设于该内筒的外侧;构成电极或磁极的中间筒,设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在与所述内筒之间形成通路,该通路供所述功能性流体根据所述杆的进退移动而从轴向的一端侧朝另一端侧流动;储液室,形成于所述中间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封入有所述功能性流体及工作气体;导杆,以将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一端封闭的方式设置,支承所述杆;赋予部,对所述中间筒赋予来自电场供给部或磁场供给部的电场或磁场;在所述中间筒的外周侧设有朝所述外筒延伸的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内,以电接触的方式插入有所述赋予部。

根据本发明的缸装置,能够提高从赋予部向中间筒赋予电压(电场)或磁场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缸装置的缓冲器的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外筒、中间筒、电极连接装置等的从图1中的ii-ii方向观察的横剖面图;

图3是表示电极连接装置的电极销、环部件的延伸部等的图2中的(iii)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的电极销、环部件的延伸部等的从与图3相同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等的从与图2相同的方向观察的横剖面图;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等的从与图2相同的方向观察的横剖面图;

图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赋予部、导通单元等的要部剖面图;

图8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赋予部、导通单元等的要部剖面图;

图9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赋予部、导通单元等的要部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等的从与图2相同的方向观察的横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等的从与图2相同的方向观察的横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赋予部、导通单元等的要部剖面图;

图13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等的从与图2相同的方向观察的横剖面图;

图14是表示电极连接装置等的图13中的a部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实施方式的缸装置,以适用于在四轮机动车等车辆上设置的缓冲器的情况为例,根据附图进行说明。

图1至图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作为缸装置的缓冲器1构成为阻尼力调节式的液压缓冲器(半主动减振器),该液压缓冲器使用了功能性流体(即,电流变流体)作为封入内部的工作液等工作流体20。缓冲器1例如与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悬架弹簧(未图示)一同构成车辆用的悬架装置。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将缓冲器1的轴向的一端侧记作“上端”侧,将轴向的另一端侧记作“下端”侧。

缓冲器1构成为包括:内筒2、外筒3、活塞5、活塞杆8、中间筒17等。内筒2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体,后述的工作流体20(即,功能性流体)被封入内部。在内筒2的内部插入后述的活塞杆8,在内筒2的外侧以同轴的方式设有外筒3。

外筒3构成缓冲器1的外壳,且形成为圆筒体。就外筒3而言,其下端侧构成封闭端,该封闭端使用焊接机构等由底盖4封闭。底盖4与后述的底阀12的阀体13一同构成基体部件。外筒3的上端侧构成开口端,在该开口端侧,向径向内侧弯曲地形成有铆接部3a。铆接部3a以防脱状态保持密封部件11的环状板体11a的外周侧。进一步地,在外筒3上,形成有供后述的电极连接装置21的中间电极部件22安装的安装孔3b,该安装孔3b形成为径向的横孔(贯通孔)。

另一方面,内筒2与外筒3同轴地设于该外筒3内。就内筒2而言,下端侧嵌合安装于底阀12的阀体13,上端侧嵌合安装于导杆9。在内筒2上,形成有与后述的通路18始终连通的油孔2a,该油孔2a作为径向的横孔而沿周向分隔地形成有多个(例如,四个)。内筒2内的杆侧油室b通过油孔2a与通路18连通。

内筒2与外筒3一同构成缸,在该缸内封入有工作流体20。这里,实施方式中,作为填充(封入)于缸内的流体、即构成工作液的工作流体20,使用电流变流体(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将被封入的工作流体20设为无色透明。

电流变流体是流体的性状因外部刺激而变化的功能性流体的一种,电流变流体是性状因电场(电压)而变化的流体。即,电流变流体是流通阻力(阻尼力)根据所施加的电压而变化的流体。电流变流体例如由基油(基础油)和粒子(微粒子)构成,其中,基油由硅油等构成,粒子混入(分散)于该基油中且可根据电场的变化而改变粘性。缓冲器1构成如下结构:在后述的通路18内产生电位差,控制通过该通路18的电流变流体的粘度,从而控制(调节)产生的阻尼力。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中,作为功能性流体,以电流变流体(er流体)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例如,作为功能性流体也可以采用磁流变流体(mr流体)。

在内筒2与外筒3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储液室a。在储液室a内,与工作流体20一同封入有构成工作气体的气体。该气体可以是大气压状态下的空气,另外,也可以使用经压缩的氮气等气体。在活塞杆8收缩(压缩行程)时,储液室a内的气体被压缩以补偿该活塞杆8的进入体积量。

活塞5可滑动地嵌装(插嵌)于内筒2内。活塞5将内筒2内划分成杆侧油室b和底侧油室c。在活塞5上,沿周向分隔地分别形成有多个可将杆侧油室b和底侧油室c连通的油路5a、5b。这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为单流构造。因此,在活塞杆8的压缩行程和伸张行程这两行程中,内筒2内的工作流体20从杆侧油室b(即,内筒2的油孔2a)朝通路18始终向一方向(即,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箭头f的方向)流通。

为了实现这种单流构造,在活塞5的上端面例如设有压缩侧止回阀6,该压缩侧止回阀6例如在活塞杆8的收缩行程(压缩行程)中、活塞5在内筒2内朝下滑动位移时开阀,在剩余时间闭阀。压缩侧止回阀6允许底侧油室c内的油液(工作流体20)朝杆侧油室b在各油路5a内流通,阻止油液朝与其相反的方向流动。

在活塞5的下端面例如设有伸出侧的碟阀7。伸出侧的碟阀7在活塞杆8的伸出行程(伸张行程)中、活塞5在内筒2内朝上滑动位移时,当杆侧油室b内的压力超过安全设定压时开阀,将此时的压力经由各油路5b向底侧油室c侧泄压。

作为杆的活塞杆8在内筒2内沿轴向(与内筒2及外筒3、进而与缓冲器1的中心轴线相同的方向,是图1的上下方向)延伸。即,就活塞杆8而言,其下端侧在内筒2内与活塞5连结(固定),上端侧向构成缸的内筒2及外筒3的外部延伸。该情况下,在活塞杆8的下端侧使用螺母8a等固定(固着)有活塞5。另一方面,活塞杆8的上端侧经由导杆9向外部突出。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活塞杆8的下端进一步延伸,而从底部(例如,底盖4)侧向外突出,形成所谓的双杆。

以将上述内筒2和外筒3的上端侧封闭的方式,在内筒2和外筒3的上端侧(一端侧)嵌合设置有带台阶的圆筒状的导杆9。导杆9支承活塞杆8,例如通过对金属材料、硬质的树脂材料等施以成型加工、切削加工等而形成为规定形状的筒体。导杆9将内筒2的上侧部分及后述的中间筒17的上侧部分定位在外筒3的中央。与此同时,导杆9在其内周侧,沿轴向可滑动地对活塞杆8进行引导(导向)。

这里,导杆9由环状的大径部9a和短筒状的小径部9b形成为带台阶的圆筒状,大径部9a位于上侧且插嵌于外筒3的内周侧,小径部9b位于该大径部9a的下侧且插嵌于内筒2的内周侧。在导杆9的小径部9b的内周侧设有引导部9c,该引导部9c沿轴向可滑动地引导活塞杆8。引导部9c例如通过对金属筒的内周面施以四氟乙烯涂装而形成。

另一方面,在导杆9的外周侧且在大径部9a与小径部9b之间,嵌合安装有环状的保持部件10。保持部件10以在轴向上定位的状态保持后述的中间筒17的上端侧。保持部件10例如由电绝缘性材料(绝缘体)形成,将内筒2及导杆9与中间筒17之间保持为电绝缘的状态。

在导杆9的大径部9a与外筒3的铆接部3a之间,设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1。密封部件11构成为包括:金属性的环状板体11a,在中心设有供活塞杆8插通的孔;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体11b,通过热粘接等方式固着于该环状板体11a上。弹性体11b的内周与活塞杆8的外周侧滑动接触,由此密封部件11将与活塞杆8之间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封止(密封)。

在内筒2的下端侧(另一端侧)设有底阀12,该底阀12位于该内筒2与底盖4之间。底阀12构成为包括:阀体13、伸张侧止回阀15、碟阀16。阀体13在底盖4与内筒2之间划分储液室a和底侧油室c。在阀体13上,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有可将储液室a和底侧油室c连通的油路13a、13b。

在阀体13的外周侧形成有台阶部13c,在该台阶部13c嵌合固定有内筒2的下端内周侧。另外,在台阶部13c,环状的保持部件14嵌合安装于内筒2的外周侧。保持部件14以在轴向上定位的状态保持后述的中间筒17的下端侧。保持部件14例如由电绝缘性材料(绝缘体)形成,将内筒2及阀体13与中间筒17之间保持为电绝缘的状态。另外,在保持部件14上形成有使后述的通路18相对于储液室a连通的多个油路14a。

伸张侧止回阀15例如设于阀体13的上面侧。伸张侧止回阀15在活塞杆8的伸出行程中、活塞5朝上滑动位移时开阀,在剩余时间闭阀。伸张侧止回阀15允许储液室a内的油液(工作流体20)朝底侧油室c在各油路13a内流通,阻止油液向与其相反的方向流动。

收缩侧的碟阀16例如设于阀体13的下面侧。收缩侧的碟阀16在活塞杆8的收缩行程中、活塞5朝下滑动位移时,当底侧油室c内的压力超过安全设定压时开阀,将此时的压力经由各油路13b向储液室a侧泄压。

在外筒3与内筒2之间设有由沿轴向延伸的压力管构成的中间筒17。中间筒17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构成筒状的电极。中间筒17在与内筒2之间形成有通路(流路、油路)18,该通路18供工作流体20根据活塞杆8的进退移动而从轴向的上端侧朝下端侧流动。

即,中间筒17经由沿轴向(上下方向)分隔设置的保持部件10、14安装于内筒2的外周侧。该情况下,就中间筒17而言,其上端侧经由保持部件10及导杆9而不能相对于外筒3进行相对旋转,其下端侧经由保持部件14、阀体13及底盖4而不能相对于外筒3进行相对旋转。并且,中间筒17在整周上将内筒2的外周侧包围,由此,在中间筒17的内部、即中间筒17的内周侧与内筒2的外周侧之间形成环状的通路(流路)、即供工作流体20流通的通路18。另外,在中间筒17的外径侧,在与外筒3的安装孔3b相向的位置,安装有后述的电极连接装置21的环部件30。

通路18通过油孔2a始终与杆侧油室b连通,该油孔2a作为径向的横孔形成于内筒2。即,如图1中用箭头f表示工作流体20的流动方向,就缓冲器1而言,在活塞5的压缩行程及伸张行程这两个行程中,工作流体20从杆侧油室b通过油孔2a流入通路18。在活塞杆8在内筒2内进退移动时(即,重复压缩行程和伸张行程期间),流入通路18内的工作流体20根据该进退移动而从通路18的轴向的上端侧朝下端侧流动。

流入通路18内的工作流体20从中间筒17的下端侧经由保持部件14的油路14a向储液室a流出。此时,工作流体20的压力在通路18的上游侧(即油孔2a侧)最高,在通路18内流通的期间由于受到流路(通路)阻力而逐渐降低。因此,通路18内的工作流体20在通路18的下游侧(即保持部件14的油路14a)流通时成为最低的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中间筒17的内周侧与内筒2的外周侧之间,能够设置对供工作流体20流通的通路18进行划分(引导工作流体20的流动)的分隔部件。即,在中间筒17的内周面或内筒2的外周面,相对于上述中间筒17或内筒2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分隔部件,通过该分隔部件,能够形成如下结构:不仅在轴向上,在周向上也对工作流体20进行引导。由此,能够将供工作流体20流通的通路设为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部分的螺旋状或连续弯折的一个或多个通路(流路)。该情况下,与沿轴向呈直线延伸的通路相比,能够增长通路的全长(从油孔2a至油路14a的流路的长度)。

通路18对在外筒3及内筒2内因活塞5的滑动而流通的流体、即构成工作流体20的电流变流体赋予阻力。因此,中间筒17例如经由产生高电压的高压驱动器(未图示)和后述的电极连接装置21,与构成电源的蓄电池19的正极连接。蓄电池19与高压驱动器一同构成电压供给部(电场供给部),中间筒17构成对通路18内的流体即工作流体20、也就是作为功能性流体的电流变流体施加电场(电压)的电极(electrode)。该情况下,中间筒17的两端侧因电绝缘性的保持部件10、14而电绝缘。另一方面,内筒2经由导杆9、底阀12、底盖4、外筒3、高压驱动器等与负极(大地)连接。

高压驱动器基于从用于对缓冲器1的阻尼力进行可变调节的控制器(未图示)输出的指令(高压指令),将从蓄电池19输出的直流电压升压并向中间筒17供给(输出)。由此,在中间筒17与内筒2之间,换言之,在通路18内产生与对中间筒17施加的电压对应的电位差,电流变流体即工作流体20的粘度变化。该情况下,缓冲器1能够根据对中间筒17施加的电压,从硬(hard)的特性(硬特性)至软(soft)的特性(软特性)连续地调节所产生的阻尼力的特性(阻尼力特性)。需要说明的是,缓冲器1也可以是不连续而能够以两级或多级对阻尼力特性进行调节。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高压驱动器所升压的电压为直流电压,但也可以是交流电压。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在使用了电流变流体的减振器(缓冲器)中,仅使构成电压的赋予部的压缩弹簧在缓冲器的储液室内朝构成中间筒的电极(electrode)突出。该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在储液室流通的流体的流体力仅直接施加于压缩弹簧,另外,由于从车辆行驶的路面或从车身施加的振动,可认为难以经由压缩弹簧向电极(electrode)良好地传输电压。

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如下结构:经由电极连接装置21从缓冲器1的外部向中间筒17供给(施加)电压。以下,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21,参照图1还有图2及图3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将设于内筒2内的部件(活塞杆8等)省略。

电极连接装置21构成为包括:中间电极部件22,安装于外筒3;环部件30,安装于中间筒17。中间电极部件22构成为包括:安装筒23、盖部件25、电极销29。

安装筒23固定于外筒3的安装孔3b。安装筒23构成为包括:筒部23a,插入安装孔3b;凸缘部23b,设于该筒部23a的基端侧(相对于成为中间筒17侧的前端侧相反的相反侧)且从筒部23a朝径向外侧遍在整周上突出。筒部23a的内周侧成为与盖部件25的外螺纹部26c拧合的内螺纹部23c。将筒部23a插入安装孔3b,并使凸缘部23b的一侧面(内侧面:中间筒17侧的侧面)与外筒3的安装孔3b的周围抵接,该状态下,将外筒3的外周面和凸缘部23b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焊接,由此,安装筒23相对于外筒3以液密、气密的方式被安装。

另外,在凸缘部23b的另一侧面(外侧面: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的侧面)设有圆环状的密封槽23d。在密封槽23d安装有由高分子材料(包含合成橡胶的橡胶材料、包含合成树脂的树脂材料)制成的密封圈(o型圈)24。密封圈24基于安装筒23的内螺纹部23c和盖部件25的外螺纹部26c的拧合,在安装筒23的凸缘部23b与盖部件25的凸缘部26b之间被夹持(更具体来说,被压紧)。由此,将安装筒23的内径侧和盖部件25的外径侧以液密、气密的方式被密封。

盖部件25是将电极销29覆盖的部件,通过拧合安装于(通过螺纹联接固定于)安装筒23。盖部件25构成为包括:带凸缘的圆筒状的金属盖部26,构成第一盖部;带凸缘的圆筒状的树脂盖部27,构成在该金属盖部26的内侧模具成型的第二盖部。

金属盖部26由金属材料形成,例如,为用于确保盖部件25的强度的强度部件(框部件)。金属盖部26构成为包括:筒部26a,插入安装筒23;凸缘部26b,设于该筒部26a的基端侧(相对于成为中间筒17侧的前端侧相反的相反侧),从筒部26a朝径向外侧遍及整周地突出。筒部26a的外周侧成为与安装筒23的内螺纹部23c拧合的外螺纹部26c。该情况下,基于安装筒23的内螺纹部23c和盖部件25的外螺纹部26c的拧合,向盖部件25施加轴向力、即将盖部件25(及电极销29)向中间筒17侧推靠的力。

另一方面,树脂盖部27由非导电性的树脂材料(包含合成树脂)形成,供电极销29插通。树脂盖部27构成将电极销29与金属盖部26(及安装筒23)之间电绝缘的绝缘部件。树脂盖部27构成为包括:中间筒部27a,插通于金属盖部26的筒部26a的内侧;前端侧凸缘部27b及基端侧筒部27c,分别设于该中间筒部27a的轴向两侧,在轴向上夹着金属盖部26。

另外,在树脂盖部27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27d。在贯通孔27d插入电极销29。贯通孔27d在前端侧(中间筒17侧)具有圆锥状凹部27e、大径部27f和小径部27g,其中,圆锥状凹部27e越靠近基端侧(中间筒17的相反侧)其内径尺寸越小,大径部27f供电极销29的大径部29a嵌合,小径部27g供电极销29中比大径部29a靠基端侧的部分嵌合。

在贯通孔27d中将大径部27f和小径部27g连接的台阶部27h设有圆环状的密封槽27j。在密封槽27j安装有由高分子材料(包含合成橡胶的橡胶材料、包含合成树脂的树脂材料)制成的密封圈(o型圈)28。密封圈28基于安装筒23的内螺纹部23c和盖部件25的外螺纹部26c的拧合,在贯通孔27d的台阶部27h与电极销29的大径部29a之间被夹持(更具体来说,被压紧)。由此,树脂盖部27的内径侧和电极销29的外径侧以液密、气密的方式被密封。即,通过外筒3和安装筒23的焊接、安装筒23与盖部件25之间的密封圈24、及盖部件25与电极销29之间的密封圈28,中间电极部件22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划分外筒3的外部和储液室a。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如下结构:通过盖部件25的金属盖部26和安装筒23的拧合,赋予将盖部件25(及电极销29)向中间筒17侧推靠的力(推力、轴向力、预压)。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通过压入或铆接将盖部件的金属盖部固定于安装筒,由此赋予将盖部件(及电极销)向中间筒侧推靠的力。

作为赋予部的电极销29将来自构成电压供给部(电场供给部)的高压驱动器及蓄电池19的电压(电场)赋予中间筒17。电极销29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沿轴向延伸的销状部件。就电极销29而言,前端侧(中间筒17侧)与中间筒17(及环部件30的延伸部32)接触(抵接),基端侧经由高压驱动器(未图示)与蓄电池19的正极连接。在电极销29的中间至靠前端设有径向尺寸比其他部分大的大径部29a。大径部29a与树脂盖部27的贯通孔27d的大径部27f嵌合。基于安装筒23的内螺纹部23c和盖部件25的外螺纹部26c的拧合,从盖部件25向大径部29a施加将电极销29(的前端)向中间筒17推靠的方向的力。由此,能够将电极销29的前端向中间筒17推靠,能够提高电极销29的前端和中间筒17的接触的稳定性。

环部件30例如是使细长的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为圆环状的导电性的部件。环部件30在轴向上局部地设于中间筒17的外周侧,在环部件30形成有延伸部32。即,环部件30构成为包括环形部31和延伸部32。环形部31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即,和中间电极部件22的电极销29相向的部分缺失的缺口圆环状),该大致圆环状具有中间筒17的外径尺寸以下的内径尺寸。环形部31的轴向尺寸相对于中间筒17的轴向尺寸足够小。例如,环形部31的轴向尺寸等于或大于电极销29的外径尺寸(例如,环形部31的轴向尺寸=1.0~1.5×电极销29的前端侧的外径尺寸)。环形部31例如通过压入(轻压入)嵌合于中间筒17的外径侧,由此,环部件30相对于中间筒17被固定。

另一方面,延伸部32设于中间筒17的外周侧,从中间筒17的外周侧朝外筒3延伸。在延伸部32内,以电接触的方式插入中间电极部件22的电极销29的前端侧。即,如图3中放大所示,延伸部32由一对夹持片32a、32a构成,该一对夹持片32a、32a从环形部31的周向两侧的端部分别朝环形部31的外径侧折回。夹持片32a、32a例如能够以将电极销29的前端侧的外周面包围的方式(以沿着外周面的方式)弯曲成大致半圆弧状。需要说明的是,夹持片32a、32a也可以形成为平坦(平板)状。任一情况下,均在夹持片32a、32a之间插入电极销29的前端侧,且电极销29的前端侧均与延伸部32内接触。

即,电极销29的前端侧以如下方式被夹持,即,由夹持片32a、32a隔着中心轴线从径向两侧包住。由此,电极销29在其前端部与中间筒17的外周侧接触的状态下,由延伸部32即一对夹持片32a、32a支承。因此,即使工作流体20在电极销29的前端侧的周围流通,也能够良好地维持电极销29和中间筒17的接触状态。而且,通过在导电性的延伸部32插入电极销29的前端侧,能够确保上述延伸部32和电极销29的前端侧的接触面积大。由此,也能够降低延伸部32和电极销29的前端侧的接触阻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压入将环部件30的环形部31相对于中间筒17固定,但也可以通过焊接或铆接将环部件固定于中间筒。另外,例如,在通过焊接或铆接将环形部固定于中间筒的情况下,也可以由沿中间筒的周向局部延伸的圆弧状的弯曲片(例如,以沿着中间筒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的板状的部件)构成环形部,通过焊接或铆接将该弯曲片固定于中间筒。该情况下,例如,环部件为由弯曲片构成的局部圆弧状部件,在弯曲片的周向的中间部,例如,能够设置朝外筒延伸的圆筒状的延伸部。进一步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环部件30的环形部31形成为缺口圆环状,但例如,也可以将环形部形成为圆环状。该情况下,在圆环状的环形部的外周面,能够设置朝外筒延伸的(例如,圆筒状的)延伸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具有如上述的结构,接着说明其动作。

在将缓冲器1组装于汽车等车辆上时,例如,将活塞杆8的上端侧安装于车辆的车身侧,将外筒3的下端侧(底盖4侧)安装于车轮侧(车轴侧)。在车辆行驶时,由于路面的凹凸等,产生上、下方向的振动,此时,活塞杆8以从外筒3伸出、收缩的方式发生位移。这时,基于来自控制器的的指令使通路18内产生电位差,控制通过通路18的工作流体20、即电流变流体的粘度,由此可变地调节缓冲器1所产生的阻尼力。

例如,在活塞杆8的伸张行程时,活塞5的压缩侧止回阀6因内筒2内的活塞5的移动而关闭。在活塞5的碟阀7开阀前,杆侧油室b的油液(工作流体20)被加压,通过内筒2的油孔2a流入通路18内。这时,相当于活塞5移动的量的油液将底阀12的伸张侧止回阀15打开而从储液室a流入底侧油室c。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8的压缩行程时,活塞5的压缩侧止回阀6因内筒2内的活塞5的移动而打开,底阀12的伸张侧止回阀15关闭。在底阀12(碟阀16)开阀前,底侧油室c的油液流入杆侧油室b。与此同时,相当于活塞杆8浸入内筒2内的量的油液从杆侧油室b通过内筒2的油孔2a流入通路18内。

任何情况下(伸张行程时或压缩行程时),流入通路18内的油液均以与通路18的电位差(中间筒17与内筒2之间的电位差)对应的粘度朝出口侧(下侧)通过通路18内,从通路18经由保持部件14的油路14a流入储液室a。这时,缓冲器1产生与通过通路18内的油液的粘度对应的阻尼力,能够缓冲(减弱)车辆的上下振动。

这里,经由电极连接装置21从缓冲器1的外部(蓄电池19)向中间筒17供给(施加)电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中间筒17的外周侧设有朝外筒3延伸的延伸部32,构成赋予部的电极销29的前端侧在与延伸部32接触的状态下插入该延伸部32。因此,能够通过延伸部32支承电极销29的前端侧。即,在储液室a流通的工作流体20在由延伸部32支承的电极销29的前端侧的周围流通。

由此,与专利文献1那种在储液室流通的流体的流体力仅直接施加于赋予部(压缩弹簧)的结构相比,能够从构成赋予部的电极销29向中间筒17稳定地赋予电压。另外,在使电极销29的前端和中间筒17的外周面直接接触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电极销29的前端和中间筒17的外周面的接触的稳定性。而且,通过在延伸部32插入电极销29的前端侧,也能够增大上述延伸部32和电极销29的前端侧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降低接触阻力,能够实现在构成电触点的接触部位的发热的降低和耗电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构成赋予部的电极销29以外周侧与延伸部32的内周侧接触的方式插入,因而,即使电极销29的前端与中间筒17不接触,也能够从赋予部经由延伸部32向中间筒17赋予电压。即,第一实施方式中,电极销29的前端侧在延伸部32内直接与该延伸部32及中间筒17的外周侧(外周面)这两方接触,由此,与上述延伸部32及中间筒17电连接。另一方面,使电极销29的前端侧不与中间筒17的外周侧直接接触,而仅与延伸部32直接接触,由此也能够经由延伸部32与中间筒17电连接。

根据实施方式,在中间筒17的外周侧设有在轴向上局部设置的环部件30,该环部件30为形成有延伸部32的结构。因此,通过将形成有延伸部32的环部件30安装于中间筒17,能够容易地在中间筒17的外周侧设置延伸部32。

根据实施方式,基于安装筒23的内螺纹部23c和盖部件25的外螺纹部26c的拧合,向电极销29施加将该电极销29的前端向中间筒17的外周面推靠的方向的力。因此,从该方面来看,也能够提高电极销29的前端和中间筒17的外周面的接触的稳定性。

接着,图4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形成如下结构:将赋予部的前端侧形成为大致球形状,将该大致球形状的赋予部插入延伸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销29,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作为赋予部的电极销41。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销41的前端侧为大致球形状。另一方面,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延伸部3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延伸部42。第二实施方式的延伸部4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延伸部32同样地,由从环形部31的周向两侧的端部分别朝向环形部31的外径侧折回的一对夹持片42a、42a构成。夹持片42a、42a以将电极销29的前端侧的球状面包住的方式(以沿着球状面的方式)弯曲成球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将电极销41的前端侧插入延伸部42,就其基本作用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无特别差异。特别地,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电极销41的前端侧和构成延伸部42的夹持片42a、42a形成为球形状,故而,能够增大电极销41相对于延伸部42的插入角度的允许范围。

即,在将插入了电极销41的盖部件25安装于安装筒23时,例如,考虑如下情况,即,电极销41的前端侧倾斜地插入构成延伸部42的夹持片42a、42a之间。该情况下,在电极销41的前端侧和延伸部42(的夹持片42a、42a)不是球形状的情况下,例如,有可能对电极销41的前端侧和延伸部42施加侧向力(例如,周向的力、轴向的力、或它们的合力)。优选地,这种侧向力小。与此相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电极销41的前端侧和延伸部42形成为球形状,故而,即使在电极销41的前端侧相对于延伸部42倾斜地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施加侧向力(难以施加侧向力)。

接着,图5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形成如下结构:在中间筒的外周侧的延伸部插入收纳赋予部的隔离部件。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图5中,与图2同样地,将设于内筒2内的部件(活塞杆8等)省略。

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21,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电极连接装置51。电极连接装置51构成为包括:中间电极部件52,安装于外筒3;圆筒部件61,安装于中间筒17。中间电极部件52构成为包括:安装筒53、压入环54、作为隔离部件的接合部件55、电极组件56。

安装筒53固定于外筒3的安装孔3b。安装筒53构成为包括:小径筒部53a,插入安装孔3b;大径筒部53b,径向尺寸大于小径筒部53a;诸如台阶部(凸缘部)那样的连接部53c,将上述小径筒部53a与大径筒部53b之间连接,遍及整周地沿径向延伸。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使外筒3的安装孔3b的周围相对于外筒3的外周面形成为平坦(朝内径侧平坦),使安装筒53的连接部53c的一侧面(内侧面:中间筒17侧的侧面)与该平坦的部位抵接。

在小径筒部53a的内径侧,与该小径筒部53a的内周面分隔(具有间隔)地插入圆筒部件61及接合部件55的筒部55a。在连接部53c的内径侧,与该连接部53c的内周面分隔(具有间隔)地插入接合部件55的筒部55a。在大径筒部53b的内径侧,与该大径筒部53b的内周面分隔(具有间隔)地插入接合部件55的凸缘部55b。进一步地,在大径筒部53b的内径侧,与接合部件55的凸缘部55b相邻地通过压入而嵌合固定有压入环54。

该情况下,基于大径筒部53b和压入环54的压入,向接合部件55的凸缘部55b施加将该凸缘部55b向连接部53c的另一侧面(外侧面: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的侧面)推靠的力。在向安装孔3b插入小径筒部53a、且使连接部53c的一侧面与外筒3的安装孔3b的周围抵接的状态下,(遍及整周地)焊接外筒3的外周面和连接部53c至大径筒部53b的外周面,由此,安装筒53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安装于外筒3。

压入环54形成为圆环状,例如,将其外径尺寸设为安装筒53的大径筒部53b的内径尺寸以上,由此,通过压入将其固定于安装筒53(的大径筒部53b)。该情况下,压入环54在施加有将接合部件55的凸缘部55b向安装筒53的连接部53c推靠的力的状态下被固定在安装筒53(的大径筒部53b)。由此,在压入环54与连接部53c之间将接合部件55的凸缘部55b的一侧面(内侧面:中间筒17侧的侧面)的弹性体55c沿轴向压缩(压紧、使其弹性变形),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将接合部件55的凸缘部55b与安装筒53(的连接部53c)之间密封。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形成通过压入将压入环54嵌合于安装筒53的结构,但是,例如,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将安装筒53的大径筒部53b的端部(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向内径侧弯折(铆接)。即,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将大径筒部53b的端部的周向的一部分(或全部)朝内径侧弯折(铆接),由此,将接合部件55的凸缘部55b向安装筒53的连接部53c推靠。另外,也可以使压入环54和大径筒部53b拧合。

接合部件55与圆筒部件61一同收纳构成赋予部的电极销60。该情况下,接合部件55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划分(隔离)电极销60和储液室a。接合部件55形成为纵截面形状为大致l字状的带凸缘的圆筒部件。即,接合部件55构成为包括:圆筒状的筒部55a;凸缘部55b,从筒部55a的端部(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朝径向外侧遍及整周地突出。并且,就接合部件55而言,其表面(的大部分)由高分子材料(包含合成橡胶的橡胶材料、包含合成树脂的树脂材料)制成的弹性体(密封部件)55c覆盖。即,除凸缘部55b的另一侧面(外侧面:中间筒17侧相反侧的侧面)以外,接合部件55例如由通过橡胶的热粘接所形成的弹性体55c覆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形成将接合部件55的端部延伸至中间筒17附近的结构,但只要通过接合部件55和圆筒部件61将电极销60和储液室a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划分即可。

接合部件55的筒部55a与圆筒部件61(的内周侧)嵌合。该情况下,筒部55a的弹性体55c在自由状态下的外径尺寸大于圆筒部件61的内径尺寸。即,在使接合部件55的筒部55a与圆筒部件61嵌合的状态下,筒部55a的弹性体55c在与圆筒部件61的内周面之间沿径向被压缩(被压紧、弹性变形)。由此,接合部件55的筒部55a的外周面与圆筒部件61的内周面之间以液密、气密的方式被密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形成使接合部件55的筒部55a与圆筒部件61的内周侧嵌合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与外周侧嵌合的结构。

电极组件56插入接合部件55。电极组件56构成为包括:定位筒部件57、电极支承筒部件58、弹性部件59、电极销60。定位筒部件57形成为带凸缘的圆筒状,构成为包括:圆筒状的筒部57a;凸缘部57b,从筒部57a的端部(中间筒17侧的端部)朝径向外侧遍及整周地突出。在筒部57a插入(例如,通过压入而嵌合)电极支承筒部件58。凸缘部57b与接合部件55的凸缘部55b的另一侧面抵接,通过该抵接,可限制电极支承筒部件58相对于中间筒17的位置(与中间筒17的间隔尺寸)。该情况下,电极支承筒部件58相对于中间筒17的位置被限制为,在弹性部件59弹性变形(压缩)的状态下,电极销60的前端侧与中间筒17的外周面接触(抵接)。

电极支承筒部件58固定于定位筒部件57的内侧。电极支承筒部件58例如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筒状。电极支承筒部件58构成为包括:圆筒状的筒部58a;底部58b,将筒部58a的一端侧(外端侧: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封闭。在电极支承筒部件58内插入弹性部件59和电极销60。该情况下,筒部58a的另一端侧(内端侧:中间筒17侧)的开口缩径。由此,可阻止电极销60从电极支承筒部件58内脱出。另一方面,底部58b经由高压驱动器(未图示)与蓄电池19的正极连接。

作为施力单元的弹性部件59插入电极支承筒部件58内,位于电极销60的背面侧(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弹性部件59例如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朝中间筒17侧推压电极销60。即,弹性部件59设于电极销60的背面,朝中间筒17对电极销60施力。该情况下,在定位筒部件57的凸缘部57b与接合部件55的凸缘部55b抵接的状态下,电极销60的前端侧与中间筒17的外周面抵接,并且,弹性部件59被压缩(弹性变形)。

作为赋予部的电极销60将来自构成电压供给部(电场供给部)的蓄电池19的电压(电场)赋予中间筒17。电极销60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是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沿轴向延伸的销状部件。电极销60的前端侧(中间筒17侧)与中间筒17的外周面接触(抵接)。该情况下,电极销60因弹性部件59而向中间筒17的外周面被推靠。

电极销60形成为带台阶的圆柱状。即,就电极销60而言,前端侧为小径部60a,基端侧为大径部60b。该情况下,小径部60a的外径尺寸小于电极支承筒部件58的筒部58a的另一端侧的开口的内径尺寸。与此相对,大径部60b的外径尺寸大于电极支承筒部件58的筒部58a另一端侧的开口的内径尺寸。由此,可阻止电极销60从电极支承筒部件58内脱出。

作为延伸部的圆筒部件61设于中间筒17的外周侧,从中间筒17的外周侧朝外筒3延伸。圆筒部件61安装于中间筒17外周面且与外筒3的安装孔3b相向的位置。该情况下,圆筒部件61通过焊接固定(固着)于中间筒17的外周面。圆筒部件61形成为圆筒状,在圆筒部件61内以电接触的方式插入构成赋予部的电极销60。该情况下,电极销60的前端侧在构成延伸部的圆筒部件61内与该圆筒部件61不直接接触,而仅与中间筒17的外周侧(外周面)直接接触,由此,与该中间筒17电连接。此外,在圆筒部件61内也插入接合部件55,该接合部件55位于电极销60的外周侧并收纳电极销60。即,在圆筒部件61的内径侧嵌合接合部件55的筒部55a。该情况下,筒部55a的弹性体55c在与圆筒部件61的内周面之间沿径向被压缩(被压紧、弹性变形)。由此,圆筒部件61的内周面与接合部件55的筒部55a的外周面之间以液密、气密的方式被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中,构成赋予部的圆筒部件61直接安装于中间筒17外周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在中间筒的外周侧设置沿轴向局部设置的环部件,在该环部件形成延伸部(构成该延伸部的圆筒部件)。该情况下,环部件能够通过压入、焊接、或铆接而相对于中间筒固定。

第三实施方式如上述经由电极连接装置51向中间筒17供给(施加)电压,就其基本作用而言,和第一实施方式并无特别差异。

即,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中间筒17的外周侧设有朝外筒3延伸的作为延伸部的圆筒部件61,在该圆筒部件61插入电极销60和接合部件55。因此,能够通过圆筒部件61和接合部件55将电极销60的周围覆盖。由此,能够由圆筒部件61和接合部件55承受在储液室a流通的工作流体20的流体力,能够稳定地从电极销60向中间筒17赋予电压。另外,也能够提高电极销60和中间筒17的接触的稳定性。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构成隔离部件的接合部件55以液密的方式划分电极销60和储液室a。因此,能够从在储液室a流通的工作流体20隔离电极销60,能够抑制在储液室a流通的工作流体20的流体力施加于电极销60。由此,从该方面出发,也能够提高电压赋予的稳定性、电极销60和中间筒17的接触的稳定性。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销状部件即电极销60的背面设有朝中间筒17对该电极销60施力的作为施力单元的弹性部件59。因此,能够通过弹性部件59将电极销60向中间筒17推靠。由此,从该方面出发,也能够提高电极销60和中间筒17的接触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圆筒部件61的内周插入接合部件55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使接合部件55与圆筒部件61的外周嵌合的结构。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电极销60作为赋予部,但是,即使是使用现有技术文献所示的压缩弹簧的情况,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接着,图6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形成如下结构:经由间隙使延伸部和赋予部对置,并且在延伸部与赋予部之间设置导通单元。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21,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电极连接装置71。电极连接装置71构成为包括:中间电极部件72,设于外筒3侧;作为延伸部的圆筒部76,设于中间筒17侧。中间电极部件72构成为包括:安装筒73、作为隔离部件的接合部件74、作为赋予部的电极销75。

安装筒73在外筒3的外周侧以从该外周侧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与外筒3一体地设置。安装筒73形成为圆筒状,其内侧成为供接合部件74及电极销75插通的电极孔73a。安装筒73的端部(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即,图6的右侧的端部)成为将周向的一部分(或全部)朝内径侧弯折的铆接部73b。铆接部73b将接合部件74的凸缘部74b朝中间筒17侧推靠,以使接合部件74不从安装筒73脱出。

接合部件74与圆筒部76一同收纳构成赋予部的电极销75。该情况下,接合部件74设于圆筒部76的外周侧,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将电极销75和储液室a划分(隔离)。接合部件74形成为纵截面形状为大体l字状的带凸缘的圆筒部件。即,接合部件74构成为包括:圆筒状的筒部74a;凸缘部74b,从筒部74a的端部(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朝径向外侧遍及整周地突出。并且,就接合部件74而言,其表面的两处位置由高分子材料(包含合成橡胶的橡胶材料、包含合成树脂的树脂材料)制成的弹性体(密封部件)74c、74d覆盖。具体来说,在筒部74a的内周面,例如通过橡胶的热粘接而设有圆筒状弹性体74c。在凸缘部74b的一侧面(内侧面:中间筒17侧的侧面),例如通过橡胶的热粘接而设有圆环状弹性体74d。

接合部件74的筒部74a与圆筒部76(的外周侧)嵌合。该情况下,筒部74a的圆筒状弹性体74c在自由状态下的内径尺寸小于圆筒部76的外径尺寸。即,在使接合部件74的筒部74a与圆筒部76嵌合的状态下,筒部74a的圆筒状弹性体74c在与圆筒部76的外周面之间沿径向被压缩(被压紧、弹性变形)。由此,接合部件74的筒部74a的内周面与圆筒部76的外周面之间以液密、气密的方式被密封。与此同时,接合部件74的凸缘部74b的圆环状弹性体74d由安装筒73的铆接部73b推靠从而被压缩。由此,接合部件74的凸缘部74b的一侧面与安装筒73的电极孔73a之间也以液密、气密的方式被密封。需要说明的是,弹性体74c、74d只要是能够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将储液室a内的工作流体20及工作气体(气体)密封的材质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硅等橡胶以外的树脂。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铆接部73b将接合部件74的凸缘部74b朝中间筒17侧推靠,但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也可以通过环的压入或拧合进行推靠。

作为赋予部的电极销75经由高压驱动器与蓄电池19连接。电极销75向中间筒17赋予电压(电场)。电极销75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沿轴向延伸的销状部件。在电极销75的前端侧(中间筒17侧),遍及整周地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槽75a。在凹槽75a安装有作为导通单元的环状弹簧77。需要说明的是,弹簧77也可以不是环状,例如,在多处分隔。

作为延伸部的圆筒部76设于中间筒17的外周侧,从该中间筒17的外周侧朝外筒3延伸。圆筒部76设于中间筒17外周面上与外筒3的安装筒73相向的位置。该情况下,圆筒部76与中间筒17一体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即,圆筒部76构成为包括:圆筒状的筒部76a;底部76b,厚于中间筒17的壁厚,将筒部76a封闭。并且,在圆筒部76的外径侧嵌合接合部件74的筒部74a。该情况下,筒部74a的圆筒状弹性体74c在与圆筒部76的外周面之间沿径向被压缩,由此,圆筒部76的外周面与筒部74a的内周面之间以液密、气密的方式被密封。

另一方面,在圆筒部76内,以电接触的方式插入构成赋予部的电极销75。该情况下,在圆筒部76与电极销75之间存在间隙78。即,电极销75在圆筒部76内与包括该圆筒部76的中间筒17不直接接触,而具有间隙78地与包括圆筒部76的中间筒17对置。该情况下,电极销75相对于圆筒部76沿轴向及径向均分隔。并且,在圆筒部76与电极销75之间,以消除间隙78的方式(以跨设于间隙78的方式),设有作为导通单元的环状弹簧7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以消除间隙78的方式设置环状弹簧77的结构,但以多点接触为目的,也可以不构成为遍及整周地埋入。

环状弹簧77将电极销75和圆筒部76电连接。环状弹簧77例如由导电性的金属弹簧部件以缺口圆环状(大致c字状)构成,嵌装于电极销75的凹槽75a。在将环状弹簧77嵌装于凹槽75a的状态下,电极销75插入圆筒部76内。这时,通过将环状弹簧77向圆筒部76内挤入(使其缩径),将电极销75和圆筒部76电连接(导通)。由此,在凹槽75a内环状弹簧77的位置被限制,能够抑制振动造成的导通不良。另外,环状弹簧77在整个周向上与电极销75和圆筒部76接触,由此能够确保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并且能够降低接触阻力。进一步地,在将环状弹簧77形成为多匝数(线圈)的环状弹簧(螺旋弹簧)的情况下,能够形成相当于环状弹簧被挤入的匝数的量的触点。由此,从该方面出发,也能够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接触阻力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环状弹簧77设为螺旋弹簧的情况下,能够以螺旋弹簧的轴中心线沿着凹槽75a延伸的方式(以轴中心线呈圆环状的方式),将环状弹簧77(螺旋弹簧)配置于凹槽75a内。

第四实施方式如上述经由电极连接装置71向中间筒17供给(施加)电压,就其基本作用而言,与第三实施方式并无特别差异。

特别地,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电极销75与圆筒部76之间存在间隙78,以消除该间隙78的方式,设有将电极销75和圆筒部76电连接的环状弹簧77。因此,能够通过环状弹簧77提高电极销75与圆筒部76之间的电接触(通电状态)的稳定性。而且,在圆筒部76与电极销75之间,环状弹簧77发生弹性变形,由此环状弹簧77的位置被限制,能够抑制振动造成的导通不良。由此,能够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接触阻力的降低。

进一步地,第四实施方式中,电极销75的触点(环状弹簧77和电极销75的触点、环状弹簧77和圆筒部76的触点)通过圆筒部76和接合部件74而从储液室a被分隔。因此,即使假设在电极销75的触点产生导通不良,也能够使储液室a的工作流体或工作气体(气体)难以受其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实施方式中,以形成在电极销75的凹槽75a安装金属制的环状弹簧77作为导通单元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在电极销75的凹槽75a安装环状的导电橡胶81作为导通单元。该情况下,在将导电橡胶81嵌装于凹槽75a的状态下将电极销75插入圆筒部76内时,导电橡胶81沿径向被压缩。

另外,例如,如图8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也可以在电极销75的凹槽75a内安装前端侧(外径侧)从凹槽75a朝圆筒部76的内周面侧突出的截面大致j字状的板簧82作为导通单元。该情况下,在将板簧82嵌装于凹槽75a的状态下将电极销75插入圆筒部76内时,板簧82的前端侧被缩径。

第四实施方式中,以形成在电极销75的外周面设置用于安装环状弹簧77的凹槽75a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在电极销较细的情况或加工困难的情况下,在电极销侧形成凹槽较为麻烦。因此,例如,如图9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在圆筒部76的筒部的内面设置凹槽83,在该凹槽83安装环状弹簧77。该情况下,在圆筒部76的凹槽83嵌装了环状弹簧77的状态下,将电极销75插入圆筒部76内。这时,环状弹簧77因电极销75而扩径,由此,电极销75和圆筒部76被电连接(导通)。这种第三变形例中,在电极销75上不安装环状弹簧77,能够实现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的导通状态。

接着,图10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形成如下结构:在赋予部与中间筒之间的轴向的间隙设置导通单元。需要说明的是,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作为赋予部的电极销91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沿轴向延伸的销状部件。在电极销91的前端面(中间筒17侧的端面),设有环状的凹槽91a。在凹槽91a安装有作为导通单元的环状弹簧94。

作为延伸部的圆柱部92设于中间筒17的外周侧,从中间筒17的外周侧朝外筒3延伸。圆柱部92设于在中间筒17外周面上与外筒3的安装筒73相向的位置。该情况下,圆柱部92与中间筒17一体形成。这里,在圆柱部92的前端部(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有朝中间筒17侧以圆弧状凹陷的凹部92a。在圆柱部92的凹部92a内,以电接触的方式插入构成赋予部的电极销91。该情况下,在圆柱部92的凹部92a与电极销91之间存在间隙93。该间隙93设于电极销91与中间筒17的轴向间。并且,在圆柱部92与电极销91之间,以消除间隙93的方式(以跨设于间隙93的方式),设有作为导通单元的环状弹簧94。

环状弹簧94将电极销91和圆柱部92电连接。环状弹簧94例如由导电性的金属弹簧部件以缺口圆环状(大致c字状)构成,嵌装于电极销91的凹槽91a。电极销91在将环状弹簧94嵌装于凹槽91a的状态下,压靠于圆柱部92的凹部92a的凹面。这时,在环状弹簧94与凹部92a的凹面抵接从而沿轴向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电极销75和圆筒部76被电连接(导通)。

第五实施方式如上述,经由电极销91、圆柱部92和环状弹簧94向中间筒17供给(施加)电压,就其基本作用而言,和第四实施方式并无特别差异。

特别地,第五实施方式中,电极销91与圆柱部92的间隙93设于电极销91和中间筒17的轴向间。因此,通过轴向间的间隙93,能够吸收包括圆柱部92在内的中间筒17和电极销91的公差。即,即使在电极销91相对于圆柱部92的中心轴倾斜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环状弹簧94使电极销91和圆柱部92导通。由此,能够与电极销91的角度(插入角度)无关地,经由环状弹簧94实现导通。其结果,能够提高装配性。

接着,图11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导通单元设为导电性的液体(也包含胶状、膏状)。需要说明的是,第六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作为赋予部的电极销101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沿轴向延伸的销状部件。这里,第六实施方式中,电极销101构成为包括:销部102,沿轴向延伸;伞状的盖部103,从该销部102的轴向的中间部朝径向外侧遍及整周地突出。盖部103具备圆环状凸缘部104和圆筒部105,圆环状凸缘部104从销部102的中间部遍及整周地向径向外侧延伸,圆筒部105和从该圆环状凸缘部104的外径侧遍及整周地朝中间筒17侧延伸。

圆环状凸缘部104的侧面(中间筒17侧的相反侧的侧面)与压板106抵接。在压板106的一侧面(内侧面:中间筒17侧的侧面),例如通过橡胶的热粘接而设有圆环状弹性体107。在压板106由外筒3的安装筒73的铆接部73b固定的状态下,圆环状弹性体107将压板106与圆环状凸缘部104之间密封。

另一方面,在圆筒部105的内周侧,例如通过橡胶的热粘接而设有圆筒状弹性体108。圆筒状弹性体108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将电极销101的圆筒部105的内周侧与中间筒17的圆筒部76的外周侧之间密封。由此,电极销101的前端侧(中间筒17侧)通过电极销101的盖部103和中间筒17的圆筒部76而从储液室a被分隔。即,电极销101的前端侧成为由电极销101的盖部103和中间筒17的圆筒部76形成的分隔室109。

电极销101的前端侧以电接触的方式插入中间筒17的圆筒部76内。该情况下,在圆筒部76与电极销101之间存在间隙110。即,电极销101的前端侧在圆筒部76内与包括该圆筒部76的中间筒17不直接接触,而以间隙110相对于包括圆筒部76的中间筒17对置。该情况下,电极销101的前端侧相对于圆筒部76沿轴向及径向均分隔。并且,在圆筒部76与电极销101之间,以消除间隙110的方式(以填满间隙110的方式),设有作为导通单元的导电性的液体,即导电脂111。即,在分隔室109内填充有导电脂111。导电脂111通过与电极销101的前端侧和圆筒部76这双方直接接触(附着),将电极销101和中间筒17电连接。圆筒状弹性体108与中间筒17的圆筒部76的外周侧密合,由此将导电脂111密封在分隔室109内。

第六实施方式如上述,经由导电脂111向中间筒17供给(施加)电压,就其基本作用而言,与第四实施方式并无特别差异。

特别地,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导通单元使用导电脂111。因此,具有流动性的导电脂111进入电极销101的前端侧与圆筒部76的间隙110。由此,能够提高电极销101和圆筒部76之间的电接触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导电性的液体,以导电脂111进为例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能够使用水银或导电性环氧树脂等、至少在装配时呈液状(也包括胶状、膏状)的导电物质、即具有流动性的各种导电物质。需要说明的是,导电物质也可以在装配后固化。另外,对于弹性体107、108,例如,也可以使用硅等橡胶以外的树脂。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电极销101的盖部103和中间筒17的圆筒部76形成电极销101的前端侧的分隔室10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2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也可以通过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合部件74和与其抵接的压板121来形成分隔室122。该情况下,能够使用圆柱状的电极销123。

接着,图13及图14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形成如下结构:在外筒安装(固定)高压驱动器,并且通过驱动器连接部件(基板电极部件)将高压驱动器与电极销及外筒之间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七实施方式中,对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代替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连接装置71,第七实施方式中使用电极连接装置131。电极连接装置131构成为包括:中间电极部件132,设于外筒3侧;作为延伸部的圆筒部76,设于中间筒17侧;后述的驱动器连接部件(基板电极部件)138。中间电极部件132构成为包括:安装部133、作为隔离部件的接合部件74、作为赋予部的电极销135。

在外筒3的外周侧,以从该外周侧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安装部133。安装部133与外筒3一体形成。安装部133构成为包括驱动器安装部133a和安装筒133b。在驱动器安装部133a安装(固定)产生高电压的高压驱动器137。即,驱动器安装部133a构成基座,该基座用于相对于外筒3安装高压驱动器137。高压驱动器137以与驱动器安装部133a的基座面133c抵接的状态,安装于外筒3。另外,在驱动器安装部133a设有供电极销135、圆筒部76及接合部件74插通的电极孔133d。

安装筒133b从驱动器安装部133a的基座面133c向高压驱动器137侧(中间筒17的相反侧)突出而设置。安装筒133b形成为圆筒状,其内侧构成与驱动器安装部133a的电极孔133d同心的电极孔133e。在电极孔133e内插入接合部件74、电极销135及驱动器连接部件138。在安装筒133b的基端侧、即该安装筒133b和驱动器安装部133a的连接部位,设有环状槽133f,该环状槽133f位于安装筒133b的内周侧。

环状槽133f作为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槽,遍及整周地形成于安装筒133b的内周侧。在环状槽133f内卡合(嵌装)挡圈134。挡圈134以缩径的状态插通于环状槽133f内,在环状槽133f内扩径从而合。在该状态下,挡圈134能够朝中间筒17侧推靠接合部件74的凸缘部74b。

接合部件74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合部件74相同,构成为包括筒部74a、凸缘部74b、圆筒状弹性体74c、和圆环状弹性体74d。圆筒状弹性体74c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将筒部74a的内周面与圆筒部76的外周面之间密封。圆环状弹性体74d以液密、气密的方式将凸缘部74b的一侧面与驱动器安装部133a(的基座面133c)之间密封。

电极销135经由高压驱动器137与蓄电池19连接。电极销135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销75相同,向中间筒17赋予电压(电场)。电极销135以相对于中间筒17(的圆筒部76)间接地电接触的方式,插入圆筒部76内。需要说明的是,电极销135也可以以相对于中间筒17(的圆筒部76)直接地电接触的方式,插入圆筒部76内。电极销135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沿轴向延伸的销状部件。在电极销135的前端侧(中间筒17侧),遍及整周地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槽135a。在凹槽135a安装作为导通单元的环状弹簧77。

另外,在电极销135的前端侧从圆筒部76露出的部位(即,比圆筒部76更靠基端侧的部位),遍及整周地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安装槽135b。在安装槽135b卡合有绝缘材136的爪部136c。另一方面,在电极销135的基端设有沿电极销135的轴向延伸的连结孔135c。在连结孔135c插入驱动器连接部件138的高压销139。

绝缘材136覆盖电极销135中从圆筒部76露出的部分。绝缘材136构成为包括:圆筒部136a,将电极销135的周围覆盖;凸缘部136b,从该圆筒部136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圆筒部136a中比凸缘部136b更靠前端侧(中间筒17侧)的部分插入接合部件74的筒部74a内。将圆筒部136a中比凸缘部136b更靠基端侧(高压驱动器137侧)的部分插入驱动器连接部件138的壳体140(的大径孔140b)。

凸缘部136b被接合部件74和壳体140夹持。在圆筒部136a的前端的开口设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爪部136c。爪部136c以防脱的状态卡合于电极销135的安装槽135b内。由此,绝缘材136以将电极销135的中间部的周围及基端部的周围覆盖的方式被安装。绝缘材136通过电绝缘性材料形成,将电极销135与接合部件74之间保持在电绝缘的状态下。另外,绝缘材136将电极销135与驱动器连接部件138的壳体140之间保持在电绝缘的状态下。

中间筒17的圆筒部76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圆筒部76相同,构成为包括筒部76a和底部76b。并且,在圆筒部76内插入电极销135的前端侧,圆筒部76和电极销135经由环状弹簧77电接触。环状弹簧77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环状弹簧77相同,嵌装于电极销135的凹槽135a。

高压驱动器137将从蓄电池19输出的直流电压升压并向中间筒17供给(输出)。因此,高压驱动器137构成为包括:将从蓄电池19输出的直流电压升压的升压电路、控制升压电路的控制电路(均未图示)等。高压驱动器137安装(固定)于缓冲器1的外筒3(驱动器安装部133a)。在高压驱动器137,以将安装筒133b覆盖的方式设有凹部137a。在高压驱动器137的凹部137a内,设有驱动器连接部件138。该情况下,驱动器连接部件138从凹部137a的底部137b在安装筒133b内朝中间筒17侧突出而设置。

驱动器连接部件138将高压驱动器137的正极侧与电极销135之间电连接,并将高压驱动器137的接地侧与外筒3(的安装筒133b)之间电连接。驱动器连接部件138构成为包括:作为赋予部的高压销(hv销)139、壳体140、作为接地部件的接地销141、间隔件142、接地弹簧145。

高压销139支承(固定)于高压驱动器137,从凹部137a的底部137b朝向中间筒17侧突出。高压销139与电极销135相同,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沿轴向延伸的销状部件。高压销139的前端侧(中间筒17侧)插通于电极销135的连结孔135c内。由此,高压销139和电极销135被电连接。另一方面,高压销139的基端侧(中间筒17的相反侧)与高压驱动器137的基板(升压电路)连接。由此,电极销135经由高压销139与高压驱动器137(的正极侧)连接。

壳体140支承(固定)于高压驱动器137,从凹部137a的底部137b朝中间筒17侧突出。壳体140形成为筒状。壳体140构成为包括:小径孔140a,供高压销139插通;大径孔140b,供电极销135和绝缘材136插通;凸缘部140c,设于该大径孔140b的开口侧,朝径向外侧突出。在高压驱动器137安装于外筒3的状态下,凸缘部140c将挡圈134及绝缘材136的凸缘部136b朝中间筒17侧推靠。壳体140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将电极销135及高压销139与接地销141之间保持在电绝缘的状态下。

接地销141支承(固定)于高压驱动器137,从凹部137a的底部137b朝中间筒17侧突出。接地销141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圆筒状,嵌合于壳体140。接地销141经由高压驱动器137接地。另外,接地销141经由接地弹簧145与外筒3(的安装筒133b)电连接。由此,外筒3(的安装筒133b)经由接地弹簧145、接地销141、高压驱动器137接地。需要说明的是,内筒2经由导杆9、底阀12、底盖4等与外筒3电连接(即,内筒2和外筒3均接地)。

间隔件142支承(固定)于高压驱动器137,从凹部137a的底部137b朝中间筒17侧突出。间隔件142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为圆筒状。间隔件142的轴向尺寸短于接地销141。由此,通过接地销141的外周面、间隔件142的端面和壳体140的凸缘部140c形成凹槽143。在凹槽143安装有作为导通单元的接地弹簧145。

即,在外筒3的安装筒133b内,以与外筒3间接地电接触的方式插入接地的接地销141。该情况下,接地销141在安装筒133b内与包括该安装筒133b的外筒3不直接接触,而以间隙144与包括安装筒133b的外筒3对置。该情况下,接地销141沿径向与外筒3的安装筒133b分隔。并且,在接地销141与安装筒133b之间,以消除间隙144的方式(以跨设于间隙144的方式),设有作为导通单元的接地弹簧14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消除间隙144的方式设置接地弹簧145的结构,但以多点接触为目的,也可以构成为遍及整周地埋入。另外,也可以将接地销141以与外筒3直接电接触的方式插入安装筒133b内。

接地弹簧145将接地销141和安装筒133b电连接。接地弹簧145例如由导电性的金属弹簧部件(环状弹簧)以缺口圆环状(大致c字状)构成,嵌装于凹槽143。接地弹簧145例如能够设为多匝数(线圈)的螺旋弹簧。该情况下,能够以螺旋弹簧的轴中心线沿着凹槽143延伸的方式(以轴中心线呈圆环状的方式),将接地弹簧145(螺旋弹簧)配置于凹槽143内。

接地销141在将接地弹簧145嵌装于凹槽143的状态下插入安装筒133b内。这时,将接地弹簧145挤入安装筒133b内(使其缩径),由此,接地销141和安装筒133b被电连接(导通)。图13及图1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自由状态的接地弹簧145,用实线表示在凹槽143内因与安装筒133b(的内周面)接触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的接地弹簧145。

由此,接地弹簧145的位置在凹槽143内被限制,能够抑制振动造成的导通不良。另外,接地弹簧145在整个周向上与接地销141(的外周面)和安装筒133b(的内周面)接触,由此能够确保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并且能够降低接触阻力。进一步地,在将接地弹簧145设为螺旋弹簧的情况下,能够形成相当于螺旋弹簧被挤入的匝数的量的触点。由此,从该方面出发,也能够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接触阻力的降低。

第七实施方式如上述,经由驱动器连接部件138将高压驱动器137和电极销135及外筒3之间连接,就其基本作用而言,与第四实施方式并无特别差异。

特别地,第七实施方式中,在接地销141与安装筒133b之间存在间隙144,以消除该间隙144的方式,设有将接地销141和安装筒133b电连接的接地弹簧145。因此,能够通过接地弹簧145提高接地销141与安装筒133b之间的电接触(通电状态)的稳定性。而且,接地弹簧145在接地销141与安装筒133b之间弹性变形,由此,接地弹簧145的位置被限制,能够抑制振动造成的导通不良。由此,能够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接触阻力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第七实施方式中,以形成在凹槽143安装金属制的接地弹簧145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将图7的导电橡胶81那样的接地弹簧安装于凹槽143。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图8的截面大致j字状的板簧82那样的接地弹簧安装于凹槽143。进一步地,还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在安装筒133b侧设置凹槽,在安装筒133b侧的凹槽安装接地弹簧。

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方式中,以形成工作流体20从轴向的上端侧朝下端侧流动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能够形成从轴向的下端侧朝上端侧流动的结构、从轴向的左端侧(或右端侧)朝右端侧(或左端侧)流动的结构、从轴向的前端侧(或后端侧)朝后端侧(或前端侧)流动的结构等从轴向的一端侧朝另一端侧流动的结构。

各实施方式中,以形成沿上下方向配置缓冲器1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能够在不引起气化(aeration)的范围内倾斜地配置等、根据安装对象的不同而配置在希望的方向。

各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电流变流体(er流体)构成作为功能性流体的工作流体2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流体的性状根据磁场而变化的磁流变流体(mr流体)构成作为功能性流体的工作流体。在使用磁流变流体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如下结构:由磁极代替电极构成中间筒17(即,将来自磁场供给部的磁场赋予中间筒)。该情况下,例如,通过磁场供给部在内筒2与中间筒17之间产生磁场,在可变地调节产生的阻尼力时,可变地控制磁场。另外,绝缘用的保持部件10、14等例如能够通过非磁性材料形成。进一步地,在延伸部与赋予部之间的间隙,以在间隙内多点接触的方式设置将赋予部和延伸部磁连接的导通单元。

各实施方式中,以将作为缸装置的缓冲器1用于四轮机动车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广泛地用作对缓冲对象进行缓冲的各种缓冲器(缸装置),例如,用于二轮车上的缓冲器、用于铁路车辆上的缓冲器、用于包括一般工业设备在内的各种机械设备上的缓冲器、用于建筑物上的缓冲器等。进一步地,各实施方式是示例,显然可以将不同实施方式中表示的结构性部分进行替换或组合。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能够提高从赋予部向中间筒赋予电场(电压)或磁场时的稳定性。

即,根据实施方式,在中间筒的外周侧设有朝外筒延伸的延伸部,在该延伸部内以电接触的方式插入赋予部。因此,在储液室流通的流体在延伸部的周围流通。由此,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在储液室流通的流体的流体力仅直接施加于赋予部(压缩弹簧)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从赋予部向中间筒赋予电场(电压)或磁场时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在接合部件插入延伸部的内周或外周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延伸部和接合部件覆盖赋予部的周围。由此,能够由延伸部和接合部件承受在储液室流通的流体的流体力,能够提高从赋予部向中间筒赋予电场(电压)或磁场时的稳定性。

根据实施方式,形成如下结构:在延伸部的内周或外周设有隔离部件,该隔离部件液密地划分赋予部和储液室。因此,能够从在储液室流通的流体将赋予部分隔,能够抑制在储液室流通的流体的流体力施加于赋予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从赋予部向中间筒赋予电场(电压)或磁场时的稳定性。

根据实施方式,在延伸部与赋予部之间存在间隙,在该间隙内以多点接触的方式设有导通单元,该导通单元将赋予部和延伸部电连接或磁连接。因此,通过导通单元,能够提高赋予部与延伸部之间的电接触或磁接触的稳定性。由此,能够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接触阻力的降低。

根据实施方式,间隙设于赋予部与中间筒的轴向间。因此,通过轴向间的间隙,能够吸收包括延伸部在内的中间筒和赋予部的公差。其结果,能够提高装配性。

根据实施方式,导通单元是环状的弹簧部件。因此,环状的弹簧部件在延伸部与赋予部之间弹性变形,由此环状弹簧的位置被限制,能够抑制振动造成的导通不良。而且,在将环状弹簧设为多匝数(线圈)的环状弹簧(螺旋弹簧)的情况下,能够形成相当于环状弹簧被挤入的匝数的量的触点。由此,从这方面出发,也能够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接触阻力的降低。

根据实施方式,导通单元是导电性的液体。因此,具有流动性的导电性的液体进入赋予部与延伸部的间隙。由此,能够提高赋予部与延伸部之间的电接触的稳定性。

根据实施方式,形成如下结构:在中间筒的外周侧,沿轴向局部设有形成延伸部的环部件,赋予部以接触的方式设于延伸部内。因此,通过将形成有延伸部的环部件安装于中间筒,能够容易地在中间筒的外周侧设置延伸部。而且,通过在延伸部内接触赋予部,能够增大上述延伸部和赋予部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降低接触阻力,能够实现在构成电触点的接触部位的发热的降低和耗电的降低。

根据实施方式,形成如下结构:赋予部是销状部件,在销状部件的背面设有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朝中间筒对该销状部件施力。因此,能够通过施力单元向中间筒推靠构成赋予部的销状部件。由此,从该方面出发,也能够提高赋予部和中间筒的接触的稳定性。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缸装置,例如可考虑下述的方面。

作为缸装置的第一方面,具有:内筒,封入有流体的性状根据电场或磁场而变化的功能性流体,在内部插入有杆;外筒,设于该内筒的外侧;构成电极或磁极的中间筒,设于上述内筒与上述外筒之间,在与上述内筒之间形成通路,该通路供上述功能性流体根据上述杆的进退移动而从轴向的一端侧朝另一端侧流动;储液室,形成于上述中间筒与上述外筒之间,封入有上述功能性流体及工作气体;导杆,以将上述内筒和上述外筒的一端封闭的方式设置,支承上述杆;赋予部,对上述中间筒赋予来自电场供给部或磁场供给部的电场或磁场;在上述中间筒的外周侧设有朝上述外筒延伸的延伸部,在上述延伸部内,以电接触的方式插入有上述赋予部。

作为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中,在上述延伸部的内周或外周设有隔离部件,该隔离部件液密地划分上述赋予部和上述储液室。

作为第三方面,在第一、第二方方面中,在上述延伸部与上述赋予部之间存在间隙,在该间隙内以多点接触的方式设有导通单元,该导通单元将上述赋予部和上述延伸部电连接或磁连接。

作为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中,上述间隙设于上述赋予部与上述中间筒的轴向间。

作为第五方面,在第三方面中,上述导通单元是环状的弹簧部件。

作为第六方面,在第三方面中,上述导通单元是导电性的液体。

作为第七方面,在第一方面中,在上述中间筒的外周侧,沿轴向局部设有形成上述延伸部的环部件,上述赋予部以接触的方式设于上述延伸部内。

作为第八方面,在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上述赋予部是销状部件,在上述销状部件的背面设有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朝上述中间筒对该销状部件施力。

标记说明

1缓冲器(缸装置)

2内筒

3外筒

5活塞

8活塞杆(杆)

9导杆

17中间筒

18通路

19蓄电池(电压供给部、电场供给部)

20工作流体(流体、功能性流体)

29、41、60、75、91、101、123、135电极销(赋予部)

30环部件

32、42延伸部

55、74接合部件(隔离部件)

59弹性部件(施力单元)

61圆筒部件(延伸部)

76圆筒部(延伸部)

77、94环状弹簧(导通单元)

78、93间隙

81导电橡胶(导通单元)

82板簧(导通单元)

92圆柱部(延伸部)

111导电脂(导通单元)

a储液室

b杆侧油室

c底侧油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