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开瓶装置及医用自动开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3947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医用开瓶装置及医用自动开瓶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医用开瓶装置及医用自动开瓶系统。



背景技术:

现如今,医疗行业日趋发达,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愈加关注,到医院看病、检查、住院的人数也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即是医院医护人员紧缺的现象。

在医院看病,尤其是住院的过程中,难免需要进行输液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现今在各个医院输液瓶的准备大多是人为操作,需要人为的用钳子一类的器具开启输液瓶的瓶盖以供使用,而一些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的患者众多,每天需要用到的输液瓶甚至数以万计,因此仅开输液瓶瓶盖这一项工作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然而医院的医护人员紧缺,我们更希望医护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治疗患者,而不应浪费在其他地方。因此,就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快捷的开启输液瓶瓶盖的装置,尤其是自动化装置,以缓解如今医护人员紧缺、工作量大的问题。

因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开瓶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操作费力、耗时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医用开瓶装置,包括:

固定装置,用于固定瓶体,所述固定装置为板状,并设有倒“U”形槽;

开瓶装置,用于开启瓶盖,所述开瓶装置包括开启瓶盖的开启部和驱动所述开启部运动的动力部;所述开启部为带有凸起的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带有所述凸起的一侧背向所述固定装置;所述开启部与所述动力部通过伸缩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开瓶装置的动力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与所述连接杆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具有尖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的个数为三个,所述三个凸起沿所述杆状结构的长度方向“一”字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三个凸起之间的间距为3-7mm。

进一步的,所述杆状结构的末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装置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自动开瓶系统,包括:

固定装置,用于固定瓶体,所述固定装置为板状,并设有倒“U”形槽;

开瓶装置,用于开启瓶盖,所述开瓶装置包括开启瓶盖的开启部和驱动所述开启部运动的动力部;所述开启部为带有凸起的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带有所述凸起的一侧背向所述固定装置;所述开启部与所述动力部通过伸缩杆连接;

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开瓶装置的动力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与所述连接杆平行设置;

检测模块,用于对待检测区域中是否存在瓶体进行检测,若检测到瓶体,则发出开瓶信号,如不存在瓶体,则继续检测;所述检测模块设置于所述固定装置上;

控制系统,能够基于检测模块的开瓶信号,驱动所述开瓶装置的动力部运转。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模块采用光纤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具有尖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的个数为三个,所述三个凸起沿杆状结构的长度方向“一”字分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开瓶装置,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开启多种医用输液瓶瓶盖,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缓解医院配药房的人工压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自动开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开瓶过程,节约人力,安全卫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开瓶装置的开启部的示意图;

图3为开瓶装置的开启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标:1-固定装置;2-开瓶装置;3-伸缩杆;4-连接杆;

21-开启部;22-动力部;

211-凸起;212-杆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开瓶装置,包括:固定装置1,固定装置1为板状,并设有倒“U”形槽;开瓶装置2,用于开启瓶盖,其中开瓶装置2包括开启瓶盖的开启部21和驱动开启部21运动的动力部22;开启部21为带有凸起211的杆状结构212,杆状结构212带有凸起211的一侧背向固定装置1设置;开启部21与动力部22通过伸缩杆3连接;固定装置1与开瓶装置2的动力部22通过连接杆4固定连接;伸缩杆3与连接杆4平行设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固定装置1由橡胶材料或者硅胶材料制成,固定装置1与输液瓶直接接触,而大多数输液瓶为玻璃材料,用橡胶材料或者硅胶材料制成的固定装置1能够有效的避免动作粗鲁造成的输液瓶破碎的问题,更加安全。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开瓶装置2的动力部22可以是电机,也可以是人工带动开启部21运动的把手。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开启部21为带有凸起211的杆状结构212,凸起211的设置能够更方便的撬动输液瓶的瓶盖,凸起211的个数根据具体需求可以设置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当凸起211个数为多个时,多个凸起211沿着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的长度方向“一”字分布,多个凸起211之间间的间距为3-7mm,例如可以为3mm、4mm、5mm、6mm、7mm;凸起211中靠近杆状结构212末端最近的一个,距离杆状结构212末端的距离为3-7mm,例如可以为3mm、4mm、5mm、6mm、7mm。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凸起211带有尖端部,能够更好的撬动瓶盖,对于一些瓶盖设置较紧密的输液瓶也能轻松的开启其瓶盖。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杆状结构212的末端采用橡胶材料或者硅胶材料制成,在开起瓶盖的过程中,杆状结构212的末端有可能与输液瓶的瓶体接触,局部压力过大时,容易造成输液瓶的破损,杆状结构212的末端采用橡胶材料或者硅胶材料制成能够有效避免以上损伤。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医用开瓶装置还包括固定支架,以更稳固的固定固定装置1和开瓶装置2。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开瓶装置,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开瓶装置,包括:固定装置1,固定装置1为板状,并设有倒“U”形槽,如图1所示;开瓶装置2,其中开瓶装置2包括开启瓶盖的开启部21和驱动开启部21运动的动力部22;开启部21为带有凸起211的杆状结构212,杆状结构212带有凸起211的一侧背向固定装置1设置;开启部21与动力部22通过伸缩杆3连接;固定装置1与开瓶装置2的动力部22通过连接杆4固定连接;伸缩杆3与连接杆4平行设置。

如图2、3所示,开瓶装置2的开启部21具有三个凸起211,每个凸起211之间的间距为5mm,其中最靠近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末端的凸起211与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末端的距离为5mm,该间距的设置能够满足多种类型输液瓶瓶盖的开启。

固定装置1和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末端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能够有效避免瓶体破碎等问题。

开瓶装置2的动力部22采用电机,开启部21和电机通过伸缩杆3连接,电机能够通过伸缩杆3驱动开启部21进行往返运动,开启部21的往返运动能够撬动输液瓶的瓶盖,节省了人力。

固定装置1与电机通过连接杆4固定连接,能够起到一定的稳固的作用。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开瓶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人工将输液瓶放置到固定装置1的倒“U”形槽中,瓶盖一侧放置于设置有开瓶装置2的一侧,放置好输液瓶后,开启电机,电机驱动开启部21进行一次往返运动,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与其上的凸起211相互配合,撬掉输液瓶上的瓶盖。

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开瓶装置能够实现半自动化的开瓶过程,节省人力、减少耗时,且输液瓶的瓶盖部不与人体接触,能够更好的保障医用品的安全卫生。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医用自动开瓶系统,包括:固定装置1,固定装置1为板状,并设有倒“U”形槽;开瓶装置2,用于开启瓶盖,其中开瓶装置2包括开启瓶盖的开启部21和驱动开启部21运动的动力部22;开启部21为带有凸起211的杆状结构212,杆状结构212带有凸起211的一侧背向固定装置1设置;开启部21与动力部22通过伸缩杆3连接;固定装置1与开瓶装置2的动力部22通过连接杆4固定连接;伸缩杆3与连接杆4平行设置;此外,还包括检测模块,用于对待检测区域中是否存在瓶体进行检测,若检测到瓶体,则发出开瓶信号,如不存在瓶体,则继续检测;检测模块设置于固定装置1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检测模块采用光电传感器,更优选的,采用光纤传感器。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固定装置1由橡胶材料或者硅胶材料制成,固定装置1与输液瓶直接接触,而大多数输液瓶为玻璃材料,用橡胶材料或者硅胶材料制成的固定装置1能够有效的避免动作粗鲁造成的输液瓶破碎的问题,更加安全。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开瓶装置2的动力部22可以是电机,也可以是人工带动开启部21运动的把手。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开启部21为带有凸起211的杆状结构212,凸起211的设置能够更方便的撬动输液瓶的瓶盖,凸起211的个数根据具体需求可以设置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当凸起211个数为多个时,多个凸起211沿着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的长度方向“一”字分布,多个凸起211之间间的间距为3-7mm,例如可以为3mm、4mm、5mm、6mm、7mm;凸起211中靠近杆状结构212末端最近的一个,距离杆状结构212末端的距离为3-7mm,例如可以为3mm、4mm、5mm、6mm、7mm。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凸起211带有尖端部,能够更好的撬动瓶盖,对于一些瓶盖设置较紧密的输液瓶也能轻松的开启其瓶盖。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杆状结构212的末端采用橡胶材料或者硅胶材料制成,在开起瓶盖的过程中,杆状结构212的末端有可能与输液瓶的瓶体接触,局部压力过大时,容易造成输液瓶的破损,杆状结构212的末端采用橡胶材料或者硅胶材料制成能够有效避免以上损伤。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自动开瓶系统,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自动开瓶系统,包括:固定装置1,固定装置1为板状,并设有倒“U”形槽,如图1所示;开瓶装置2,其中开瓶装置2包括开启瓶盖的开启部21和驱动开启部21运动的动力部22;开启部21为带有凸起211的杆状结构212,杆状结构212带有凸起211的一侧背向固定装置1设置;开启部21与动力部22通过伸缩杆3连接;固定装置1与开瓶装置2的动力部22通过连接杆4固定连接;伸缩杆3与连接杆4平行设置;此外,还包括检测模块。

如图2、3所示,开瓶装置2的开启部21具有三个凸起211,每个凸起211之间的间距为5mm,其中最靠近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末端的凸起211与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末端的距离为5mm,该间距的设置能够满足多种类型输液瓶瓶盖的开启。

固定装置1和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末端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能够有效避免瓶体破碎等问题。

开瓶装置2的动力部22采用电机,开启部21和电机通过伸缩杆3连接,电机能够通过伸缩杆3驱动开启部21进行往返运动,开启部21的往返运动能够撬动输液瓶的瓶盖,节省了人力。

固定装置1与电机通过连接杆4固定连接,能够起到一定的稳固的作用。

检测模块能够对待检测区域中是否存在瓶体进行检测,若检测到瓶体,则发出开瓶信号,如不存在瓶体,则继续检测。在本实施例中,检测模块采用光纤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的光源和探头(图中未示出)相应设置,能够对输液瓶精确检测,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光纤传感器的光源和探头分别相对应设置在固定装置1倒“U”形槽内壁的左右两侧,当倒“U”形槽内放置输液瓶时,光信号会发生变化,光纤传感器便会接收到不同的光信号。

此外,医用自动开瓶系统还设置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器,单片机控制器设置于固定装置1上,与光纤传感器和电机连接,单片机控制器能够基于光纤传感器的信号,驱动电机运转,以实现开瓶过程。

结合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自动开瓶系统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人工将输液瓶放置到固定装置1的倒“U”形槽中,有瓶盖的一侧放置于设置有开瓶装置2的一侧,放置好输液瓶后,由于输液瓶的存在,位于倒“U”形槽内壁一侧的光源发出的信号会被遮挡,位于倒“U”形槽内壁另一侧的探头检测到光信号的变化,控制器会基于光纤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的变化,控制电机开启,电机驱动开启部21进行一次往返运动,开启部21的杆状结构212与其上的凸起211相互配合,撬掉输液瓶上的瓶盖,随后电机停止运转,等待下一次检测到输液瓶后再次重复以上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自动开瓶系统,在使用时仅需将输液瓶放置到合适的位置,系统则会自动撬开瓶盖,而无需人为的其他操作,该系统大大降低了人为操作的繁琐之处,减少了人力成本,缓解了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的配药压力,此外机器操作更容易实现对卫生情况的控制,更加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