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碰撞试验的前配重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5853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车辆碰撞试验的前配重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碰撞实验配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碰撞实验的前配重组件。



背景技术:

车辆的安全性能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了解车辆的安全性能,技术人员常采用碰撞试验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而为了满足碰撞试验对车辆重量的需求,往往需要对试验车辆增加配重,目前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增加配重沙袋、油箱加水以及利用配重支架或车身钻孔来安装配重块等方法,其中增加配重沙袋和油箱加水的方法存在不易管理和安全性低的缺陷,而利用配重支架或车身钻孔来安装配重块的方法则需要改变车身结构,均给车辆的碰撞试验带来了不便。

因此,急需一种不仅使用方便、安全性能高,而且不需要改变车身结构的用于汽车碰撞试验的前配重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碰撞实验的前配重组件,该配重组件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不需要改变车身结构就可以方便地安装到试验车辆上。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内容具体如下:

一种用于车辆碰撞试验的前配重组件,所述配重组件包括配重件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配重件连接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用于可拆卸连接车辆前纵梁。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件包括一个可伸缩的支撑臂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支撑臂可拆卸连接的配重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配重片卡接在所述支撑臂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配重片上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支撑臂的凹槽,所述支撑臂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卡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配重组件还包括侧销,所述配重片上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侧销的第二卡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所述配重片的高度的比值为0.6-0.7。

更进一步地,所述配重片的重量不小于5kg。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臂包括套接在一起的外杆和内杆,所述外杆和内杆的套接端设置有定位件。

优选地,所述安装件的前端设置有万向节,所述支撑臂上设置有与所述万向节相配合的调节孔。

更优选地,所述安装件的后端设置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用于调整所述安装件的安装角度。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车辆碰撞试验的前配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配重件可拆卸连接的安装件,并且所述安装件可拆卸连接车辆前纵梁,使得所述配重组件通过所述安装件就可以与车辆前纵梁可拆卸连接,使得人们不需要改变车身结构就可以方便地实现所述配重组件的安装与拆卸;而且由于所述配重件包括至少一个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支撑臂上的配重片,使得人们可以根据实验车辆的重量需求来改变所述配重片的数量;而且还可以根据试验需求来调整支撑臂的长度,使得所述配重组件可以连接到具有不同宽度的试验车辆上,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配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重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装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图4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配重片;2、外杆;3、内杆;4、凹槽;5、第一卡槽;6、第二卡槽;7、侧销;8、安装件;9、万向节;10、调节孔;11、定位螺钉;12、第一底座;13、第二底座;14、第三底座;15、第一连接杆;16、第二连接杆;17、支撑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期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优选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以及特征,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车辆碰撞试验的前配重组件,所述配重组件包括配重件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配重件连接的安装件8,所述安装件8用于可拆卸连接车辆前纵梁,使得人们不需要改变车身结构就可以将所述配重组件安装到试验车辆上,较为方便。

具体连接时,所述安装件8的后端为用于与车辆前纵梁连接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安装螺栓端部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孔,对应地,车身前纵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安装螺栓端部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螺栓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后与安装螺母螺纹相接。

如图1所示,所述配重件包括一个伸缩的支撑臂17、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支撑臂17可拆卸连接的配重片1,使得人们可以根据碰撞试验中对试验车辆的重量需求来增加或减少所述配重片1的数量,从而通过调整所述碰撞组件的重量来间接调整试验车辆的重量。

而且,还可以根据试验车辆的宽度来调整所述支撑臂17的长度,使得所述配重组件可以与具有不同宽度的试验车辆的前纵梁连接,从而增大了所述配重组件的适用范围。

为了方便所述配重片1的安装与拆卸,如图2所示和图3所示,所述配重片1卡接在所述支撑臂17上,具体连接时:所述配重片1上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支撑臂17的凹槽4,并且所述支撑臂17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4相匹配的第一卡槽5。

为了提高所述配重片1卡接后的稳定性,所述凹槽4的深度与所述配重片1的高度的比值为0.6-0.7,从而可以降低所述配重片1在垂直方向上晃动的可能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配重片1卡接后的稳定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重组件还包括侧销7,所述配重片1上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侧销7的第二卡槽6,具体连接时,人们根据碰撞试验中对试验车辆的重量需求,将一定数量的配重片1卡接在所述支撑臂17上,然后将所述侧销7卡入所述第二卡槽6中,就可将多个所述配重片1连接成一整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所述配重片1卡接后的稳定性。

而且,为了避免所述配重片1由于重量轻而使其在碰撞试验中发生晃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重片1的重量不小于5kg。

在碰撞实验中,将所述配重组件安装到车辆前纵梁上时,需要首先将汽车前部保险杠拆卸下来,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所述配重片1对车辆水箱等部件产生影响,所述配重片1在所述凹槽4左侧的高度低于所述配重片1在所述凹槽4右侧的高度,而且所述配重片1的顶部还设置有把手,使得人们通过所述把手就可以完成所述配重片1的安装与拆卸,较为方便。

另外,为了避免所述在碰撞试验中由于冲击力过大使得所述侧销7与所述第二卡槽6分离,所述侧销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紧固螺栓的端部相匹配的螺纹孔,并且所述紧固螺栓的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卡槽6的外径,具体连接时,在所述侧销7与所述第二卡槽6卡接后,将两个所述紧固螺栓分别与所述侧销7两端的螺纹孔螺纹连接。

所述支撑臂17包括套接在一起的外杆2和内杆3,而且为了使得所述支撑臂17在调整长度后可以保持稳定,所述外杆2和内杆3的套接端设置有定位件,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包括若干个定位螺钉11、以及若干个与所述定位螺钉11相匹配的定位孔,并且所述外杆2和内杆3的套接端均设置有定位孔,具体连接时,当调整完所述支撑臂17的长度后,将所述定位螺钉11依次穿过所述外杆2和内杆3上的定位孔,就可以将所述外杆2和内杆3的套接端固定在一起,从而提高了所述支撑臂17的稳定性。

为了使得试验车辆在碰撞试验中左右两侧的受力均衡,所述安装件8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两个所述安装件8分别与所述支撑臂17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

为了能够调整所述安装件8的安装角度(即所述安装件8与所述支撑臂17之间的夹角),所述安装件8的前端设置有万向节9,所述支撑臂17上设置有与所述万向节9相配合的调节孔10,而且所述万向节9可在所述调节孔10内旋转,因此,当需要调整所述安装件8的安装角度时,通过旋转所述安装件8的后端就可以使所述万向节9在所述调节孔10内旋转,从而对所述安装件8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为了使得所述安装件8的安装角度具有更大的调整范围,所述万向节9为球体,并且所述调节孔10包括呈半球形的第一弧形件和第二弧形件,并且所述第一弧形件与所述支撑臂17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弧形件通过两个调节螺钉与所述第一弧形件螺纹相接。

为了能够便于调整所述安装件8的安装角度,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8的后端还设置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用于调整所述安装件8的安装角度,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包括第一底座12、第二底座13和第三底座14,并且所述第二底座13和第三底座14连接后与所述第一底座12交叉设置,使得人们利用所述调节件就可以根据试验需求对所述安装件8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

为了便于将所述第一底座12、第二底座13和第三底座14连接在一起,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1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5,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杆15的端部设置有螺纹部,所述第二底座13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一连接杆15的端部穿过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三底座14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6,所述第二连接杆16内部设置有供所述第一连接杆15的端部穿过的通道,所述万向节9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连接杆16穿过的第二连接孔,具体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杆16先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然后所述第一连接杆15的端部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杆16内部的通道后与锁紧螺母螺纹相接。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