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高检出率储液软包装的检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5723发布日期:2019-06-14 22:09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高检出率储液软包装的检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储液软包装产品的泄漏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高检出率储液软包装的检漏设备。



背景技术:

储液软包装产品制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泄漏而产生不合格的包装产品,以下情况会导致发生泄漏:

1)产品流转,保护不周会造成表面破损、针孔等缺陷;

2)由于设备及人员因素造成封装不完全,存在漏封、未封装等情况;

3)由于工艺问题造成泄漏通道。

目前储液软包装产品的检漏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真空检漏

1)染液检漏其又分为正压和负压检漏,此方法为利用染色溶液对软

袋加正压或负压,观察是否有颜色变化,当颜色的变化人工难以判断时,以及溶液本身带色的情况时,极易造成误判,且使用成本较高;

2)浓度检漏当包装内含某些具备明显特征的物质,进行该物质的探测,判断是否存在泄漏。当泄漏处存在结晶检漏时,上述方法均存在极高的误判风险;

2、人工挤压检漏,通过物理力对包装施加一定的压力,观察包装外表面是否有渗液现象,以此来判断包装是否泄漏。由于个体的差异,误判率极高。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高效、高检出率储液包装的检漏设备,解决染液检漏和浓度检漏误判率高,人工挤压检漏效率低误判率高的问题,保证产品的质量。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高效、高检出率储液软包装的检漏设备,包括真空箱体,所述真空箱体包括上腔体、设置在上腔体正下方的下腔体、以及设置在上腔体和下腔体之间的密封圈,所述上腔体内部设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置于满足密封条件且可探测到所述真空箱体内被测储液包装产品的位置,所述的传感器通过信号线Ⅰ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真空箱体前方设置有真空表,所述真空表通过管道与所述真空箱体连接,所述真空表通过信号线Ⅱ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真空箱体后方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真空箱体连接,所述控制阀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真空发生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通过信号线Ⅰ与所述控制器信号控制连接,所述真空表通过信号线Ⅱ与所述控制器信号控制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开合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腔体和下腔体通过所述密封圈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要点在于通过真空发生器的作用产生真空环境,真空表和传感器的数值传送至控制器,在给定的时间内,控制器计算后的结果与设定的阈值比较,判断储液软包装产品是否存在泄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于检出率高、检测效率高、适用范围广、受环境影响小,且使用成本较低,保证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真空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储液软包装产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效、高检出率储液软包装的检漏设备,包括真空箱体4,真空箱体4包括上腔体401、设置在上腔体401正下方的下腔体402、以及设置在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之间的密封圈403,上腔体401内部设有传感器3,的传感器3置于满足密封条件且可探测到真空箱体4内被测储液包装产品9的位置,的传感器3通过信号线Ⅰ2与控制器1连接,真空箱体4前方设置有真空表5,真空表5通过管道8与真空箱体4连接,真空表5通过信号线Ⅱ10与控制器1连接,真空箱体4后方设置有控制阀6,控制阀6一端通过管道8与真空箱体4连接,控制阀6另一端通过管道8与真空发生器7连接。

储液软包装产品9由内含有液体物质的902外包装901封口后组成。

传感器3通过信号线Ⅰ2与控制器1信号控制连接,真空表5通过信号线Ⅱ10与控制器1信号控制连接,真空表5和传感器3的数值传送至控制器1,在给定的时间内,控制器1计算后的结果与设定的阈值比较,判断储液软包装产品9是否存在泄漏;上腔体401与下腔体402开合活动连接,方便储液软包装产品9的放取;上腔体401和下腔体402通过密封圈403密封连接,确保真空箱体4内处于一个密封的真空环境,提高检测效率。

检测时,将储液软包装产品9置入下腔体402后,由于上腔体401与下腔体402开合活动连接,使上腔体401与下腔体402闭合,开启控制阀6,开启真空发生器7,通过管道8使真空箱体4处于真空环境,此时真空表5和传感器3的数值传送至控制器1,在给定的时间内,控制器1计算后的结果与设定的阈值比较,判断储液软包装产品9是否存在泄漏;当计算值小于阈值,被检储液软包装产品9不存在泄漏,当计算值大于阈值,被检储液软包装产品9存在泄漏,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

检出率高、检测效率高、适用范围广、受环境影响小,且使用成本较低,保证产品的质量。

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和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