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升降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2390发布日期:2019-01-02 21:53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可升降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可升降支撑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伸缩饰板的可升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可升降支撑装置中,通常包括一直立柱、以及一滑车,滑设于该直立柱上,该滑车通过该直立柱上的一长形开口而向外延伸,以承载一显示装置,该长形开口的长度通常取决于该滑车相对于该直立柱滑动的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然而该长形开口通常没有遮蔽用的装饰板以遮蔽由该长形开口向外显露的直立柱内部,而直立柱内部的各种元件外露时会造成外观上的缺失。

然而为了完全遮蔽显露的长形开口,可于滑车下方设置一具有一定长度的装饰板,然而,过长的装饰板会影响滑车滑动的最低位置,因而缩短并限制了滑车于该直立柱上的升降行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可升降支撑装置,用于支撑一显示装置,包括:一支撑座,包含一底板以及一长形开口;一滑车,滑设于该支撑座上,并通过该长形开口显露于该支撑座外以承载该显示装置;以及一伸缩饰板,设置于该滑车下方,包含:一第一挡片,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固设于该滑车上;一第二挡片,具有一第三端、以及一第四端,该第三端滑设于该第一挡片上,使得该第二挡片可相对该第一挡片滑动;以及一弹性件,其一端抵掣该第一挡片,另一端抵掣该第二挡片,并恒使得该第一端与该第四端之间保持一最大距离。

其中,当该第二挡片的该第四端接触该底板时,随该滑车滑动,该第二挡片相对该第一挡片滑动,并使该第一端与该第三端的距离改变,且该伸缩饰板恒遮蔽该长形开口位于该滑车下方的一区段。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挡片还具有一主板、以及一滑轨,该滑轨设置于该主板上且向外凸伸;而该第二挡片还具有一滑动部、以及一沟槽,该滑动部滑设于该滑轨上,使得该第二挡片可相对该第一挡片滑动,该沟槽自该第三端延伸至该第四端。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可升降支撑装置还包括一滑动轴,滑设于该第二挡片的该沟槽中,且其一端固设于该第一挡片上;其中,该滑动轴具有一头部、一柱体、以及一扣环,该头部形成于该柱体的一端部;该第一挡片还具有一固定环,该柱体穿过该固定环,且该头部抵掣该固定环,该扣环则相对该头部而固定于该固定环的另一侧,借此将该头部固定于该第一挡片上。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挡片还包括一抵掣部,设置于该第二挡片的该第三端上,该弹性件套设于该滑动轴的该柱体上,其一端抵掣于该第一挡片的该固定环上,其另一端抵掣于该第二挡片的该抵掣部上。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抵掣部还具有一过孔,该过孔与该沟槽相通,该滑动轴穿过该过孔而滑设于该沟槽上。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挡片的该滑轨具有对应的两个翼板;而该第二挡片的该滑动部具有对应所述翼板的两个组配件,可滑动地组配于该翼板上。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挡片的该滑轨还具有一本体,该本体设置于该主板且向外凸伸,所述翼板与该主板相间隔地设于该本体的两侧,而所述组配件各自为弯折的一板体,所述组配件共同围绕界定出一空间以容纳所述翼板,使得所述组配件组配并滑设于所述翼板上。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滑轨还具有一限位部,邻近该第一挡板的该第二端,且连接所述翼板以及该主板,以封闭所述翼板邻近该第二端的端部。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组配件各自为呈现L形一板体。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滑动轴的该柱体为一圆柱体,而该沟槽的截面对应呈现一弧形,以容置该滑动轴的该柱体。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滑车能在一最高位置与一最低位置间随停,在该最高位置时,该第一端与该第四端之间呈一最大距离,在该最低位置时,该第一端与该第四端之间呈一最小距离。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当该滑车自该最高位置向下滑动,且该第二挡片的该第四端接触该底板时,该第一端与该第三端逐渐靠近并压缩该弹性件;而该滑车自该最低位置向上滑动时,该第一挡片随该滑车向上移动,而经压缩的该弹性件释放其弹性力而使得该第一端与该第三端逐渐分离,直到该第二挡片与该底板不接触,该第一端与该第四端之间呈该最大距离时,该伸缩饰板随该滑车向上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升降支撑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升降支撑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滑车于其最高位置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滑车于其最低位置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 可升降支撑装置

2000 显示装置

1 支撑座

11 底板

12 长形开口

13 直立柱体

14 外轨组

141 外轨

2 滑车

21 承载部

22 内轨组

221 内轨

3 伸缩饰板

31 第一挡片

311 第一端

312 第二端

313 主板

314 滑轨

3140 本体

3141 翼板

3142 限位部

315 固定环

32 第二挡片

321 第三端

322 第四端

323 滑动部

3231 组配部

3232 空间

324 沟槽

325 抵掣部

3251 过孔

33 滑动轴

331 头部

332 柱体

333 扣环

34 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惟需注意的是,以下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附图中的元件数目、形状及尺寸可依实际实施状况而随意变更,且元件布局状态可更为复杂。本实用新型亦可借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可升降支撑装置1000如图1的立体示意图所示,而其立体爆炸图如图2所示,该可升降支撑装置1000主要包括一支撑座1、一滑车2、以及一伸缩饰板3,于图2中,为了清楚展示该支撑座1的结构,将该支撑座1逆时针旋转90度。

该支撑座1包含一底板11、一长形开口12、一直立柱体13、以及一外轨组14。其中,该直立柱体13设置于该底板11上,并借由该底板11而立于一工作面上,该长形开口12形成于该直立柱体13上,而该外轨组14包含两个外轨141,对应地形成于该直立柱体13的内表面。

该滑车2包含一承载部21以及一内轨组22,该承载部21通过该长形开口12而向外突出显露于该支撑座1外部,以承载一显示装置2000,而该内轨组22具有两个对应的内轨221,分别与所述外轨141组配且可相互滑动,因此该滑车2可相对该支撑座1上下滑动。

该伸缩饰板3设置于该滑车2上,主要具有一第一挡片31、一第二挡片32、一滑动轴33、以及一弹性件34。

请一并参照图3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其中,该第一挡片31具有一第一端311、一第二端312、一主板313、一滑轨314、以及一固定环315,其中该滑轨314具有一本体3140、两个翼板3141、以及一限位部3142,其中,该本体3140设置于该主板313且向外凸伸,并连接该固定环315,所述翼板3141与该主板313相间隔地设于该本体3140两侧,且不接触该固定环315,而该限位部3142连接所述翼板3141以及该主板313,以封闭所述翼板3141邻近该第二端312的端部。该第二挡片32具有一第三端321、一第四端322、一滑动部323、一沟槽324、以及一抵掣部325,其中该滑动部323形成于该第三端321上,该滑动部323具有对应所述翼板3141的两个组配部3231,每一组配部3231为一弯折的板体,具有一L形截面,而两个组配部3231共同围绕界定出一空间3232以容纳所述翼板3141,使得所述组配部3231可由该固定环315与所述翼板3141间组配并滑设于所述翼板3141上。因此,该滑动部323滑设于该第一挡片31的该滑轨313上,使得该第二挡片32可相对该第一挡片31滑动,且当该滑动部323滑动至该第一挡片31的该第二端312时,则会抵掣该限位部3142而不会脱离该第一挡片31。再者,该沟槽324自该第三端321延伸至该第四端322,且具有一弧形的截面;而该抵掣部325设置于该第二挡片32的该第三端321上,并具有与该沟槽324相通的一过孔3251。

该滑动轴33具有一头部331、一柱体332、以及一扣环333,该头部331形成于该柱体332的一端,该柱体332为一圆柱体,且穿过该第一挡片31的该固定环315,而该头部331抵掣该固定环315,而该扣环333为一E型环,于该固定环315相对该头部331的另一侧将该柱体332固定,借此,该滑动轴33被固定于该第一挡片31上,而该第二挡片32能相对该滑动轴33滑动。

该弹性件34为一弹簧,套设于该滑动轴33上,其一端抵掣该第一挡片31的该固定环315上,另一端则抵掣该第二挡片32的该抵掣部325上,借此,常态下,该抵掣部325与该固定环315的距离最大,也就是该第一挡片31与该第二挡片32的叠设总长度最大,使得该第一端311与该第四端322之间保持一最大距离L1;当该第二挡片32相对于该第一挡片31滑动时,则会压缩该弹性件34,该抵掣部325与该固定环315的距离变小,而该第一挡片31与该第二挡片32的叠设总长度也变小,即,该第一端311与该第四端32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接着,请参照图4所示该滑车2于一最高位置时的截面图,以及图5所示该滑车2于一最低位置时的截面图。当该滑车2于该最高位置时,该第一挡片31与该第二挡片32如图6所示地于该外壳13内部遮蔽该长形开口12,此时该第一端311与该第四端322之间有一最大距离L1。而当该滑车2受外力而逐渐下降时,带动该第一挡片31以及该第二挡片32同时往下移动,而该第二挡片32向下移动至接触该底板11时,该第二挡片32停止向下移动,然此时,该第一挡片31随该滑车2持续下移,因而使得该第一挡片31的第二端312于该第二挡片32的该第三端321朝该第四端322的方向滑动,该第一挡片31与该第二挡片32重叠的比例逐渐增加,也就是该第一端311与该第四端32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此时,该滑动轴33于该沟槽324中滑动,且该固定环315与该抵掣部325逐渐靠近,进而压缩该弹性件34。该滑车2由该最高位置下滑至该最低位置的过程中,该滑车2下方的该长形开口12由该第一挡片31以及该第二挡片32、或该第一挡片31自该外壳13的内部所遮蔽,而当该滑车2下滑至该最低位置时,该滑车2靠近该长形开口12的下缘,而该第一挡片31以及该第二挡片32位于该直立柱体13中长形开口12的下方,此时,该第一端311与该第四端322之间有一最小距离L2。

相反地,当该滑车2于该最低位置朝该最高位置移动时,起初,该第一挡片31随着该滑车2逐渐上移,此时原本被压缩的该弹性件34逐渐释放弹力,使得该固定环315与该抵掣部325逐渐远离,也就是该第一端311与该第四端32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而使得该第二挡片32能维持抵靠该底板11,该第一挡片31的该第二端312逐渐远离该第二挡片32的该第四端324。该滑车2带动该第一挡片31持续上移直到该第二挡片32的滑动部323滑动至该第一挡片31的滑轨313的端部并抵掣该限位部3142而无法继续滑动后,该第一端311与该第二端322间的距离恢复为该最大距离L1,该第二挡片32将随着该滑车2以及该第一挡片31上移并远离该底板11,直到该滑车2移动至如图4所示的该最高位置。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该滑车2于该最高位置及该最低位置之间移动时,该伸缩饰板3于该滑车2下方由该外壳13的内部遮蔽该长形开口12位于该滑车下方的一区段,如此一来,可避免该支撑座1的该外壳13内部经由该长形开口12而显露,其可伸缩功能可避免过长的装饰板影响滑车2的升降行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