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紧固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54826阅读:来源:国知局
凸缘12、及夹着卡定凸缘12被设置于嵌插部11的轴向相反侧(与脱落方向F反方向的嵌插方向G)的卡合槽13。
[0039]卡定凸缘12优选为,在螺纹接头I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且被形成为环状,具有能够使后述的钩子4的屈曲部41 (第二锷侧面12d)沿轴向通过的缺口部12a。如图1?图3所示,缺口部12a优选以使其底面被配置成比卡合槽13的内底面的深度浅的方式形成为凹状。并且,作为其他例子虽未图示,但也能够将缺口部12a的底面以比图示例更浅的方式形成为凹状,或者不将缺口部12a形成为凹状。
[0040]另外,优选将至少一个以上(一个或多个)的缺口部12a沿卡定凸缘12的周向局部形成为凹状。
[0041]卡合槽13沿周向被形成为与卡定凸缘12相邻,并且被设定成比卡定凸缘12的突出量深且比螺纹接头I的外周面浅。
[0042]夹子C具有被配置成覆盖管体A的连接端部的外周的夹子主体2、用于使夹子主体2弹性变形的操作部3、及至少一个以上(一个或多个)被设置于夹子主体2的轴向一端的钩子4。
[0043]夹子主体2通过将由弹簧钢等弹性推斥力优异的金属或其他弹性材料构成的带状材以圆环状弯曲而形成,具有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的内周面2a。
[0044]在成为夹子主体2的以圆环状弯曲的带状材的周向两端或一端设置有操作部3,并且被构成为通过使操作部3克服夹子主体2的弹簧力而沿周向移动,来使圆环状的带状材沿径向弹性变形而使夹子主体2的内径扩径。
[0045]在图1?图3所示的例子中,将夹子主体2和钩子4 一体形成,从而钩子4也能够弹性变形。
[0046]并且,作为其他例子虽未图示,但也能够将夹子主体2和钩子4单独形成并通过熔敷或其固定而一体化。此时优选钩子4也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0047]在不对操作部3进行移动操作的缩径时,如图2(a)、(b)及图3(a)、(b)所示,夹子主体2的内径被设定成大致等于或稍微小于未插入有螺纹接头I的初始状态下的管体A的外径。如图1(a)?(C)及图3(e)、(f)所示,在被配置成覆盖插入有螺纹接头I的管体A的外周的连接状态下,被设定成小于管体A的外径,从而在与嵌插部11之间沿径向夹着管体A的连接端部进行弹性夹紧。
[0048]并且,在使操作部3沿周向移动的扩径时,如图2(c)、⑷及图3(c)、⑷所示,夹子主体2的内径被设定成不仅大于未插入有螺纹接头I的初始状态下的管体A的外径,甚至还大于插入有螺纹接头I的管体A的外径。由此,在夹子主体2的内周面2a与插入有螺纹接头I的管体A的外表面Al之间产生间隙,从而相对于插入有螺纹接头I的管体A的外表面Al,能够使夹子C的夹子主体2沿轴向及周向自由移动。
[0049]作为夹子C的具体例,如图1?图5所示,具有:在成为夹子主体2的以圆环状弯曲的带状材的周向两端分别被折曲形成的一对操作部3、从带状材的周向一端部遍及一个操作部3而被形成的贯穿孔2b、及在带状材的周向另一端部被形成为与另一个操作部3连续且在贯穿孔2b内能够沿周向移动的可动部2c。
[0050]在不是由操作部3的操作引起的缩径时,如图2(a)、(b)及图3(a)、(b)所示,被配置成贯穿孔2b及可动部2c在轴向上互相重叠,操作部3相互分开。如图2(c)、(d)及图3(c)、(d)所示,由工具或手指等将两个操作部3夹持而使其相互靠近移动,由此可动部2c在贯穿孔2b内顺畅地移动,从而与贯穿孔2b的重叠量减少而扩径变形。并且,被构成为通过从该扩径状态释放操作部3的夹持,并由夹子主体2的弹簧力缩径变形。
[0051]并且,作为其他例子虽未图示,但也能够仅在成为夹子主体2的带状材的长边方向一端形成操作部3,或者变更贯穿孔2b及可动部2c或操作部3的形状。
[0052]—个或多个钩子4以在夹子主体2的轴向一端的、周向的一部分上向轴向及径向突出的方式被一体形成,或者被一体固定。钩子4沿着螺纹接头I的卡定凸缘12向径向延伸,且具有随着夹子主体2的径向变形而能够沿轴向越过卡定凸缘12的屈曲部41。
[0053]屈曲部41具有沿着卡定凸缘12的第一锷侧面12b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一突起部41a、从第一突起部41a的前端沿着卡定凸缘12的锷外表面12c向轴向延伸的筒状部41b、及从筒状部41b的前端沿着卡定凸缘12的第二锷侧面12d朝向螺纹接头I的卡合槽13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二突起部41c。
[0054]屈曲部41的第二突起部41c被设定成,随着相对于通过夹子主体2的扩径变形而插入有螺纹接头I的管体A的外表面Al的沿轴向的移动而沿轴向越过卡定凸缘12,并随着其后的夹子主体2的缩径变形而进入到卡合槽13。
[0055]另外,屈曲部41的第二突起部41c具有与螺纹接头I的卡合槽13的内底面在径向上对置的前端面41d。第二突起部41c的前端面41d被配置成在随着夹子主体2的缩径变形而第二突起部41c进入到螺纹接头I的卡合槽13的状态下,在与卡定凸缘12及卡合槽13之间分别沿径向夹着空间部S对置。
[0056]在图2(a)?(d)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突起部41c的前端面41d被配置成与夹子主体2的内周面2a在轴向上呈大致相同形状。
[0057]并且,作为其他例子虽未图示,但也能够将第二突起部41c的前端面41d配置成比夹子主体2的内周面2a的轴向延长线更靠径向外侧呈凹状。
[0058]空间部S由在屈曲部41的筒状部41b与卡定凸缘12的锷外表面12c之间被划分形成的第一空间S1、及在屈曲部41的第二突起部41c与卡合槽13的内底面之间被划分形成的第二空间S2构成。当由夹子主体2夹紧在与螺纹接头I的嵌插部11之间的管体A缩径变形时,与其联动地,屈曲部41的筒状部41b朝向卡定凸缘12的锷外表面12c靠近,同时,屈曲部41的第二突起部41c朝向卡合槽13的内底面靠近,从而能够使屈曲部41的第二突起部41c沿着卡定凸缘12的第二锷侧面12d向径向内侧移动。
[0059]并且优选为,在屈曲部41中第一突起部41a与第二突起部41c之间形成在轴向上宽度比螺纹接头I的卡定凸缘12宽的旋转用空间41e,并且使第二突起部41c沿着卡定凸缘12的第二锷侧面12d及卡合槽13旋转移动。
[0060]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紧固结构中,按工序顺序对管体A相对于接头B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
[0061]首先,在图3 (a)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将管体A插穿到夹子C的夹子主体2之后,将接头B的螺纹接头I插入到管体A的连接端部。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接头B的螺纹接头I沿嵌插方向G压入管体A的连接端部。
[0062]在该初始状态下,如图3 (b)所示,夹子C的操作部3未被移动操作,因此夹子主体2被缩径。此时,当将夹子主体2的内径设定成与管体A的外径大致相同时,夹子主体2的内周面2a沿着管体A的外表面Al滑动,因此能够顺畅地插入夹子C。
[0063]并且,当夹子主体2的内径被设定成稍微小于管体A的外径时,将夹子C的操作部3靠近移动而使夹子主体2扩径变形,由此在夹子主体2的内周面2a及屈曲部41的前端面41d与管体A的外表面Al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顺畅地插入夹子C。
[0064]接着,如图3 (c)、(d)所示,由夹子C的操作部3使夹子主体2保持扩径变形的状态使夹子主体2及钩子4以与螺纹接头I的卡定凸缘12靠近的方式沿嵌插方向G移动,由此使钩子4的屈曲部41 (第二突起部41c)沿轴向越过卡定凸缘12。
[0065]在图示例中被构成为如下:将被配置成与夹子主体2的内周面2a在轴向上呈大致相同形状的第二突起部41c的前端面41d沿嵌插方向G移动,由此不会与缺口部12a的底面接触而沿轴向顺畅地通过,从而轻松地越过卡定凸缘12。
[0066]并且,作为其他例子虽未图示,但也能够变更为如下:使钩子4的整体或至少屈曲部41 (第二突起部41c)局部弹性变形而沿嵌插方向G移动,由此第二突起部41c的前端面41d跨过以比图示例浅的方式形成为凹状的缺口部12a的底面,从而使钩子4的屈曲部41 (第二突起部41c)沿轴向越过卡定凸缘12。
[0067]另外,若夹子主体或钩子4的变形量较大,则无需将缺口部12a形成为凹状。
[0068]随着该移动,钩子4的屈曲部41沿嵌插方向G越过卡定凸缘12之后,如图3(e)、(f)所示,若将操作部3相反移动而解除夹子主体2的扩径变形,则夹子主体2弹性缩径变形而在与接头B的螺纹接头I之间夹入并夹紧管体A的连接端部。
[0069]与此同时,屈曲部41的前端面41d进入到螺纹接头I的卡合槽13中。
[0070]由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