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结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750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结件,该连结件设于振动体与安装于振动体的板状的屏蔽体之间的连结部分。



背景技术:

发动机、变速器、附设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涡轮增压器、热交换部件、旋转电机等是由它们自身产生振动、或者受发动机的影响而振动的振动体。在这样的振动体安装有各种部件。作为安装部件,例如能够列举排气歧管罩、热绝缘体等屏蔽体。

这样的屏蔽体一般具有相对的两张金属板,并构成为能够屏蔽从振动体产生的热、声音等物理能量向发动机周围的其他部件、车外传递。并且,屏蔽体直接或间接地承受来自振动体的振动,有时会破损、或者发出异常噪声。

以往,为了避免这种由振动产生的影响,开发了一种在振动体与屏蔽体之间的连结部分具有防振构造的连结件。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安装环构件(日文:カラー部材)和连接对象构件之间夹着由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的缓冲构件的连结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41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想到在对比文件1中存在这些问题:当持续使用时,作为缓冲构件的涡旋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向轴向飞出,导致中途部分以跨越安装环构件、结合构件的状态被保持,无法起到原本期望的防振效果;持续使用而引起缓冲构件变形,导致屏蔽体、结合构件与振动源接触,部件破损、或者发出异常噪声。

因而,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连结件,该连结件能够减少因使用而导致的、由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的缓冲构件的变形,并且该连结件的中途部分不会飞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上述课题利用以下的本发明来解决。

即,本发明(1)提供一种连结件,该连结件设于成为振动源的振动体与安装于该振动体的板状的屏蔽体的连结部分,该连结件的特征在于,

该连结件包括:

第一缓冲构件,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

第二缓冲构件,其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并与该第一缓冲构件重叠;

安装环构件,其包括:圆筒部,其具有供用于将该连结件安装于该振动体的固定构件贯穿的贯穿孔,并被该第一缓冲构件和该第二缓冲构件包围;第一凸缘部,其从该圆筒部沿半径方向伸出并与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以及第二凸缘部,其与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以及

结合构件,其包括:第一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第二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该屏蔽体;以及结合构件基部,其用于将该第一保持部和该第二保持部连接起来,

在该第二缓冲构件和该圆筒部之间形成有用于供该第二缓冲构件沿半径方向移动的间隙,以该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方式,由该第一凸缘部和该第二凸缘部夹持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

此外,本发明(2)提供一种连结件,该连结件设于成为振动源的振动体与安装于该振动体的板状的屏蔽体的连结部分,该连结件的特征在于,

该连结件包括:

第一缓冲构件,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

第二缓冲构件,其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并与该第一缓冲构件重叠;

第三缓冲构件,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在与该第一缓冲构件侧相反的一侧同第二缓冲构件重叠;

安装环构件,其包括:圆筒部,其具有供用于将该连结件安装于该振动体的固定构件贯穿的贯穿孔,并被该第一缓冲构件、该第二缓冲构件以及该第三缓冲构件包围;第一凸缘部,其从该圆筒部沿半径方向伸出并与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以及第二凸缘部,其与该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以及

结合构件,其包括:第一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以及该第三缓冲构件的外径侧;第二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该屏蔽体;以及结合构件基部,其用于将该第一保持部和该第二保持部连接起来,

在该第二缓冲构件和该圆筒部之间形成有用于供该第二缓冲构件沿半径方向移动的间隙,以该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方式,由该第一凸缘部和该第二凸缘部夹持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及该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连结件,该连结件能够减少因使用而导致的、由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的缓冲构件的变形,并且该连结件的中途部分不会飞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连结件的发动机及排气歧管和屏蔽体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件将振动体和屏蔽体连结的情形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表示用于制作图2中的连结件5的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安装环构件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在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形成保持部的情形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2中的连结件5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图2中的缓冲构件由于振动而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情形的图。

图8是表示通过冲切金属板来制作第一缓冲构件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连结件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截面图。

图10是表示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件的示意截面图。

图12是表示第二缓冲构件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件的示意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连结件。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连结件的发动机及排气歧管和屏蔽体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结件将振动体和屏蔽体连结的情形的示意截面图。图3是表示用于制作图2中的连结件5的构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中的安装环构件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在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形成保持部的情形的截面图,图5的(a)是表示形成第一保持部的情形的图,此外,图5的(b)是表示形成第二保持部的情形的图。图6是表示图2中的连结件5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图2中的缓冲构件由于振动而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情形的图。

在图1中,在发动机1的排气侧设置有将用于从发动机排出废气的排出管汇总为一根的排气歧管3。并且,由于从发动机1和排气歧管3向外发出声音和热等物理能量,因此,用于屏蔽这些物理能量的屏蔽体2安装于发动机1和排气歧管3。

屏蔽体2一般由金属板形成,利用固定用螺栓4安装于发动机1或者排气歧管3的预定部位。这时,为了防止从发动机1或者排气歧管3向屏蔽体2传递振动,在发动机1或者排气歧管3的、利用固定用螺栓4安装有屏蔽体2的部分、即振动体与屏蔽体的连结部分设有本发明的连结件。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连结件是用于将振动体和板状的屏蔽体连结的连结构造体。如图2所示,在连结件5固定有屏蔽体2,固定有屏蔽体2的连结件5利用作为固定构件的固定用螺栓4安装于作为振动体的发动机1或者排气歧管3。

如图3所示,连结件5使用这些构件来制作:安装环用第一构件11;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第一缓冲构件13,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第二缓冲构件14,其由呈大致环状且平板状的金属网材料或者弹簧钢材形成;以及安装环用第二构件15。

在图2中的连结件5中,作为缓冲构件的第一缓冲构件13和第二缓冲构件14重叠,并在半径方向上配置在安装环构件20和结合构件12之间,该第一缓冲构件13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该第二缓冲构件14由呈大致环状且平板状的金属网材料或者弹簧钢材形成。

在第一缓冲构件13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半径方向的内侧配置有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也就是说,第一缓冲构件13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包围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此外,沿轴向观察时,第一缓冲构件13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被相对的第一凸缘部21和第二凸缘部22夹持。

如图4所示,安装环构件20通过将安装环用第一构件11和安装环用第二构件15组合而形成。安装环用第一构件11由安装环用第一构件11的圆筒部111和从圆筒部111的端部向外伸出的伸出部21形成,此外,安装环用第二构件15由安装环用第二构件15的圆筒部151和从圆筒部151的端部向外伸出的伸出部22形成。并且,通过安装环用第一构件11的圆筒部111嵌入安装环用第二构件15的圆筒部151的内侧而形成安装环构件20。这时,在安装环构件20中,安装环用第一构件11的伸出部21与安装环用第二构件15的伸出部22在轴向上相对,安装环用第一构件11的伸出部21成为安装环构件20的第一凸缘部21,此外,安装环用第二构件15的伸出部22成为安装环构件20的第二凸缘部22。此外,安装环用第一构件11的圆筒部111和安装环用第二构件15的圆筒部151成为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圆筒部19的内侧成为固定用螺栓的贯穿孔17。

第一缓冲构件13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外径侧被结合构件12的第一保持部124保持于结合构件12。结合构件12的第一保持部124是通过对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实施用于形成保持部的加工而形成的。如图5的(a)所示,在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的第一保持部124的形成侧的内侧配置第一缓冲构件13和第二缓冲构件14之后,进行将第一保持部形成侧的圆筒状的弯折端部121的整体向内侧弯折的加工,从而利用结合构件基部123和弯折端部121夹入第一缓冲构件13的外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外径侧。由此形成结合构件12的第一保持部124,第一缓冲构件13的外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外径侧保持于结合构件12。第一缓冲构件13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外径侧以在振动时不会从结合构件12的第一保持部124脱离的方式保持于第一保持部124。

屏蔽体2利用结合构件12的第二保持部125保持于结合构件12。结合构件12的第二保持部125通过对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实施用于形成保持部的加工而形成。如图5的(b)所示,在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的第二保持部125的形成侧的外侧配置屏蔽体2之后,进行将第二保持部形成侧的圆筒状的弯折端部122整体向外侧弯折的加工,从而利用结合构件基部123和弯折端部122夹入屏蔽体2的内径侧。由此形成结合构件12的第二保持部125,屏蔽体2保持于结合构件12的第二保持部125。

如图6所示,在连结件5中,沿半径方向观察时,在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之间形成有间隙16。该间隙16是能够供第二缓冲构件14沿半径方向23移动的间隙。

在连结件5中,从安装环构件向缓冲构件传递的振动由半径方向23的振动分量和轴向24的振动分量形成。关于轴向24的振动分量,通过第一缓冲构件13和第二缓冲构件14一同在轴向上弯曲来吸收轴向的振动分量。此外,关于半径方向23的振动分量,如图7所示,通过第一缓冲构件13反复进行线材的间隔变窄、或者变宽这样的弹性变形,从而第一缓冲构件13吸收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由此,利用连结件5,使来自安装环构件的振动得到缓冲,实现了屏蔽体2的防振。这时,第二缓冲构件14的外径侧与第一缓冲构件13的外径侧一同保持于结合构件12的第一保持部124,且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以能够沿第二缓冲构件的半径方向移动的方式夹在第一凸缘部21和第二凸缘部22之间,因此,当在来自安装环构件的振动的作用下,第一缓冲构件13反复进行线材的间隔变窄、或者变宽这样的弹性变形时,第二缓冲构件14反复进行其内径侧相对于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靠近、或者远离这样的沿半径方向的移动。并且,这样的第二缓冲构件14的沿半径方向的反复移动是因为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之间的半径方向上的间隙16才变为可能的。

在连结件5中,第一缓冲构件13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以如下程度被安装环构件20的第一凸缘部21和第二凸缘部22夹持,该程度为:在上述的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的作用下,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能够进行相对于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靠近、或者远离这样的沿半径方向的移动。另外,当安装环构件20的第一凸缘部21和第二凸缘部22夹入第一缓冲构件13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的力过大时,第一缓冲构件13沿半径方向的弹性变形和第二缓冲构件14沿半径方向的移动都无法进行。此外,也可以是,在第一缓冲构件13的内径侧及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与第一凸缘部21和第二凸缘部22之间,以上述的第一缓冲构件13能够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和第二缓冲构件14能够沿半径方向移动的程度空开间隙,但当间隙过大时,会导致第一缓冲构件13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从第一凸缘部21和第二凸缘部22之间脱离。

此外,在连结件5中,对半径方向的间隙16的大小进行调节,以防止当第二缓冲构件14反复进行了沿半径方向的移动时,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从安装环构件20的第一凸缘部21和第二凸缘部22之间向外脱离。换言之,在连结件5中,对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的外径、第一凸缘部21的伸出长度及第二凸缘部22的伸出长度进行调节,以防止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从安装环构件20的第一凸缘部21和第二凸缘部22之间向外脱离。

如此一来,在连结件5中,从安装环构件20传递到缓冲构件的振动得到缓冲。并且,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缓冲构件13的单面侧存在平板状的第二缓冲构件14,在振动时,第一缓冲构件13的线材的中途部分131a、131b沿第二缓冲构件14的单面侧滑动,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缓冲构件13的线材的中途部分131a、131b在轴向24上飞出。

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在平板状的第二缓冲构件14和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之间存在间隙16,且在振动时,由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的第一缓冲构件13产生弹性变形来阻止向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移动的第二缓冲构件14,因此,能够防止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强力地碰撞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由此,能够防止发生因来自安装环构件的振动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反复地强力碰撞安装环构件20的圆筒部19所产生的“喀哒喀哒声”。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是设于成为振动源的振动体与安装于该振动体的板状的屏蔽体的连结部分的连结件,该连结件的特征在于,

该连结件包括:

第一缓冲构件,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

第二缓冲构件,其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并与该第一缓冲构件重叠;

安装环构件,其包括:圆筒部,其具有供用于将该连结件安装于该振动体的固定构件贯穿的贯穿孔并被该第一缓冲构件和该第二缓冲构件包围;第一凸缘部,其从该圆筒部沿半径方向伸出并与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以及第二凸缘部,其与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以及

结合构件,其包括:第一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第二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该屏蔽体;以及结合构件基部,其用于将该第一保持部和该第二保持部连接起来,

在该第二缓冲构件和该圆筒部之间形成有用于供该第二缓冲构件沿半径方向移动的间隙,以该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方式,利用该第一凸缘部和该第二凸缘部夹持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是设于成为振动源的振动体与安装于振动体的板状的屏蔽体的连结部分的连结件。也就是说,是用于连结振动体和屏蔽体的连结构造体。成为振动源的振动体为发动机、变速器、附设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涡轮增压器、热交换部件、旋转电机等。此外,安装于振动体的屏蔽体是用于屏蔽从振动源或者其附近的部件产生的热、声音等物理能量向发动机周围的其他部件、车外传递的部件。屏蔽体通常具有相对的两张金属板,根据隔热或者隔音的需要,设置两张金属板,或应用减振材料、吸音材料。并且,在保持有屏蔽体的本发明的连结件的供固定构件贯穿的贯穿孔内贯穿有固定用螺栓等固定构件,利用固定构件来保持屏蔽体的本发明的连结件固定于振动体,从而在振动体安装屏蔽体。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包括:第一缓冲构件,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第二缓冲构件,其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并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安装环构件;以及结合构件。

第一缓冲构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一缓冲构件的涡旋,整体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卷绕。因而,第一缓冲构件的卷绕形状不是随着涡旋朝向外去而所卷绕的位置逐渐变化的、所谓的螺旋涡旋状。不过,第一缓冲构件的所有涡旋部分不必在轴向上完全在同一位置卷绕,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在轴向上稍微偏离的部位。第一缓冲构件的涡旋的方向既可以是右旋,也可以是左旋。也可以是,第一缓冲构件的涡旋的曲率半径以恒定的变化率从内径侧到外径侧变化,或者也可以是,在从内径侧到外径侧的过程中存在曲率半径的变化率不同的部分。第一缓冲构件中的在半径方向上相邻的线材彼此间的间隔可以都恒定,或者也可以在第一缓冲构件中的在半径方向上相邻的线材彼此间的间隔存在不同的部分。

作为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材质,能够列举硬钢线、不锈钢线、钢琴丝、弹簧钢材等,在提高耐热性、防振性、腐蚀性这一点上,优选不锈钢线。作为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截面形状,能够列举圆形、椭圆形、矩形等。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粗细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0.8mm~1.2mm。

第一缓冲构件的制作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够列举将一根较长的线材成形为预定的涡旋形状的方法、在图8的(a)所示的虚线的位置冲切金属板30而成形为如图8的(b)所示的涡旋状的金属板的冲切体、即第一缓冲构件13b的方法等。如图8所示,在冲切金属板而成形为涡旋形状的第一缓冲构件的方法中,第一缓冲构件的所有涡旋部分易于在轴向上在同一位置卷绕,以及与将线材成形为涡旋状的情况相比,易于成形为涡旋形状,从这两点出发,优选冲切金属板而成形为涡旋形状的第一缓冲构件的方法。

第二缓冲构件是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的形状。此外,第二缓冲构件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第二缓冲构件只要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则其材料和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作为第二缓冲构件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金属网材料、弹簧钢材等金属板材、实施了模制加工、毡加工等的无机纤维材料等,优选由弹簧钢材形成的金属板材。此外,第二缓冲构件的厚度优选为0.1~2.0。作为第二缓冲构件,优选为像图12所示的实施例那样的第二缓冲构件14a,即,由金属板材、优选由弹簧钢材形成的金属板材被实施冲切加工而成形成呈大致环状的轮廓且形成有呈大致圆弧状的长孔部141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二缓冲构件重叠,在半径方向上配置在安装环构件和结合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既可以在振动体侧配置第一缓冲构件,也可以在振动体侧配置第二缓冲构件。并且,由于第一缓冲构件由线材形成,因此易于受到热的影响,因此,从使第一缓冲构件难以受到热的影响这一点出发,优选的是在振动体侧配置第二缓冲构件。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在第一缓冲构件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半径方向的内侧配置有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包围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此外,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由相对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也就是说,第一凸缘部在轴向上与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且第二凸缘部在轴向上与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

安装环构件具有:圆筒部;以及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该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在圆筒部的两侧向半径方向的外侧伸出。此外,安装环构件在半径方向的中心部、即圆筒部的内侧具有供固定构件贯穿的贯穿孔。在安装环构件中,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安装环构件的第二凸缘部在轴向上相对。并且,利用在轴向上相对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安装环构件中,圆筒部是在沿轴向观察时,外径从第一凸缘部侧到第二凸缘部侧相同的圆筒部。作为圆筒部的其他的方式,像图9所示的实施例的安装环构件那样,能够列举这样的圆筒部19c,即,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一凸缘部21c侧的圆筒部19c1的外径较小,第二凸缘部22c侧的圆筒部19c2的外径较大。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由第一凸缘部21c、第一凸缘部侧的外径较小的圆筒部19c1的外径侧、以及第二凸缘部侧的外径较大的圆筒部19c2的与第一凸缘部21c相对的面这三者形成第一缓冲构件13的最内径侧的线材131c的保持部,在该保持部保持有第一缓冲构件13的最内径侧的线材131c。例如,第一缓冲构件13的最内径侧的线材131c被第一凸缘部21c和第二凸缘部侧的外径较大的圆筒部19c2的与第一凸缘部21c相对的面紧紧地夹入。另外,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和第二凸缘部侧的外径较大的圆筒部19c2之间形成有间隙16c。此外,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以第二缓冲构件14能够在半径方向的振动的作用下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方式,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21c和第二凸缘部22c夹持第一缓冲构件13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14的内径侧。

结合构件包括:第一保持部,其用于保持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第二保持部,其用于保持屏蔽体;以及结合构件基部,其用于将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连接起来。

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利用结合构件的第一保持部被保持于结合构件。并且,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以在振动时不会从结合构件的第一保持部脱离的方式被保持于结合构件的第一保持部。

屏蔽体利用结合构件的第二保持部被保持于结合构件。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对于结合构件而言,通过实施第一保持部形成侧的圆筒状的整个弯折端部被向内侧弯折的加工,从而形成第一保持部,通过实施第二保持部形成侧的圆筒状的整个弯折端部被向外侧弯折的加工,从而形成第二保持部,此外,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的结合构件基部与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相连续。作为结合构件的其他的形态,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那样,能够列举这样的结合构件,即,通过将包括结合构件基部123d、弯折部25以及弯折部26的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c的弯折部25和弯折部26进行弯折而形成的结合构件,该结合构件基部123d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该弯折部25形成于结合构件基部123d的外径侧并向结合构件基部123d的一个面126d侧弯折,该弯折部26形成于结合构件基部123d的内径侧并向结合构件基部123d的另一个面127d侧弯折。在图10中的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c中,在结合构件基部的一个面126d配置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使弯折部25向内侧弯折,利用结合构件基部的一个面126d和弯折部25夹入并保持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从而形成连结构件的第一保持部。此外,在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c中,在结合构件基部的另一个面127d配置屏蔽体,使弯折部26向外侧弯折,利用结合构件基部的另一个面127d和弯折部26夹入并保持屏蔽体,从而形成连结构件的第二保持部。在将图10中的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c的弯折部弯折而形成的结合构件中,在形成有弯折部25或者26的部分形成保持部,利用该部分保持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及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屏蔽体的内径侧。并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只要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及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屏蔽体保持于结合构件,则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也可以沿结合构件的整个周向形成,或者也可以形成于结合构件的周向上的局部,换言之,可以是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在整周上保持于第一保持部,可以是屏蔽体的内径侧在整周上保持于第二保持部,或者也可以是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的整周中的局部保持于第一保持部,也可以是屏蔽体的内径侧的整周中的局部保持于第二保持部。另外,在图10中,图10的(a)是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d的立体图,图10的(b)是从下方观察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d得到的图,图10的(c)是从上方观察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0d得到的图。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作为结合构件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的形成位置,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结合构件的第二保持部形成在相对于结合构件的第一保持部在轴向上远离振动体的位置,即,在轴向上成为振动体→第一保持部→结合构件基部→第二保持部的顺序,但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制于此。作为其他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结合构件的第二保持部形成在相对于结合构件的第一保持部在轴向上靠近振动体的位置,即,在轴向上成为振动体→第二保持部→结合构件基部→第一保持部的顺序。此外,作为其他的方式,也可以是结合构件的第二保持部形成在相对于结合构件的第一保持部靠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即,也可以是,在半径方向上,在结合构件基部的内侧形成第一保持部,在结合构件基部的外侧形成第二保持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沿半径方向观察时,在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之间形成有间隙。该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之间的间隙是用于供第二缓冲构件能够在半径方向的振动的作用下沿半径方向移动的间隙。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当从振动体向安装环构件传递的振动从安装环构件传递到缓冲构件时,该振动被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二缓冲构件缓冲,实现了屏蔽体的防振。从该安装环构件向缓冲构件传递的振动被分为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和轴向的振动分量。并且,如图13的(a)所示,关于轴向的振动分量,通过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二缓冲构件一同在轴向上弯曲,从而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二缓冲构件吸收轴向的振动分量。此外,关于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通过第一缓冲构件在半径方向上反复进行其线材的间隔变窄、或者变宽这样的弹性变形,从而第一缓冲构件吸收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如此一来,能够利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实现屏蔽体的防振。这时,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与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一同保持于结合构件的第一保持部内,且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方式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因此,当第一缓冲构件在半径方向上反复进行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间隔变窄、或者变宽这样的弹性变形时,第二缓冲构件反复进行其内径侧靠近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或远离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这样的沿半径方向的移动。并且,这样的第二缓冲构件沿半径方向的反复移动是因为存在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之间的半径方向上的间隙才成为可能的。另外,实际的振动是朝向各种方向的、轴向的振动分量和半径方向的合力,因此,实际上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沿半径方向的弹性变形及第二缓冲构件的沿半径方向的反复移动与第一缓冲构件及第二缓冲构件的在轴向上的弯曲是复合地同时发生的。此外,在第二缓冲构件与圆筒部之间的间隙大于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的线材的宽度的形态中,当从安装环构件传递到缓冲构件的振动较小时,如图13的(b)所示,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进入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的线材和从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起第二个线材之间,第二缓冲构件以从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起第二个线材向第一凸缘部的外部伸出的方式倾斜,并且第一缓冲构件变形,从而第一缓冲构件吸收轴向的振动分量。此外,关于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通过第一缓冲构件在半径方向上反复进行其线材的间隔变窄、或者变宽这样的弹性变形,第一缓冲构件吸收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也就是说,在第二缓冲构件和圆筒部之间的间隙大于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的线材的宽度的形态中,当从安装环构件传递到缓冲构件的振动较小时,第二缓冲构件几乎不变形,通过主要是第一缓冲构件变形,从而实现了屏蔽体的防振。并且,在第二缓冲构件和圆筒部之间的间隙大于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的线材的宽度的形态中,当从安装环构件传递到缓冲构件的振动变大时,关于轴向的振动分量,如图13的(a)所示,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二缓冲构件一同在轴向上弯曲,从而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二缓冲构件吸收轴向的振动分量,此外,关于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通过该第一缓冲构件在半径方向上反复进行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间隔变窄、或者变宽这样的弹性变形,第一缓冲构件吸收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从而实现了屏蔽体的防振。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如下方式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即,在上述的半径方向的振动的作用下,能够进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靠近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或远离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这样的第二缓冲构件的沿半径方向的反复移动。在此,当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被以较强的力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时,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沿半径方向的弹性变形或者第二缓冲构件的沿半径方向的反复移动无法进行。另一方面,若在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及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与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存在过大的间隙,则在施加了振动时,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会从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脱离。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以具有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能够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以及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反复移动的程度的、较小的间隙的方式,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或者以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能够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以及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反复移动的程度,使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与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接触的方式,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若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与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的外径之间的差大于等于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则在被传递了半径方向的振动时,由于在第一缓冲构件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之前,第二缓冲构件沿半径方向移动,从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碰撞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因此无法得到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在本发明的连结件中,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接触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或者在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与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的外径之间的差小于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的间隙的范围且是起到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的范围内,在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和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存在间隙。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对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进行调节,以防止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从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向外脱离。换言之,在本发明的连结件中,对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的外径、第一凸缘部的半径方向的伸出长度及第二凸缘部的半径方向的伸出长度进行调节,以防止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从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向外脱离。

如此一来,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从安装环构件向缓冲构件传递的振动得到缓冲。并且,在第一缓冲构件的单面侧存在平板状的第二缓冲构件,在振动时,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沿第二缓冲构件的单面侧滑动,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沿轴向飞出。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中,在平板状的第二缓冲构件和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存在间隙,且通过由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的第一缓冲构件弹性变形来阻止第二缓冲构件在振动的作用下朝向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强力地碰撞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由此,能够防止发生因来自安装环构件的振动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反复地强力碰撞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所产生的“喀哒喀哒声”。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是设于成为振动源的振动体与安装于该振动体的板状的屏蔽体的连结部分的连结件,该连结件的特征在于,

该连结件包括:

第一缓冲构件,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

第二缓冲构件,其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并与该第一缓冲构件重叠;

第三缓冲构件,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在与该第一缓冲构件侧相反的一侧同第二缓冲构件重叠;

安装环构件,其包括:圆筒部,其具有供用于将该连结件安装于该振动体的固定构件贯穿的贯穿孔并被该第一缓冲构件、该第二缓冲构件以及该第三缓冲构件包围;第一凸缘部,其从该圆筒部沿半径方向伸出并与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以及第二凸缘部,其与该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以及

结合构件,其包括:第一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以及该第三缓冲构件的外径侧;第二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该屏蔽体;以及结合构件基部,其用于将该第一保持部和该第二保持部连接起来,

在该第二缓冲构件和该圆筒部之间形成有用于供该第二缓冲构件沿半径方向移动的间隙,以该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方式,利用该第一凸缘部和该第二凸缘部夹持该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该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及该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在还具有与第二缓冲构件重叠的第三缓冲构件这一点上,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不同,关于其他内容,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相同。因此,以下关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对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不同的点进行说明,而省略相同的点的说明。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包括:第一缓冲构件,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第二缓冲构件,其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并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第三缓冲构件,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安装环构件;以及结合构件。例如,如图11所示,连结件36包括:第一缓冲构件13,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第二缓冲构件14,其呈大致环状且为平板状,并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第三缓冲构件35,其由俯视呈涡旋状的线材形成;安装环构件20;以及结合构件12。在连结件36中,从振动体侧起以第三缓冲构件35→第二缓冲构件14→第一缓冲构件13的顺序重叠。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的第一缓冲构件及第二缓冲构件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的第一缓冲构件及第二缓冲构件相同。

第三缓冲构件除了在与第一缓冲构件侧相反的一侧同第二缓冲构件重叠这一点之外,其他与第一缓冲构件相同。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第一缓冲构件、第二缓冲构件以及第三缓冲构件按第一缓冲构件、第二缓冲构件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顺序重叠,在半径方向上配置在安装环构件和结合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能够进行如下设计:通过在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三缓冲构件中改变材质、线材直径、截面形状、匝数、周长等,从而改变主要吸收的振动的频带,对分布较广的频带有效地进行防振。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在第一缓冲构件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第二缓冲构件的半径方向的内侧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半径方向的内侧配置有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包围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此外,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由相对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也就是说,第一凸缘部在轴向上与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此外,第二凸缘部在轴向上与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相对。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的安装环构件及结合构件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的安装环构件,除了缓冲构件为第一缓冲构件、第二缓冲构件以及第三缓冲构件之外,其他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结件的安装环构件和结合构件相同。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在沿半径方向观察时,在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之间形成有间隙。该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之间的间隙是用于供第二缓冲构件能够在半径方向的振动的作用下沿半径方向移动的间隙。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当从振动体传递到安装环构件的振动从安装环构件向缓冲构件传递时,该振动被第一缓冲构件、第二缓冲构件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缓冲,而实现屏蔽体的防振。关于轴向的振动分量,通过第一缓冲构件、第二缓冲构件以及第三缓冲构件一同在轴向上弯曲,第一缓冲构件、第二缓冲构件以及第三缓冲构件吸收轴向的振动分量。此外,关于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通过该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三缓冲构件在半径方向上反复进行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间隔变窄、或者变宽及第三缓冲构件的线材的间隔变窄、或者变宽这样的弹性变形,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三缓冲构件吸收半径方向的振动分量。如此一来,能够利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实现屏蔽体的防振。这时,第二缓冲构件的外径侧与第一缓冲构件的外径侧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外径侧一同保持于结合构件的第一保持部内,且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方式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因此,当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三缓冲构件在半径方向上反复进行其线材的间隔变窄、或者变宽这样的弹性变形时,第二缓冲构件反复进行其内径侧靠近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或远离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这样的沿半径方向的移动。并且,这样的第二缓冲构件的沿半径方向的反复移动是因为存在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之间的半径方向上的间隙才变为可能的。另外,实际的振动是朝向各种方向的、轴向的振动分量和半径方向的合力,因此,实际上,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沿半径方向的弹性变形及第三缓冲构件的线材的沿半径方向的弹性变形和第二缓冲构件的沿半径方向的反复移动与第一缓冲构件、第二缓冲构件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在轴向上的弯曲是复合地同时发生的。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如下方式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即,在半径方向的振动的作用下,能够进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靠近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或远离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这样的第二缓冲构件的沿半径方向的反复移动。在此,当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被以较强的力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时,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沿半径方向的弹性变形和第三缓冲构件的线材的沿半径方向的弹性变形或者第二缓冲构件的沿半径方向的反复移动无法进行。另一方面,若在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与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存在过大的间隙,则会导致在施加了振动时,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从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脱离。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以具有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能够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和第三缓冲构件的线材能够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以及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反复移动的程度的、较小的间隙的方式,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及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或者以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能够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和第三缓冲构件的线材能够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以及第二缓冲构件能够沿半径方向反复移动的程度,使第一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第三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以与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接触的方式,由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夹持。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若第一缓冲构件及第三缓冲构件这两者的内径与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的外径之间的差大于等于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与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则在被传递了半径方向的振动时,由于在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三缓冲构件沿半径方向弹性变形之前,第二缓冲构件沿半径方向移动,从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碰撞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因此无法得到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及第三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接触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或者在第一缓冲构件及第三缓冲构件这两者的内径与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的外径之间的差小于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与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的间隙的范围、且是能够起到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的范围内,在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及第三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与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存在间隙。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对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进行调节,以防止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从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向外脱离。换言之,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对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的外径、第一凸缘部的半径方向的伸出长度及第二凸缘部的半径方向的伸出长度进行调节,以防止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从安装环构件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向外脱离。

如此一来,利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从安装环构件向缓冲构件传递的振动得到缓冲。并且,在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三缓冲构件的单面侧存在平板状的第二缓冲构件,在振动时,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及第三缓冲构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沿第二缓冲构件的单面侧滑动,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及第三缓冲构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沿轴向飞出。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由于在第一缓冲构件和第三缓冲构件之间存在第二缓冲构件,因此,能够防止在振动时,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和第三缓冲构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彼此缠绕在一起。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结件中,通过在平板状的第二缓冲构件和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存在间隙,且由涡旋状的线材形成的第一缓冲构件弹性变形和第三缓冲构件弹性变形来阻止第二缓冲构件因振动而向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强力地碰撞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由此,能够防止发生因来自安装环构件的振动而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反复地强力碰撞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所产生的“喀哒喀哒声”。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2、屏蔽体;3、排气歧管;4、固定螺钉;5、36、连结件;11、11c、安装环用第一构件;12、12c、12d、结合构件;13、13b、第一缓冲构件;14、14a、第二缓冲构件;15、安装环用第二构件;16、16c、第二缓冲构件的内径侧和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之间的间隙;17、贯穿孔;19、安装环构件的圆筒部;19c1、第一凸缘侧的圆筒部;19c2、第二凸缘侧的圆筒部;20、安装环构件;21、21c、第一凸缘部;22、22c、第二凸缘部;23、半径方向;24、轴向;25、26、弯折部;30、金属板;35、第三缓冲构件;111、安装环用第一构件的圆筒部;120、保持部形成前的结合构件;121、第一保持部形成侧的弯折端部;122、第二保持部形成侧的弯折端部;123、123d、结合构件基部;124、第一保持部;125、第二保持部;126d、结合构件基部的一面;127d、结合构件基部的另一面;131a、131b、第一缓冲构件的线材的中途部分;131c、第一缓冲构件的最内径部;141、长孔部;151、安装环用第二构件的圆筒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