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结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4205发布日期:2018-11-30 19:02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设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结构件。



背景技术:

连接件是桩基工程中桩与桩之间、装配式住宅中墙与墙之间、墙与楼板之间等施工场合中常用的安装结构件,连接件自身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关系到两个被连接物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4947658B)公开了一种弹卡式连接件,其包括大螺母套筒、小螺母套筒、连接件以及插杆,前述大螺母套筒与连接件以螺纹方式连接,其中连接件在容置于大螺母套筒的一侧环形阵列有多个弯折弹片,且的弯折弹片与大螺母套筒的内侧壁之间具有大于0°的夹角;插杆的一侧与小螺母套筒螺纹连接,另一侧在其外周面上开设有环槽,且环槽在远离小螺母套筒的一侧槽面设置为挡面,用于对卡接于该环槽的弯折弹片进行限位;其中,弯折弹片包括弹片本体,以及一个设置在弹片本体远离连接件一端的弯折部;弹片本体一侧端面与连接件中的内侧壁齐平,另一侧端面与连接件的外侧壁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上述结构的弹卡式连接件中,由于插杆的另一侧在其外周面上开设环槽,并将环槽在远离小螺母套筒的一侧槽面设置为抵挡弯折弹片的挡面,因此,该弹卡式连接件能够承受较大的轴向拉拔力。但是,由于插杆在开设有环槽位置处的外径自远离小螺母套筒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当该弹卡式连接件在承受较大的的压力时,弯折弹片会向远离挡面的方向轴向移动,这就会造成两个被连接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不高或稳定性欠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连接件在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时,连接件相对于插杆会发生轴向移动而影响两个被连接物体间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的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结构件,具有如下特征,包括:

第一旋接头;

第二旋接头;

筒夹、具有旋接部和卡接部;以及

插杆、其第一端部与第二旋接头相旋接,其第二端部贯穿前述旋接部后与前述卡接部相卡接;

其中,插杆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轴段部位开设有至少一条螺旋槽,筒夹于旋接部的内壁面开设有至少一凹槽,当插杆的第二端部与前述卡接部相卡接时,凹槽和螺旋槽相连通。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结构件中,还具有如下特征:在由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的轴向方向上,中间轴段的直径逐渐变小;

第二端部的外圆周面和端面之间圆弧面过渡或锥形面过渡。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结构件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插杆的第一端部为外螺纹端,第二旋接头开设有匹配该外螺纹端的内螺纹孔;

筒夹的旋接部为空心螺栓,且第一旋接头开设有匹配前述旋接部的内螺纹孔。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结构件中,还具有如下特征:中间轴段于靠近第一端部的位置配置扭矩施加部;

其中,扭矩施加部具有至少一平直面,或者,扭矩施加部为齿轮段;

扭矩施加部的外接圆直径大于第一端部的最大直径和/或第二端部的最大直径。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结构件中,还具有如下特征:筒夹的旋接部与卡接部为一体结构;

其中,卡接部具有至少两个环绕筒夹中轴线间隔设置的弹性卡片,且弹性卡片由旋接部上远离第二旋接头的一端向第一旋接头方向延伸而出。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结构件中,还具有如下特征:在由第二旋接头至第一旋接头的轴向方向上,各弹性卡片向筒夹的轴心线逐渐靠拢。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结构件中,还具有如下特征:筒夹于靠近第二旋接头的一端配置扭矩施加部;

扭矩施加部为内正多边形孔或外正多边形棱柱段或齿轮段。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结构件中,还具有如下特征:筒夹的内壁面沿轴向间隔开设至少两条凹槽,且凹槽的槽深等于或小于槽宽;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结构件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插杆的中间段开设有至少两条相交叉连通的螺旋槽或至少两条相平行的螺旋槽。

进一步的,上述的连接结构件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插杆的第二端部呈卵形或水滴形;

或者,插杆的第二端部为球头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件中,采用筒夹旋接第一旋接头以保证相互间的连接强度,插杆的一端旋接第二旋接头以保证相互间的连接强度,并且,插杆的另一端与筒夹相卡接,因而具有较好的机械连接强度基础。此外,通过在插杆上开设螺旋槽、筒夹内壁面开设凹槽的方式,使得从螺旋槽灌入的液态固化剂能够填充于螺旋槽和凹槽内,凝固后的固化剂因较好的粘接效果能够提高连接插杆和筒夹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避免连接结构件在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时造成筒夹相对于插杆发生轴向位移的问题,进而保证两个被连接物体间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一种连接结构件的装配图;

图2是实施例中一种连接结构件的爆炸图;

图3是实施例中第一刚性棒材的局部结构图;

图4是实施例中第一旋接头的结构图;

图5是实施例中第二刚性棒材的局部结构图;

图6是实施例中第二旋接头的结构图;

图7是实施例中插杆的结构图;

图8是图7中字母A对应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实施例中筒夹的半剖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中筒夹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中:

100、连接结构件;

1、第一旋接头;11、第一内环形挡块;12、内螺纹孔;13、扭矩施加部;

2、第二旋接头;21、第二内环形挡块;22、内螺纹孔;23、扭矩施加部;

3、插杆;31、第一端部;32、中间轴段;33、第二端部;331、外圆周面; 332、端面;333、圆弧面;34、螺旋槽;35、扭矩施加部;36、轴肩面;

4、筒夹;41、旋接部;42、卡接部;421、弹性卡片;43、凹槽;44、扭矩施加部;45、中心通孔;

5、第一刚性棒材;51、第一膨大端;

6、第二刚性棒材;61、第二膨大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以实施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件100,该连接结构件 100件用于对接两个建筑类预制结构件(如桩和桩之间、墙与墙之间、桩与柱之间、或墙与楼板之间等)中轴向相互对齐或尽量对齐的刚性棒材(如钢筋、钢棒或满足刚度、强度要求的任何一种条状物即可)。具体的,该连接结构件 100包括:第一旋接头1、第二旋接头2、插杆3以及筒夹4。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刚性棒材5埋设在图中未显示的第一预制件之中,第一旋接头1位于第一刚性棒材5的一端部且同样可埋设于第一预制件之中。具体的,第一旋接头1可活动地轴向套装在第一刚性棒材5上,第一刚性棒材5具有第一膨大端51。第一旋接头1具有第一内环形挡块11,第一内环形挡块11的内直径D1小于第一膨大端51的最大外直径D2。此外,第一旋接头1的尾部设有便于旋拧的扭矩施加部13。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件件中,第一旋接头1与第一刚性棒材5还可以是一体结构,即第一旋接头1由第一刚性棒材5的端部镦粗后加工螺纹孔形成,在此种形式下,第一旋接头1可以不设置扭矩施加部。

如图1、图5以及图6所示,第二刚性棒材6埋设在图中未显示的第二预制件之中,第二旋接头2位于第二刚性棒材6的一端部且同样可埋设于第二预制件之中,本实施例中,第二旋接头2与第一旋接头1轴向对齐。具体的,第二旋接头2可活动地轴向套装在第二刚性棒材6上,第二刚性棒材6具有第二膨大端61,第二旋接头2具有第二内环形挡块21,第二内环形挡块21的内直径D3小于第二膨大端61的最大外直径D4。此外,第二旋接头2的尾部都设有便于旋拧的扭矩施加部23。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件件中,第二旋接头2与第二刚性棒材6为一体结构,即第二旋接头2由第二刚性棒材6的端部镦粗后加工螺纹孔形成,在此种形式下,第一旋接头1可以不设置扭矩施加部。第一刚性棒材5 和第二刚性棒材6即指代本实用新型中的被连接物体。且第一刚性棒材5和第二刚性棒材6可以是钢筋、钢棒或任意一种满足强度、刚度要求的长条状物体.

如图4、图9以及图10所示,筒夹4具有旋接部41和卡接部42,本实施例中,筒夹4的旋接部41与卡接部42为一体结构。具体的,筒夹4的旋接部 41为开设有中心通孔45的空心螺栓,且第一旋接头1开设有匹配前述旋接部 41的内螺纹孔12;卡接部42具有至少两个环绕筒夹4中轴线间隔设置的弹性卡片421,且弹性卡片421由旋接部41上远离第二旋接头2的一端向第一旋接头1方向延伸而出。此外,为了便于旋接筒夹4和第一旋接头1,筒夹4于靠近第二旋接头2的一端配置扭矩施加部44,本实施例中,扭矩施加部44可以是内正多边形孔或外正多边形棱柱段或齿轮段。

为了保证插杆3和筒夹4之间的卡接强度,在由第二旋接头2至第一旋接头1的轴向方向上,各弹性卡片421向筒夹4的轴心线逐渐靠拢。较为重要的是,筒夹4于旋接部41的内壁面开设有至少一凹槽43,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件件中,筒夹4还于旋接部41的内壁面沿轴向间隔开设至少两条凹槽43,且为了较好发挥固化剂的粘接效果以能够提高插杆3和筒夹4之间的连接强度,凹槽43的槽型优选为矩形槽或燕尾槽,且凹槽43的槽深等于或小于槽宽。

如图1、图7以及图9所示,插杆3沿轴向依次包含:第一端部31、中间轴段32以及第二端部33。其中,第一端部31与第二旋接头2相旋接,其第二端部33贯穿前述旋接部41后与前述卡接部42相卡接。具体的,插杆3的第一端部31为外螺纹端,第二旋接头2开设有匹配该外螺纹端的内螺纹孔22(如图6所示)。

如图7和图9所示,较为关键的是:插杆3于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3 之间的中间轴段32部位开设有至少一条螺旋槽34,当插杆3的第二端部33与前述卡接部42相卡接时,凹槽43和螺旋槽34相连通(如图1所示),因此,经由螺旋槽34灌入的液态固化剂能够流通至筒夹4的凹槽43中。本实施例中,螺旋槽34的槽宽大于或等于槽深,且螺旋槽34的槽型优选为矩形槽或燕尾槽。

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件件中,插杆3的中间段还可以开设有至少两条相交叉连通的螺旋槽34,即各螺旋槽34的螺旋方向和/或螺旋角不同。当然,插杆3的中间段也可以是开设至少两条相平行的螺旋槽34,这就可以多填充固化剂以提高插杆3和筒夹4之间的粘接强度。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由第一端部31至第二端部33的轴向方向上,中间轴段32的直径逐渐变小;且在在由第一端部31至第二端部33的轴向方向上,第二端部33的直径同样逐渐减小,即中间轴段32和第二端部33之间形成有直径突变轴肩面36,当第二端部33与卡接部42部相卡接时,轴肩面36与弹性卡片421的端面形成抵挡结构。

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插杆3受拉力作用下使得筒夹4的卡接部42脱离轴肩面36,设计时,轴肩面36于外边沿位置设置挡圈(图中未显示),或者轴肩面36由内向外朝第一端部31倾斜前伸。

如图7、图8以及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插杆3在第二端部33 的引导下顺利贯穿筒夹4,第二端部33的最大直径小于筒夹4上旋接部41的内直径,且第二端部33的外圆周面331和端面332之间圆弧面333过渡或锥形面过渡。当然,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件件中,插杆3的第二端部33呈卵形或水滴形;或者,插杆3的第二端部33为球头端。

如图1和图7所示,此外,为了便于旋拧插杆3使插杆3与第二旋接头2 相旋接,中间轴段32于靠近第一端部31的位置配置扭矩施加部35;本实施例中,扭矩施加部35具有至少一平直面,为了方便扳手等工具旋拧扭矩施加部 35,扭矩施加部35的外接圆直径大于第一端部31的最大直径和/或第二端部 33的最大直径。当然,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件100件中,扭矩施加部 35还可以是齿轮段。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具体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或等同替换,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