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缘组合延展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051506阅读:来源:国知局
106]第一组紧固通孔为奇数时,其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中心的紧固通孔布设在上端面的中心,第一组紧固通孔为偶数时,其中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中心的两个紧固通孔对称设置在上端面中心的两侧;第二组紧固通孔布设在第一底板的一端,第三组紧固通孔布设在第一底板的另一端,与第二组紧固通孔对称;在第二组和第三组中,紧固通孔的相邻间距与第一组中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第二组与第一组相邻的紧固通孔间距为第一组中紧固通孔间距的2倍(整数倍),第三组与第一组相邻的紧固通孔间距为第一组中紧固通孔间距的2倍(整数倍);
[0107]在第一顶板布设的紧固通孔与第一底板布设的紧固通孔的数量和位置相同。
[0108]采用以上顶板与底板配置比例(4: 5),各组紧固通孔的数量比例(7:1:1),各组相邻紧固通孔的距离(组内间距的2倍)形成的本凸对称延展板实施例,尤其适合作为承重梁、柱的基本材料。
[0109]改变以上凸对称延展板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的端面间距,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左、右端面的间距与第一底板左、右端面的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4至15倍,可以形成更适合作为承重板材的基本材料。
[0110]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的组合延展装置包括凹对称延展板202,凹对称延展板包括前、后端面相互平行,断面为矩形的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以第一底板或第一顶板前、后端面的中心连线为该板的轴线,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的轴线平行,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的下端面平齐,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的前端面平齐,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的后端面平齐;
[0111]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自左向右交替设置,相邻端面固定连接,凹对称延展板的左端和右端设置为第一顶板;一种优化的排列数量是五个第一顶板和四个第一底板;
[0112]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左、右端面的间距与第一底板左、右端面的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2倍;
[0113]在第一底板上端面前端,沿轴线方向至后端设置第五凸台,第五凸台的断面为等腰梯形,在第一顶板上端面前端,沿轴线方向至后端设置第五通槽,第五通槽的断面为等腰梯形,第五凸台的断面与第五通槽的断面形状相匹配。
[0114]如图23所示,沿第一底板轴线,布设三组贯通上、下端面的紧固通孔(215),第一组紧固通孔的间距与第二组紧固通孔的间距和第三组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第一组紧固通孔位于第一底板中部,第二组紧固通孔和第三组紧固通孔对称,各位于第一底板的一端;
[0115]第一组紧固通孔和第二组紧固通孔的相邻紧固通孔的间距是第一组紧固通孔的间距的整数倍;
[0116]第一组紧固通孔为奇数时,其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中心的紧固通孔布设在上端面的中心,第一组紧固通孔为偶数时,其中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中心的两个紧固通孔对称设置在上端面中心的两侧;第二组紧固通孔布设在第一底板的一端,第三组紧固通孔布设在第一底板的另一端,与第二组紧固通孔对称;在第二组和第三组中,紧固通孔的相邻间距与第一组中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第二组与第一组相邻的紧固通孔间距为第一组中紧固通孔间距的2倍(整数倍),第三组与第一组相邻的紧固通孔间距为第一组中紧固通孔间距的2倍(整数倍);
[0117]在第一顶板布设的紧固通孔与第一底板布设的紧固通孔的数量和位置相同。
[0118]采用以上顶板与底板配置比例(5: 4),各组紧固通孔的数量比例(7:1: 1),各组相邻紧固通孔的距离(组内间距的2倍)形成的本凹对称延展板实施例,尤其适合作为承重梁、柱的基本材料。
[0119]改变以上凹对称延展板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的端面间距,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左、右端面的间距与第一底板左、右端面的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4至15倍,可以形成更适合作为承重板材的基本材料。
[0120]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组合延展装置包括闭合延展板203,闭合延展板包括前、后端面相互平行,断面为矩形的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以第一底板或第一顶板前、后端面的中心连线为该板的轴线,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的轴线平行,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的下端面平齐,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的前端面平齐,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的后端面平齐;
[0121]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自左向右交替设置,相邻端面固定连接,闭合延展板的左端设置为第一顶板,右端设置为第一底板;一种优化的排列数量是五个第一顶板和五个第一底板;
[0122]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左、右端面的间距与第一底板左、右端面的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2倍;
[0123]在第一底板上端面前端,沿轴线方向至后端设置第五凸台213,第五凸台的断面为等腰梯形,在第一顶板上端面前端,沿轴线方向至后端设置第五通槽214,第五通槽的断面为等腰梯形,第五凸台的断面与第五通槽的断面形状相匹配。
[0124]如图25所示,沿第一底板轴线,布设三组贯通上、下端面的紧固通孔(215),第一组紧固通孔的间距与第二组紧固通孔的间距和第三组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第一组紧固通孔位于第一底板中部,第二组紧固通孔和第三组紧固通孔对称,各位于第一底板的一端;
[0125]第一组紧固通孔和第二组紧固通孔的相邻紧固通孔的间距是第一组紧固通孔的间距的整数倍;
[0126]第一组紧固通孔为奇数时,其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中心的紧固通孔布设在上端面的中心,第一组紧固通孔为偶数时,其中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中心的两个紧固通孔对称设置在上端面中心的两侧;第二组紧固通孔布设在第一底板的一端,第三组紧固通孔布设在第一底板的另一端,与第二组紧固通孔对称;在第二组和第三组中,紧固通孔的相邻间距与第一组中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第二组与第一组相邻的紧固通孔间距为第一组中紧固通孔间距的2倍(整数倍),第三组与第一组相邻的紧固通孔间距为第一组中紧固通孔间距的2倍(整数倍);
[0127]在第一顶板布设的紧固通孔与第一底板布设的紧固通孔的数量和位置相同。
[0128]采用以上顶板与底板配置比例(I: I),各组紧固通孔的数量比例(7:1:1),各组相邻紧固通孔的距离(组内间距的2倍)形成的本闭合延展板实施例,尤其适合作为承重梁、柱的基本材料。
[0129]改变以上闭合延展板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的端面间距,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左、右端面的间距与第一底板左、右端面的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4至15倍,可以形成更适合作为承重板材的基本材料。
[0130]利用凸对称延展板、凹对称延展板和闭合延展板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形成两组凹凸面面对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组合,这样的两组延展板在轴线方向上和垂直于轴线的方向上紧密贴合凹凸面,利用穿过延展板上对应通孔的螺栓和螺帽作为紧固套件,就可以形成特定轮廓形状的完整的组合延展板,应用于各种承压层结构,如壁,板,面等。
[0131]凸对称延展板和凹对称延展板可以优选为正方形轮廓,闭合延展板优选为长方形轮廓。
[0132]如上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的前、后端面相互平行,断面为矩形,以第一底板或第一顶板前、后端面的中心连线为该板的轴线方向,第一顶板和第一底板的轴线平行;
[0133]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的宽度与第一底板的宽度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
[0134]在第一底板上端面前端,沿轴线方向向后端设置第五凸台,第五凸台的断面为等腰梯形,在第一顶板上端面前端,沿轴线方向向后端设置第五通槽,第五通槽的断面为等腰梯形,第五凸台的断面与第五通槽的断面形状相同,方向相反;
[0135]在第一底板沿轴线方向,布设三组贯通上、下端面的紧固通孔,第一组紧固通孔为奇数时,其中紧固通孔的相邻间距相等,中心的紧固通孔布设在上端面的中心,第一组紧固通孔为偶数时,其中紧固通孔的相邻间距相等,中心的两个紧固通孔对称设置在上端面中心两侧;第二组紧固通孔布设在第一底板的一端,第三组紧固通孔布设在第一底板的另一端,与第二组紧固通孔对称;第二组和第三组中紧固通孔的相邻间距与第一组中紧固通孔的相邻间距相等;第二组与第一组相邻的紧固通孔的间距为第一组中紧固通孔的相邻间距的两倍,第三组与第一组相邻的紧固通孔的间距为第三组中紧固通孔的相邻间距的两倍;
[0136]在第一顶板布设的紧固通孔与第一底板布设的紧固通孔的数量和位置相同。
[0137]利用两个第一顶板和两个第一底板组合,使对应端面固定连接,形成用来改变各种延展板延展方向的第一变向延展板、第二变向延展板、第三变向延展板和第四变向延展板。
[0138]如图26所示,第一变向延展板204中包括断面为矩形,平行且等长的两个第一底板211、两个第一顶板212和一个第一矩形板221,第一底板和第一矩形板的上、下端面间距相同,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和第一矩形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左、右端面间距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2倍;
[0139]以第一底板或第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