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缘组合延展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051506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顶板前、后端面的中心连线为其轴线,在第一底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凸台213,在第一顶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通槽214,第五凸台和第五通槽的断面形状相匹配;沿第一底板轴线和第一顶板轴线,均匀布设贯穿上、下端面的紧固通孔,为了与各延展板连接,相邻紧固通孔的间距与以上各延展板中同一组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
[0140]左侧的第一顶板的左端面与左侧第一底板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两者下端面平齐;左侧第一底板的左端面与第一矩形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第一矩形板的上端面与右侧的第一顶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右侧的第一顶板的右端面与右侧的第一底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两者的下端面与第一矩形板的右端面平齐。
[0141]为了与相应连接的延展板相配合,包括的第一顶板左、右端面的间距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的间距与相应延展板相应部位的间距相同,也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15倍。
[0142]如图27所示,第二变向延展板205中包括断面为矩形,平行且等长的两个第一底板211、两个第一顶板212和一个第二矩形板222,第一底板和第二矩形板的上、下端面间距相同,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二矩形板左、右端面间距与上、下端面间距相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间距和第一顶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2倍;
[0143]以第一底板或第一顶板前、后端面的中心连线为其轴线,在第一底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凸台213,在第一顶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通槽214,第五凸台和第五通槽的断面形状相匹配;沿第一底板轴线和第一顶板轴线,均匀布设贯穿上、下端面的紧固通孔,为了与各延展板连接,相邻紧固通孔的间距与以上各延展板中同一组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
[0144]左侧的第一顶板的左端面与左侧第一底板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两者下端面平齐;左侧第一底板的左端面与第二矩形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第二矩形板的上端面与右侧的第一底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右侧的第一底板的右端面与右侧的第一顶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两者的下端面与第二矩形板的右端面平齐。
[0145]为了与相应连接的延展板相配合,包括的第一顶板左、右端面的间距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的间距与相应延展板相应部位的间距相同,也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15倍。
[0146]如图28所示,第三变向延展板206中包括断面为矩形,平行且等长的两个第一底板211、两个第一顶板212和一个第三矩形板223,第一顶板和第三矩形板的上、下端面间距相同,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三矩形板左、右端面间距与上、下端面间距相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间距和第一顶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2倍;
[0147]以第一底板或第一顶板前、后端面的中心连线为其轴线,在第一底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凸台213,在第一顶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通槽214,第五凸台和第五通槽的断面形状相匹配;沿第一底板轴线和第一顶板轴线,均匀布设贯穿上、下端面的紧固通孔,为了与各延展板连接,相邻紧固通孔的间距与以上各延展板中同一组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
[0148]左侧的第一底板的左端面与左侧第一顶板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两者下端面平齐;左侧第一顶板的左端面与第三矩形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第三矩形板的上端面与右侧的第一顶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右侧的第一顶板的右端面与右侧的第一底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两者的下端面与第三矩形板的右端面平齐。
[0149]为了与相应连接的延展板相配合,包括的第一顶板左、右端面的间距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的间距与相应延展板相应部位的间距相同,也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15倍。
[0150]如图29所示,第四变向延展板207中包括断面为矩形,平行且等长的两个第一底板211、两个第一顶板212和一个第一矩形板221,第一底板和第一矩形板的上、下端面间距相同,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和第一矩形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左、右端面间距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2倍;
[0151]以第一底板或第一顶板前、后端面的中心连线为其轴线,在第一底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凸台213,在第一顶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通槽214,第五凸台和第五通槽的断面形状相匹配;沿第一底板轴线和第一顶板轴线,均匀布设贯穿上、下端面的紧固通孔,为了与各延展板连接,相邻紧固通孔的间距与以上各延展板中同一组紧固通孔的间距相等;
[0152]左侧的第一底板的左端面与左侧第一顶板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两者下端面平齐;左侧第一顶板的左端面与第一矩形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第一矩形板的右端面与与右侧的第一底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右侧的第一底板的右端面与右侧的第一顶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两者的下端面与第一矩形板的下端面平齐。
[0153]为了与相应连接的延展板相配合,包括的第一顶板左、右端面的间距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的间距与相应延展板相应部位的间距相同,也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15倍。
[0154]各变向延展板的第五凸台和第五通槽都朝向逆时针方向。
[0155]各变向延展板中和各延展版中的第一顶板和第一地板的端面间距比例相同,通过适当配合就可以实现利用以上板材组合形成紧固连接的具有不同弯折方向的,形状多样的整体结构。
[0156]如图30所示,利用各变向延展板顺序连接各延展板的边缘可以延展出多种弯折形状的整体框架,应用于复杂的建筑、安装、承压等工业领域。
[0157]相同变向延展板之间的连接,可以形成相等小斜率变化的坡度弯折。不同变向延展板之间的连接,可以形成差异斜率变化的坡度弯折。变向延展板与各延展板连接可以形成直角弯折,尤其适合围城框架结构。
[0158]如图31所示,紧固通孔的孔径在接近上述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上的下端面时扩大,形成预埋孔216,使得紧固套件中螺栓的头部或螺帽在紧固时可以埋入下端面,这样紧固套件将延展板、变向延展板夹持,紧固到位时保证下端面表面的平滑。利用以上紧固套件,结合各变向延展板中和各延展版中的凸台和凹槽咬合面,以及第一底板或第一顶板高度造成的拼插结构,可以形成牢固的组合延展框、梁和板材,大大减轻了工业生产和建筑型材的制造成本,实现了基础建材的模块化装配。
[0159]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边缘组合延展装置,包括第一变向延展板(204)和紧固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向延展板中包括断面为矩形,平行且等长的两个第一底板(211)、两个第一顶板(212)和一个第一矩形板(221),第一底板和第一矩形板的上、下端面间距相同,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和第一矩形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左、右端面间距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1.5至2倍; 以第一底板或第一顶板前、后端面的中心连线为其轴线,在第一底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凸台(213),在第一顶板上端面,沿轴线自前端至后端设置第五通槽(214),第五凸台和第五通槽的断面形状相匹配;沿第一底板轴线和第一顶板轴线,均匀布设贯穿上、下端面的紧固通孔; 左侧的第一顶板的左端面与左侧第一底板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两者下端面平齐;左侧第一底板的左端面与第一矩形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第一矩形板的上端面与右侧的第一顶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右侧的第一顶板的右端面与右侧的第一底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两者的下端面与第一矩形板的右端面平齐; 利用紧固套件将局部相对第一变向延展板(204)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缘组合延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通孔的孔径在接近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上的下端面时扩大,形成预埋孔(216)。
【专利摘要】一种边缘组合延展装置,第一变向延展板中包括断面为矩形,平行且等长的两个第一底板、两个第一顶板和一个第一矩形板,第一底板和第一矩形板上、下端面间距相同,第一顶板上、下端面间距和第一矩形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是第一底板上、下端面间距的两倍;第一顶板左、右端面间距和第一底板左、右端面间距相同;在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上端面,沿轴线设置相匹配的第五凸台和第五通槽,均匀布设紧固通孔;左侧第一顶板左端面与第一底板右端面连接,第一底板左端面与第一矩形板左端面连接,第一矩形板上端面与右侧第一顶板左端面连接,第一顶板右端面与右侧第一底板左端面连接;紧固套件将局部相对第一变向延展板固定。可以互相配合形成多斜率坡体结构。
【IPC分类】F16B5/02
【公开号】CN204704214
【申请号】CN201520389646
【发明人】张鹤榕
【申请人】张鹤榕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6月8日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