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针机漏PIN检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5131发布日期:2020-02-18 13:54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针机漏PIN检测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插针机漏pin检测机构。



背景技术:

在电子元件的生产中,通常需要对电子元件进行插针。以前的插件元器件的针脚一般都是人工安装,需要将针脚一排一排插到需要装配针脚的元器件的引脚上,这道工序必不可少,且人工作业时,需将针脚放入治具上,再将治具套入模具,而后进行插针,存在人力多、周期长、不良率高等诸多问题,严重时还会出现针脚放反的不良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市场上开始采用插针机,通常的插针机是将成型的丝针简单的插入目的位置。这种插针机,较为简单,现有的插针机,尚存在运行平稳性欠佳、易发生工作误差等缺陷,容易导致插针不均匀或漏插等,尽管有自动化的插针机能自动检测是否有漏插的情况出现,但是这些设备在漏插环节检测出问题时,只会停机警鸣,需要人工进一步的干预,如手动插针等,这就一定程度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单个工人只能看护2~3台设备,这也将提高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插针机漏pin检测机构,能够在插针的同时对是否插针到位或漏针进行检测,针对检测结构随时补针,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针机漏pin检测机构,包括基座、检测模具、检测头、模具移动组件和plc控制器,所述模具移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检测模具通过模具支座与所述模具移动组件连接,所述检测模具包括外壳、顶针和弹簧,所述外壳内设置有若干贯通其前后的插槽,所述外壳一端设置有阻断所述插槽的空腔,所述顶针一端插入所述插槽内,其中所述顶针伸入所述空腔内的位置设置有一圈限位环,弹簧套设于位于空腔内的顶针外,所述弹簧两端分别抵接所述限位环与空腔内壁,所述顶针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插槽,所述检测头与所述顶针相对且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plc控制器连接所述检测头和模具移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头镶嵌于安装块内,所述安装块与垂直气缸推杆相连,所述垂直气缸通过连杆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模具移动组件包括直线模组和第一导轨,所述直线模组固定安装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模具支座通过基板与所述直线模组和第一导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模具移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轨方向垂直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固定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检测模具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导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直线模组平行的水平气缸,所述水平气缸连接导向板一端,所述导向板另一端插入导向支撑座内,所述导向支撑座安装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导向板与所述连接板相对面上设置有导向斜槽,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插入所述导向斜槽的导柱。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一端插入所述模具支座内,所述检测模具下表面设置有突出的限位楞,所述连接板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楞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模具支座为匚型结构,所述检测模具穿过所述模具支座的侧板,所述模具支座开口端的上下两侧设置有挡沿。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头设置有一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插针机漏pin检测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在pin针插针的过程中对pin针是否插针到位或漏针进行检测,随时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不插针,保证产品的质量,且自动化补针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后视图;

图3是图2中a区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检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检测模具a-a向结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导向板与连接板的配合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插针机漏pin检测机构的实施例,包括基座10、检测模具20、检测头30、模具移动组件40和plc控制器,所述模具移动组件40设置于所述基座10上,所述检测模具20通过模具支座21与所述模具移动组件40连接,采用模具支座21便于安置检测模具20,从而使检测模具20随模具移动组件40的驱动而来回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具支座21为匚型结构,所述检测模具20穿过所述模具支座21的侧板,从而能够与检测头30对应,所述模具支座21开口端的上下两侧设置有挡沿211,方便产品从侧边进行插入,对产品形成导向,参照图4和图5所示,所述检测模具20包括外壳22、顶针23和弹簧24,所述外壳22内设置有若干贯通其前后的插槽25,插槽25的数量与位置与带插接的pin针座51对应,所述外壳22一端设置有阻断所述插槽25的空腔26,所述顶针23一端插入所述插槽25内,所述顶针23伸入所述空腔26内的位置设置有一圈限位环27,弹簧24套设于位于空腔26内的顶针23外,所述弹簧24两端分别抵接所述限位环27与空腔26内壁,所述顶针2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插槽25,pin针座51套在外壳22一端,当插设pin针50时,pin针50伸入外壳22的插槽25内,pin针50与插槽25内的顶针23抵接,随着pin针50的插接到位,顶针23伸出插槽25的一端被向外顶出,套设于顶针23上的弹簧24被压缩,参照图3所示,所述检测头30与所述顶针23相对且设置于所述基座10上,随着顶针23的顶出,当pin针50插接到位时,顶针23端部与检测头30接触,所述plc控制器连接所述检测头30和模具移动组件40,plc控制器接收到检测头30发出的接触信号,判定pin针50插接到位,于是控制模具移动组件40驱动模具支座21移动,对下一位置进行插接并检测,若检测头30未检测到有顶针23与其接触,则pin针50未插接到位,此时plc控制器控制模具移动组件40将检测模具20推回插接位进行二次插接,确保不会漏针。当pin针座51全部插接完成,将pin针座51从外壳22上取下,弹簧24复位,顶针23在弹簧24的顶压力的作用下复位,等待下一产品的检测。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为方便安装检测头30,所述检测头30镶嵌于安装块31内,同时由于一个pin针座51通常设置有不止一排pin针50,因此为使检测头30能够对每排pin针50进行检测,所述安装块31与垂直气缸32推杆相连,所述垂直气缸32通过连杆33与所述基座10固定连接,垂直气缸32位置固定,当需要检测下排pin针50是否插接到位时,垂直气缸32推动安装块31向下移动,使检测头30与下排的顶针23相对,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头30设置有一对,因此能够同时检测两个pin针50是否插接到位,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的,为推动产品沿插针生产线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具移动组件40包括直线模组41和第一导轨42,所述直线模组41固定安装于所述基座10上,所述模具支座21通过基板11与所述直线模组41和第一导轨42相连,由于基板11的尺寸较大,当基板11仅与直线模组41相连时,不能保证基板11的稳定,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用于保证基板11稳定的第一导轨42。所述模具移动组件4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轨42方向垂直的第二导轨43,从而调整检测模具20的在插针方向上的位置,方便产品的设置及取出,所述第二导轨43固定于所述基板11上,使得第二导轨43能够随检测模具20一起沿第一导轨42的方向移动,随时配合检测模具20在插针方向的移动,由于检测模具20卡设于模具支座21内,因此设置所述检测模具20通过连接板44与所述第二导轨43相连。所述连接板44一端插入所述模具支座21内,所述检测模具20下表面设置有突出的限位楞28,所述连接板44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楞28配合的凹槽441,因此检测模具20的下部位置被连接板44限位,由于检测模具20上部抵接模具支座21,因此检测模具20被稳固卡设于模具支座21内,检测模具20只能沿插针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由于空间较小,不便设置沿第二导轨43方向的驱动电机,为驱动连接板44沿第二导轨43的方向移动,所述基板1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直线模组41平行的水平气缸45,为不影响检测头30与检测模具20的配合,水平气缸45位于检测头30后方,所述水平气缸45连接导向板46一端,所述导向板46另一端插入导向支撑座47内,所述导向支撑座47安装于所述基板11上,导向支撑座47将导向板46支撑于连接板44上方,且导向板46能够沿与第一导轨42平行的方向移动,即导向板46的移动方向垂直于连接板44的移动方向,因此参照图6所示,所述导向板46与所述连接板44相对面上设置有导向斜槽461,所述连接板44上设置有插入所述导向斜槽461的导柱442,当水平气缸45推动导向板46移动,由于第二导轨43的限制,连接板44不能够与导向板46沿同一方向移动,而在导向板46移动时导柱442在导向斜槽461内滑动,在导向斜槽461的导向下,连接板44沿与导向板46垂直的方向移动,实现检测模具20在插针方向的动作。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pin针座51通过传送装置从模具支座21侧边进入模具支座21内,连接板44带动检测模具20顶出,由于挡沿211的设置,使pin针座51与检测模具20配合,从而使pin针座51被定位,方便插针,随着插针的进行顶针23被顶出与检测头30接触,检测头30检测后确定pin针50是否插接到位,若插接到位则直线模组41带动检测模具20向前移动使下一位置的顶针23与检测头30配合,若未插接到位,则检测模具20退回重新插接,防止漏针,随着检测模具20不断向前移动,从而实现全部位置的插针检测,避免了pin针50漏插,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