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壳体内腔距离检测工具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72791发布日期:2018-06-23 02:01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差速器壳体内腔距离检测工具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差速器加工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差速器壳体内腔距离检测工具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加工过程中,对于差速器壳体内端面与行星轴孔中心距离的把控要求很高。该距离的精度影响差速器内零件的装配,进一步影响驾驶的舒适性。现有对该尺寸测量的技术手段包括使用三坐标测量,及设计制造专用电子检具测量。三坐标测量的缺陷在于对测量环境要求较高,同时测量时间长,无法及时反馈生产现场。专用电子检具的缺陷在于检具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同时由于涉及精密机械结构及传感器等电子元件,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差速器壳体内腔距离检测工具及方法,能够实现差速器壳体内端面与行星轴孔中心距离的高精度检测,检验精度可达到±0.025。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速器壳体内腔距离检测工具,包括:U型基准块、芯轴和测量构件,其中:U型基准块底部与差速器壳体内腔上端面或内腔下端面相接触,芯轴设置于U型基准块的内凹部并与差速器壳体两侧行星轴孔同轴设置,测量构件的一端与芯轴相接触,另一端与U型基准块顶部相接触,通过测量芯轴与U型基准块顶部距离换算得出内端面与行星轴孔距离。

所述的测量构件包括:测量表、测量杆和套筒,其中:套筒伸入差速器壳体一侧的输出轴孔内,套筒顶部与测量表固定连接,测量杆位于套筒内且测量表的测量头伸入套筒内与测量杆顶部相接触。

所述的测量表为百分表或千分表,可根据实际测量所需精度选取。

所述的U型基准块底部设有用于校准测量表的校对槽。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了直接机械式检测,极大的缩短了测量内端面与行星轴孔距离所需的时间,实现了在生产线边指导设备调整。同时大幅度简化检具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及后续的维护成本。经验证,该检具实现了检验精度±0.025。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处于测量状态1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处于测量状态2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处于校对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U型基准块的三视图;

图5为U型基准块尺寸说明示意图;

图中:(a)为左视图,(b)为A-A剖面视图,(c)为俯视图;U型基准块1、芯轴2、测量构件3、差速器壳体4、衬套5、内凹部11、校对槽12、顶端面13、底端面14、测量表31、测量杆32、套筒33、弹性体34、行星轴孔41、内腔下端面42、内腔上端面43;h1为U型基准块1的高度,h2为芯轴2的直径,h3为校对槽12的深度,h4为测量时U型基准块1顶端面13与芯轴2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差速器壳体内腔距离检测工具,包括:U型基准块1、芯轴2和测量构件3,其中:U型基准块1底部与差速器壳体4内腔上端面42或内腔下端面43相接触,芯轴2设置于U型基准块1的内凹部11且与差速器4壳体两侧行星轴孔41同轴设置,测量构件3的测量杆32的测量端与芯轴2相接触,套筒33定位端与U型基准块1顶端面13相接触。

所述的测量构件3包括:测量表31、测量杆32和套筒33,其中:套筒33伸入差速器4壳体一侧的输出轴孔内,测量表31固定设置于套筒33顶部,测量杆32位于套筒33内且测量表31的测量头伸入套筒33内与测量杆32顶部相接触。

所述的测量杆32与套筒33筒壁之间设有弹性体34。

所述的测量表31为百分表或千分表。

如图3所示,所述的U型基准块1底部设有校对槽12。

装置使用前需标定图4中U型基准块1的高度h1、芯轴2的直径h2、校对槽12的深度h3尺寸。

本实施例涉及上述装置检测差速器壳体内腔距离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如图2所示,将U型基准块1的内凹部11向下倒置,测量构件3的测量杆32端部与U型基准块1的校对槽12相接触,测量构件3的套筒33端部与U型基准块1的底端面14相接触,测量校对槽12深度h3,根据h3标定值调整测量表31指针位置以进行校对;

S2,如图1所示,将U型基准块1放置在差速器壳体4内腔下端面42上,然后将芯轴2插入行星轴孔41中,衬套5置入输出轴孔内,测量构件3置入衬套内,并使测量杆32端部与芯轴2相接触,套筒33端部与U型基准块1的顶端面13相接触获取第一读数A1;

S3,根据校对槽12深度h3+第一读数A1获得h4,即间隙厚度,再计算U型基准块1的高度h1-间隙厚度h4-芯轴2的直径h2获得差速器壳体4内腔下端面42与行星轴孔41中心的距离。

S4,取出U型基准块1、芯轴2、测量构件3、套筒5。将差速器壳体4倒置,再次将U型基准块1放置在差速器壳体内腔上端面43上,然后将芯轴2插入行星轴孔41中,直接将测量构件3置入输出轴孔内,并使测量杆32端部与芯轴2相接触,套筒33端部与U型基准块1的顶端面13相接触,获取第二读数A2。

S5,根据校对槽12深度h3+第二读数A2获得h4,即间隙厚度,再计算U型基准块1的高度h1-间隙厚度h4-芯轴2的直径h2获得差速器壳体4内腔上端面43与行星轴孔41中心的距离。

上述具体实施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原理和宗旨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局部调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且不由上述具体实施所限,在其范围内的各个实现方案均受本发明之约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