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4534阅读:728来源:国知局
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抽水泵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抽水泵,是指具备一进一出的抽气(水)嘴、排气(水)嘴各一个,并且在进口处能够持续形成真空或负压;排气嘴处形成微正压;工作介质可以为气体,也可为液体,体积小巧的一种仪器,常被称为微型真空水泵,微型抽水泵,微型自吸水泵,均可在网上查询相关参数与实验数据。

在抽水泵使用的时候,由于其震动幅度较大,这样便需要对抽水泵进行固定,使得其工作时更加的平稳,由于现有抽水泵型号不同,其尺寸也不同,因此,对于每一个抽水泵几乎都需要特别定制其固定装置,这样便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以及材料的浪费,而抽水泵由于其重量较大,导致移动也不是很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包括右支架、横板和左支架,所述右支架的中心处两侧上方固定有横板,所述横板的外壁两端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中心处开有螺纹旋孔,且右支架的一侧连接有左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间通过横板进行连接固定,且横板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在左支架和右支架上,所述左支架的下方固定有轮子,所述轮子通过支柱焊接在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下方,且右支架的中心处套接有环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环套的内部中心处设有橡胶条,且环套的内部上下方均铺设有滑条,所述环套的内部两侧开有固定小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轮子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轮子均匀设置在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下方两端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截面呈方形,且由硬质不锈钢材料制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环套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分别套接在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中心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横板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横板对称固定在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该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其主要由左支架、右支架和横板组成,左支架和右支架之间通过横板连接固定,左右支架两端下方均焊接固定有轮子,这样便使得抽水泵方便移动,横板上设置了螺纹旋孔,这样便能够稳定的连接固定好抽水泵,使其工作时不会由于振动而脱落,而支架上又设置了环套,这样便可伸缩支架,使其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抽水泵的固定,该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方便且牢固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的环套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右支架、2-固定板、3-螺纹旋孔、4-固定螺母、5-横板、6-环套、7-左支架、8-支柱、9-轮子、10-固定小孔、11-橡胶条、12-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农用抽水泵固定装置,包括右支架1、横板5和左支架7,右支架1的中心处两侧上方固定有由钢质材料制成的横板5,横板5的外壁两端固定有固定板2,固定板2的中心处开有螺纹旋孔3,且右支架1的一侧连接有左支架7,左支架7和右支架1之间通过横板5进行连接固定,且横板5通过固定螺母4固定在左支架7和右支架1上,左支架7的下方固定有轮子9,轮子9通过支柱8焊接在左支架7和右支架1的下方,使得整个装置移动方便,且右支架1的中心处套接有环套6,环套6的内部中心处设有橡胶条11,可以一定程度的防止支架套接时造成的磨损,且环套6的内部上下方均铺设有由表面较平滑的橡胶材质制成的滑条12,环套6的内部两侧开有固定小孔10,轮子9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轮子9均匀设置在左支架7和右支架1的下方两端处,左支架7和右支架1的截面呈方形,且由硬质不锈钢材料制成,环套6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分别套接在左支架7和右支架1的中心处,横板5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横板5对称固定在左支架7和右支架1之间。

固定板2设置有两个,且以两个一组固定在横板5上,每一个固定板上均开设有一个螺纹旋孔3,用以连接固定抽水泵。

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抽水泵通过螺纹旋孔3固定好,支架采用的是对接的方式连接,其中心处通过环套6进行连接,类似于雨伞伸缩原理,可通过固定小孔10对支架伸缩前后进行固定,而支架底部又焊接了轮子9,这样便使得抽水泵在固定安装好后,移动变得更加的方便,对于环套6内部,边侧设置的滑条12,可以有效的减少抽缩造成的支架磨损,其对接处也利用橡胶条11进行包裹,这便使得支架的耐用性更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