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与其固化率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397775发布日期:2020-09-29 18:07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触控装置与其固化率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揭露实施例关于一种触控装置,且特别关于一种触控装置及其固化率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触控装置厂引入全平面贴合(fulllamination)技术,以避免当贴合盖板与触控膜时,在二者之间形成空气层。所谓「全平面贴合」是使用固态透明光学胶(opticallyclearadhesive,oca)或液态透明光学胶(opticallyclearresin,ocr)来进行触控膜与透明盖板的完全贴合。藉由触控膜与透明盖板的完全贴合,可提升整体的显示品质以及缩减整体的厚度。

在使用液态透明光学胶时,必须对其进行固化操作。然而,由于制程误差的因素,有些触控装置之液态透明光学胶的固化率不均匀,例如在边缘的区域的固化率会低于中间的区域。下游厂商在收到这些固化率不均的触控装置并对其进行可靠度测试后,会发现触控装置的表面会出现黄斑。因此,上游厂商需要找出对触控装置之透明光学胶的固化率检测方法,以在出货前筛检出固化率不均的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揭露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触控装置及其固化率检测方法,可对触控装置内之透明光学胶进行固化率检测操作,进而可得知透明光学胶的固化率。

根据本揭露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种触控装置,其包含触控膜、透明盖板、以及透明光学胶。触控膜包含基板、第一驱动电极条与第一接收电极条、至少一第二驱动电极条与至少一第二接收电极条。第一驱动电极条与第一接收电极条彼此相交而设于基板之主动区内。第二驱动电极条与第二接收电极条彼此相交设于基板上且位于主动区外。透明盖板设于触控膜之上。透明光学胶设于触控膜与透明盖板之间。透过驱动第二驱动电极条,取得第二接收电极条之讯号资料,来对透明光学胶进行固化率检测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之电极图案与第一驱动电极条之电极图案相同,且第二接收电极条之电极图案与第一接收电极条之电极图案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与第一驱动电极条系共同形成阵列结构,且第二接收电极条与第一接收电极条系共同形成另一阵列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与第二接收电极条系形成外扩区,外扩区包围主动区,且外扩区之宽度为第二驱动电极条或第二接收电极条中之一个电极之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未连接第一驱动电极条,且第二接收电极条未连接第一接收电极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之数量为4,第二接收电极条之数量为4。第二驱动电极条与第二接收电极条以一对一方式配置成一单元,此些单元分别设于基板的四个角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二驱动电极条包含二驱动电极,每一第二接收电极条包含二接收电极,此些驱动电极与此些接收电极彼此交错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条、第一接收电极条、第二驱动电极条、及第二驱动电极条系嵌设于透明光学胶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装置更包含油墨。油墨设于透明光学胶与透明盖板之间,并环绕主动区设置,且第二驱动电极条及第二接收电极条设于油墨之下方。

根据本揭露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固化率检测方法,适用前述之触控装置,对触控装置中之透明光学胶进行固化率检测操作。在此方法中,提供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驱动触控装置之第二驱动电极条,以取得第二接收电极条之讯号资料。依据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取得讯号资料所对应之固化率资料。

综上所述,在本揭露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及其固化率检测方法中,在基板的主动区外设置第二驱动电极条与第二接收电极条,以作为边缘区域之固化率检测用。藉由驱动主动区外的第二驱动电极条,可得到第二接收电极条的讯号资料。再利用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找出讯号资料所对应的固化率资料。藉此,可得知触控装置之基板的边缘区域之透明光学胶的固化率,并在出厂前筛检出固化率不佳的触控装置产品。另外,藉由驱动主动区内的第一驱动电极条,可得到第一接收电极条的讯号资料。再利用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找出第一接收电极条的讯号资料与第二接收电极条的讯号资料所对应的固化率资料,藉以建立触控装置之透明光学胶全面的固化率分布情形。

为让本揭露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所附图式所做的详细描述,可对本揭露之态样有更佳的了解。需注意的是,根据业界的标准实务,各特征并未依比例绘示。事实上,为了使讨论更为清楚,各特征的尺寸都可任意地增加或减少。

图1为本揭露实施例之一种触控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揭露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图3为本揭露实施例另一种触控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图4为本揭露实施例之一种固化率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揭露实施例之触控装置之样本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200:触控装置101,201:主动区

102,202:油墨区103:外扩区

110:触控膜111:基板

112,212,412:第一驱动电极条113,213,413:第一接收电极条

114,214:第二驱动电极条115,215:第二接收电极条

120:透明盖板130:透明光学胶

140:油墨301-303:步骤

400:样本c:中间部分

d1:宽度de1,de2:驱动电极

re1,re2:接收电极u:单元

w1,w2:导线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仔细讨论本揭露的实施例。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提供许多可应用的概念,其可实施于各式各样的特定内容中。所讨论与揭示的实施例仅供说明,并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之范围。本揭露的所有实施例揭露多种不同特征,但这些特征可依需求而单独实施或结合实施。另外,关于本文中所使用之「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次序或顺位的意思,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此外,本揭露所叙述之二元件之间的空间关系不仅适用于图式所绘示之方位,亦适用于图式所未呈现之方位,例如倒置之方位。此外,本揭露所称二个部件的「连接」、「耦接」、「电性连接」或之类用语并非仅限制于此二者为直接的连接、耦接、或电性连接,亦可视需求而包含间接的连接、耦接、或电性连接。

在触控装置中,驱动电极条、接收电极条与透明光学胶会形成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力线会通过透明光学胶。透明光学胶的介电值会影响电容器的电容值的大小。根据电容值的公式,介电值与电容值成正比。经实验后发现,透明光学胶的固化率会影响透明光学胶的介电值。当透明光学胶之固化率越高时,介电值越大,也使得驱动电极条、接收电极条与透明光学胶所形成之电容器的电容值越大。而电容值越大,从接收电极条所得到的讯号量,例如电荷量讯号,也越大。因此,透明光学胶的固化率越大,从接收电极条所得到的讯号量越大。因此,本揭露在此提出一种触控装置及其固化率检测方法,可藉由建立讯号量与固化率的关系,来对触控装置内之透明光学胶进行固化率的检测。

图1为本揭露实施例之一种触控装置100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触控装置100包含触控膜110、透明盖板120、以及透明光学胶130。透明盖板120设于触控膜110之上。透明光学胶130设于触控膜110与透明盖板120之间。在应用上,本实施例之触控装置100更可包含显示模组而成为触控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可设于触控膜110之下。

请继续参照图1,触控膜110主要包含基板111、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以及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基板111可例如为玻璃基板或其他材质制成的透明基板。基板111可为硬板或是软性膜。

请参照图2,其系本揭露实施例之触控装置100的上视示意图。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彼此相交而设于基板111之主动区101内。在此,主动区101是指触控装置100可对使用者在触控膜110上的操作有所回应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所涵盖的范围为主动区101。在一实施例中,主动区101可例如与触控装置100所应用之触控显示装置之可视区(viewarea)的范围相同。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彼此相交设于基板111上且位于主动区101外。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5直接设置于基板11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可先设于一薄膜上,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再将此薄膜贴合于基板111上。另外,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可为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于此是以单层结构为例。

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可由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conductingoxide,tco)或其他透明导电材料制成。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为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其他可使用的透明导电材料例如为银(ag)系透明材料、奈米碳材、或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o)。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5系嵌设于透明光学胶130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可仅接触透明光学胶130,而不嵌设于透明光学胶130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可与透明光学胶130间隔设置,例如经由一保护层而与透明光学胶130间隔设置。需说明的是,为提升透明光学胶130之固化率检测的品质及准确性,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5越接近透明光学胶130越佳。

透明盖板120可为视窗外盖(coverglass,cg),其位于触控装置100的最外层,亦即使用者可直接触摸。透明盖板120可印刷品牌名称或商标等或花样装饰,并具有保护触控装置100的功能。透明盖板120的材质可例如为强化玻璃、或是光学级的强化玻璃。另外,透明光学胶130可为液态透明光学胶或其他需固化的透明光学胶。这里的固化例如包含热固化或光固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0更可包含油墨140。油墨140设于透明光学胶130与透明盖板120之间。油墨140可由能达到保护、绝缘、耐蚀、耐酸、及/或遮光效果的材料制成。油墨140可例如为黑色油墨。

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由油墨140所涵盖的范围定义为油墨区(inkarea)102。油墨区102环绕主动区101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制程误差或制程需求的因素,油墨区102与主动区101可能会些微重迭或些微分开。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设于油墨区102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设于油墨140之下方。

请继续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驱动电极条112包含多个相连接的电极de1,且所有的第一驱动电极条112沿第一方向x排列。每个第一接收电极条113包含多个相连接的电极re1,且所有的第一接收电极条113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方向x例如是水平方向,第二方向y例如是垂直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条与第一接收电极条可有相反的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之设置及其形成电容的方式是使用投射式电容触控(projectedcapacitivetouch)的技术。本实施例不限制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的电极图案。于此,电极de1与re1之图案是以菱形为例。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包含多个相连接的电极de2,且所有的第二驱动电极条114沿第一方向x排列。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分别位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的左侧、右侧、上侧、及下侧,且位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之上侧及下侧的第二驱动电极条114系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共同形成阵列结构。在此阵列结构中,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与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共同形成多个驱动电极条,且每个驱动电极条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

此外,每个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包含多个相连接的电极re2,且所有的第二接收电极条115沿第二方向y排列。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分别位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的左侧、右侧、上侧、及下侧,且位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之左侧及右侧的第二接收电极条115系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收电极条115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共同形成阵列结构。在此阵列结构中,第一接收电极条113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共同形成多个接收电极条,且每个接收电极条包含相同数量的电极。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可有相反的配置。

藉由上述配置,可对透明光学胶对应主动区101之左侧、右侧、上侧、及下侧的部分进行固化率检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可位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之左侧、右侧、上侧、及下侧之至少一者。

此外,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之电极图案可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之电极图案相同,且第二接收电极条115之电极图案可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之电极图案相同。在这样的配置下,在一例子中,可在同一制程中制作第一驱动电极条112与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且可在同一制程中制作第一接收电极条113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可具有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3不同的电极图案及不同的电极大小。

如图2所示,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所涵盖的范围可称为外扩区103,外扩区103系由主动区101之四周外扩而包围主动区101。在本实施例中,外扩区103之宽度d1为第二驱动电极条114或第二接收电极条115中之一个电极de2或re2之长度。藉由将外扩区103限制在一个电极de2或re2的长度,可在外扩区103最小化的条件下,达到检测外扩区103之透明光学胶130之固化率检测的功效。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一驱动电极条112、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在电极图案及制程上是共同设计与制造的,但在触控功能上,可藉由软体而使位在主动区101外(例如外扩区103内)的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5成为无效(dummy)。

图3为本揭露实施例另一种触控装置200的上视示意图。在触控装置200中,由第一驱动电极条212与第一接收电极条213所涵盖的范围为主动区201。由油墨240所涵盖的范围定义为油墨区202。第二驱动电极条2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215设于油墨区202中。第一驱动电极条212与第一接收电极条213彼此相交,第二驱动电极条2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215彼此相交。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214未连接第一驱动电极条212,且第二接收电极条215未连接第一接收电极条21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214之数量为4,第二接收电极条215之数量为4。第二驱动电极条2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215以一对一方式配置成一单元u,此些单元u分别设于基板的四个角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驱动电极条214包含二驱动电极de2,每个第二接收电极条215包含二接收电极re2。在同一单元u中,驱动电极de2与接收电极re2彼此交错排列成一方形图案,例如是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交错排列成方形图案。触控装置200更可包含二条导线w1与w2。导线w1连接四个单元u之第二驱动电极条214。导线w2连接四个单元u之第二接收电极条215。导线w1与w2彼此绝缘。可透过单元u,而检测出单元u之位置所对应之透明光学胶的固化率。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任何需要得知固化率的位置上对应设置单元u。在一实施例中,油墨区202内可仅设置一个单元u。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一驱动电极条212、第一接收电极条213、第二驱动电极条2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215在电极图案及制程上是共同设计与制造的,但在触控功能上,可藉由软体而使位在主动区201外(例如油墨区202内)的第二驱动电极条214与第二接收电极条215成为无效(dummy)。

图4为本揭露实施例之一种固化率检测方法的流程图。请参照图4并搭配图1及图2,以下以触控装置100为例说明固化率检测方法。此固化率检测方法是对触控装置100中之透明光学胶130进行固化率检测操作。

检测透明光学胶130之固化率时,可进行步骤301,以提供透明光学胶130之固化率与从接收电极条检测到的讯号资料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步骤301中,可先取得触控装置100之一样本。这里的样本可例如是与触控装置100同一批次的产品。样本也可例如是与触控装置100类似的产品,但是样本不具有第二驱动电极条与第二接收电极条。样本中的第一驱动电极条与第二驱动电极条的图案、大小及配置可与触控装置100相同,以提高固化率检测的准确度。

图5为本揭露实施例之触控装置100之样本400的示意图。样本400同样包含第一驱动电极条412与第一接收电极条413。在准备好样本400后,经由光罩对样本400照光,以固化样本400内的透明光学胶。在此,光罩之架构系设计成使样本400的中间部分c露出,藉此中间部分c可接受光照,而其他部分可为光罩所遮罩住而不接受光照。照光固化完成后,量测样本400之透明光学胶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以取得分别对应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第一固化率与第二固化率。在此,第一部分为中间部分c内的一部分,第二部分为中间部分c外的一部分。在一示范例子中,第一部分的固化率例如是95%,第二部分的固化率例如是0%。

固化率量测完毕后,驱动样本400之第一驱动电极条412,以取得样本400之第一接收电极条413的样本讯号资料。在此是以类似互容式驱动的方式来得到样本讯号资料。在驱动方式中,依序驱动第一驱动电极条412,并在驱动每个第一驱动电极条412的同时,取得所有第一接收电极条413的讯号。藉此方式得到的讯号资料为矩阵式讯号资料。举例而言,10条第一驱动电极条412与16条第二接收电极条413彼此相交可形成160个格点,而样本讯号资料即包含此160个格点的讯号资料。

得到的样本讯号资料包含对应前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讯号资料。举例来说,第一部分所对应的讯号资料落在2.34-2.56的范围,第二部分所对应的讯号资料落在1.79-1.95的范围。从上可以发现,较低固化率对应较小的讯号值,较高固化率对应较大的讯号值。因此,使用第一固化率、第二固化率、及样本讯号资料便可建立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

在得到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后,可进行步骤302,驱动触控装置100之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以取得第二接收电极条115之讯号资料。在本实施例中,以驱动关系而言,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是属于一体,且第二接收电极条115与第二接收电极条113是属于一体。因此,为方便驱动的进行,可按照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所形成的阵列结构,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依序驱动第二驱动电极条114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所共同形成的驱动电极条,并在驱动的同时,取得第二接收电极条115与第一接收电极条113所共同形成之接收电极条的讯号,而得到讯号资料。

得到讯号资料之后,可进行步骤303,依据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取得讯号资料所对应的固化率资料。在讯号资料的使用上,可仅仅使用对应第二接收电极条115的讯号资料来取得对应的固化率资料,或是使用全部的讯号资料来取得对应的固化率资料。后者所得到的固化率资料为触控装置100之透明光学胶130全面性的固化率资料,也可藉此看出触控装置100之透明光学胶130之固化率的分布情形。

上述的固化率检测方法是基于第二驱动电极条114及第二接收电极条115的电极图案与第一驱动电极条112及第一接收电极条113的电极图案相同的情况下来进行。假若二者的电极图案不同,则可藉由积体电路(ic)内部计算的机制去进行补偿,以得到正确的对应固化率。

以下说明以图3所示之触控装置200进行固化率检测操作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大部分可使用与上述实施例之固化率检测操作相同的原则。但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以驱动关系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电极条214与第一驱动电极条212不属于一体,且第二接收电极条215与第二接收电极条213不属于一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极条214与第一驱动电极条212需要各别驱动。

以图4之步骤302而言,经由导线w1驱动第二驱动电极条214,而经由导线w2取得第二接收电极条215的讯号资料。接着,在步骤303中,依据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取得讯号资料所对应的固化率资料。藉此,可取得四个单元u所对应之油墨区202之透明光学胶的固化率资料。

由以上说明可知,在本揭露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及其固化率检测方法中,在基板的主动区外设置第二驱动电极条与第二接收电极条,以作为边缘区域之固化率检测用。藉由驱动主动区外的第二驱动电极条,可得到第二接收电极条的讯号资料。再利用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找出讯号资料所对应的固化率资料。藉此,可得知触控装置之基板的边缘区域之透明光学胶的固化率是否过低,并在出厂前筛检出固化率不佳的触控装置产品。另外,藉由驱动主动区内的第一驱动电极条,可得到第一接收电极条的讯号资料。再利用固化率与讯号对应关系找出第一接收电极条的讯号资料与第二接收电极条的讯号资料所对应的固化率资料,藉以建立触控装置之透明光学胶全面的固化率分布情形。

以上概述了数个实施例的特征,因此熟习此技艺者可以更了解本揭露的态样。熟习此技艺者应了解到,其可轻易地把本揭露当作基础来设计或修改其他的制程与结构,藉此实现和在此所介绍的这些实施例相同的目标及/或达到相同的优点。熟习此技艺者也应可明白,这些等效的建构并未脱离本揭露的精神与范围,并且他们可以在不脱离本揭露精神与范围的前提下做各种的改变、替换与变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