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3226阅读:9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路连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汽车或者市场其他新能源汽车中,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中管路均采用Q675/Q676A型蜗杆传动式软管卡箍或Q673钢带式弹性软管夹箍来实现冷却管路连接位置的紧固。安装前与拆卸时该紧固件与零部件相对独立,卡箍选型时型号多种多样,且受工人手工操作的影响,存在安装不到位或者其他蜗杆紧固过松、过紧或滑牙失效等问题。

随着电动汽车的研发,驱动模式由传统的发动机驱动模式变更为电机驱动模式。冷却系统中被冷却的零部件为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充电机、DC/DC等,接口大小各异,安装位置也受其零部件设计限制,使用传统的卡箍安装管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管路连接结构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结构,用以连接需被冷却的零部件机体和冷却液输送管,包括卡套式接头体和软管接头,所述卡套式接头体的一端螺接固定在所述零部件机体上,所述软管接头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输送管扣压连接,所述卡套式接头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软管接头的另一端套设的螺母螺接。

其中,所述卡套式接头体为直通卡套式接头体,所述卡套式接头体的两端外侧均设有锥螺纹。

其中,所述卡套式接头体一端为设有轴向通孔的直通管,所述直通管外侧设有锥螺纹并螺接固定在所述零部件机体上,所述卡套式接头体另一端为外设锥螺纹的对接管。

其中,位于所述螺母内的所述软管接头的端部外侧设有O型圈。

其中,所述软管接头与所述冷却液输送管连接处设有多个环形倒齿。

其中,所述软管接头位于所述环形倒齿内侧的外圆面上轴向设有两个环形限位凸缘。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结构,包括卡套式接头体和软管接头,用以连接需被冷却的零部件机体和冷却液输送管,实现对零部件机体的冷却,螺纹连接,安装及拆卸便捷,提高效率;所述软管接头与所述冷却液输送管扣压连接,保证密封性,防止泄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零部件机体;2:冷却液输送管;3:卡套式接头体;4:软管接头;5:O型圈;6: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结构,用以连接需要被冷却的零部件机体1和冷却液输送管2,包括卡套式接头体3和软管接头4,所述卡套式接头体3的一端螺接固定在所述零部件机体1上,安装牢固;所述软管接头4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输送管2扣压连接,连接便捷且强度高;所述卡套式接头体3的另一端与所述软管接头4的另一端套设的螺母6螺接,螺纹连接既保证了安装拆卸的便捷,又提高了密封性,有效防止泄露,更好的冷却零部件机体1,提高效率。

进一步的,卡套式接头体3具体为直通卡套式接头体,一端为设有轴向通孔的直通管,该直通管外侧设有锥螺纹并螺接固定安装于零部件机体1上,另一端为外设锥螺纹的对接管,结构简单,安装牢固。

进一步的,软管接头4一端套设有与卡套式接头体3螺接适配的螺母6,软管接头4另一端与冷却液输送管2扣压连接,实现冷却系统与零部件机体1的连通,进而方便冷却系统对零部件机体1进行冷却降温。

其中,位于螺母6内的软管接头4的端部外侧设有尺寸匹配的O型圈5,对接管与螺母6拧紧安装完毕后,对接管与软管接头4的端部挤压O型圈5,实现密封作用。

其中,软管接头4与冷却液输送管2连接处设有三个环形倒齿,实现软管接头4与冷却液输送管2的扣压连接,安装便捷牢固,有效防止冷却液输送管2的脱落。

进一步的,软管接头4位于环形倒齿内侧的外圆面上轴向设有两个环形凸缘限位台,用以卡限冷却液输送管2,防止向上滑动,加强软管接头4与冷却液输送管2的扣压连接。

其中,冷却液输送管2、软管接头4、O型圈5和螺母6构成软管总成,为一体总成供货。

安装流程如下:

将卡套式接头体的直通管预先安装于零部件机体上,将冷却液输送管与软管接头扣压连接,并使冷却液输送管的端部卡限在环形凸缘限位台一侧;将卡套式接头体的对接管与螺母拧紧,保证O型圈被挤压在对接管与软管接头的端部之间,完成冷却系统管路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冷却系统管路连接结构,包括卡套式接头体和软管接头,用以连接需被冷却的零部件机体和冷却液输送管,实现对零部件机体的冷却,螺纹连接,安装及拆卸便捷,提高效率;所述软管接头与所述冷却液输送管扣压连接,保证密封性,防止泄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